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 class="pgc-img">>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587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昨天所长同大家分享了蜜雪冰城所在的现制茶饮行业,并提出现制茶饮行业目前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低增长存量时代,而存量时代基本必然会出现行业往头部集中的特征,毕竟某企业多卖了一份产品,就意味着会有企业少卖了一份,大家的肉都是从别人碗里抢来的。这意味着只有在核心能力方面做得最好的卷王才能胜出。
在现制茶饮方面,经过我们的分析,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供应链的建设,二是品牌建设,关于这两点的详细分析就不复述了,没读过的朋友可以在后台消息对话框输入”蜜雪冰城”回去学习。
而雪王,在这两个方面确实做得非常棒。
雪王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雪王的供应链可以说在行业内很少有企业能比得过。截至2023Q3,雪王已经实现了核心食材100%完全自主生产,同类型、同品质的奶粉和柠檬成本可以分别低于市场成本约 10%和 20%以上,从上游原材料采购到中游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运输,再到门店端的加盟运营管理,雪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只有很少部分原材料、设备和门店装修由外部供应商提供。
< class="pgc-img">>物流方面,截至2023Q3,雪王物流网络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 超过 90%的县级行政区都可以实现 12 小时内触达,由于规模效应,雪王的运输费率持续下降,甚至成为了国内饮品行业第一家实行物流配送免运费政策的品牌商。
高效的供应链+成熟的配送体系,一方面可以让加盟商更省心,可以更专注做自己的事,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就是所长之前讲的,成熟、高效的供应链可以支持快速高效的推新,能及时满足终端需求。各个加盟品牌一对比,蜜雪冰城在采、产、储、运各方面明显做得更好,其他品牌在生产外包、材料自采、物流配送等方面相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 class="pgc-img">>除了供应链完善外,蜜雪冰城的数字化建设在行业内也是数一数二的。目前公司已建立MES制造协同系统、CMS 加盟管理系统等多元化信息管理体系,高效支持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即便近期上市,募资的核心目的之一也是进一步投资数字化构架项目,建设关联消费者、门店、供应链等多部门多维度协同系统。
而在供应链以及数字化赋能供应链外,蜜雪的品牌化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其洗脑神曲在互联网疯狂传播,雪王IP也已深入人心,甚至由于IP打造得过好,2020H2公司还开始在电商平台设立自营店铺销售各类周边产品(雪王茶包、杯子、玩偶等),到2021年就已实现 1.8 亿收入,在2022Q1 甚至为公司贡献了3.1%的营收。
就这种加盟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放眼国内,能比它强的企业也真没有多少。
完善的供应链、强大的数字化体系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使得加盟商也更愿意加盟蜜雪冰城,也正是因为蜜雪冰城整体配套设施做得较好,不论初始投资还是回报率,对比其他企业都会更高。
< class="pgc-img">>截至2023Q3,蜜雪冰城已经拥有门店3.6万家,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甩第二名老大一截,甚至几乎等同于后面第2、3、4、5的门店数总和。关键门店这么多,但关店率却极低,截至2023Q3关店率仅为 2.3%,可以说,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良好。
< class="pgc-img">>正是由于完善的供应链,使得雪王几乎拥有同类品牌中最低的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最高性价比,消费者冲动性消费的成本最低,一定程度上其实实现了对瓶装饮料的替代,而最密集的门店覆盖,又使得消费者购买雪王家的产品最容易,因此,雪王赢了。
