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下沉市场成了餐饮业的香饽饽,但大批闯进下沉市场的餐饮人却都铩羽而归,为什么?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邹通。
疫情的影响,行业的内卷,消费者需求的收缩,迫使大批餐企挺进下沉市场寻找增量。
比如海底捞,2020年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开了257家店,2021年上半年又增加了344家;肯德基,2021年新开门店超1200 家,新入城镇 160 个,超一半新店在低线城市中。
与此同时,各路媒体放大下沉市场的蓝海前景,也推动大批创业者前仆后继,投身小镇县城创业开店。
一来二去,下沉市场俨然已经成了“流量大明星”,备受追捧。但同时,很多人可能也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高调进军下沉市场的品牌,很少发出“凯旋之音”,大多数是去了便没了声音。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大家都只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好”,而忽略了其中的“坑”。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餐饮人进军下沉市场,经常会栽的四个大“坑”。
< class="pgc-img">>盲目扩张或降价,
忽略了低价的核心是成本和效率优势
海底捞无奈关停部分下沉市场门店;网红雪糕“钟薛高”在三、四城市销量惨淡……这些要名气有名气,要资源有资源的大品牌在下沉市场为何失意而归?
原因之一就在于,太贵了。实际上,现在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在消费水平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且相比于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高等级城市相对可接受的价格,到下沉市场后往往会碰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020年下沉市场用户实际单均价为64.8元。而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费金额在100.2元左右,远远超过下沉市场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问,很多品牌去县城都降价啊,海底捞不可以降价吗?并非海底捞不愿意降价,而是这个价格已经无法再降低了,再降价成本利润便会受损,尤其是在这些年物价和房租逐年上涨的情况下。
钟薛高也是如此,即便它在一些下沉市场的价格已经降低到10元,不足一线城市的一半了,依然还是下沉市场雪糕界的价格天花板,消费频次做不起来。而倘若再往下降,它的原料、供应成本便会包不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下沉市场,品牌之间比拼的,表面上看是价格优势,本质上其实是成本优势、效率优势。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将产品价格压低到个位数,并持续稳定不变,得益于它在各个运营环节上的成本“压缩”,以及庞大的规模效益。
因此,餐企要想在下沉市场落地发芽,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千万不能掉进性价比的陷阱,盲目“勒紧裤腰带”降低产品价格,而应该“精心策略”,用战略的方式,让自己的成本领先于同行,规划好盈利模式。
< class="pgc-img">>市场洞察不足,
忽略了不同市场消费偏好的巨大差异
由于生存空间,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和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也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如果单纯将头部市场的需求复制到下沉市场,在战略方向上就是错误的,因为二者的需求偏好根本就不同。
元气森林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时,把在一二线城市起家的“无糖”饮料,直接复刻到下沉市场,结果销量远远不如口味比较“甜”的饮料。因为,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甜”饮料的喜欢比“无糖”要强许多。
在小镇或县城的售货柜上,摆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可口可乐、统一等含糖饮料,最不起眼的地方才是元气森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再比如咖啡。《中国现磨咖啡白皮书》显示,中国现磨咖啡共有10.8万家咖啡馆,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占75%,在三线以下城市,精品咖啡馆的占比不足1%。
为什么下沉市场的精品咖啡店占比这么少?难道精品咖啡都不想去抢夺这块肥肉吗?
