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和李总一起吃饭,李总是做餐饮,干了28年,今年走不下去了,准备关门了,前些年赚了一点全部都投进去了,血本无归,等于干了这么多年就相当于白忙活了,不过,关了也好,不然也熬不到明年了。
李总说这话时,脸上尽是无奈,早年之前就认识了李总,关系还不错,平时朋友聚餐,公司团队都选择在李总的店里面,但是近两年公司也赚不到什么钱,也比较少去外面吃饭,再加上工作忙也没啥时间,最近休了假才到李总的店里坐坐,结果被告知,这家店要关门了。
席间,李总说出了自己开店这么多,为什么就死在了今年?
1. 竞争压力大
做实体餐饮的你永远都不知道死的原因是什么,之前我开始做餐饮的时候,生意好呀,但是近几年,周边有太多的吃的,整个一条街都是,消费者的选择就多了,来店的客户就少了。
其次是大型综合场所的出现,每一个城市都是有一个百货中心,简单来说,所有的吃喝玩乐全部集中在一起,消费不愿意在你这里吃了饭再跑的那边去玩,一般都是就近原则,在那里玩就在那里解决吃的问题,慢慢地客户就向这些大型的综合体靠近了。
还有小作坊的出现,以前根本就不怕这些小作坊,因为我们店大,卫生以及环境各方面都胜过这些小作坊,但是现在不行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又变了,不喜欢出门吃饭,能点外卖就不会出去吃,外卖又抢了一批消费者,剩下来店里消费就没有几个了。
2. 经济萧条,消费放缓
如果今年不关门,其实也走不了多远了,因为人们已经拿不出多少钱来消费,你说一个家庭,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孩子,中间还有房贷和车贷,这债得还个几十年,你说说,哪里还有多余钱来消费?没有,所有的生活都要从简,也就是只能等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全家才出去吃一下,这生意能好吗?
还有一个是房租的成本,租金年年涨,本来生意就难做了,面对每年都涨的租金,利润也就越来越低了,没办法,及时止损的最好办法是关门了。
3. 人员难管理
我们都是粗放型的管理,家庭式的管理,那时候做生意都是白手起家,为了能有口饭吃,哪里懂什么管理,只要员工不出事,工资正常发,就没什么问题,现在不一样,在管理上不花时间,在其他地方花的时间更多。
老一套的大锅饭模式,这是餐饮最常见的薪酬方式,没办法,没有什么标准,只能大锅饭,一样的奖金,一样的工资,那些干得好都走了,干得不怎么样还是继续做下去,导致人员越来越难管了,这需要我每天坐在店里面盯着他们,你说我哪里像是老板,每天还要盯着员工干活,上一次就看见员工没把客户服务好,气得我当场批评了他,结果人第二天就不来。
粗放式管理模式让企业浪费的大量的精力,人员成本不断增加,结果还是没有啥效果,实际上最大的问题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老板管理的思维问题,如果今天不改变管理思维,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创造的价值没什么变化,就意味开始亏损,把前面赚到的全部亏进去也无济于事。
所以做餐饮对人才的管理是至关重要,对于如何让基层员工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管理模式:
数据量化工作,为员工搭建公平公正的平台:
为什么员工不主动去做,是因为大多数餐饮业是包月制工资,干多干少都一样,我凭什么要多干,这就扼杀了那些想要晋升的员工,所以我们提倡的用数据来表现员工的工作。
量化工作,比如说员工的岗位工作是什么,他需要做哪些,就比如翻台率,有些员工服务了两桌,但是员工有些员工服务三桌,结果拿到的薪酬是一样,干多的员工肯定是不乐意。
所以我们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进行量化,每天完成的工作以积分的形式录入账户,管理者检查加分,月底就可以知道员工在哪一块完成得不错,排名靠前的员工哪些事情加分是最高的,这些事件都可以通过软件展现出来。
奖励好的行为
其实员工是可以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就比如说浪费,员工在一线是可以更好的建议,但是公司从来不去奖励这样的行为,我们对于员工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员工主动分享新的菜品到朋友圈+5分,提意见给公司节省了成本+10分,帮助同事+20分,主动分享自己感动客户的例子+10分等,这些都可以为员工加分!
