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转载自公众号:亿欧网(i-yiou)
作者:臧政齐
太兴集团的高翻台率秘密是什么?
本文2474字;需7分钟阅读;阅读建议:先收藏后细读
01
太兴集团上市
近期,又一家颇具潜力的餐饮企业太兴集团宣布在港交所主板IPO(首次公开募股)。
太兴集团2016财年、2017财年和2018财年分别实现收益25.1亿港元、27.7亿港元和31.3亿港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5%;分别实现净利润1.97亿港元、2.10亿港元和3.05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24.5%。
作为香港茶餐厅代表品牌,太兴茶餐厅将就餐时间、就餐空间高效利用,以超高的翻座率及稳定的出品,彰显其强劲的竞争力。
02
香港茶餐厅代表:太兴与翠华
太兴集团成立于2017年12月,但其主品牌太兴茶餐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
太兴集团采用多品牌战略,旗下品牌包括茶餐厅“太兴”、台湾菜品牌“茶木”、主打鲜鱼汤粥的“靠得住”、香港传统冰室品牌“敏华冰厅”等。
< class="pgc-img">>截至2018年9月,太兴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85家餐厅,其中122家位于香港,62家位于内地,1家位于澳门。
同为茶餐厅,太兴不可避免地要被拿来与誉为“茶餐厅第一股”的翠华控股做对比。2009年翠华进入内地市场,截至2018年3月31日,翠华在港有31家餐厅、内地34家、澳门3家,另在香港有2个副牌“廿一堂”及“BEAT Bakery”,合计共有70家门店。
< class="pgc-img">>2018年,翠华拥有70家门店,营收18.4亿港元;太兴拥有185家门店,营收31.3亿港元。据沙利文报告,太兴在2017年于香港自营休闲餐饮市场的收益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0%,在内地自营休闲餐饮市场收益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1%。
太兴招股书显示,太兴集团净利率从2016财年的7.8%提升至2018财年的9.7%,集团利润率保持理想,反映出产品附加值提升,成本逐步优化。
事实上,翠华近几年在内地的营收增长能力和拓店速度并不亮眼,跟其定位有很大关系。在香港定位为大众消费的翠华,在内地则升级为“知名精致港式茶餐厅”,客单价增加,餐厅面积扩大,定位不再大众,但餐品仍为粉面、烧味、甜品为主,在性价比方面无优势,很难延续翠华在港的受欢迎程度。
03
太兴的竞争力
香港茶餐厅“老大”——太兴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翻座率上:
2018年,太兴茶餐厅香港、澳门门店的平均翻座率为8.4,内地店的翻座率则为2.5,香港门店的翻座率是内地门店的3.36倍;靠得住港澳店翻座率7.5,内地店为4.7;敏华冰厅的翻座率则高达17.1。
< class="pgc-img">>平均8.4的翻座率在业内是什么水平呢?曾经以排队著称的呷哺呷哺在2016年的翻座率是3.4,2017年为3.3,2018年为2.8。
对比内地最知名的火锅餐企海底捞,2018年度,海底捞服务了1.6亿顾客,全年平均翻台率为5次/天。
和翻台率相比,翻座率更加精准。
因为翻台率的计算单位是一张餐桌,而翻座率的计算单位则是一个座位。
从实际经营中举例来说,一个四人台的桌子有可能只坐2、3个人,并不一定坐满。
因此,同样数字的翻座率要比翻台率代表了更高的使用效率。
04
运营水平的集中体现
很多业内人士一直都在关注香港餐饮业的发展,某烧烤品牌创始人王先生认为,目前内地一线城市的餐饮经营环境正在向香港目前的状况发展。
1、香港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现在都在说北上广的生活节奏快,餐饮经营的压力大,房租贵,人工贵,但跟香港比,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香港整个社会的快节奏,餐饮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最明显地体现在高翻台率上。不光是大众消费的茶餐厅、茶饮、快餐,就连人均消费300元以上的正餐也有较高的翻台率。
太兴,因为其茶餐厅属性,在香港有较长的营业时间和更加丰富的就餐场景,早餐、早茶、午餐、下午茶、晚餐、宵夜,全品类覆盖,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多。
