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赣南日报】
□刘菁淇
老吴名叫吴新保生,今年65岁,头顶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是赣县区种地的一把好手。近日,笔者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捻着秧盘里的土,对一车即将“出库”的秧盘例行检查。
“你这个秧盘上覆土偏厚了点,要下厚上薄……”老吴向笔者透露,当天一早,他顺手签下了一笔4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将突破5000亩。
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以前几亩地就累得直不起腰,如今却种了数千亩。这要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5年,老吴在清溪村靠东一块、西一片“捡着种”,包下了100亩农田,开始了自己的规模种植之路。到了2020年底,老吴承包的农田达到了700亩,全家十几口人都跟着他“务农”。
儿子负责打理碾米机厂、烘干机厂,儿媳负责管理育秧田兼职拖拉机手,侄子是全机械操作的农技员,女婿则负责肥料、农药撒播等,同时还设有财务员、销售员等岗位,老吴一家俨然成了全流程种地的家庭合作社。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加入,老吴家的地开始有了新苗头,“捡着种”的田开始试行无人机施肥撒药,“飞着种”的时代悄然来临。
“飞着种”也带来了新困扰,随着老吴手上的田越种越多,人手逐渐不足,尤其到了农忙时节,更是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家里的年轻人提出要买新设备,“这么多年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面对年轻人的提议,老吴没松口。
为了说服老吴,年轻人组织了一场“家庭实验”,把一块田分成了两半,一边是老吴的传统方法——人工抛秧,另一边是年轻人的新式种法——机插秧,同时下田看成效。最终,机插秧的返青期比人工抛秧的短了一个星期,收获的粮食也多了百余斤。
实验让老吴愣了神。从2021年开始,尝到“新式种法”甜头的老吴,把赚到的钱都往机器设备上投,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挤满了仓库,碾米厂、大米加工厂、烘干厂就设在马路边。更让老吴欣慰的是,随着“新式种法”的推广,回家种地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原来在外面当经理,现在回来种田也挣得不比外面少,离家还近。”村民吴礼华说。目前,像吴礼华这样回乡跟着吴新保生种地的年轻人已有25人。
去年,靠种地及农产品深加工,老吴一家人创造了2000万元的产值,跟着种地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最近,他们又尝试着在农事服务中心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育秧,通过一部手机远程控制秧苗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玩起了智慧农业的“新花样”。
这不,看着种子从覆土播种到冒出嫩芽只用了48个小时,老吴笑得像个孩子。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拍摄、能监控、能存储……不知不觉间,方便实用的智能门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贴心的商家们,也为智能门锁附加了许多炫酷的新功能。然而,这些看似贴心的功能,是否会无形间侵害邻里的权益呢?
近日,上海法院就审结了一起涉智能门锁的相邻权纠纷。案件中,一户人家在安装带有监控拍摄功能的智能门锁后,被邻居以侵犯隐私为由起诉。
安装智能门锁后引发邻里诉讼
老吴和老周,是一对共同居住在上市徐汇区某小区的邻居。两户人家房屋相邻,老吴家的房门和老周家的卫生间窗户分别位于一个90°墙角的两侧,间距较小。
2021年,老吴对老房子进行了装修。在装修过程中,他在进户门上安装了带有摄像、监控、存储及上传功能的智能门锁。
对于老吴的做法,老周非常不满。他认为,老吴在门上装的智能门锁,可以将老周家的房门口、厨房和卫生间窗户都纳入到拍摄范围之中。老吴家的智能门锁,造成了对老周家的生活持续、高密度、近距离的拍摄监视效果,妨害了老周家的隐私。
于是,老周要求拆除电子门锁。两家人在反复协商无果后,老周将老吴告上了法庭。他要求老吴拆除带有摄像、监控、存储及上传功能的全自动智能门锁,并赔偿其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2万元。
法院:涉嫌侵犯隐私应拆除
对于老周诉求,老吴进行了辩解。老吴说,自己家智能门锁的拍摄范围,并不能拍摄到老周家的家庭隐私空间,因此并不存在侵犯隐私一说。智能门锁可以调解拍摄距离,在老周提出抗议后,老吴已将智能门锁的距离缩减至1米。目前智能门锁的拍摄范围,只能拍摄到老吴自家的门口,这个范围属于私人领域。
本案的一审法院认为,老吴家的电子门锁能将老周家的房门口、厨房和卫生间纳入拍摄范围。虽然公用走道有别于私人空间,但老吴安装电子门锁的行为,事实上产生了对周家持续性、近距离的监视拍摄效果。电子门锁所拍摄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老周一家个人活动和生活状况,妨害了老周一家的日常隐私。因此,老周一家要求老周拆除电子门锁的诉讼请求,理由正当,一审法院予以支持。
