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闻记者 王密 文/图
菜市场里的鸡棚变身时尚咖啡店,水果批发摊里开起了串串店......近日,成都的菜市场有了新变化。一系列餐饮店纷纷出现在成都各大菜市场里面,尽管经营的品类各不相同,但主打的就是“市井风”与“烟火气”。
菜市场为何突然成为餐饮品牌新宠?餐饮开进菜市场到底是噱头还是好生意?
菜市场咖啡店
看现象:咖啡店、烤肉店“定居”菜市场
沿着成都市庆云西街直行,一条被树荫覆盖的小路便出现在眼前,这里藏着人流嘈杂的中道街菜市。在这里,有一家格外显眼的咖啡店,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谁能想到,它曾经是菜市场的一间鸡棚。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名叫“陋屋”的咖啡店室内仅有20平方米左右,前来品尝咖啡的消费者都坐在门口和马路对面的外摆区域。“我是从长沙来旅游的,在网上看到这家咖啡店,觉得很特别,就想来体验一下在菜市场喝咖啡是什么感觉。”游客杨乐汐说。
从成都市二医院地铁站B口出来,不远处便看见一个琳琅满目的水果摊,不仅有各类水果,还有烤红薯、糖炒栗子等等,水果摊后面是一家菜市场串串店。临近晚饭饭点,有不少食客坐在水果摊外排队。“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在门店内除了顾客用餐的场景之外,更大的空间被用来打造怀旧的拍照打卡场景。”该串串店老板胡小辉说。
菜市场串串店
除了咖啡店、串串店之外,近期记者走访发现,火锅、川菜、麻辣烫等不同品类,在成都有了“菜场版”。放眼全国,菜市火锅、菜市烤肉也早有案例。今年6月份,重庆市九龙坡区一个菜市场内的菜场烤肉店,铺面用上全开放式橱窗,食客在菜市场“C位”品尝烤肉。8月份,江苏省常州市的“魁爸·怀旧事务所”也把烤肉店开在了一个农贸市场二楼,整体面积超过800平方米,利用菜场的旧址,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怀旧场景吸引顾客。
“菜市场做餐饮并不是新鲜事,起初多为卤味、烤串、面饼等小吃品类。但真正将餐饮堂食门店开进菜市场,却是今年开始流行的。” 胡小辉说。记者了解到,在成都,越来越多的正餐品牌也看到了菜市场的“流量”价值,开始“定居”菜市场。
菜市场书店
看本质:菜市场,一个待挖掘的“生意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记者发现,微博上关于“菜市场”话题相关阅读量达到2900万,#打卡菜市场火了#、#菜市场深度游#相关话题阅读量加起来更是近600万左右。豆瓣“菜市场爱好者”群达到了15.7万人。今年各大社交平台纷纷推出与“菜市场”相关的官方话题打卡,而“年轻人逛菜市场”已经成为热门搜索词。以小红书为例,“菜市场漫游指南”这个话题的浏览量已经接近6500万。
从流量方面来看,如今的菜市场热度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商场和商圈。
今年9月中旬,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有关部门、企业,在成都农贸市场打造“菜市书屋”。“菜市书屋”免费向商户、市民开放,通过相对独立的空间,让群众便利地享受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菜市场也被大力提倡进行年轻化改造,成都不少菜市场焕然一新,功能多元化,形式也日益创新。
“租金相对便宜、成本较低,这也是我们选择菜市场开店的原因之一。”菜市咖啡店店主老常说。从成本角度来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小餐饮选择在菜市场开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租金便宜。
“在街边旺铺、高端商场、社区店几乎被大型连锁店占据的情况下,菜市场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菜市场这个场景也能带给消费者独特的用餐体验,吸引他们前来‘打卡’。”业内人士称。
馨提示:本文约3900字,烧脑时间5分钟,筷玩思维记者赵娜发于北京。