< class="pgc-img">>不出意外,后续雪王将像很多消费龙头企业一样越来越能发挥规模效应,向内部要效率,使得净利率不断提升。我们看下图,国内的几大消费龙头,尽管一时有反复,但长期净利率就是不断往上走的。
< class="pgc-img">>雪王未来的增量
讲完雪王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再来看一下雪王的增量,毕竟在之前很多文章中所长都有讲,无成长不价值,有成长的东西才有价值,什么东西一旦失去成长,就失去价值了。
那么,雪王未来的成长,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第一点,前文其实已经讲到了,那便是向内要效率,不断地向内要效率,不断通过规模效应以提升利润率,这是所有消费企业或者说所有企业最核心的长期逻辑,包括我们看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其实也开始进入营收放缓但利润增长加快的阶段。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隔壁的日本,不难发现,日本存量赛道的净利率波动和相关企业的市值波动是强相关的,换句话说就是,在日本的存量市场,相应企业的市值长期取决于净利率提升情况。
当然,这个利润率提升也不仅仅在于向内部要效率,不断地推新、进行消费升级,拔高客单价等也能提升利润率。
第二点,雪王的门店数还有提升空间,别看现在已经三万多家了,但其实还有下沉空间。前些日子所长去西北旅游,就几乎没看到雪王的店,按照相关机构的测算,雪王开店天花板应该在4.5万家左右,不过,现在3.6万好像离4.5万也没有太远了。
但好在公司还可以通过出海增加门店数量。可能很少有人清楚,雪王目前出海走得其实挺顺利,在东南亚的门店数量已接近 4000 家了。2018年9月,雪王在越南河内开了首家海外门店,至今出海已经近六年了,目前已经顺利进入11个国家,算是国内消费企业中出海较早也较成功的。
其三便是第二品牌,目前来看,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幸运咖,幸运咖是个咖啡品牌,和雪王风格一脉相承,主打10元以内的咖啡,门店模型基本和蜜雪冰城一模一样,路线也是一如既往的农村包围城市。
渠道调研显示,截至2023 年末,幸运咖门店总数预计为 3000 家,全年新增门店约 1400 家,按照公司的规划,2022、2023、2024 分别规划开放门店达到 2200、5000、10000 家(现在看2023年的目标没有完成)。
相比瑞幸,幸运咖会更为下沉,其门店75%开在三四五线城市,只有近 16%开在新一线城市,就所长所在的重庆主城而言,根本看不到几家幸运咖。由于幸运咖可以复用雪王的供应链资源,整个门店模型较瑞幸也会更好一点,不论是前期投入、回收期还是营业利润都会更优,而且整体来说,幸运咖和瑞幸应当是错位竞争的,就好比蜜雪冰城和茶百道一样,实际不属于一个赛道。
< class="pgc-img">>幸运咖除了能复用雪王的供应链优势,其实还能复用雪王的加盟商资源,毕竟奶茶店和咖啡店的运营都差不多,两者的调性等也十分接近。
至于第四点,雪王还在尝试,雪王搞了一大堆孵化,能不能跑出来另说,不过也不妨拭目以待。
雪王在2021年投资了定位中端市场的茶饮品牌“汇茶”,主打 10-15 元价位,目前共有 110 家门店,主要位于广东和海南地区。
雪王还尝试了福鹿家便利店,目标群体定位为追求性价比的学生和年轻人,针对年轻群体引入许多国产网红品牌与自营商品,加盟费为 20 万左右(传统日系便利店加盟费 40 万左右)。
雪王还开设了福鹿家啤酒厂,也是连锁模式,主打高性价比的精酿啤酒生意,面向年轻群体和学生党,可借助蜜雪冰城的供应链,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目前已开设门店 82 家。
甚至还有主打韩式炸鸡和各类韩餐的连锁餐饮品牌,主营炸货、鸡排、铁板烧等业务的鸡装箱。
还将自己的供应链外放给其他品牌(其实绝味鸭脖也在干这个事情,京东物流也是一开始供应自己后面开放给社会)
……
总之,优秀的公司就是在不断创新,而创新这个事情在没发生之前又是完全不能预测的,所以,我们不妨看一看雪王到底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33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日料悄然回温
排队1小时起
历经重创后,日料正在“浴火重生”。
一批日本餐饮品牌重返中国内地,继续扩张版图:
日本连锁餐饮品牌“和民”已于5月在深圳市开设了居酒屋——“三代目 鸟美罗”(TORIMERO)。有报道称,“和民”还预定8月在上海市开设直营店,今后也会考虑以加盟形式开展业务。
上半年,日式拉面连锁品牌“寸屋拉面”也于上海天钥桥路开出中国首店。据了解,寸屋拉面隶属于日本餐饮巨头东利多,同公司旗下的“丸龟制面”在2012年进入中国,后又在2022年撤出。而此次重返中国市场,目标是开设200家以上门店。
