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是
一顿奶茶
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就两顿
今年的秋天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秋天的一杯奶茶在朋友圈
如火如荼
有人换位思考
并逐渐走上歧路
这波热点能不跟么?
不可能!
所以今天小编
也要送大家
几杯秋天的nai cha
/01/
白色系
白色会让人想到雪
似乎是很寒冷的存在
然而
它喝起来却是最暖的一个
加上珍珠和芋泥
简直是秋冬的绝配
一点点波霸奶茶
喜茶芋泥啵啵茶
VS
白花蜜
/02/
红色系
红色像一把热情的火
喝一杯
就能让人充满干劲
红红火火地
度过整个寒冷
茶百道葡萄冻冻
VS
蛋白石
奈雪的茶霸气芝士水蜜桃
VS
南红玛瑙
喜茶芝芝草莓
奈雪的茶霸气酸奶红石榴
VS
尖晶石
/03/
蓝色系
蓝色是宽广的海洋
也是忧郁的布鲁兹
不知是一杯寂寞入喉
还是把天地一饮而尽
琉璃鲸蔚下的鲸
VS
萤石
蓝色妖姬
VS
多米尼加蓝珀(右)
海蓝宝石(上)
碧玺(下)
/04/
绿色系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
好像在提醒我们
夏天还未走远
可实际上
时间已经溜了很远
溜过了姑娘的发梢
溜过了秋冬又到了春
乳砷铅铜矿 VS 奈雪的茶霸气冰激凌绿宝石瓜
CoCo抹茶红豆
奈雪的茶霸气芝士葡萄
益禾堂珍珠抹茶红豆
VS
红绿宝
(红宝石和绿帘石)
一点点抹茶波霸奶茶
VS
孔雀石(上)
水胆矾(左)
/05/
黄色系
秋天的落叶
从金黄到鹅黄
把黄色看遍喝遍
就要到冬天啦
茶百道老盐柠檬茶
喜茶的芝芝芒芒
VS
黄钻(上)
蜜蜡(下)
蜜蜡
VS
兰芳园香港鸳鸯
蜜蜡
VS
奈雪的茶芝士金观音
一芳水果茶
VS
日光石
喜茶热烤黑糖波波牛乳
VS
白花蜜
不知你pick哪一款呢?
- End -
声明:
本文没有任何打广告嫌疑,仅有创意输出。
如有金主想要打钱请后台商谈合作事宜
(手动狗头)
(金主,不存在的)
图片:网络 梓涓美编:梓涓
校对:李玉钤
薯的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一直是人们偏爱它的原因,麻薯想要征服人们的嘴巴,仅仅靠本身的特点还不够,但如果是麻薯+奶茶的组合,就能让人流连忘返,每一口麻薯的充斥都让人忘不了那种甜蜜软糯的饮用口感。
< class="pgc-img">>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一批“麻薯星人”,糯叽叽地麻薯确实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群体,益禾堂的麻薯系列也有了多款的迭代更新,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被麻薯奶茶征服的客户不断回购支持,也是增加了益禾堂品牌的信心,现在将益禾堂生打麻薯抹茶重磅回归,满足“麻薯星人”的小愿望。
< class="pgc-img">>精选麻薯,满料充实,既然不少消费者对麻薯系列有所偏爱,那益禾堂品牌自然不能让客户失望,这款生打麻薯抹茶中的用料扎实,满满 的用料让人不禁赞叹,感慨品牌的大气!好用料配上高颜值,实在是拒绝不了这样的茶饮诱惑。
< class="pgc-img">>说它用料扎实是有原因的,从这款茶饮的外观就能感受到,半杯的用料,三倍米麻薯瀑布直接把客户锁死,抹茶的风味浓郁而不齁甜,再散发淡淡的抹茶香,让人能最直观感受益禾堂品牌对待客户的满满诚意。
< class="pgc-img">>最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这款生打麻薯抹茶还有其他的妙用,它可以当做下午茶来进行充饥解渴,麻薯它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食物,其主要成分是麻薯粉、糯米粉、淀粉、黄油、牛奶和鸡蛋等,蕴含丰富营养,有时忙碌充实的工作会消耗人们很大的体力,选择此时去吃点小吃也不太现实,这时点上一杯益禾堂生打麻薯抹茶,让三倍麻薯瀑布给你满满的饱足感,在解渴放松的同时,来为身体补充下能量。
如此吸引人的生打麻薯抹茶,需要的是更多认可与肯定,益禾堂品牌欢迎更多的“麻薯星人”加入麻薯系列大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14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柠檬水大战,低至0.01元/杯
4元一杯的柠檬水,开始“整治”奶茶市场。
前不久,蜜雪冰城专门为柠檬茶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发布会上,蜜雪冰城称柠檬水一年卖超10亿杯,杯子连起来能绕地球近 5 圈,连续多年为门店“销量冠军”。按照标价单杯4元计算,蜜雪冰城的柠檬茶一年甚至可以卖到40亿元。
见柠檬水是门好生意,各大茶饮品牌也纷纷下场“抢蛋糕”。
古茗的“招牌柠檬水”推出了 4元一杯的活动。一下从10元“狠降”到4元,古茗的这杯柠檬水很快成了网上的焦点。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发帖称 :“别拦我!4块的柠檬水我要喝到吐”。还有网友甚至晒出,通过团购0.9元拿下了一杯古茗的柠檬水。
再看活动时间,从5月27日一直延续到8月31日。这不明摆着“盯上了”最喜欢到蜜雪冰城买柠檬水的那群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同样4元一杯的柠檬水,古茗采用的是绿色的香水柠檬,比起黄色的尤力克柠檬也更有价值感。
书亦烧仙草也在其官方微信号上,推出了柠檬水“王炸活动”:今夏主打产品之一的“金桔柠檬水”每杯3.9元。在抖音直播间,购买柠檬水次卡,同样可以把价格打到3.9元。
不只是打出了比“雪王”还低的价格,这款柠檬水还叠加了联名蒲熠星这个大招,赠送一堆周边:蒲熠星杯套、透扇、手提袋、贴纸.......