虽然“深夜食堂”是日本舶来品,但现如今在日本,原本常见于街头巷尾的24小时餐厅在今年也都不再是常态,许多店的营业时间逐渐变为后半夜歇业。
比如日本的Gusto、Jonathan's等大型连锁餐厅的运营方Skylark公司,就对旗下987家店铺中的深夜营业策略进行重新评估,并决定停止其中310家店铺的深夜营业。
大部分经营者选择24小时营业,是考虑营业时间拉长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已经支付的房租成本,产生更长时间的效益。
然而事实往往是,夜间营业也需要产生空调、照明、设备运转所需的水电成本,同时安排三班倒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也不容小觑。而由此产生的人力消耗,则正是少子化的日本暂停24小时经营制的一大原因。
一般来说,餐厅从午夜12点之后客流量就明显减少,在3点到5点之间客人更少。从成本上看,如果所产生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超过了营收利润,24小时的经营模式就不能成立。
筷玩思维(ID:kwthink)注意到,在许多餐厅考虑自身情况停止24小时经营时,一些餐厅则深度推进深夜经营甚至24小时经营。还有一些餐厅在24小时经营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品牌双效益,全天营业越来越旺,这就和自身定位、整体经营战略密切相关。
定位明确才可以收获客流量
24小时餐饮不好做,但全天候的餐饮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城市里,一定有一批人喜欢夜间活动,这些人也会聚集到某些区域,在这些地方开一家24小时营业的店,才有机会实现预期收益。
24小时经营是相对特殊的经营模式,对应的消费群体也是比较特殊的,想要实现良性经营,首先得做好定位,卖什么、客人在哪、选址在哪、规模怎样等等,都能够满足条件才可运行。
在几方面定位中,位置定位最关键,也就是选址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经营良好的24小时餐厅,它们的位置选择具有共性特点。以北京为例,能够持续维持24小时经营的餐厅,绝大部分店都位于三种类型的区域:酒吧夜店型区域、旅游区型区域、社区型区域,以及这三种功能都具备的综合区域。
并且餐厅的经营品类也和这些区域出没人群的消费倾向有所对应,这也就是它们为什么能够不亏损反而越做越好的原因。
1)、酒吧夜店型——嘉陵楼馋嘴城
在午夜之后还出来觅食的消费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在夜店消费之后,又有了聚餐需求的顾客,以及在夜店工作的服务人员。
在北京,夜店、酒吧集中的两个区域,就是工体、三里屯和后海一带,这里到了午夜反而比白天还热闹,凌晨一二点还有从酒吧散场出来的人群,这些人往往还会在附近寻找吃饭的地方,继续聚会。
所以周边也就出现了一些24小时经营的餐厅,特别是几公里以外的夜宵美食街簋街,此时也正值不眠夜。在簋街,24小时经营一度成为各家的常态,不过后来也有些店做了调整,只经营到凌晨5点,比如胡大餐厅。
还有一些坚持24小时营业的,如嘉陵楼馋嘴城,售卖的菜品主要是重庆江湖菜,和簋街其他商户类似,都是适合宵夜聚餐的类型,与夜店消费过后需要聚会的餐饮消费需求相当吻合。
2)、旅游区型——日昌餐厅
北京的北海公园、荷花市场、南锣鼓巷,都是知名的旅游景点,白天顾客络绎不绝,这些景区的夜色也很美,因此晚上也有游客来来往往。
这种日夜不断的人流量就保证了24小时餐厅的客流量。比如已经经营多年的港式茶餐厅“日昌餐厅”,售卖各式港式茶点、特色美食,男女老幼都能够接受,晚上也能保持可观的利润。
3)、社区型——宏状元、永和大王
社区型的餐厅主要功能特点就是快捷、便民,而24小时餐厅更是要做到能为社区人群稳定提供家常餐食,让不管多晚下班的白领、多晚回家的居民都能吃到安全可口的饭菜。
在北京,开在社区、连锁经营的24小时餐厅,除了麦肯两大洋快餐品牌,就是中餐品牌宏状元和永和大王了。二者都是提供中餐快餐服务,宏状元主打特色粥品,并提供各种家常炒菜等餐品;永和大王主打台式风味的餐品,如豆浆油条、卤肉饭、牛肉面等,都是日常家庭能够普遍接受的类型。
品类和位置都让这样的24小时营业餐厅能够最大程度吸引顾客,保持较高的点餐率,同时保证了利润率。