对于基层员工,如何做激励?
利润与员工有关,为什么海底捞能复制这么快,一个是标准化,一个能力的复制,海底捞的店长是师徒制,只有管理者把人培养出来,店长才能重新再开一家店,那么这两家的利润都与他有关,所有这名管理者不会害怕被取代而不干事,相反他会想办法让员工变优秀。
同样,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在这里,让公司的利润与员工相关,就比如说,年初定下目标,如果公司的利润是100万,老板愿意拿出20%—30%的利润作为奖励,员工能不积极吗?员工会想办法把业绩提升上去。
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这个奖金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从工作(做事)一个是文化(做人)方面进行考核。文化的考核比如说客人对员工的服务很满意,并表扬了某员工+20分,员工提出感动客户的服务+30分,员工提出意见+10分,为公司节省成本+20分。
最后根据积分的排名进行奖金池的分配,其数据公开公正透明化,为员工搭建公平的平台,当然积分是和公司的奖金、福利待遇、晋升挂钩,篇幅有限,具体如何设置积分规则,如何用积分与奖金、待遇挂钩,点击“免费领取资料”领取餐饮业资料。
比去年春节的滞销、停业,今年春节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是个利好的消息,但是很多老板却笑不出来,生意虽然不愁了,但是人手却不够了,甚至月薪5000元,都无人可用。
< class="pgc-img">>这都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听大林哥跟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背后的原因!
前段时间,某协会统计了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位排名,服务业名列前茅,前5名都被包揽!餐饮行业的“用工荒,招人难”已经成为了事实,且在2021年将会更加加剧。
相比多年以前,近些年餐饮行业的待遇水平已经高了很多,其薪资的增速远远超过了娱乐行业,即便如此仍然招不到人,导致这种事实的出现,主要有三种核心矛盾,才导致餐饮行业无人可用。
第一大核心矛盾:年轻人对餐饮行业的偏见
< class="pgc-img">>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餐饮行业是脏乱差低端的行业,但凡干餐饮行业的人都是因为低学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暂时过渡先干着,一旦有更好的出路就立马跳槽走了,这也是餐饮行业人员流动大的根本原因。
记得在我们老家,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教育小孩的“以后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到餐厅打工刷盘子、伺候人”,所以在很多小孩的心里,从小就对餐饮行业产生了排斥和抵触。
现在的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做得开心、舒服为首选,很多人宁愿拿着一两千的工资去做办公室文员,也不愿意考虑去餐厅端盘子做服务员“受气”,年轻人太不愿意在餐厅干活了,甚至有些餐饮行业把员工的年龄放宽到了四五十岁,然而用“大龄”员工的弊端就是无法适应现代餐饮的信息化、数字化变革,很多东西都需要跟电脑、手机、微信挂钩的,阿姨们干不来,有些关键岗位还是需要年轻人才行。
第二大核心矛盾:中国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用工需求供大于求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很多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特别是现在的90后、00后既不急于结婚,也不生孩子,导致新生儿产生断层,这种趋势影响的不仅仅是现在,更多影响的是未来,我敢断言:未来十年餐饮行业会更加缺人,原因就跟人口老龄化相关!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说国家鼓励多生,先从东北开始放开计划生育,这也许就是国家的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也许人口老龄化来带的影响不仅仅是餐饮行业,其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这一点从日本现在的局面就能预见未来的中国,在日本,餐厅的从业人员都是退休后的五六十岁阿姨、叔叔们,年轻人都在更重要的岗位。
细思极恐!不过也不用这么悲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餐饮行业会用机器替代更多的人工,从而抵消用工荒的局面和困境。
第三大核心矛盾:疫情,让餐饮业招工难
< class="pgc-img">>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返乡过年的员工需要来回隔离,一去一来加上隔离的时间就需要20几天时间,再加上很多员工回去后不打算出来了,毕竟小城市也有不少机会,既能拿到大城市差不多的薪资待遇,又能照顾家人,很多人宁愿留在老家上班,这种种原因导致大城市餐饮可用之人越来越少;
既然“用工荒”已经成为事实,那作为餐饮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用工荒”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呢?大林哥根据多年连锁餐饮运营管理经验,给大家支四个招:
第一招:调整用工结构
利用“全职+兼职”的用工模式,是餐饮行业未来的趋势!