< class="pgc-img">>▲本图片由深圳市华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餐饮室内设计公司。
“同一个茶餐厅,既可以解决快速吃饱饭的需求,又具有社交属性,可以谈事、喝茶,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放学后在茶餐厅写作业。”王先生说。
2、商业地产倒逼餐饮调整商业模式
翻台率高,往往与低客单价并存,这也是很多餐厅天天排队,员工很累,但老板并不能挣大钱的原因。
商业地产已经在倒逼餐饮业主在商业模式上做调整,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几乎不可能找到只经营早餐的餐厅,低客单价的单一品类无法在高企的房租人力成本的压力下生存。
这也是为什么在香港、日本,平价快餐店很少见的原因。比如日本繁华街头的拉面馆里,也就20个餐位,每天人满为患,但基本上煮面的就老板一个人,剩下的就是小时工或者老板的家人,因为在高昂的房租压力下,老板请不起更多的人。
3、提升翻台率的有效举措
茶餐厅之所以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生存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其将营业空间和营业时间利用到极致,这些都体现在高翻台率上。
为了提高翻台率,很多餐企会在动线设计、点餐流程、等位环节、服务细节等多方面精心设计。
< class="pgc-img">>▲本图片由深圳市华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餐饮室内设计公司。
比如,①设计出菜速度较快的套餐,推荐顾客选择套餐;
②在等位环节,鼓励顾客提前点餐,加快用餐节奏;
③在餐中服务中,督促员工及时清理台面,撤走空碟,提高翻台速度。
......
05
茶餐厅模式或成趋势
即便在香港非常成功,但茶餐厅进入内地后,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在香港处于“接地气”的市井文化的茶餐厅,到了内地则“升级”为香港粤菜休闲餐厅。
以太兴为例,2018年,太兴香港餐厅人均消费65.4港元,太兴内地门店的人均消费则为84.4港元,价格高出29%。
加上很多茶餐厅连锁品牌选址在商超店,受商场经营时间的限制,香港丰富的用餐场景也很难复制。
虽然这些原因导致太兴内地门店的翻座率远远小于香港。但是,高客单价带来了利润增长,弥补了翻座率下降的损失。2016-2017财年,太兴在内地的营业利润率达到30%,而香港及澳门市场的这一数字仅为24.9%和26.5%。
因为内地市场的高增长潜力,太兴计划在2019-2021财年在香港开设57家餐厅,在内地开设36家餐厅,主要在一线城市和大湾区拓展。
翻台率是一个地区餐饮业繁荣程度的反映,商业越发达,就餐时间和场景越不固定,营业时间越长,翻台率越高。
< class="pgc-img">>▲本图片由深圳市华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餐饮室内设计公司。
而香港的茶餐厅将这样的就餐场景发展到极致,无论是营业时间、菜单设计、还是服务项目,都以方便顾客为核心,这样的商业模式必将成为内地餐饮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也在鼓励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比如北京市政府就鼓励连锁餐饮企业发展早餐、夜宵等便民业务,并鼓励24小时餐厅、深夜食堂业态的发展。
06
结语
对于餐饮老板来说,最理想的商业模式是高客单价、高翻台率。
低客单价、高翻台率,老板不一定挣钱,客单价提高,翻台率势必下降,像高客单价、高翻台率这样的神话只存在于少数将品牌、运营、产品、服务做到极致的品牌企业中。
这看似遥不可及,实为餐饮的发展趋势。
怎么才能做到高翻台率?
在评论区唠唠呗~
本文编辑:CJ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食谷仓的上海首店,仅用了一周就登上了大众点评东南亚菜榜首,打破榜单的多年沉寂,持续霸榜中。
也因排队过多,傍晚的营业时段不得不提前至4点半。深圳首店更是自开业以来连续霸榜深圳东南亚品类榜首长达9个月。
“可怕的高坪效”、“潮”、“太辣了”、“至少要排两小时”、“好吃又好玩”、“音乐超棒”,这家神奇的泰餐厅标签众多。
内参君采访了泰食谷仓POKIPOKI的创始人贝贝和K,解读泰餐如何与茶餐厅碰撞出泰式茶餐厅这个新物种?如何在“变态”餐饮时代,用丰富且独特的泰餐诠释年轻人喜欢的南洋风味?