4)、综合型——金鼎轩
有些24小时餐厅的选址位于上述三种区域交叉的地带,这种选址定位就更有利。
比如位于北京后海附近鼓楼大街的“王胖子驴肉火烧”,既属于旅游区,又毗邻后海酒吧区,售卖的是北方传统小吃驴肉火烧,白天可以吸引游客,夜间则能满足酒吧消费者填饱肚子的需求。
再比如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南门的金鼎轩总店,就属于夜店区、旅游区、社区的三者交接处——离工体夜店区仅六七公里,本身紧挨在地坛公园旅游区,同时附近又密布有多个成熟住宅小区、居民社区。
独特的位置让这座三层楼的食府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人气极旺,无论饭点儿还是非饭点儿,生意都很好。
此外,24小时餐厅还零星分布于汽车站、火车站、地铁口、学校周边等人流量大、活跃时间长的地区,总之,只有满足夜间也有一定人流量的位置,通宵餐厅才能有生存土壤。
精细化管理,让夜间经营更有利可图
24小时餐饮不好盈利,主要是因为后半夜的经营成本太高,但如果能通过精准吸引客流、针对夜间的食品供应、优化店面人力、保证夜间服务质量等各种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收益,就会成为一个富矿。
有些夜间经营的商家,推出比白天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比如金鼎轩会在晚上不同时段推出特价点心,越是冷清的时段优惠力度越大——这是吸引客人在夜间吃饭时想到金鼎轩的一个利器,同时也能够让客人养成在这一时段前来消费的期待和习惯性。
另外,一些经营环节是否顺畅也有影响。比如连锁餐厅的POS系统,是餐饮连锁企业的核心系统,能否适配24小时服务?
比如麦当劳,晚上11点50分开始打烊结帐作业,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当所有POS机台批次进行系统打烊、结帐时,如果在11点51分有客人上门消费,就不能让客人空等。所以系统必须要能够在1分钟内快速打烊。这种系统的运转好坏关系到能否使餐厅全天候推出的这些食品成为可能。
人力方面,若晚上夜班人手不足,又要兼顾顾客服务质量,前台POS机可设计一个快速打烊键,柜台服务人员只需要按一下,POS系统就会自动执行关帐,并且在1分钟内完成作业,一旦完成后,系统就会重新开启,马上提供正常的交易服务。
除了优惠和服务,更加影响顾客夜间消费满意度的,则是产品是否能够达到和白天一样的水准。对于中餐来说,产品线的压力非常大,需要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不断调整夜间产品的菜单和备货量,引导顾客消费,保证招牌、热门菜品的供应,让顾客能基本满意。
比如所在区域夜晚时间段很多人已吃过晚饭,只需填一下肚子,那么24小时餐厅的夜间菜单就要调整为以小吃类等轻餐为主。如果大部分人的需求是聚会,则可以推出分量更大的分享装。而引导消费则可以通过某某时段“限时优惠”、某某时间“限量推出”等方式在比较冷清的时段吸引顾客。
经营战略角度: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品牌,从长计议占据市场
选择开24小时餐厅,除了要更多占据利润之外,更高层面上则是一种经营战略。
金鼎轩的四家“南北菜”店,均是24小时营业,都是街边大店,售卖的餐品最丰富,而其他店则是“南北点心店”,大多开在Shopping Mall里,只经营到22点。
大店承担了更多人流量,更加自由的经营时间也允许24小时开门迎客,提升坪效,带来更多经营收入。同时大店也承担了更多品牌展示的功能,24小时营业显示出了更强大的经营能力,为商场店提供了巨大的品牌支撑。
在最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制时,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这一模式也被当做是永和大王的特色经营,是一种“对于顾客的承诺”。因为在当时的中餐餐饮界,夜间经营多数是亏本的,推行夜间服务就是一种社会责任,而在经营层面就更加注重平衡,最终提升整体的营业额及全天的盈利。
对于麦当劳、百胜这样的巨型西餐快餐连锁餐厅,其24小时营业店除了拉动整体业绩的作用之外,更多也是一种品牌展示。