这一点我们想要跟麦肯学习,肯德基门店有近乎一半的人工都是兼职,兼职的好处不言而喻,提高人效,降低用人成本,且更好调整闲时、忙时的用工规划。
因为餐饮行业不可能一直都是旺季,每年3、4、5和9,这四个月就是餐饮行业的淡季;另外每天当中只有饭点和周末最缺人手,平时都能很轻松地应付,正是基于这样的用工特点,所以“全职+兼职”模式就能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招:提高薪资待遇
我们很多餐饮从业者自己做着餐饮门店,内心其实是瞧不起餐饮行业的,更瞧不起员工,认为餐饮行业的员工就应该拿低工资,2000-3000就够了,心理压根不想多出钱请更优秀的人,恶性循环最后不但留不住人,也培养不出人。
想要正向循环,我们各位老板你们自己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要再用过去的眼光和待遇看待员工,要与时俱进,把员工当成你的朋友、子女,多嘘寒问暖,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情况,能在利润保障的情况下,多给员工收入上的满足,情感留人已经落伍了。
第三招:提升品牌信任
品牌越大越好找人,比如很多人削尖脑袋都想进麦肯体系、海底捞、喜茶等餐饮大牌去上班,甚至还有很多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即便是兼职也都想着去这些品牌,那是因为去这些品牌上班首先有面,其次干个一年半载未来好跳槽,比较大品牌在任何行业都是认的,大林哥身边很多朋友在知名餐饮品牌干过的,酒店行业就非常受欢迎!
第四招:用机器替代人
能用机器的坚决不用人,看似机器的首批投入高于人工,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机器的边际效益会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机器还有很多优点,“没有情绪、不用发工资、不知疲倦等”,因此,接下来几年,机器替代人工的情况会越来越频繁,这倒不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是被用工荒倒逼出来的无奈,餐饮企业要提前布局,尝试在机器和人工方面做出平衡。
020年01月10日 | 第【595】篇原创
作者 | 张大宽
来源 | 餐谋张大宽(ID:dkxy029)
转载授权请联系(ID:BG9FBG)
眼高手低,能多赚钱
--张大宽
啥都不会也能当老板
之前和一位读者交流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个事情,说这件事情令他心里非常不平衡。
咋呢?
先说这位读者,做了七八年厨师,后来辞职开了家一百多平的串串店,夫妻两人带着两个亲戚娃,雇了一个大姐。
店开了三年,生意不差,但也算不上特别好,一年到头落到手里也就小二十万。
钱虽然赚了,但觉得人太累了,店里的主力就是他们夫妻二人,两个亲戚娃年龄小,也扛不了大旗。请来的大姐,主要也就负责搞搞卫生,洗菜穿串之类的工作。
可能不少夫妻店,都是这样的情况,老板两口子亲戚亲为,赚个辛苦钱。
那为啥说他心里不平衡呢?