总第 2640 期
餐饮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泰餐“沉默”,创立泰式茶餐厅新品类
“这几年泰餐挺沉默,菜品也是老几样,咖喱、猪颈肉、糯米饭,装修多走泰国风情,要么是大象,要么佛像,挺千篇一律。”
餐饮人评价泰餐品类,大多如此,打破或升级,呈现与年轻消费者契合的餐饮形态,是品类焕新的唯一法则。
5年前,餐饮人贝贝和K创立新的泰餐品牌时,也有同样的困境,“千篇一律,没什么惊喜感。可能大家意识里去吃泰国菜,就是吃那些东西吧。”
泰式茶餐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餐饮模式的“菜系大迁徙”,以港式茶餐厅为基础,菜品替换为更具泰式、乃至整个南洋风味的菜品。
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源自模式首创者贝贝的生活经历。
他生在西安,长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们每一天可能都会去咖啡店。新加坡的咖啡店其实就是一个个小档口,不仅有咖啡,还卖单品,像海南鸡饭、虾面之类的,是一个小吃中心,把所有这些东西都集合在一起。”
贝贝想在此基础上做个升级,打造一个更轻松的用餐环境。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基因则来自港式茶餐厅,另一位创始人K曾参与茶餐厅品牌查厘士的创办,有着多年港式茶餐厅的运营经验,“茶餐厅一定是那种欢快,不给人压力的用餐场所”。
贝贝再次从零开始,构思品牌名、文化和故事,也带领团队成员去往泰国,穿街小巷,寻找之前探访过的美食,把家常的味道集合在一起,还原菜系丰富的味蕾体验。
他曾参创立过太食兽泰式茶餐厅这个品牌。这个新品类的创造,也意味着泰式茶餐厅模正式落地。这个餐饮品牌仍饱有活力,也印证着这个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赌对了!疫情中艰难“诞生”的新品牌,一炮而红!
因一些变故,贝贝决定重新开始,年轻的深圳是他新落脚点。
他想继续深化泰式茶餐厅这个理念,将之前创造的模式移植到深圳。
新的品牌名称为泰食谷仓POKIPOKI,文化落脚在“南洋传统中国根”,以南洋一词起笔,带过国人漂洋过海讨生活的悠远往事,又意指餐厅的纽带属性,将南洋风味融合、呈现。
也因这品牌理念,每家新店开业都保留了舞狮环节,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
再一次创业,资金有限,新店开在了福田中心区香蜜湖的一个社区中心,周边都是教育机构和小餐饮店,没有零售店。
选址非常偏,是那种你不住附近,根本找不到的地儿。开业后有客人发了一条爆红的抖音,短视频下定位的地址被点击了70万次,也能佐证了这一点。
但好在店在一楼,还临街,能被人看见的几率大大增加。
2019年,12月底,店装修得差不多了,只剩收尾的工作。临近春节,团队四散回了老家,待节后开业。但一场突然起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计划的开店节奏,开业被一拖再拖。
从国外赶回深圳的贝贝,被隔离了22天,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了这家店的装修收尾工作。
资金有限的再创业,再等下去就只能“出身未捷身先死”,只有做到36万元的月营业额,才能保本运营。
4月初,只有9个员工的泰式谷仓开始试营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只有2000块,对180平的大店面来说,略显惨淡。
但原创菜品的差异化体验,用心的互动与服务,本就有极强的生命力。
大量有创意的原创菜品,用心还原着地道风味,再出发的小团队,带给深圳食客东南亚餐全新的体验。
来自泰国妈妈、路边摊老板、皇室御厨的菜品,丰富,地道,且有差异性,是餐厅口碑裂变稳固的基础。
招牌点亮后,带来的都是自然流量,客人虽不多,却能实现1对1的分享,让客人更了解菜品和理念。
营业额从第一天的2000块,极速爬升,爆发式增长。团队成员只能从全国召回曾经共事和极力支持的伙伴们,支援天天爆满、大排长队的新店,最终4月份营业额超额完成,五月份更是翻了两倍以上。