其实不然,而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未经过咖啡的“市场教育”,对咖啡的认知和消费欲望和一二线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咖啡“爱好者”的体量也远远不如一二线城市。这也是星巴克和瑞幸大力入局下沉市场,却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原因。
一个市场或是群体的消费偏好,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品牌要打下沉市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因地制宜地调整产品以及经营战略,以“空杯心态”从零做起;二是身先士卒,投入巨额成本教育市场,这必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
< class="pgc-img">>只看到蓝海,
忽略了下沉市场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很多餐饮人以为,只要将目标锁定在下沉市场的蓝海上,就能避开像一二线城市那样的“内卷”。可这到底只是餐饮人脑中的“幻想”。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下沉市场确实容量大,也有足够多的市场潜力,可是下沉市场也有它独特的分散性,单个地方市场的“容量”其实并不大。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二线城市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品类和品牌,因为人口数量庞大。下沉市场也有庞大的6亿人口,但这些人却被分散在一个个容量极小的细分市场。
一些在单个一二线城市就可以开20家店的品牌,到了单个细分下沉市场,往往只能开五六家店便饱和了。比如海底捞在西安能开40多家门店,下沉到咸阳就只有五六家。
与此同时,在这些容量极小的单个细分市场,我们也会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本地的品牌,这些本地的品牌往往比外来的品牌更懂当地的消费习惯,更具竞争优势。
此外,还有一部分让餐饮品牌格外头疼的竞争对手——大批蛮不讲理的“山寨”品牌。
受信息差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沉市场早已成为“山寨”泛滥的市场。一旦某个品牌走红,很快就会出现大批高仿店,他们打法野蛮,爱搞“价格战”,硬是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蓝海变红海,竞争变内卷。
< class="pgc-img">>照搬成功经验,
对下沉市场的独特属性知之甚少
一、二线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下沉市场则是“熟人市场”,是在亲戚好友与邻里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往外辐射的关系网。这就决定了一二线的产品模式、营销模式、获客模式不太适用于下沉市场。
产品模式。一些品牌会把自己在一二线城市的产品模式照搬到下沉市场,结果“格格不入”,惨淡收场。
呷哺呷哺曾经将一人一食小火锅的模式搬到到下沉市场,结果遭遇了一系列滑铁卢,因为一人一食的的产品模式不适应“熟人市场”,这里的年轻人吃火锅大都是“聚会”的形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营销模式。在一、二线城市做营销时,餐企的方法是投广告、做直播、搞公众号,怎么流行怎么来,可是到了下沉市场,这些方法大都失效。
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下沉市场一个新店开业,会让一个电动车队放着喇叭全县兜圈,或是插旗巡游,这些看似“土味”的营销方式,传播效果却是最好的,因为熟人社会下,大家有一定的信任度,传递的信息越直接越好。
获客模式。《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已经很好地阐述了下沉市场的获客方式:熟客带生客,老板与生客混熟,生客再带生客。换句话说,下沉市场的获客模式是以熟人为基础,裂变更多客户来稳定生意的模式。
小 结
诚然,下沉市场确实潜藏着巨大的增量,但它也有非常鲜明的特性,餐企盲目下沉,大概率会铩羽而归。做好足够的洞察,再采取有针对性地战略,或许才能找到在下沉市场的增长方案。
家:建议餐饮人自救。餐饮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何沛凌。
日前,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
这段“餐饮自救论”很快便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吐槽该专家“不食人间烟火”“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说得真轻松”,而一大批本就焦虑的餐饮人听闻这话,更是“血压飙升”,气不打一处来。
一时间,这位“专家”几乎一边倒地被全网骂,冤吗?
01.
“砖家”建议:
餐饮业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
6月23日上午,财经网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央视“新闻一加一”节目主持人视频连线一位专家,探讨疫情下的餐饮业如何纾困。
该专家在视频中表示:
“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餐饮企业必须要主动、积极地自救,特别是要顺应现在整个餐饮消费需求,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堂食转向宅食。这个过程中,餐饮企业要去发现需求的转变,发现场景的转变,从而重新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去适应当前餐饮消费需求的变化,在疫情当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是‘等、靠、要’,等着政府的帮助。政府的帮助我觉得只能是让餐企存活、续命,但是餐企的(长远)发展要看到数字化的趋势,包括预制菜这一重要趋势,积极转型,适应这些消费的变化。”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这段话中的一些观点,比如“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不能等、靠、要,等着帮助”,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反感:
“何不食肉糜!”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这是什么专家?从事过餐饮行业吗?”
“专家出来开个饭店试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餐厅不去自救是因为不想吗?”
“专家开过餐馆吗?线下到线上是两个场景,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另外,房租、人工费用居高难下,占了很大的成本费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轻飘飘的几句话,也深深刺伤了大批餐饮人,很多餐饮老板内心的愤怒、委屈如洪水决堤:
“出离愤怒……满嘴胡说八道!”
“这样的言论只会让餐饮业雪上加霜!”
“这个专家不是蠢就是坏!”
“还不够自救吗?‘等靠要’估计都死八百回了,说点儿人话那么难吗?”
“除了消费者,还有谁‘救过’餐饮老板?还有谁‘能救’餐饮老板?只要是不想被淘汰的餐饮老板,一直都是在主动自救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一些餐饮人的朋友圈、微信群截图
截至6月23日下午18点00分,该视频共被转发1.2万余次,评论6770条,围观者们的不满情绪仍在持续发酵。
02.
被骂不冤!
“等、靠、要”这个“锅”,餐饮人不背
从各个平台汇集的评论看,这位专家被骂得挺“惨”,那么,他冤吗?
不冤!
能说出这些话,说明他根本不懂餐饮,更不知道当下餐饮业的困境,以及3000万餐饮人的难!他提出的所谓自救“建议”,并不像一个专业研究者,更像是自己想当然的结论。
疫情发生以来,哪一家想活下去的餐企没有积极自救?他说的哪一些自救手段大家没试过?