日式甜品店也来抢占中国市场。继1月份在中国香港Hysan PLACE店开业后,6月27日,日本人气甜品店甘味处 · 镰仓的内地首店在杭州万象城开业。
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寿司郎,近几年仍处于快速扩张中。根据餐里眼大数据,截止到7月5日,南至广东,北达天津,寿司郎已经覆盖了7个省份的15座城市,现有门店数80家。
进入盛夏,消费者对于日料的热情,似乎也被重新点燃。
内参君分别从北京、广州两座城市探店观察,发现一些日料店又重新排起了长队。
广州天河路商圈,曾经聚集了几十家日料品牌,在去年核废水风波后,接连有品牌闭店。如今这个商圈的日料品牌又复繁荣了。
以万菱汇商场为例,B1层有4家日料品牌,在一个工作日的晚间7点左右,其中3家都排着长队,寿司郎甚至要排上1个小时以上。隔壁的万佳广场,也有不少日料店在排队,比如B1层的摩打食堂,排队时间长期都是铁打的“1小时以上”,再比如4楼的一家烧肉店,门口也是坐满了排队的年轻人。
◎广州的万菱汇商场B1,3家日料品牌都在排队 这家寿司郎几乎常年排队,有时需要排到1小时以上 摄图:内参君
>北京,仅在朝阳大悦城,内参君就看到了7家日料店正在营业,1家寿司店拉上了围挡,即将开业。
从拉面、寿喜锅到寿司、烧肉乃至日式大排档,细分品类极其丰富。回转寿司争鲜、板前料理鮨煦、日式拉面馆博多一幸舍等门店均吸引了不少顾客。
◎朝阳大悦城及合生汇的日料店 均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摄图:内参君
>剩者为王
根据餐里眼数据研究院多渠道统计显示:去年8月,日料在营品牌总数是52276家;今年8月,这个数据是28631家。另外,在营门店数同比增加了8988家。
这组数据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剩者为王。将近半成的日料品牌倒下了,而幸存者们反而活得更好了。
换言之,日料市场整体市容量变化并不大,只是一部分品牌在动荡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洗牌。
日料品类的整体市场情况,内参君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一方面,日本餐饮品牌涌向中国市场,是必然。
早在2000年的日本,经济低增长叠加少子化、老龄化加剧,餐饮行业可以说是相当惨淡。根据日本食品服务协会相关数据,日本的餐饮行业门店数在2000年达到154万家峰值,后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日本餐饮马太效应显著:“食其家”“滨寿司”等品牌背后的泉膳集团(Zensho),作为断层第一占领了日本餐饮业491亿人民币的市值,门店占比达52%。
国信证券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人均餐饮年消费约为1.31万人民币,中国人均餐饮年消费约为0.33万人民币,仅为日本的25%左右,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市场早已成为了许多日本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被称为“意大利沙县”的萨莉亚,其2024财年前三季度财报(2023年9月-2024年5月)显示,萨莉亚销售额1632亿日元(约合74.5亿元),营业利润100.65亿日元。
以中国大陆为主的亚洲区域,营业利润约82亿日元(约合3.8亿元);同期的日本本土市场,其利润仅为13亿日元(约合0.62亿元)。可以说,中国市场是萨莉亚整体发展最关键的引擎之一。
日本品牌的“中国市场依赖症”还可以从更多品牌窥见一二。在整个2023财年(即自然年的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大中华地区市场贡献了优衣库整个海外收入的42.8%。也就是说,优衣库有四成以上的海外收入依赖于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日料市场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拥有一批稳定且忠实的受众。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连锁品牌如吉野家、味千拉面等进入中国,开启了日料在国内的扩张之旅。
而与中餐、西餐、韩餐等相比,无论是三文鱼、鹅肝、海鲜刺身等“高级食材”的运用,或是如铁板料理、烧鸟等重视体验感的烧制手法,还是通过门头、装潢、服务等传递出的日式文化,日料都有极大的差异性。
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就像那只“鲶鱼”,不但刺激了我国本土日式餐饮的发展,而且逐渐坐稳了我国外国餐饮市场的“头把交椅”。