早在从2003年起,麦当劳就计划实现早餐的全天供应,以及在三餐之间和深夜提供各种小吃和点心。麦当劳全球90%以上的连锁店延长了营业时间,更有近40%的连锁店为全天24小时营业。麦当劳需要赶超老对手肯德基,借助“24小时营业店”,希望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促进销售。
在德国世界杯等重大赛事期间,北京、上海、广州的麦当劳24小时营业店摇身变为球迷的通宵球场,而在平时,麦当劳、肯德基24小时营业店也承担了旅人落脚、流浪汉过夜等具有公益色彩的功能,这些社会责任也丰富了企业的品牌内涵。
24小时营业模式,让麦当劳经营策略也都发生转变,开始从扩大营业点,转为加强食品研究开发、市场推广、餐厅设计以及电视、空调配备的改进等。
这些转变正好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用餐习惯,率先抢占消费者一日三餐之间的餐饮消费市场,让麦当劳稳住了全球快餐业第一巨头的地位。
结语
筷玩思维认为,经过餐饮巨头、品牌连锁餐厅的引领之下,通宵营业已经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影响力,“半夜街上也有东西吃”的思维将会带来更大的市场。
北京只是一个缩影,中国各地的通宵餐饮市场都各有潜力,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娱乐餐饮消费越热,通宵餐饮也就越火,比如成都、长沙、广州等地,24小时经营的餐厅更加常见。同时,经营者经济实力需要相对雄厚,能够保证服务和菜品质量,能够长期坚持24小时营业,才能培养夜间用餐者的消费习惯,生意也就会越来越好。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连锁餐厅如海底捞、探鱼、面包新语等的24小时餐厅都运营得有声有色,而整体来看,24小时经营的餐厅还未形成规模,特别是三线城市,大众消费习惯还需要培育。
但长远来看,24小时经营将是时代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有实力和能力的餐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精细化运营适时切入。
2018年筷玩思维全面发力线下活动,30+城市场次单场500+餐饮老板线下标杆峰会成都站(4月1日/7月24日)、杭州站(5月15日)、武汉站(6月19日)、北京站(6月26日)、重庆站(9月11日)、长沙站(9月14日)、上海站(10月30日)已圆满落幕。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刻查看筷玩思维全年系列餐饮峰会详细招商方案!
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广州、南京、重庆、合肥、青岛、天津、无锡、福州、济南、哈尔滨、宁波、长沙、大连、石家庄、西安、深圳、厦门、海口、兰州、苏州、郑州、南宁、昆明、港澳台......主力热点餐饮聚集区筷玩思维无死角覆盖,盟友军团基本集结完毕...上战场、打胜仗,还得靠盟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节外,国庆是餐饮人最重要的“捞金”时期。
今年黄金周,全国各地消费热情仍在上扬。根据美团数据来看,国庆前4天,餐饮订单数同比增长49%。
但对于经历过疫情,或正经历疫情的餐饮人而言,理性看待国庆数字的狂热,如何让生意良性发展?又如何在游客潮和本地游客中做好平衡,让营运曲线漂亮又平稳?
这些都是餐饮人的新命题、新思考。经历过一波波危机考验,当下的餐饮人更内省,也更希望餐厅运营能更稳定。
为此,内参君特地和多位餐饮人聊了聊,看看这些当地旅游餐饮“头牌”,如何在国庆热潮中,做好旅游生意的同时,积极布局节后的新经营策略,助力餐厅的长期发展。
总第 2849 期
餐企老板内参 戴丽芬、王盼 | 文
北京,簋街,胡大饭馆
“营收同比增长了40%,
剥虾师剥到手抽筋。”
国庆期间,北京,稳居旅游消费的C位。根据飞猪数据显示,北京既是热门目的地TOP1,同时也是热门客源地TOP1。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63亿元,较2019年增长20.5%。
