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块的奶茶,现在只要10块就能买到,还送隔夜!"最近,身边一群死忠于某些茶饮品牌的朋友,现在竟也"叛变"了,"不就是冰糖水嘛,何必死贵死贵的。"一转眼,茶饮界突然集体"变形",重奔"10元时代",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一杯普通奶茶从"贵族"沦落"平民",我只想问,那两个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class="pgc-img">>从30元到10元,茶饮界上演"超级反转"大戏
有人曾调侃,"贵"就是新茶饮的标签,"30块钱一杯中杯奶茶"成了不少品牌的标配。没办法,谁让奶茶已经从解渴饮品,蜕变成"社交货币"、"自我认同"的象征呢?喝杯奶茶都能给生活加点小确幸,消费者乐此不疲,茶饮品牌也借势大赚其钱。
但最近,茶饮品牌们的营销套路好像突然转了个弯。喜茶、书亦烧仙草、古茗...那些曾把奶茶卖出"天价"的网红大牌纷纷"摇身一变",降价发券,争相进入"万店大军",重新占领10元价格带这块阵地。短短三年,10元以下奶茶的占比翻了4倍多,20元以上的比例却"跌落神坛",降了近8成。真是"世事无常",奶茶30元时代转眼就成了过去。
"砍头息"惹的祸?新茶饮品牌频繁被曝质量问题
可是,茶饮大佬们突然想通,不再"只顾赚钱不要命"地薅消费者羊毛,非得集体"变形"回到10元时代,必然有其中的缘由。有人指出,这与今年多个品牌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不无关系。
据报道,今年4月,书亦烧仙草就因为未如实标示成分,被罚款50万元,并被撤销食品生产许可,如今看来,这次事件给它造成的冲击不小。更有甚者,有专家表示奶茶如果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细菌数可能会大大超标。大品牌的奶茶尚且如此,那些"砍头息"网红茶饮就更让人担忧了。一杯"30块的细菌水",喝了到底是"真香"还是"作死",现在大家算是明白了。
< class="pgc-img">>10元奶茶重出江湖背后,其实是"双减 双控"下的无奈之举?其实,新茶饮品牌重新回归10元时代,背后还折射出"双减双控"的无奈之举。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者缩紧了荷包;"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们这个茶饮消费的主力军,喝奶茶的机会少了。为了拉动消费,茶饮品牌只能想方设法打价格战、薄利多销。而"双控"的落地实施,对茶饮店的布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规模化扩张成了大势所趋。所以说,10元奶茶的回归,其实反映了茶饮行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的一种自我调整。
从30元到10元,奶茶的2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茶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品牌们集体"摇身一变",或许不只是迫于成本压力,更多的是在审时度势,琢磨消费者的心理。毕竟,只有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
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我们去逛商场,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商场的一楼买一杯奶茶。然后拿着奶茶开始逛街,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基本上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近日有一位网友发视频说:现在的奶茶要二十几块钱实在是太贵了,都够我吃2碗盖浇饭了。下面让我们看下原视频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视频一经发布,也是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围观和热议,下面让我们看看网友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1.说的太对了,我们是觉得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太多了,所以我们才不去喝
< class="pgc-img">>2.这玩意确实有点贵了,所以我是不喝超过20的奶茶的
< class="pgc-img">>3.是啊,牛奶还健康,还便宜,我为啥不喝牛奶呢
< class="pgc-img">>4.我认为很贵,因为鸡爪的价格是极其便宜的,尤其是大量购买
< class="pgc-img">>5.现在人工比较贵,所以理发行业跟着水涨船高
< class="pgc-img">>6.确实啊,还得是雪王更懂我们,以后就喝雪王
< class="pgc-img">>7.是原材料和人工的成本上涨导致的吧
< class="pgc-img">>8.我也发现了,现在什么水果打折我吃啥,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
