房,不仅是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必要场所,更是家庭的幸福来源地之一。但以下几个误区,小二劝你赶紧改了,味道不好是小事,健康出了问题可就是大事了……
1
过于节俭,当心“省”出问题
1
为了省电,不开油烟机
现在几乎家家都安装了油烟机,但有些节省惯了的老人,总担心它费电,做饭时能不开就不开。
其实,油烟机该开还是得开,食用油在高温下性质会发生改变,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
◎130℃时,不饱和脂肪开始分解,会逐渐形成苯并芘、二硝基苯酚(DNP)等可能致癌物;
◎150℃时会产生“丙烯醛”,刺激眼、鼻、喉等部位,导致眼睛干涩、咽喉发干、胸闷头晕、有呕吐感等不适症状;
◎200℃以上会产生氮氧化物等强毒性物质,长期过量吸入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可能引发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数据显示,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这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建议】:开火前就要打开油烟机,做饭结束后等上几分钟再关;油烟机更推荐下吸式、吸力强的,更能吸走油烟,降低危害。
2
节省食物,腐烂果蔬不舍得丢
很多食物买回家后,放着放着就坏了。这时总有不少人为了节省食物,选择将腐烂发霉的部分切掉继续吃。但真不推荐。
花生、玉米等淀粉类食物腐败变质后,可能会滋生黄曲霉菌,长期食用可导致DNA改变,诱发肝癌;而苹果、香蕉等水果腐烂,多是由链格孢霉菌、扩展青霉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轻则可能引起代谢功能紊乱、肾脏水肿,重则可损伤神经、呼吸、泌尿系统,甚至增加肝癌等疾病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些病菌的杀伤力往往比肉眼可见的要大,当腐烂达到一定范围时,可能整个水果都已经“有毒”了。
【建议】:
◎花生、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应干燥密封储存,可用花椒+干海带制成除湿包,有助于防蛀防霉。一旦食物发生霉变,最好整包丢弃。
◎水果尽量挑新鲜的,现买现吃,如果腐烂了,哪怕看起来影响不大,也最好不要食用。
3
勤俭节约,经常吃隔夜菜
我国居民,特别是一些农村人口,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发馊绝不倒掉。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易腹泻;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当它进入胃里跟蛋白质发生反应,就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长期食用就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建议】:吃不完的菜应该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7小时内食用,但更建议现做现吃;而且剩饭菜吃前一定要高温加热。
4
为了省钱,日常用品能用就继续用
还有的人为了省钱,厨房里的砧板、竹木筷往往一用就是好几年。殊不知,这并不起眼的地方很容易藏污纳垢!
砧板长时间使用后往往有较多的刀痕,而竹木筷长时间使用后又容易开裂,隐藏食物残渣并导致发霉,此时可能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甚至随着进食摄入,增加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癌症的风险。
此外,厨房的环境往往比较潮湿,尤其是梅雨季节,木质的砧板和筷子很容易滋生霉菌,因此及时换新很重要。
【建议】:砧板、筷子使用半年后就要进行更换,如果已经出现发霉的情况,一定要扔掉,不要再继续使用了;用砧板时也要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切,并定期清洁。
2
爱偷懒,当心“懒出来”的问题
1
洗菜前,多浸泡
很多人喜欢用浸泡法清洗蔬菜,更有甚者会先切开蔬菜再浸泡。
用水浸泡蔬菜的确可以去除一些残留农药、杂质,但长时间浸泡,会让一些细菌渗入蔬菜内部,造成二次污染,也会让蔬菜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流失。尤其是蔬菜切碎后与水的直接接触面积增大,被污染的机会增大,营养流失也更多,所以应该先洗后切。
2
习惯饭后浸泡碗筷
吃完饭后,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碗、盘子摞在一起,放入水池中浸泡一会,以为能洗得干净点;也有人因为懒得洗,可能到第二天才拖拉着清洗。
但随意堆叠放置,碗的内外两面都容易沾上油,不仅会增加洗涮工作量,若是有细菌等微生物还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另外,若是长时间浸泡着不洗掉,会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营养,很容易滋生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若是滋生太多,或是清洁不彻底,就更容易增加肠道疾病风险了。
【建议】:收拾时,应该将有油的和没油的碗分开,先洗油薄的,后洗油重的。
细菌在1-4小时内繁殖较慢,而超过4小时,适应了新环境,则开始进入加速繁殖期,因此吃完饭后还是早点洗较好。
3
抹布不分类
很多家庭都习惯用一块洗碗布,先去擦桌子、擦灶台,再拿去洗碗,最后还要再擦碗筷、砧板等,可谓“一布多用”。但如此反复,反而会扩大污染源,使碗碟间接污染。
【建议】:厨房中至少配两种不同颜色的抹布,以便区分。一块超细纤维材质的(吸尘吸油)用来涮碗;一块木浆棉的(耐用、吸水性强)用来擦灶台、桌子等。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如今,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饮食也越来越“挑剔”,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买饼干、面包、麦片,选粗粮的,富含膳食纤维,热量低,营养高;买饮料选无糖的,热量低不易胖;买牛奶选富含乳酸菌的,对肠胃好……
但你知道吗?很多所谓的健康食品,可能是“骗人的伪科学”,不仅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食用还可能让你变胖,甚至增加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风险!今天小二就带大家一起看看,您是不是也买过类似的商品?
