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舞台上,高端餐饮曾如璀璨明星般耀眼。然而,如今却传来阵阵寒意。高端餐饮正在迎来关店潮。
红餐大数据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高端餐饮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去年 5 月,上海人均客单价 500 元以上的餐饮店约有 2700 多家,占餐饮总门店数量的 1.35%。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到今年 7 月,这个数字竟减少了 1400 多家,萎缩幅度超一半。这般巨大的落差,令人唏嘘不已。
北京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北京长城饭店、北京瑜舍酒店、北京意大利餐厅 Opera Bombana、北京餐厅 TIAGO HOME KITCHEN 等众多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餐厅,纷纷在今年宣布闭店。这一连串的名字,仿佛是高端餐饮走向困境的一个个注脚。
京沪高端餐厅的生存危机,无疑是全国高端餐饮生存危机的缩影。曾经,高端餐饮以其奢华的环境、精致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着众多食客。但如今,为何会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呢?
一方面,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可忽视。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和谨慎。对于高昂的餐饮消费,人们开始权衡性价比,更倾向于选择实惠而美味的餐饮选择。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低端餐饮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以更亲民的价格和丰富的选择,抢夺了一部分高端餐饮的市场份额。
然而,面对困境,高端餐饮并未坐以待毙。为了自救,众多高端餐饮纷纷开启降价模式。这一举措,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积极求变的表现。通过降低价格,高端餐饮希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重新找回市场份额。
但降价并非长久之计,高端餐饮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变革。首先,要更加注重菜品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以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厨艺,打造真正的美食体验,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其次,提升服务质量,不仅仅是表面的周到服务,更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再者,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端餐饮的关店潮,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场变革中,只有那些勇于创新、积极求变的高端餐饮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来新的春天。让我们拭目以待,看高端餐饮如何在困境中破茧重生。
高端餐饮本质上吃的是一种感觉、一种阶层认同感。
这种感觉和阶层认同感恰恰是由高价格带来的。
真正的高端餐饮的客户群体,对价格并不敏感。降价反而相当于“赶走了”他们。
另一方面,即使降价,也很难吸引到大众刚需人群。因为高端餐饮的价格,不可能降到这群人的心理承认范围内。
比如,人均2000的高端餐饮,不可能降到人均100,最多降到人均500,依然抓不到大众刚需人群。即使他们来,也是难得的一次“尝鲜”行为。
高端餐饮的降价既弄丢了原来的老顾客,新顾客也真正没抓到。
找准病因,才能有效用药。当下的高端餐饮自救,绝非简单的降价。
海尔的创始人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当下的高端餐饮,必须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方可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
日,上海外滩十八号三楼的高端法式餐厅L'Atelier 18突然暂停营业,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作为上海高端餐饮的地标之一,外滩十八号的兴衰变迁一直被视为市场及行业的缩影。然而,这次L'Atelier 18的停业不仅让持有餐券的食客措手不及,更揭开了高端餐饮行业背后的经营困境。
L'Atelier 18曾是上海高端餐饮的代表,人均消费高达1580元,吸引了不少追求精致美食的顾客。然而,知情人士透露,该餐厅已数月未支付员工工资和社保,并欠下供应商大笔款项。这种状况与其高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金字塔顶端"也难逃经济寒冬的侵袭。
对于员工来说,曾经引以为傲的高薪工作,如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穷鬼套餐"。拖欠工资和社保不仅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生活质量,也暴露了高端餐饮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潜在问题。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L'Atelier 18,今年以来,上海多家知名高端餐厅接连闭店,似乎预示着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高端餐饮行业的困境并非偶然。近年来,消费者的用餐习惯和消费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餐饮选择,以及对性价比的更高要求,都在考验着传统高端餐饮的经营模式。L'Atelier 18的停业可以视为这种转型之痛的缩影。
本文源自金融界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近日,人均1580元的高端餐厅L'Atelier 18被曝暂停营业,引网友热议。深入观察行业动态后发现,高端餐饮的困境并非偶然。不少品牌顺应市场变化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而调整销售方式,不少中高端餐饮宣布向下调价或推出价格更低的套餐,“质价比”开始逐渐成为中高端餐饮的新关键词。封面新闻记者 王清 韩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