< class="pgc-img">>9.确实大部分买奶茶的都是妹子,这点确实毋庸置疑
< class="pgc-img">>作者观点
为什么奶茶的价格会这么贵呢?在我看来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的奶茶店呢都是加盟的,然后呢开店的时候他需要交一笔加盟费。然后房租装修设备还有人工这些加起来的成本,之前网上报道过一个奶茶店大概需要40~50万。如果一杯奶茶只卖个几块钱的价格,那么他要多久才能回本儿了,咱就不说他盈利,就说回本儿,时间线就会非常的夸张。
所以说这些奶茶店想要快速的回本并盈利,他们就把奶茶的价格做高一些,他们就要放一些所谓的高端的食材,让你觉得它很高端。所以也就出现了奶茶动辄就是一杯二三十,然后因为奶茶的这种差异性“手调”当你面前制作,让消费者觉得这种东西做出来的更好喝。于是我们就会忽略了这个价格,久而久之我们就产生了这种习惯。进了商场第一件事儿,先来一杯奶茶拿在手里边喝边逛,我们也不再考虑它的价格。
但是今天这位网友发的视频确实是点醒了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对比价格,我在外面吃一份儿午饭,来个盖浇饭或者来个面条什么的,也才十多块钱,而你一杯奶茶的价格就二三十,属实是有点儿夸张了。所以说现在确实是存在了很多这种所谓的“消费陷阱”,大家在消费的时候还是要自己注意把握一下。
朋友们,你们还遇到过哪些所谓的“消费陷阱”吗?欢迎分享出来,让我们评论区聊一聊。
创 凤凰WEEKLY 凤凰生活报告 2024-03-24 09:00 北京 30人听过
张无忌他妈曾经说过,越好看的越会骗人。诚哉斯言。
大概是夏天到了,小k的小红书主页,又一次被酸奶碗霸占了。
一群五颜六色的水果干果,在一碗酸奶里摆出各种POSE,鲜艳得仿佛莫奈的油画。
< class="pgc-img">>而看相关文案,仿佛一场盛大的pua——
“越干噎它就越好吃!”
“第一口难吃到变脸,习惯后第二口好吃到上天!”
“忍一下,你就明白美食的要义不在于美味了……”
酸奶圈的新宠,中产人士的最爱,白女生活的社交单品。
小k又一次不懂了:为什么有东西这么难吃,又这么这么受欢迎?
< class="pgc-img">>如此好看,如此难吃
一般来说,生于90年代的人,早在童年时期,就有过自己广义的酸奶碗了——
去楼下的惠民超市随便整点儿酸奶,舔完酸奶盖后倒碗里;
投入水果碎片若干,干果颗粒若干,再弄些麦片和杂粮,搅拌几下就成了,方便又快捷。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是娟子呀
虽然这种东西在2024年被瑞评为“一碗酸奶冒菜”,但你别说,吃了一碗胃口大开,还能再吃几碗。
而现在风靡狭义的酸奶碗,在小k看来:“就像装修一样。”
之前有白人饭,在小k看来,这就是一种很新的“白人奶”。
首先,你得搞来一些比较浓的酸奶。像是希腊酸奶就可以,要的就是一个越稠越好;
之后,把酸奶倒在食品级纱布上,将其放入专门的酸奶过滤器中。
< class="pgc-img">>压紧弹簧,放冰箱里静置一晚,过滤掉乳清后,你就得到了一块看着极富大理石质感的:
酸奶砖。
< class="pgc-img">>是的,这才是你需要对付的食物。
打开纱布,先把这块可食用的白色块状物体砸进碗里,然后,找些许可食用的粉末撒上去。
可以是芭比粉的巴西莓粉,也可以是克莱因蓝的蛋白粉,需要鲜亮明媚,因为这是这碗饭好吃的关键;
< class="pgc-img">>把粉末与酸奶砖,经过搅拌一下一下地混在一起,不要在意自己像抹腻子的装修师傅,这一步需要一些信念感。
待融合完成,就可以往上点缀佐料了:
几个树莓,几个蓝莓,二十多粒干果,一把燕麦,一块掰下来的黑巧克力,分先后顺序,在那半固态的酸奶质上依次插好摆开。
之后,一碗你都舍不得下口的美丽酸奶碗,便大功告成了。
< class="pgc-img">>初级阶段只是如此,在大神手中,酸奶碗不是早饭,而是在搞一种互联网传播艺术创作。
有人把酸奶碗搞成了插花艺术,将树莓与干果的排布精确到毫米。
< class="pgc-img">>也有人会在酸奶碗上绘画,在洁白的酸奶砖上勾勒出大千世界。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b站,ss阿雨
还有人会将酸奶砖挤压形变的声音精心采样,之后挂上“沉浸式”的标签发上网,让做早饭也可以变成一种用来解压的ASMR。
怎么讲,上一次有这种待遇的,还是手工皂、史莱姆、奶油胶手机壳……
可以说,酸奶碗是字面意义上的视听盛宴,出片发小红书效果绝对一流。
而你在外卖软件上随便找找,一碗普通的原味酸奶碗可以卖到40元、50元以上,一碗能顶3天的预制菜午餐,非白领不能享用也。
< class="pgc-img">>然而一旦制作者把这份油画一般的东西放入口腔,那立刻不爽的口感浮上心头:
噎,噎疯了,糊嗓子。
小红书博主“头不大的菲恩”瑞评:
“搅拌开来,它好像那种被抓得稀碎的蛋糕,尝一口,像在吃美术室里的石膏,像造纸的木浆,像回南天的粉笔。”
< class="pgc-img">>〓 图源:小红书博主@头不大的菲恩
……所谓的色香味俱全,酸奶碗应该只占了一个“色”。
毕竟过滤掉乳清之后,酸奶砖不可能不干巴,加上又酸又硬的冻莓果,吃一口脖子能伸二里地。
那种三分激酸三分苦涩四分欲言又止的感受,如水泥般封住了嗓子,又像是加班也干不完的活,永远卡在你的喉头。
< class="pgc-img">>对于这种过于超前,又过于生猛的味道,小k开始怀疑人生:“我知道自己吃下去的都是有机物,但味蕾说,你不懂,我是在品鉴无机物。”
虽然在博主的口中营养又饱腹,但吃完一碗后没多久,小k决定:
算了,再造一盆麻辣烫来溜溜缝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酸奶,是中产税吗?