01
全麦面包、麦片,可能是“伪粗粮”
很多人都听说“多吃粗粮对身体好”,比如大麦外壳的麸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蛋白质、视黄醇等,对健康很有利。市面上的粗粮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您真的买对了吗?
1
部分全麦面包、饼干
目前,市面上部分全麦饼干、面包,虽然添加了全麦粉,但其含量非常少,甚至连一半都没有,主料基本还是小麦粉,这就是“伪粗粮”了。
如果商家为了改善口感,添加大量的糖、油、盐,其热量和普通面包基本差不多。
2
部分麦片
燕麦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还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适当食用还能辅助调节血糖、胆固醇,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疾病,因此也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备受人们欢迎。
但市面上不少速溶麦片、水果麦片,都经过了精加工,会损失大量营养,若是还添加了植脂末、糖精等,就基本属于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了。
【建议】:购买粗粮食品时,一看配料表,如果第一种成分是“全麦粉”、“燕麦粒”,证明其含量较多,相对更好;二看营养成分表,尽可能选择添加剂种类较少的产品。
02
乳酸菌饮料,对肠道的作用很有限
很多人一听乳酸菌饮料,就觉得对肠道好,尤其是有些乳酸菌会标明“富含几百亿活性乳酸菌”,立马就买回家了……
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普通的乳酸菌主要在于增强饮料酸甜可口的风味,对肠道的保健作用非常有限。而且乳酸菌菌种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存活,且菌种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到达肠道,否则可能在食用的过程中被胃酸消灭,无法发挥作用。
还有很多人忽视的是:很多乳酸菌饮料为了中和乳酸菌发酵带来的酸味,会添加大量的糖,甚至加点稀奶油增加奶香味。这样一来,热量就蹭蹭上涨了。
【建议】:想要补充益生菌,可以选择喝酸奶,或者吃纳豆、泡菜等发酵食物;也可以吃一些益生元,比如大豆、菊粉、新鲜果蔬等,为益生菌提供充足的“养料”。
03
无糖食品,可能含有甜味剂
近年来,“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被认为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易长胖。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所谓的“无糖”,可能并不是真的不含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100ml或100g食品中含糖≤0.5g就可以称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食品也可能含有蔗糖等,只不过含量比较少。
其次,任何食物都有能量,吃多了都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引起血糖升高,增加肥胖风险。
更何况,现在很多无糖食品都是添加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甜味剂。吃多了会刺激食欲,也会增加肥胖风险。
【建议】:
①无论是不是低糖、无糖食品,都应适量食用;
②害怕长胖或血糖升高的人,可适当选择天然代糖,比如赤藓糖醇,既可以改善口感,又不会被肠道内的酶代谢而升高血糖。
04
果蔬干、果汁,营养流失较大
天气一冷,很多人就不喜欢吃冰冷的水果了,但又想补充维生素等,就会特意去买些苹果干、香蕉干、胡萝卜干、南瓜干等果蔬干来替代;或者图方便,把水果、蔬菜榨汁饮用。但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不论是果汁还是果蔬干,都无法代替新鲜果蔬。
果蔬在烘干的过程中会脱水,造成大量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水果榨汁后,不仅膳食纤维、果胶等营养物质容易损失,榨汁过程中还会破坏水果的细胞结构,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损失部分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如类黄酮和花青素等。
其次,一些商家为了保证果蔬干口感的香脆,往往会进行油炸,导致其油脂含量增加。如果再添加糖、盐等调料,营养又打折扣;而喝果汁容易导致摄入糖分过量。由于果汁的制造效率低,多个苹果才能榨出一杯苹果汁,摄入的糖分会更多。
【建议】:如果实在是想吃果蔬干,可以选择真空冷冻干燥的,能更好地保留果蔬的色香味和营养素;当然,最好的选择还是直接吃新鲜水果蔬菜。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了全民提高免疫力的热潮。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补充维C成了大家最常用的热门方法,甚至认为维C是“万能补充剂”,大量补充能缓解发烧、咳嗽、上火等。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
关于维生素C的传言,你信了吗?