就拿“从线下转线上”来说,由于无法堂食,无数餐饮人不得不开辟外卖,即便做一单亏一单,依然硬着头皮在做,有食品加工条件的企业也在尝试转型电商零售。
卖菜、摆地摊、搞团购、预制菜、卖房、卖车、借贷……为了活下去,谁不是用尽了手段?
< class="pgc-img">>△海底捞门店卖早餐,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可是,最后呢?
一批餐厅还是倒下了。
“我们也没能熬过疫情,已经停业了,疫情前刚花几百万装修了一层楼,现在欠租金被起诉,装修费用完全不肯抵部分租金,真是逼死人啊。”
“在餐饮店干了14年了。这家饭店开了几十年,在2021年最后一天关门了。”
“经营了九年,连续五年大众点评五星好评的小店,今天结束营业!激烈的行内竞争、高昂的店铺租金、员工的紧缺、连续三个月的封闭都没有打倒我们,而最终不能堂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是被房东逼关门的,这种大环境下,房租一路高歌猛进,少一分、晚一天,滚蛋!”
“覆巢之下无完卵,几波疫情关门十几天,复工层层申批,核酸做了无数次,复工也没有客人,不复工就直接倒闭,一个月6万的成本,开了三年不算自己人工净亏近40万。”
餐饮业的难,真的已经不需要赘述了。
一位上海律师在朋友圈里痛心地说:“(餐饮人)刚开始都是来咨询减租降租的,现在都是来咨询如何免责闭店。”
每家店都是餐饮人苦苦打拼多年的心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关店。
03.
餐饮人的心声:
可以不发声,但请别添乱
疫情以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苏州、哈尔滨、沈阳等地,都遭受重创,餐饮业开开停停,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受伤惨重。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眨眼就两年多了。
这么久以来,餐饮人一直拼尽全力自救,能走到今天的也都经历了千难万险。任何人都没有被动“等死”。
眼下,这一批好不容易熬过来的餐饮店要活下去,除了需要积极自救外,真的也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和外力帮助。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企业身上都是一座山。这样的环境下,渺小的个体是无法兜底的。这场没硝烟的持久战,唯有自救与外力扶助双管齐下,千万餐饮人才能顺利度过这场劫难。
此前,红餐网也曾多次呼吁,关注疫情下的餐饮业,也希望各位专家:可以不发声,但请别添乱。
< class="pgc-img">>址需要侧重留意的十个问题
1、不要跟着大牌开店
我看有些人分享的开店经验,说是看着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在哪儿开店就跟到哪儿,人家有专业的选址团队,开店经验丰富,跟他们走肯定没错。我要跟你说,这样很可能让你的店活不过三个月。因为那些知名品牌自带流量,品牌知名度很高,开在哪儿生意都不会太差,再就是很多大品牌开出的新店也是不赚钱的,但是他们是出于整体战略考虑,可能是抢占先机,排挤对手,也可能是区域分部需要,也可能是为未来市场布局,总之,他们资金实力雄厚,养得起不赚钱的店。
而创业新店就没这个资本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通常这些大品牌不赚钱的店都是开在新开发的商圈里,而出租方,尤其是购物中心,为了拉动商圈人气,会以很低的价格,甚至是免1——3年房租的方式把大品牌拉进来。因为只有这些大品牌进驻了,其他铺位招商工作才好展开。你选址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新商圈入驻了很多知名品牌,是不是也会信心大增呢,进而敢于租赁其铺位。但不同的是,那些大品牌的租金可能只是你交的租金的1/5,甚至是零,你跟得起吗?
2、不要吝惜房租
开餐饮店,什么钱都该省,就是房租不要省,不是说越贵越好,而是要找物有所值,尽可能客流量大,目标顾客多的地点,这个钱花的值!我们来算一笔账:与最好的位置相比,选择一个一般的位置,房租成本可能省下一半,但是客流量也基本会少一半,营业额也自然是减半的,但你的装修、人工、原材料、水电等等其他所有费用,不会因此少一半吧?你选择了贵的旺铺,就等于变相降低了其他成本,所以说,什么钱都要省,就是选址时别吝啬!