另外,酸奶碗低不低糖先放在一边,单看它的那些配料,就个个都是重量级。
比如说那个经常与树莓们一同出现的牛油果,其本身的高脂肪热量就一直备受争议;
而被称冠以健康食品之名的黑巧克力,则在最近被曝出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 class="pgc-img">>总之,掀开酸奶碗那一层华丽的外壳,你会发现这里面的营销味儿,还真挺冲的。
就拿酸奶碗的“指定用奶”希腊酸奶来说吧。
追根溯源,这个品类在美国是被一家名叫chobani的公司给带火的。
< class="pgc-img">>2005年,当时希腊酸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属于纯纯的小众消费品。
然后,一个土耳其人来到了美国,创办了chobani,仅用几个宣传词,就让自家的希腊酸奶焕然一新:
“高蛋白、提供饱腹感、健康饮食。”
接着,chobani在线上和线下变着花样儿地搞营销,一切的目的,就是把公司的形象,从一家生产乳制饮品的传统工厂,转型成一家生产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公司。
< class="pgc-img">>虽然在这个过程中,chobani对消费者玩过一些误导:
像是故意在酸奶的包装上印希腊文,淡化希腊酸奶其实产自美国的事实。
或者就用“0%”的标语,在“脱脂”和“0糖0卡”间大玩文字游戏。
但不论如何,几年过去后,希腊酸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还是暴涨到了53%,在千禧一代白女的食谱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class="pgc-img">>chobani自然也在这个过程中赚得飞起,甚至被投资者称为“酸奶界的苹果公司”。
而后,白女曾经最爱的酸奶碗便作为一种Life style,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生根发芽后,成了不少颜值博主,用来标榜自己饮食健康精致的符号。
< class="pgc-img">>〓 娟子VS大梦丽
诚然,很少有博主真的会由衷赞美酸奶碗的口感,饱腹感和能吃饱也一直都是两个概念。
但对于一些中产而言,不好吃是吧?吃不饱是吧?
