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园炒疙瘩、永顺炸鸡、小楼烧鲇鱼……通州老百姓熟悉的那些味道,现在能吃到了吗?今天,北青社区报(微信号:tongzhoushequbao)记者专门帮您打听打听!
紫光园
记者从紫光园餐厅的20多家分店均正常营业,早餐营业时间为早5点到早10点,正餐时间为早10点到晚9点30,小吃每天早上9点半开始营业。
目前,紫光园的产品大部分与疫情之前保持一致,只有少部分做了优化调整,还是那些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疫情期间,紫光园不涨价、不加价,确保亲民价格。
从3月份开始,紫光园为方便顾客、减少疫情期间人员流动,紫光园开通了“外送”服务。
紫光园负责外送服务的刘立丽经理介绍,目前该店的手撕鸡、炸糕等餐品较受顾客青睐,一般都是顾客前一天在群里下单,第二天进行配送:“如果有的顾客下班比较晚,我们也会灵活调整配送时间。”
“目前,紫光园通州店的外送服务可以辐射周边8公里居民。未来该项服务还会向通州其它分店延伸,甚至是朝阳常营、吕家营的分店。”刘立丽介绍道:“因为没有借助外卖平台,许多产品的价格比从店里直接购买还要便宜。”
↓↓如果您也有送餐需求,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咨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永顺炸鸡
永顺炸鸡直营7家店新华北路总店(新华北路101号)、通州万达店(万达金街B3-149、150)、李老新村店(怡乐中路新隆佳超市)、乔庄店(鑫隆商场1F南侧底商)、土桥店(华远好天地华联超市旁)、梨园店(云景东路51号)、次渠大街店均正常营业,价格与疫情之前保持一致。
且市民可以在美团、饿了么两个外卖平台订购。除了之前的产品外,目前永顺炸鸡还推出了炸鸡架、鸡翅包饭等新品种,营业时间为早9点(总店为早8点)到晚9点。
小楼饭店
疫情期间为南大街社区工作者免费提供爱心午餐的小楼饭店,当前已部分恢复堂食。小楼饭店郭书记告诉记者,其营业时间一般控制在上午10点到下午一点半,下午则是5点到7点。
据介绍,小楼饭店目前热菜基本齐全,凉菜也增加到了10道。由于回族同胞有部分集中用餐的需求,所以饭店会提前安排房间并消毒,同时为了避免集中用餐,人数一般控制在6个人以下,超过人数则需要预约。
郭书记表示,由于当前仍是疫情防控期,客流量相对还是比较少的,中午一般四五桌,晚上打包的则多一些,预定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周六日。预约电话:69553752。
香云居(原河边杂碎汤)
香云居(原河边杂碎汤)在一周前终于开始营业了。早5点到晚8点,食客们均可到店就餐,同时也支持美团与饿了么双平台在线订购,送餐到家。
一碗杂碎汤单价18元,白烧饼每个2元,烧饼夹肉15元。简单三样菜,价格与疫情之前保持一致。
“目前店里客人很少,每天的营业额大概只有疫情前的五分之一。”河边杂碎汤的老板杜女士说道。“河边杂碎汤”1月15日搬至万达西门金街重装开业,但仅仅开张8天,就受到疫情影响暂停营业了,直至一周前才重新开始营业。“希望疫情能早点过去,早点恢复正常营业”杜女士说。“河边杂碎汤”新店地址:万达西门金街A区二楼221号。
南门涮肉
南门涮肉通州店自3月20日恢复堂食,店内用餐推行一人一锅分餐制,并配备公筷公勺,严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和消毒工作。
据工作人员介绍,开通堂食后,目前店内满客率已达60%。
南门涮肉通州店,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码头3号(运河龙舫),订餐电话:010-87885688,营业时间:11:00—22:00。
西海子烧饼夹肉
目前西园还处于停业状态,想要吃烧饼夹肘子还得再等等哦。
虽然许多店都已恢复营业,但是小编还是要提醒您:出门做好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源:哈尔滨日报
日前,《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GB/T 39002-2020)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实施。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里,能够加强聚餐场景下用餐安全卫生的分餐制重新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各地政府也在要求复工的餐饮企业提供餐饮服务时推行分餐制,并提供公筷、公勺、公叉等分餐工具。但分餐究竟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保证分餐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这份指南是全国正式发布的第一份分餐标准。该标准由山东舜和酒店集团、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单位联合起草,对分餐制的定义、实施场景、要素要求、操作规范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且界定了分餐制标识样式。
标准中提到,基于不同用餐场景和需求而设计的分餐方法和形式,一般分为分餐位上菜、提供分餐公勺、分餐自取。
分餐位上菜即按就餐人数将菜品分成单人份,每人一份呈现于餐桌;
提供分餐公勺是用餐中利用公勺、公筷、公叉、公夹或公刀等专用分餐工具实现分餐;
分餐自取则是使用独立餐具,并由用餐者自取或由服务人员协助取餐实现的分餐。
标准中也对公勺、公筷、公叉、公夹和公刀等分餐餐具的设计进行明确界定。公勺和公筷作为常用分餐餐具,应该通过造型、材质、色彩和尺寸与个人餐具进行区分,并且印制“公勺”“公筷”字样。分餐餐具应有专门的盛放器皿,分餐餐具及其盛放容器使用前应清洗消毒。
同时标准中还提出,菜品研发应充分考虑分餐需要;对有整体造型展示需求的菜品,宜考虑菜品分拆的技法设计;菜品传送过程中还应通过对菜品加盖隔离罩、为传送人员佩戴防唾液飞溅透明口罩等方式,以防止交叉污染。
“餐饮分餐是饮食文明的体现,分餐制也是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系统化餐饮活动安排。”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未来将通过标准的规范引领、标准实施的示范带动,推动餐饮分餐制的实施,促进分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使餐饮分餐成为日常用餐方式。
月23日,上海市文明办等单位向市民发出倡议,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讲人情味、喜欢团聚是中国人的传统,围桌合餐,其乐融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倡议提上日程。其实,我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我们从何时开始采用合餐制?饮食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分餐“以礼而食”见阶层
在市文明办写给上海市民的《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里提到,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不少人幽门螺杆菌阳性就是最好的实证,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