可是天公并不作美,除了10月1日和7日,一头一尾,天气放晴,其余的“黄金时间”,全是阴雨天。
作为“北京餐饮第一街” 的簋街,似乎并未受到天气的影响,并以强劲的势头承载着客人的“补偿式消费”。支付宝开放平台发布国庆报告显示,国庆期间簋街消费增速进入全国热门商圈消费前十。
位于簋街的胡大饭馆,是一个本土知名网红品牌。从某个角度来说,胡大和簋街相互“成就”、名气捆绑。作为京城麻辣小龙虾文化的发源地,去簋街的游客基本必去胡大,而提起胡大,话题一定绕不过这个文化IP。
胡大运营总监张胜滔告诉内参君,因为疫情反复的原因,这个十一,北方游客大多集中在北方区域旅游,这对于北京整体餐饮环境来说是有利的。外来游客以京津冀、东北、西北地区为主,比重从平日的20%-22%飙升到黄金周的35%。
相比去年来看,胡大在小长假中,营收增长40%,客流增长32%左右,“尤其是2号、3号、4号客流最大,单店单日等位桌数接近2000桌。”
不过,这一数据相比疫情之前,尚未完全恢复。据悉,2020年疫情之后,簋街整体下降了10%的客流。
面对客流逐步的恢复,以及即将到来的小龙虾淡季。胡大也积极采取品牌优化策略,从服务、菜品上进行不同维度的升级。
服务方面,在之前示范剥虾基础上,提供免费帮顾客剥小龙虾,满足部分爱吃不爱剥、或特殊用餐场景下不便剥小龙虾的食客。剥好的小龙虾还会摆出不同的造型,甚至将小龙虾肉穿成串,供顾客“品尝+拍照打卡”。
说起这个黄金周,张胜滔笑着告诉内参君:“一点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剥虾师真的到了手抽筋的状态。不过,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品牌力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从未开放线上取号的胡大,前阵子也将加入了这项服务,有效分流各店排队量,节约顾客的等位时间。
“以往是顾客都在门口等待,但现在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不希望扎堆等候,同时天气转凉,室外长时间等候也会影响体验感。于是我们增加了线上排队取号的新功能。” 张胜滔说。
菜品方面,增添些应季小海鲜、砂煲、汤菜类、干锅类产品。同时,经典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微创新,以满足客户的口味变化。比如六月黄河蟹,以往会做一些清蒸和麻辣的,今年新推出十三香味,辅料加入一些玉米,年糕等等,很受欢迎。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国庆,能明显看到北京餐饮的“回暖”。虽然国庆一时火,但需要各个品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延续国庆的人气,实现“一直火”。
厦门,鼓浪屿,六号私房菜
“每座城市出现疫情,
鼓浪屿的餐厅都会受影响。”
以往国庆7天,“六号私房菜”的营收就能占到全年的8%,相当于平常一个月的收入。今年福建疫情复发,让这家餐饮错失了全年最宝贵的黄金周。
这家位于鼓浪屿上的餐厅,在今年国庆,面临第二次暂时歇业。餐厅运营负责人钮建告诉内参君,其实在今年8月2日,厦门局部疫情,就让鼓浪屿许多餐厅按下了暂停键。
国庆的鼓浪屿,空无一人
“ 从那时起,通往鼓浪屿的邮轮就受到限制,岛上70%的餐厅至今没有开业。因为岛上不允许骑车,所以基本上没有外卖。我们餐厅中间开业了20多天,过来旅游的大多是省内游客。”钮建说道。
这几年,钮建在鼓浪屿这座小岛上,见证着旅游餐饮的一次次变化。
六号私房菜的前身是一家大排档,2014年前后,钮建观察到游客正在往线上移动,才将大排档升级到餐厅,“借助大众点评起家”。一家店成功后,六号私房菜陆续在鼓浪屿开出了4家门店。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对于景区餐饮来说,选址仍是一个关键点。“景区餐厅借流的效应很明显。”钮建告诉内参君,第二家店开在‘当红’的土耳其冰淇淋旁边。就20张桌子,其中2张大桌,一个月房租就有10万元。即使成本高,全年的利润还是赶超了其他门店。”
在产品方面,“游客来这里最想要的就是‘本地特色’,即使是蚵仔煎这种很多人吃不惯的小吃,大部分人仍愿意尝试一下。”钮建说道。