这,就对了啊。
< class="pgc-img">>保持体面,有权饥饿
打开你味觉的记忆,往前追溯个几年,你会发现在儿时,酸奶这东西其实很难与“难吃”和“金贵”划上等号。
取而代之,那时酸奶的定位,可以说是妥妥的“平民咖”。
仅需10块钱就能买上6到8个联排杯,吸管一插,奶盖一舔,饭后来上一个,嘴里尽是酸甜的美好。
< class="pgc-img">>然而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份打开冰箱就能得到的美味,其实全都要拜一种调味剂所赐,那便是:
糖。
众所周知,纯粹的酸奶其实就是酸的,有的还夹带着一些涩与苦,普通人着实是不好接受。
所以为了提高销量,商家便从上世纪开始,逐步往自己的产品里增加甜味,再配合上“喝酸奶,助肠胃”之类的朴素宣传语,逐步将酸奶捧成为了无数儿童和他们爸妈的心头好。
< class="pgc-img">>可随着糖越放越多,酸奶也自然变成了冷藏柜里绝对的热量炸弹:
当时有调查称,一盒平平无奇的酸奶里面,居然蕴藏着一个青少年一整天都摄取不完的糖分。
所以当无糖的概念开始逐步与健康捆绑,酸奶也就不得不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了。
< class="pgc-img">>于是,这种有着4500年悠久历史的乳制品,在围绕着“甜”兜了个大圈后,又回到了它最初的口感:
以酸为主,以苦为辅,勉强饱腹,并且吃着就是在给味蕾添堵。
小孩子是不爱吃了,但一些追求所谓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产,却被这不讨喜的味道所吸引了。
对于这群人而言,富含优质蛋白的酸奶,简直就是他们健康餐最完美的百搭溶剂。
< class="pgc-img">>他们不需要这东西有多好吃,也不需要靠它填饱肚子,恰恰相反,食之无味的酸奶,才真正完美地践行了他们饮食的精髓:
节制。
对于这些中产而言,绝大多数外卖的本质,其实都是大碳水和食品添加剂的粗暴组合;
而所谓的“吃着香”,拆解开来不过就是“重油重盐”搭配上“科技与狠活儿”。
< class="pgc-img">>比起吃饱吃爽,CBD的白领更需要的,是用肉体的饥饿,来创造精神的饱腹,用口中的寡淡,来确保心灵的满足。
一顿午餐,只要一个酸奶碗,足矣。
虽然这碗上的水果干果寥寥无几,但那蓝莓,是至臻级的,那干果,是澳洲进口的,那黑巧,是山姆淘来的......
< class="pgc-img">>毕竟,当中产的饮食被冠以“品质”的前缀,那讲究的就是一个宁缺毋滥,就是一个点到为止。
也正因如此,你会发现今时今日,那些能勾搭上中产的贵酸奶,其配料表大多长得要死,各种益生菌群一杯烩,巴不得喝下去的第一口,就能感到胃里一片喧闹。
< class="pgc-img">>而且吃不饱,那才更精神。
对那些整天在CBD里敲键盘的白领而言,时刻保持淡淡的饥饿感,不但能控制自己的体重,还更有助于自己在下午保持清醒,简直就是一种更有格调的养生。
况且,能不纵情于口腹之欲,才更可体现出个体,在自我管理这方面的游刃有余。
< class="pgc-img">>于是,在这些中产的社交媒体上,你不仅能看到那一个个好看却不好吃的酸奶碗,还能看到夹着鸡蛋吃着腮帮子生疼的贝果,仅由绿叶菜和圣女果所组成的午间沙拉,WAGAS那虽然昂贵却看着清汤寡水的套餐,甚至仅仅只是一大杯加了一份浓缩的冰美式——
有人会拿这一杯“水溶咖啡因”当早餐,突出一个“用洗胃来开启新的一天”。
< class="pgc-img">>这些,既是永远都吃不饱的轻食淡品,也是他们从大洋彼岸所兑换来的,仅供他们使用的社交代币。
吃,对他们而言,不是用来维持生活,而是用来控制生活。
而如此看来,在那酸奶碗里所搭配的,也就不仅只有水果干果,还有一种被冠以“健康节制”之名的,只属于一个特定阶层的风尚与体面。
< class="pgc-img">>但也就仅此而已。
毕竟,久饿的身体难免会因低血糖而暂且宕机,而长期加班所累积的压力,有时也只能靠一顿纯粹的碳水去洗礼。
作为一种从老美网络上所进口的生活舶来品,酸奶碗的“制作语境”是松弛。
是“每天早上从大别墅的二楼醒来”,是“穿着售价几千刀的睡衣,慵懒地打开双开门冰箱”,是“吃完这个酸奶碗,人家就会和老公前往高尔夫球场”。
< class="pgc-img">>而不是咱们这边都市白领996的日复一日,而不是那种披星戴月,一个回到出租屋的EMO日常。
而不是你想要以饮食为抓手,去把控你的生活,却发现生活,其实经常不受你的控制,总会莫名其妙反手给你一巴掌,然后冲上去踹你一脚。
而当你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这时来拯救你的,往往还是那个你当初挥手告别的糖与脂肪。
毕竟谁会在心情不好的EMO时刻,在炸鸡火锅烧烤蛋糕之外,第一个蹦出“我要吃一份酸奶碗”的念头呢?
< class="pgc-img">>而在生活尚未动粗之前,有人则依然会把手中的酸奶碗拍下来发社交媒体,之后搅拌混匀,一口一口吃下。
就算心知这东西营养丰富,健康减脂,但那滋味也还是干涩且凝滞,难免会久久驻留在他们的喉头,即上不去,又下不来。
就像,人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