其实,我国饮食方式最早的雏形就是分餐制。早在中国上古时代,商周秦汉时期,无论从壁画还是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代人讲究分餐的排场。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为人偏好养门客,在宴请一位新投奔的侠士时,由于侍从不小心用身体挡住了烛光,这个侠士认为孟尝君的食物与自己的食物不一样,感觉受到冷遇的侠士欲离席而去。而孟尝君叫住他并给他看了自己的食物,侠士才恍然大悟,原来吃的东西都一样。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筵席已经开始实行分餐制。
在古代出现这种用餐制度,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而且,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共食,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的。
先秦时期,儒家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儒家学派提出的“礼仪”以及“长幼尊卑”观念,对分餐制有重要影响。《周礼》记录: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也有如下规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可见,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所享用的美食也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
饮食丰富交融渐成合餐
到了唐宋之后,突然之间,“吃饭”变成一件更加热闹的事,“以礼而食”逐渐被共同用餐的文化取代。
唐代时期,由于国力强盛,附属国非常多,这就为唐朝的多民族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在多民族交流之中,饮食礼仪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所以基本上采用合餐制,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仅限于普通人家,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者王公贵族,依然实行分餐制。
追根溯源,合餐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宋代。今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出现于宋代,翻开众多中国饮食文化史,往往把两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国味道的转折时代:口味形态接近近代饮食面貌,政权南迁带来南北饮食交流融合,民间饮食热情高涨,泛览宋人笔记十九皆涉饮食……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提出“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放到饮食文化上,亦成立。
从分餐到合餐的转变,与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提高和饮食的丰富性都息息相关。中国人口在宋代大幅度增长,从3000万翻了两番首次破亿。在宋代,粮产量稳定而充足,主粮仍为粟、麦、稻,南方食稻,北方多食麦。宋代北方小麦生产消费远超小米,以小麦为特征的中国面食体系基本成形,以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为代表的五大品类传承至今。从宋代的食谱史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法变化多端,仅从菜肴名称观之,就有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烧、焐、焙、撺、拌、泡、涮等二三十种,现代烹饪的不少用语从宋代开始出现。现在中国人烹饪中最常见的炒,其大肆兴盛也始于宋代。观宋人笔记,炒制之食物屡见不鲜,炒兔、炒蛤蜊、炒蟹、旋炒银杏、炒羊,蔚然可观。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让合餐逐渐成为国民的习惯。不同于唐代,宋代都城废除了坊市分割,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型的城市,热闹的夜市有时持续通宵。无论贵胄还是平民,都能各得所需。著名的酒楼有72座,号称“七十二正店”。中型店铺虽无大饭庄那般气派,但专攻单一类型,也能凭独当一面的美食招徕顾客。据史料记载,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等自成一派;“海州张家饼店”一家就有50只烤炉同时运转,规模惊人;一些小店“专卖家常”,如虾鱼、粉羹、鱼面等快餐,“欲求粗饱者可往”。
分餐制虽然卫生,但主要显示了等级差别,地位越高者食案上饭菜数量越多。随着技术进步、生活的丰富性以及观念的转变,加之宋代家具也一变为高桌大椅,成为百姓家中的必备用品,大家围坐一桌,气氛更加温暖,而且可供选择的菜品逐渐增多,这些都促成了共器共餐的合食制成为宋代主流饮食方式,延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餐制代替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一筷一勺见文明
自宋代以来,饮食逐渐成为情感交融和人情交际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分餐制依然长存于宫廷之中,皇帝所举办的许多筵席上,虽然食物菜品远较秦汉丰富,但形式上还是分人分桌分盘食之。据《明史》等记录,明朝宣德年间,宫廷依然采用分餐制,并且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同时体现了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但在宫廷筵席之外,合餐制已经广为盛行,诸多关于明清的绘画作品与史料记载,都反映此时大小官员、老百姓围着桌子吃菜喝酒的情景,与今日国人的合餐情形基本相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一种以合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文化。
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然来袭,让人们反思餐饮方式该如何改进,分餐制又走进了百姓生活。当时,全国多个省市出台文件,建议餐饮业以及家庭内部实行分餐制。但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并保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热点事件过去后,分餐制又被人们所淡忘。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我们思考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市文明办等向市民发出相关倡议后,上海100家餐厅承诺:全面提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疫情过后,不管是在酒店还是家庭内部,餐饮用具、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等都会发生改变。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