3、尽量不要选择转租铺位
这条是针对个人出租铺位而言的,以街边店为主,通常购物中心不存在这种问题。为什么不要转租的铺位?转租的商铺不是经营不善,就是会加入很多转让的费用,或是有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周围有什么市政规划对客流有影响,或是医院,单位,这种大的客流群体要迁走。
所以,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知根知底,否则尽量不去转租商铺。二房东之类的更要注意,看场时必须确认产权人的产权证件与身份信息。
4、看硬件设施是否符合需要
对目标场地的各项建设指标要有详细了解,比如供给的电量是否充裕,因为通常是不够的,要额外增容、场地是否有排烟通道,很多场地是不提供的、墙体哪些能拆哪些不能动、空调下水,很多细节问题,事前不了解清楚,施工时,甚至开业时才知道,那就都晚了。这个向商场或出租方要场地图纸,而后请装修队看就可以。如果涉及到场地改造,要事先谈好,否则一旦租下来了就基本只能自己弄了,或者自己花钱,费用通常高的吓人。
5、租赁期尽可能长
开一家店从装修费到设备费用,投入非常大,如果租期太短,比如很多才和你签约1年的,根本连成本都赚不出来。不要轻信出租方说的什么租期满了可以优先续租之类的话,到时候就是不租你了,或是涨价太多,你根本没办法。所以,尽可能多签订几年,至少2年,能签3——5年最好,虽然每年会递增房租,但是只要约定上涨幅度合理,基本不会亏。
可能大家会担心,如果自己经营不善,想早点撤店,那签了太长时间约,是不是就拴住了?其实,如果你想撤了,损失的就是抵押的押金而已,其它的基本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但是租期短,人家不租给你了,那风险可就大了。
6、注意政策风险
购物中心这方面风险还较小,因为购物中心会替你考虑好这些,街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详细了解所选位置及周边的现在,以及未来几年内的政府规划,不要觉得合适或出租方催促就急于拍板。比如,在自由市场对面的商铺,看着人来人往,可不久,市场被一条长长的护栏隔开了。或是有个在医院附近的街铺,签了3年合约,开鲜花水果店,可半年后,附近的这家医院就搬走了,如果没有这家医院,当初觉得划算的租金可就算得上是天价了。因此,在签约前多在附近转两天,和周围的邻居聊聊,也可以到民政局去了解一些公开的未来市政规划数据。
7、别看人流量,只看客流量
购物中心招商部或街铺房东最爱拿出人流量数据秀给承租者来看,甚至简单粗暴的让你站在门店前自己数客流,虽然看起来可能人来人往,怎么看都是一副旺铺的模样,结果呢,租下来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来人往可就是不进店,原因何在呢?人流量很多没错,但是必须冷静观察、客观分析,这些人流量真的是你们的目标顾客吗?不是的话怎么能转化为客流量呢?
比如,地铁口的位置人流量特别多,这叫人流量,但是店铺如果处在地铁口或过道,那这些行色匆匆,奔着目的地的人流,能够转化为顾客的非常少,因为他们不是逛街心态,如果你们产品定位中高端,那乘地铁的工薪族更不会光顾,但你却为这些人流交了很高的房租。所以不仅要看人流量,更要看精准的目标顾客有多少。
餐饮店选址的十个误区(下)
8、忽视商圈的所处阶段
在选址看商圈环境的时候,选择眼下正火的商圈,显然租金很高,而且不见得就有合适的空位,就算拿到了理想的位置,对于刚入行的小白来说,经营能力不足,驾驭不了这么多人流,很可能还会赔钱。也不要选择已经火过,在走下坡路的商圈,因为,再次重振雄风的机会很小,而且可能越来越差,因为之前名气大,虽然在走下坡路,但租金依然不便宜。最好选择正在成长,预估未来会逐步火起来的潜力商圈,这个如果觉得估计不准,那就宁可选择正火的商圈,最后不得已才去考虑走下坡路的商圈。
9、选址缺少明确目的性
新手小白选址时多是凭感觉,看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去,缺少明确的选址标准。
我们必须首先清晰定位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他们的特征是什么?要为目标消费者画像,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后去他们最常出现的地方去开店,不能只凭感觉选址。否则,你很有可能为那些根本不可能进你们店消费的客流,而付出更多房租。
10、选错了环境
小白们开店选址的首选通常是购物中心,觉得那里人流量大,环境好,有逼格,生意一定好。
其实呢,最好的地方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地方,具体选哪里,要根据不同的业态和自身情况而定。
比如,你的店做早餐或是夜宵,那购物中心普遍是早十点到晚十点营业,显然就不适合。如果你是做冰淇淋一类冷饮的店呢,在冬季很冷的地方就不适合街铺。
再就是你自身情况,如果你们是做时尚潮流类的餐饮,甚至考虑树立品牌,那购物中心就比较合适,毕竟那里年轻人集中,对这类新奇特餐饮接受度更高。如果你们是做当地特色美食,也可以考虑进旅游区。如果你们走薄利多销路线,人流聚集的街边店就很合适。如果你们产品没什么特色,就是家常菜,但是品质不错,那就可以考虑把店开在小区附近,做固定客源的回头生意。
总之,一定要选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所谓最好的,因为,所谓的好也是和代价成正比的,选的合适,就可以为你省下大量租金。
作者简介:美国全球餐饮连锁品牌Tutti Frutti中国区总裁、清华大学EMBA总裁班讲师、餐饮领域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