松了一口气的贝贝,用背包客&马拉松竞跑者的身份解读这段经历,“就像背包一定要走到最后一刻,去那些没有人去的危险地方,像跑马拉松一定要跑进4小时内,坚持是唯一的理由。”
靠一份坚持和全力以赴的热爱,他正不断深化了泰式茶餐厅这个模式,不断推动这个品牌不断完善、升级。
餐饮“变态”时代:
菜品有记忆点,场景有新鲜感
“中国餐饮现在是一个变态时代,国内年轻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道菜品,是更轻松、新鲜的用餐体验。”
贝贝口中的“变态”,包含着极致、一反常态、创新等较复杂的含义。
菜品“变态”:坚持辣风味,呈现更有趣
作为背包客,泰国是贝贝常探访的地方,去了不下100次。贯穿背包客的探索精神,他习惯于用小价钱,探索大价值的东西,去大街小巷寻找特别在地的美食。
“很多菜到了国内都会进行改良,迎合市场做改良,但我们不会,我们就一直很坚持。”
像拿下单品排行榜第一的树上芒果糯米饭 ,餐厅一直坚持热度和咸风味,地道呈现。
“我一直坚持一个东西,辣,泰国菜不辣还不如去吃云南菜。”
常有客人评价泰食谷仓的菜很辣,很变态,但贝贝依旧坚持。这是一种差异性的体现,也因为极端的口味,更具记忆点和传播力。
泰食谷仓POKIPOKI的菜品,不仅融合了南洋区域的菜系风味特点,还在呈现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
如颇受欢迎的核心产品炸虾饼,做成甜甜圈的形状,承放在秤中,用秤呈现,表现实实在在的分量,拿走一颗,就能看出虾饼有多重。也有客人反映,分量太足了,一颗就能吃饱,但泰食谷仓POKIPOKI依旧坚持这种“变态”,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极致。
体验“变态”:娱乐属性的正餐,适合全天候全时段
同市面上泰餐走正餐路数不同,泰食谷仓POKIPOKI所代表的泰式茶餐厅, 介于正餐和快餐间,又大于快餐,是带有一点点娱乐属性的正餐,氛围轻松,又不那么正式。
同时菜品同港式茶餐厅一样,带有融合属性,不受限制。如港式云吞,可替换为冬阴功云吞,咖喱鱼蛋升级为黄咖喱鱼蛋,太多的泰餐元素融合到茶餐厅模式中。
此外,茶餐厅还有营运时段上的优势,全天候,全时段,受众群还极广。很多正餐厅不太适合一个人去吃,要么太正式,要么人均太高,来泰食谷仓POKIPOKI就没有这种担忧。一个人可以完全来点个船面,加个菜和饮品,轻松无负担,也可以两三好友聚餐,更能用于团队聚餐,灵活性非常强。
为了营造更轻松的用餐氛围,在服务方式,餐厅也更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
当你走进店里,没有欢迎光临这种老套的问候,只有像老朋友一样轻松的问候。点菜时,服务员也会蹲在客人身边,视线不高于客人,没有压迫感。
名扬上海,占据品牌高点,吃透这个标杆城市
经历了深圳、武汉和海口的三地打磨后,今年2月5日,泰食谷仓正式进入上海,开在打浦桥日月光,是餐饮品牌最活跃的地方,目的则是占据品牌高点,将这个餐饮标杆城市吃透。
新店的主题为“鸣洋肆海”,如船未靠岸,声名远播,又有新章开启,肆意闯荡之意。
金属质感的门头只留了“POKIPOKI”8个英文,腔调十足,名字取自泰餐常用的研钵发出的声音,上下合围,代表着国人常说的圆满。
进门后是轻松的复古美式风格,装饰着创始团队四处淘来的小古董、小摆件。
“店铺门口常被人吐槽,都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也常有客人进店后,一脸质疑,你们的环境怎么一点都不泰国。”
一店一风格的设定也是他应对“变态”餐饮时代的策略,视觉、空间设计也要独立完成。
“我想每一次都能带给客人新的体验,把每一个时期,大家喜欢的东西,流行的东西,有审美认同感的东西,集合在一个空间里,抓住年轻人喜欢潮的心理。”
“我不希望开的店千篇一律,更希望能和消费者走在一起。”
用了一周时间,冲到大众点评东南亚菜系榜首的泰食谷仓,已进化到2.0版本,加入了独立运营的小酒吧。
圈内人曾评价这品牌,“乱拳打死老师傅”,但成功背后或许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
采访最后贝贝聊到,“一生中能创造几个品牌,是很幸运的事情,就像孩子一样,我会用热情和爱,去陪伴他的成长,一起经历每个阶段经历的故事,从落地深根,漂洋过海,猛龙过江,摩登主场,鸣洋肆海,壹方远洋…………蔚然成石!”