二审期间,法官又到现场查看了老吴家电子门锁的使用情况。电子门锁的使用说明书显示,该电子门锁并不是全程进行录像的,而是根据设置的灵敏度启动录像功能的。灵敏度可设置为低、中、高三中模式。低灵敏度状态是有人逗留于门前0.8米内才会启动录像功能,离开该区域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智能门锁的拍摄范围不受人工调节影响。这也就是老吴此前强调自己已经降低了智能门锁的拍摄范围,无法拍摄到老周一家行踪的理由。
但是,正如老周所言,老吴家的智能门锁是由老吴控制的。老吴可以随时改变设置。只要老吴启动摄像,门锁就会自动拍摄到整个走廊的情况,包括老周一家的出入情况。鉴于老吴家的电子门锁拍摄范围为公用走道,但拍摄目的却并非服务于公共利益。在使用该走廊的相邻方不同意的情况下,老吴理应拆除。
最终法院判令,老周应拆除智能门锁,老吴的诉讼请求获得了法院的支持。(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
记者 张益维
来源: 新闻晨报
贤区青村镇的吴房村,是著名的黄桃之乡。最近,这里成为了“网红村”,常常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作为上海市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造,如今这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期项目中近八成的村民把房屋流转出来,由村集体统一出租给民宿、餐饮、文创、办公等,产业的兴起,让这个地处上海远郊的村落散发出新的活力。本台记者赵颖文从去年起就在吴房村蹲点采访,见证了它面貌改变、人气聚拢、化茧为蝶的整个过程。第一篇《和村民老吴的三次邂逅》:
吴钰龙:”我住的前面那个房子,现在我感觉没超市,我准备开个超市,要么seven-eleven,要么全家。“
吴志飞:”对对对!营业执照我们运营公司可以帮你办!“
(老吴家的院子)
这是今年1月,村民吴钰龙和吴房村改建工程“总指挥”吴志飞的一段对话,那是记者和老吴的第一次邂逅。当时,村里经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昔日的危房被改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过去浑浊凌乱的河道也通过治理成为听取蛙声一片的秀丽荷塘,全村还通了天然气、WIFI全覆盖,民宿、餐饮、文创、旅游、休闲一系列产业项目计划上半年陆续开张。常年在陆家嘴开餐馆的老吴便开始隔三岔五地回到村里,琢磨着在自家老宅上开个便利店。
但进展并不像老吴预料中那么快,吴房村正式完工、运营的时间点一推再推。中交上航局吴房村项目经理曹峥也连连说没有想到:整个一期75户,一开始只有17户村民愿意把房屋流转出来去集中居住,但到最后,这个数字达到了61户:
”很多老百姓,我们刚来时候,他是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动他一棵草一块砖都不行。但是慢慢慢慢,建设过程中,老百姓觉得,这玩意弄好了对我有利的嘛,房子弄得漂亮了,环境也好了,现在河里有鱼了嘛。这样的话你签约率越高,意味着整个吴房村产业导入得越多,老百姓将来收入就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走进如今的吴房村,旧瓦片被镶嵌进了新桥的石栏杆,村民家中多余的瓦罐、草篮、水缸被摆放在花草丛中,成了景观小品。设计人员尽力还原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意象,但一些意料之外的“小麻烦”,影响到了施工进度:
”老百姓家门口不准打桩,河道不能冲着家门口。设计人员他不知道,但是施工时候会碰到很多困难,老百姓不同意你施工,一打桩我漏财了,那我以后穷一辈子,我要找到你!其实不是施工技术的问题,是一些民风民俗的问题。“
这些观念上的碰撞,有些通过反复沟通或更改施工方案解决了,有些则需要留给时间去慢慢化解。就像记者今年4月第二次邂逅吴钰龙时了解到,老吴的父母还是更愿意住在老宅,计划中的便利店一直没开起来,牵绊他们的,还是一些老的观念:
”我爸爸妈妈现在住在后面,如果下面要做呢,他们要搬到楼上去。他们年纪大了嘛,比方说老人哪天离开了,有个仪式嘛,一般农村老人摆在家里客堂里面。这样一来,你下面店开了,没这个地方啦,有点麻烦。“
虽然还没有直接参与到产业经营中来,但从今年春天就开始旺起来的人气,显然已经在老吴的生活中掀起了涟漪:
”来流动的人不少,洗手间啦,经常上我家里来上,来问呀,帮帮忙帮帮忙,洗手间有吗,小孩子憋不住呀。“
如今,在村里的鱼塘旁边,已经建起了一座有着茅草屋顶的现代化洗手间。而当记者第三次走进老吴家的院子,村里已经帮他装修了一番:
”搞园林设计的人他建议,这个地方种好的草皮,一年四季常绿。这里是各种各样的电箱、通信箱子,到时候围起来装饰一下,种点蔷薇花、紫藤花。“
尽管产业才刚刚起步,分红还没有兑现,但改造后的吴房村一期,已经惊艳了村里村外。不少乡邻村组的居民特地过来参观:
”比以前美得多了。农村现在像我们那边房子,最好像吴房村一样,看上去美观,人住在里面也舒服。“
”希望我们家里也要改造一下,老百姓也合算,政府也合算!“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赵颖文
编辑:陈敏
责任编辑:杨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