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读者说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叫小兰。
小兰看到他开店,也跟着开了一家店,当初开店的时候,还来请教过他。
小兰两口子都有工作,只是小兰工作不太忙,可以抽出时间来打理生意。
这一晃三年过去了,自己还是夫妻俩弄这一家店。小兰两口子已经开了三家店了,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错。
读者说,小兰两口子就是半个月去一趟店里,对一下账,一到年节假期,就到处旅游去了。
一个从来没干过餐饮的人,不但能开三家店,还能都赚钱,还能那么闲,再看看自己这么累,心里又如何平衡呢。
你说是吧
当老板,不用啥都会
如果你和我这位读者的情况类似,是不是心里也多少有些不平衡。
凭什么咱们兢兢业业起早贪黑的努力,反而不如人家轻轻松松赚得多?
如果有,那就太好了,说明你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老板,成为那种轻松快乐赚钱的老板。
只要有期望,有想法,就不怕,就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
最怕的,就是没有欲望,看了别人可以那样,也不觉得自己也可以。觉得自己的现状,就是自己的命。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想通了,想改变了,就有机会实现。
当老板,真的不需要啥都会。只需要做到“眼高手低”就成了。
眼高手低,当轻松的老板
眼高手低,这个理念,我去年就提过,同样也是一月份说的,到今天恰好是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我也有幸见证了我的一位学员的逆袭。
去年这时候,她在店里还是店长的角色,一切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不习惯放手,不放心员工,总担心他们做不好。店里离了他,就玩不转了。
而现在,她正带着孩子在外地享受亲子时光,店里一样井井有条,在不在一个样,而且营业额比去年高了好多。
这些的核心是啥呢?就是做到了眼高手低。
不断走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见识,再将这些思维与理念,应用在自己的店里,让自己的员工去负责执行,做好支持工作。
如果你也想和我的学员一样,你也可以找我聊聊,把自己解脱出来。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的分工就越来越细,从原来的一个人负责所有流程,变成了一个人只负责一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现在丰富的物质。
那么,对于一家饭店的老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你能拿着令箭调动三军。武艺精通是你的员工需要具备的能力,万万不是老板。
眼高手低,做最小的套娃
俄罗斯有个玩具叫做套娃,你肯定玩过。
你看我那个读者,像不像套娃最外面那个娃。
他一个人罩着一家店,所有人的人都靠他,一旦他扛不住了,这家店就完蛋了。
那么,咱换个思路,如果他去做套娃里面最小的那个娃呢?
请能力强的员工来做事,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优势,会是怎样呢?
是不是就变成了小兰的那个玩法了?
没做过餐饮,但可以请优秀的店长,请员工来做,只需要把控好方向,设立好制度,充分授权给员工,不就成了吗?
这也幸亏是小兰没有技术,不会,如果啥都会,也许就做不到这样轻松了。
所以说,老板要把自己当做最小的那个套娃,不要越权,不要大包大揽。
但我知道,很多人“做不到”。
你看,如果做不到,自己就成了组织发展的阻碍,你都占了最大娃了,这个套娃又如何变得更大呢?
只有你做最小的娃,套娃才会越来越大,不是吗?
眼高手低,让你多赚钱
开店不是单打独斗,比拼的是组织能力,不是个人能力。
组织能力强了,赚钱能力才会强,竞争力才会大。
如果老板是眼低手高,都忙于琐事,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做的更好了,尤其是老板兼厨师的店,想要做强就更难。炒一天菜都那么累了,就算想琢磨琢磨,学习学习,也没有那个体力,不是吗?
若能做到眼高手低,眼界高了,不忙于琐事了,琢磨如何做好,也就更从容了。
在如何做到更好上下功夫,自然会越做越好,比对手更好,那么更赚钱也是自然到来的结果了。
祝你快速成为一个“眼高手低”的老板,2020,多赚钱。
我是大宽,餐饮咨询顾问。每天一篇原创文章,帮助更多的餐饮人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可以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或许你能帮到他。
著作权归张大宽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张大宽 微 信 个人 ID:BG9FBG,头条号:张大宽。
深度学习 | 充分支持 | 深度链接
加入2020年付费读者群 点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