根据观研报告网数据,2015年-2019年,我国日料行业市场规模逐步上涨,2019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随后稳步提升,2022年,中国日料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5.30%。
差异性不仅带来了市场规模的增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隐约有了点“阶级符号”的意味。
从人均2000+的Omakase场场爆满,“收割中产”,到去年8月底日本核污水排海后,一批食客争相前往日料店,品尝“最后的美味”,消费者对日料的喜爱可见一斑。
中国已经成为了日本本土以外,全世界日料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截止2017年,中国大陆的日料店有4万零823家,排在世界首位。
本土日料渐成主流
在去年的核废水风波后,一大批日料品牌选择了“微转型”,结合日料的产品和品牌的本土化,改造日料。
成都的日料品牌岐余食堂就是一典型的案例,该品牌在去年将定位由日料改成“中华料理”。其品牌负责人花花告诉内参君,今年门店数量翻倍,业绩也在翻倍,以太古里门店为例,89㎡的门店,连续4个月营收超过80万元,以前月营收则是40万元左右。
岐余食堂主要从环境和菜品维度进行“本土化”调整:
- 环境方面,融入了更多地方元素,比如川西的灰瓦、书法等。
- 菜品方面,则是融入各个地方特色菜系,也加快了上新频率。门店每个月都会上新1-2个新品,每个季度则是结和区域寻味系列,有较大规模的上新,比如海南糟粕醋、山东的烟薯冰淇淋等。
一项数据再次印证了本土化的可行之处。《2023成都日料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成都人更青睐成都本土日料店,占比高达42.29%,日料连锁次之,而高端日料店也有非常可观的占比,达到14.29%。
与本土化同频的是,日料的“平民化”。
日料一直带有一种高端属性,并一度象征着“稀缺”和“金贵”。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贺涵这个典型的职场精英,刚从飞机上下来就直奔一家高端日料餐厅,并向唐晶强调,这里的食材都是直接从北海道空运而来,“新鲜的海胆,它的保鲜期可只有半天”。
在今年无数餐饮品牌“狂卷”价格的背景下,日料也不得不顺应这个趋势。
花花告诉内参君,岐余食堂的门店客单价以前是人均80-100元左右,现在是65元。门店主要通过调整菜品体系来调节客单价。以招牌菜鳗鱼饭为例,此前鳗鱼饭是搭配一些日式小菜,一份69元,现在是49元,会员还可以免费吃沙拉、汤。调整后,鳗鱼饭今年销量已经超过了10万份,比以往高出一大截。
小结
撇开一些情绪因素,寿司、烧肉、鳗鱼饭、寿喜烧等等经典的日料,已经在国内市场形成了非常稳健的市场格局。它会有波动,但不可能覆灭。劫后余生的品牌们,正在以更强的创新力,蹚出新的路子。
以往日料的大半江山,是日本品牌的。往后,本土品牌无疑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有更强的生命力。当前本土品牌尚处于区域发展阶段,在各地都出现了比较强势的区域品牌,但要全国突围,依然是长路漫漫。
禾乐不车】年轻派精致韩式排档品牌设计
>【品牌策略】
分析韩餐市场后,发现韩餐品类发展与潮流文化高度相关,随着韩国文化的退潮,韩式料理在中国的关注度也大幅降低。且也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值感不足等问题。
「保留高性价的良好印象,同时打破韩餐的单一感和低价感」才是突围关键!
将客单价锁定在50+,以布车经典产品“鸡爪锅”做王牌,在内陆城市用高价值产品“辣拌酱蟹”给足新鲜感。双爆品策略为主线,创新融合打卡属性边际产品。用一顿快餐的价格,能体验到极致性价比的异国饮食!禾乐而不为?
【品牌文化】
布车全称——“布帐马车”,也就是韩国的大排档。对韩国人来说,布车并不是吃正餐的地方,而是放松喝酒聊天的场所。当有烦恼时,大家相约到热闹的布帐马车,一群人一边倾吐烦恼一边喝酒。
在禾乐布车,我们延续这种韩国街头氛围,把其内核的“快乐文化”做为品牌核心文化,由此提出品牌口号:“吃禾乐,超快乐!”
【视觉设计】
平面视觉上,我们从三个关键词展开:“亲和力”、“平价感”、“年轻化”
依托韩国地域文化,创造IP符号—中分男孩,同时将中分转换为布车概念辅助图形,加强应用于主IP的关联性。颜色选择用清爽蓝红色,搭配多元的组合排版,尽可能的表达丰富、轻松的年轻感。
在空间设计上,为了表达轻盈和精致,完全摒弃韩餐固有印象里的街头场景及琐碎感。构建了一个几乎完全对称的布局,给就餐感官带来极度的简约舒适感。
材质运用木质和金属结合,柔软和坚硬形成对比,感性和理性碰撞出一种内敛的美感。真正塑造一个“年轻且有趣、醒目且友好”的韩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