沪上阿姨推出的新品牌“茶瀑布”,几乎是直接一键复制蜜雪冰城,店内的冰鲜柠檬水、粉冰鲜柠檬水的价格也是4元/杯。
此外,许多柠檬茶价格也直接打到了10元以下。益禾堂也在美团推出5.9元的茉莉香柠绿茶、7.9元的柠檬小麦青汁,柠季新品泰绿柠檬茶在美团上也开启了8.9元秒杀。
各路品牌“抢食”之下,蜜雪冰城也没有掉以轻心,还是四处发券,经常能够低于原本的“地板价”买到柠檬水。在前不久的那场发布会中,领券后甚至只需0.01元/杯。
一夕之间,柠檬水几乎成了“低价利器”。原本在中间价格带的茶饮品牌,如古茗、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凭借柠檬水这个大单品,一举将价格拉低到5元以下,冲进蜜雪冰城“价格统治区”。
柠檬水的热度还在蔓延。据了解,最近许多品牌的研发部门都在关注柠檬水赛道,希望能挖掘更便宜、风味有差异点的产品。
基本款重新杀回C位
当各个水果、小料都被“卷过一轮”后,基础款又重新站上C位。今年夏天,柠檬水、珍珠奶茶、抹茶等等初代茶饮产品,又开始被重做。
柠檬,是一个在饮品市场非常经典的水果口味。上个世纪50年代起,柠檬茶就已经在国内出现,至今已有近70年的消费者饮用习惯。其风味清新,解辣解暑,可谓是“夏日大杀技”。
柠檬茶单品,也在前几年风靡整个茶饮圈。《2022茶饮品类报告》显示,2021年柠檬茶的增幅一度达到400%上下,次年即便有所放缓,但增速仍不低于130%。如今已经出现千店规模的柠檬茶现制茶饮品牌,柠季、LINLEE、丘大叔等柠檬茶品牌也已开遍了全国各地。
鉴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柠檬作为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水果,愈加受到青睐。大众点评《2024品牌灵感趋势报告》显示,柠檬茶是2023健康茶饮赛道三大热门风向之一,相关热门商户热度较年初平均增长145%。
比柠檬茶成本更低、制作效率更高的柠檬水,已经蜜雪冰城卖了11年,是当之无愧的“基础款”产品。
中国作为第二大柠檬生产国,给整个市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2年柠檬的种植面积约125070公顷,产量达269.75万吨。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也达到了267.02万吨,与产量基本持平,市场供需平衡状态稳定。
供应链稳定、市场教育成熟、再叠加“解暑功能”与“低价”的双重buff,柠檬水的爆火,只欠一阵“东风”。
打入“低价格带”
先圈住一波流量
而当下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便是柠檬水爆火的这股“东风”。
平价消费席卷餐饮业在茶饮市场,客单价下调的趋势也是势不可挡。据美团团购统计,2023年全国茶饮消费客单价均值为10.5元。
古茗、沪上阿姨等原本居于15-20元左右价格带的品牌,纷纷推出10元以下的新品。书亦烧仙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接表示,今年书亦集团明确了未来的定位是要走质价比路线,在价格上,整体产品下调到10元左右,未来可能还会推出6元、7元甚至更低价格的产品。
几乎所有奶茶趋之若鹜地降价,一夜之间“价格回到解放前”。
而降价策略上,大部分品牌都不会选择直接拿原有产品“开刀”。如果用主打产品参与价格战,一来会伤及消费者好感度,让大家觉得以前买的不值,二来则会在后续定价中,陷入被动状态,难以再提价。
因此,上新低价引流产品,成为了许多品牌的“经营共识”。
既不是主打产品,成本又低的柠檬水,便成了各大品牌的“引流首选”。
对于非专营柠檬茶的品牌而言,一款高性价比且品质不错的柠檬水,不仅是吸引顾客流量的有效补充产品。而对于那些拥有供应链优势的品牌,这样的柠檬水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供应链效率
才是核心赛点
4元一杯的柠檬水,其实是有门槛,也有代价的。
无论是对企业的规模还是运营能力,本质上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只是单纯追求低价,最后这把“价格利刃”可能反向指向自己。短期内,低价能够刺激消费,但如果深陷其中,增量和利润就很难兼顾。
就茶饮赛道来看,比低价背后,比拼的核心还是在于供应链与标准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毕竟,在茶饮加盟的大趋势下,茶饮生意的本质还是更接近于供应链企业。
回到柠檬水这个单品来看,蜜雪冰城与古茗,之所以能够把柠檬水压到“地板价”。这两个品牌的柠檬供应链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蜜雪冰城早在几年前就在四川安岳和重庆成立四川雪王柠檬有限公司、重庆雪王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几十万亩的柠檬收储基地。招股书显示,相较于同行,蜜雪冰城在2022年对于同类型、同品质的柠檬的采购成本分别低了约10%和20%以上。
而以水果茶为主打产品的古茗,在水果供应链上也早有布局,并在云南自建的香水柠檬基地。华安证券资料显示,古茗已经是业内最大的水果采购商。
供应链效率才是核心赛点。
茶饮赛道的下半场,既要持续通过供应链的规模与效率优势,优化成本,把产品价格打下来,还要以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严控品质。
柠檬水的火爆,或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而基于供应链布实力的“低价产品”竞争,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