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这天,全国人民仿佛都在喝奶茶。美团数据显示,当天奶茶团购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暴增156%!益禾堂更是豪言,单日营业额近4800万,同比增长超206%。看来,秋天第一杯奶茶已然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
然而,就在奶茶行业欢天喜地的同时,咖啡界却遭遇了"寒流"。瑞幸、COSTA等6家咖啡企业被上海市网信办约谈,原因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整改不到位。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咖啡店都是"信息收集狂魔"?奶茶店就是"隐私保护卫士"?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咖啡店的"隐私收集清单":
隐私政策缺失、不实或不完整
强制或频繁诱导收集精准位置信息
强制或诱导加入会员
未提供关闭定向推送选项
看到这份清单,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动不动就要求开启定位、注册会员的APP。难道咖啡店是想把顾客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手中?这哪里是在卖咖啡,分明是在收集大数据啊!
也许有人会说,收集用户信息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吗?但问题是,你真的需要知道我每天早上8点23分在哪家咖啡店买了一杯美式吗?难道没有这些信息,你就不会给我多加一颗糖了?
再说说强制加入会员这事。咖啡店的会员福利无非就是积分、优惠券之类。可问题是,我就想安安静静喝杯咖啡,为什么非得成为你的"忠实粉丝"不可?这不禁让人怀疑,咖啡店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了追星平台?
至于定向推送,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昨天买了杯拿铁,今天你就给我推送"拿铁爱好者专属优惠"?这也太"懂我"了吧!可问题是,我今天想喝摩卡啊!这哪里是智能推送,简直是"机械式骚扰"。
反观奶茶店,虽然也有会员制,但似乎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你想加入就加入,不想加也无所谓。或许这就是奶茶店能在"立秋"这天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毕竟,谁不喜欢一个不那么"黏人"的店铺呢?
当然,我们不能说咖啡店就是"坏人",奶茶店就是"好人"。毕竟,收集用户信息确实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但问题是,这种收集必须建立在用户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而不是偷偷摸摸、强制捆绑。
所以,各位咖啡店老板们,与其花心思琢磨怎么收集用户信息,不如多想想怎么提升咖啡品质、改善服务态度。毕竟,一杯好喝的咖啡,才是留住顾客的最好方法。
至于各位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提高隐私保护意识。该拒绝的时候就要果断拒绝,毕竟你的个人信息,可比一杯咖啡值钱多了。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有些咖啡店确实有点"多管闲事"了?还是认为收集用户信息无可厚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热点话题。
点个"关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交流一下吧!
几年,中国的现制茶饮行业那是相当红火,发展得特别带劲,市场规模一直在变大,前景好得很。
从市场规模上看,2017 年是 873 亿元,到 2022 年涨到了 2137 亿元,预计 2028 年能达到 5871 亿元,这增长速度真是厉害,说明行业潜力巨大。
市场细分上,现制茶饮店分高、中、低三个价位段。大众和平价市场的增长比高端市场快,这说明消费者喜欢性价比高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
< class="pgc-img">>品牌方面,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沪上阿姨都不错。蜜雪冰城性价比超高,靠加盟模式快速扩张,成了行业老大。茶百道在中端市场,经典产品受欢迎。古茗供应链和数字化运营厉害,经常出新。沪上阿姨主打五谷奶茶和鲜果茶,在下沉市场干得不错,还用多品牌策略。
< class="pgc-img">>加盟模式是很多茶饮品牌扩张的好办法,尤其是夫妻老婆店那种模式很受欢迎。这种模式要求加盟商全职干,保证服务和经营。
供应链建设对现制茶饮很重要,各品牌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这些环节都大力投入,为了保证质量、统一形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行业趋势是龙头品牌开店越来越多,像喜茶以前只直营,现在也开放加盟了,行业越来越集中。
不过,这行业也有风险。食品安全是大问题,出了事对品牌打击大。门店扩张可能达不到预期,加盟商不好找,消费者喜好一变,企业就可能有麻烦。
总的来说,现制茶饮行业潜力大,在低线城市和下沉市场有发展空间。企业靠加盟扩张的同时,得注意供应链,提升综合能力。投资者关注这个热门行业,也要考虑风险,谨慎做决定。
一杯奶茶,钱不多、事不大,但反映出的某些场景下消费痕迹、信息安全处于保护真空的问题,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海量个人信息中剥离敏感信息、利用好其他可用信息,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平衡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与用户权益之间的关系、改善百姓生活和消费体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上海市网信办近日调查发现,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可产生87条数据,截至今年3月,其累计产生的数据超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收货地址经度纬度等敏感个人信息的达6.7亿条。6月16日,上海市启动“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聚焦餐饮店、停车扫码等重点消费领域,对个人信息“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买1杯奶茶产生87条数据,这让公众很是吃惊。在这些数据信息中,有些是公众十分在意的核心敏感信息,如姓名、手机号、住址经纬度等。此外,还有不少表面上对个人没有明显危害却对相关行业具有市场调研、预判消费趋势等商业价值的信息,如消费记录、口味偏好、IP地址、手机型号等。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生活服务日益智能化,线上操作、扫码交易随处可见。从在应用商店下载和使用APP,到餐馆点餐结账、停车缴费等,甚至可以说,哪里有手机的使用场景,哪里就可能会有过度索权、强制关注、技术抓取用户信息等现象,保护个人信息的防线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以及违规使用,首先是因为交易双方或服务双方的地位不对等,在“不同意、不授权就无法进行下一步”“不提供位置信息就不能点餐”等“被自愿”情形下,过度索权等行为变得有恃无恐;其次是一些专业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个人信息“裸奔”境地;同时,商业冲动让收集、贩卖个人信息成为一种生意,有些企业利用技术手段非法盗取个人信息,有些企业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转卖给第三方数据机构等。此外,不少普通百姓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敏感,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个人信息“裸奔”的危害严重。近年来,基于个人消费习惯等要素而被精准“画像”,进而衍生电信诈骗、网络暴力、“呼死你”骚扰信息的事例不在少数,更严重的还可能对公民人身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买1杯奶茶产生87条数据的案例提示我们,额度再小的电子交易,背后也可能关联着数据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共同面对和探讨应对之举。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权威规定,对一些重点问题也有明确回应,比如,在个人信息采集中,确定了“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等原则,但个人信息收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正在逐渐提升,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快速跟进、更加精准规范?个人信息的资源化、商业化应用前景与现实需求越来越明显,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如何“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从长远看,保护个人信息,并不是把信息数据与互联网经济隔绝开来,而是应当探讨如何在必要、合理、合规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共赢。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各类基础信息是重要资源,商业化应用也是一种趋势。如何在海量个人信息中剥离敏感信息、利用好其他可用信息,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平衡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与用户权益之间的关系、改善百姓生活和消费体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中消协提出,将针对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索权等问题在全国开展专项监督工作。这样的举措多多益善。
买一杯奶茶,钱不多、事不大,但反映出的某些场景下消费痕迹、信息安全处于保护真空的问题,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社会经济生活的“神经末梢”也面临着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时,如何将治理理念和举措从宏观落到微观层面,十分重要。像关注大平台数据安全一样关注小微消费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不让其成为个人信息防线被随意撕扯的突破口,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