游客对于食材的新鲜度也越来越重视。“这几年冷链运输更加成熟后,各个地区的人都可以在家吃到活海鲜,口味也越来越挑。”从2019年开始,六号私房菜门店全部上线了活海鲜。
“一般游客到岛上会呆2天,吃4顿饭。其中会吃一顿大餐,剩下的几顿尝试不同的小吃。”除了六号私房菜之外,他们也在鼓浪屿上开了2家小吃店。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小吃店的经营逻辑和大店不同。“选址对小吃店的影响并不大,游客不会很挑,试错成本比较低。但是吃一顿大餐,就会精挑细选。”
如果不是疫情,现在六号私房菜已经在中山路和沙坡尾开出2家店。疫情对旅游餐饮产生了莫大的打击。“每座城市出现疫情,鼓浪屿的餐厅都会受影响。即使是沈阳的疫情,也会降低各地游客的出游热情,岛上的游客便会骤减。”
因此,钮建正在筹划新的品牌,进驻商场,开辟本地餐饮市场。在鼓浪屿上,钮建也眼见着岛上60%-70%的大排档被洗牌。在旅游餐饮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更是惨烈上演。
而在鼓浪屿之外,厦门晴捷品牌策划创始人肖晴统计到,仅仅近20天的时间,岛内就多出了600家餐饮铺位转让的信息,其中不乏平常难抢到的好位置。“好的品牌想要进厦门市场又有了新的机遇。”
成都,太古里,吼堂老火锅
“省内游客明显增多,
最多的一天排到了2000多号。”
位于太古里的吼堂老火锅,从早上11:00开业,直至凌晨2:00打烊,排队的客人就没有断过。
黄金周期间,成都太古里周边的餐厅没有不排队的。十一当天,这里甚至成了停车场,车都走不动。这个当地人几乎不敢贸然前来的商圈,成了国庆最热门的地带之一。
国庆成都春熙路人群熙攘
图片来源:小红书
“排队数量和去年国庆持平,不过桌均消费量上涨了,整体营业额上涨了10%以上。”吼堂联合创始人李小孬说道。
省内游客带动了这波消费。他补充道:“今年的客源更多的来自成都周边、四川省内。说普通话的客人明显不多。”
平常来说,吼堂的营业额60%以上来自于游客。
在李小孬看来,本地人和游客在就餐选择上有许多不同:
首先,选择的渠道就不一样。游客更倾向于从大众点评等线上渠道选择餐厅,所以高分餐厅在游客餐饮上就很具优势。而本地居民更多从朋友、朋友圈,以及抖音等渠道而来。
其次,价格选择也不同。本地人的价格敏感度很高,如果他们平常在楼下吃一顿火锅人均就七八十,那么他们对火锅的接受范围差不多就是这个价位。而游客对于价格就不那么敏感了。
再者,选择的品类也不同。外地人来成都,就想吃火锅、串串香,一般不会选择日料、烤肉这些品类。而本地人除了火锅串串以外,也会选择其他品类。
而吼堂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李小孬把它归结为:成都的网红城市效应+太古里商圈的流量+火锅这个最具成都特色的品类+吼堂浓厚的城市文化属性。
吼堂的文化IP打造,在门店设计上可见一斑。除了在餐厅设计上将老成都市集文化融入到门店里,在店内还可见到蜀绣、绵竹年画、彭州白瓷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产品上,吼堂也针对游客做了设计。“外来的消费者们更注重食材,所以鲜切牛肉是我们主要的食材之一。如果是本地人多,我们就会增加毛肚、鸭肠这些产品,肉类也更注重腌制。”
在深挖本地特色上,吼堂从甜品着手进行微创新。比如9月底的新品“熊猫恋米苏”,做成了熊猫造型,适于游客打卡发圈。再比如,手打柠檬茶用的是四川达州的非遗醪糟搭配而成。
在多维度发力之下,今年黄金周,吼堂的门店营业额创了新高。
不过放到整个太古里,李小孬认为,人流其实是少了。不少成都餐饮人也告诉内参君,今年游客的数量肉眼可见的比去年更少。做出口碑,吸引更多本地人,更多省内游客,是成都景区餐饮需要考虑的方向。“数据库”同样可以是善于观察的大脑,去回想餐厅的常客。
结语
更加重视本地消费者的,不只是成都。2021年国庆黄金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省内游成为大家首选的旅游过节方式,全国异地消费用户占比22.4%,本地消费用户占比77.6%。因此,各地旅游餐饮纷纷在本地口味上更下功夫。
景区的餐饮,也呈现出两个路径发展:一个是深扎本地,做更加本土化的IP,从餐饮的实用价值,向文化价值延伸,让文化IP成为傍身武器;另一个是打造副牌,在游客生意之外,探索本地餐饮的新空间,多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