01
维C是退烧止咳“速效药”?
有的人感冒发烧,吃了维C后,确实症状有所减轻,病程也缩短了,于是认为维C能治疗感冒咳嗽。
但专家表示,维C本身没有治疗感冒的作用。对于本身就存在维C缺乏的人来说,感冒时补充维C只能作为辅助措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02
维C可以治疗口腔溃疡?
很多人觉得患上口腔溃疡,就是因为缺少维C,所以会选择大量吃水果或者直接吃维C片。
但小二想要告诉你,可能真没什么用。
口腔溃疡,不只是因为缺维生素C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口腔溃疡的病因是不明确的,压力太大、生活挫折、环境变化、贫血、缺乏维生素等都有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此外还有一种损伤性口腔溃疡,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小心造成口腔黏膜破损引起的,如吃东西时咬了自己一口、吃甘蔗等纤维粗硬的食物、吃太烫的食物等引起的。
因此只是简单地补充维C,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03
维C吃得越多吸收越多?
维C可以增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辅助提高免疫力,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合成胶原蛋白。一旦缺乏维C,血管胶原蛋白不足,血管脆性就会增加,容易出血,轻则皮肤淤青,重则胃肠道出血等。
所以平时一定要保证维C摄入充足。健康成人每天应摄入100mg维C,最多摄入2000mg。
摄入的维C主要在空肠上部被吸收,但维C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摄入30~60mg,吸收率可达100%;
◎摄入90mg,吸收率约80%;
◎摄入1500mg,吸收率约49%;
◎摄入3000mg,吸收率约36%。
随着维C摄入量的增加,不仅吸收会变差,多余的维C还会在体内转变成草酸,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损害肾脏健康。所以,维C也不能盲目补充。
2
维生素C真正能带来的好处
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的正常运作,都离不开维生素C的支持:首先,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护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阻止外界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
其次,维生素C还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吞噬血液中的病原体,增强第二道防线的防御作用;另外,维生素C还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守护第三道防线。因此有“免疫防御大臣”之称。
3
科学补充维生素C,掌握2大途径
维生素C的功能非常强大,然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维C摄入量为80.4毫克,并未达到推荐标准,这意味着我们中的很多人都需要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那么应该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C呢?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以下2个途径:
1
果蔬:补充维C的最佳途径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200mg维生素C完全可以通过食物获取,直接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C效果远远好于通过维生素C补剂获取的。而通过食物补充维C,一般推荐食用新鲜果蔬,其中的维C含量较为丰富,且不容易过量。
水果中,酸枣、猕猴桃、鲜枣、沙棘、山楂、草莓、木瓜、荔枝、葡萄柚、橙子、橘子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比如酸枣的维C含量高达900毫克/百克,大约1-2颗就能满足每日维C所需。
而蔬菜中,辣椒、西兰花、柿子椒、菠菜、花草、甘蓝、苦瓜、苋菜、大白菜、水萝卜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在45毫克/百克以上,差不多每天吃够500g,就完全能保证维C需求量。
【小贴士】:果汁的含糖量高,且维C流失较为严重,一般不推荐通过饮用果汁补充维C;而补充蔬菜,可通过凉拌、水煮的方式食用,避免维C流失过多。
2
维C补充剂:注意按需选择
如果饮食无法充分摄入维生素C,可通过维C补剂来补充。但选购时需注意看营养成分表。比如:
◎某维C补剂:维C含量是225mg/百克,一片的维C含量约9mg,适合蔬果摄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使用;
◎某复合维C补剂:维C含量是75mg/百克,适合饮食不够均衡的人群日常补充;
◎某维C泡腾补剂:维C含量非常高,一片就含1000mg维C,适合维C缺乏人群,健康成人不能长期大量食用。另外,维C怕热,冲泡时水温应控制在40~60℃。
来源: CCTV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