注请加微信公众号“陈晨的美食空间”
个人微信957327915
茶餐厅与快餐厅
茶餐厅是香港、广州地区的特色餐饮,而夹在香港广州之间的深圳,还真找不出几家地道的茶餐厅。因为深圳流行的不是茶餐厅文化,而是快餐厅文化。
恩,今天这篇不是吐槽贴,只是瞎聊一下茶餐厅文化与快餐厅文化。
先说茶餐厅。一个普遍的说法,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冰室是高档西餐厅的简易平民版,会卖咖啡,但是西餐厅提供的一些高档菜品,这些冰室做不来,也超出了普通市民的消费水平,所以主要卖一些简单的糕点,比如蛋挞,以及后来和奶茶一起成为茶餐厅代表的菠萝包。譬如现在依旧鼎鼎大名的旺角金华冰厅。
再到后来发展成茶餐厅,可谓中西饮食融合的典范,出品亦是五花八门。
深圳呢,虽然在广东地区,但从一开始就没有茶餐厅文化的传承和土壤。当年横行一时的大快活、大家乐,不是严格意义的茶餐厅,学生时代开始看着一步步做大的本土品牌嘉旺,更应该归为快餐厅。
2000年前,或许犄角旮旯会有一些所谓地道的茶餐厅,但在深圳餐饮中始终成不了大气候。
抛开罗湖口岸附近专做港客生意的一些茶餐厅,真正在深圳最早做大的茶餐厅,应该算是太兴。不过我最受不了这些香港店的一点,就是定价和香港一样。不算两地的收入差,以及人工、房租、成本差,只算货币汇率,甚至都溢价了。更不用说太兴后来赚钱越来越疯,基本把茶餐厅改成做炒菜的正式餐厅。后来再开的各种茶餐厅,多半也是装修精致、定价不菲。
所以茶餐厅在深圳从一开始定位就歪了,变成和当初的星巴克、必胜客之流一样,是小资、小白领们聚会的选择,而不再是扎根市井。那么更广大的上班族要解决吃饭问题怎么办,96年的嘉旺一份香菇牛肉饭8元钱,天天爆满,后来多出了嘉X、X旺的各种山寨版本。现在,则是多出了各种家乐缘的山寨版本。
事实上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茶餐厅文化就流行不起来。除开珠三角人士,有几个从小就是吃茶餐厅长大的。还经常有自我感觉良好的,说:“可能我对茶餐厅的要求高一些,因为平时吃惯了太兴、新发。”别笑,我身边真有不少人,觉得新发是好地道的港式茶餐厅。
爱上纲上线的同志注意了,本文丝毫没有埋汰深圳快餐文化的意思,茶餐厅说到底不也是快餐嘛。我只是觉得,看着一种餐饮文化的衍变,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就好比茶餐厅是西餐厅简化,再结合中式饮食一步步形成的。那么这种港式茶餐厅,在深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融合。譬如深圳的很多茶餐厅,会卖小炒肉饭、回锅肉饭,还有四川凉面、川北凉粉神马的。
八大菜系的成型,欧洲新美食的兴起,它并不是有一个起源,然后到了现在就一成不变。融合和发展,才是饮食魅力无穷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