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港式奶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过,她的诞生历史,却并非人人知悉。其实,这与历史上作为中土天朝上国中国的瑰宝“茶”的南传史,密不可分。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追忆关于港式奶茶诞生的历史佳话吧。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茶饮文化当年是随着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首先来到了天竺,并在天竺这个神秘国度完成了华丽转生。之后,又在千年之间由印度传到了马来亚,最后在形成自成一派的南亚茶饮文化后,登陆香港变身港式奶茶,再度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话说,当年茶来到了天竺后,就在这个国家开起了挂。首先,原本用水煮的茶,在天竺直接用水牛奶煮了,这使得茶里的脂溶性物质也被萃取出来,而且少了水之后茶味显得醇厚饱满。接着,阿三把他们的最爱——香料加到了奶茶里。不同于当时蒙古茶的需要放酥油和盐,印度放是肉桂、花椒、豆蔻等,奶茶的风味变得异常的丰富,香气也更加复杂浓郁。这还不算,阿三甚至把飞饼神技也用到了奶茶身上。
这下,花里胡哨的拉茶绝技从此流行起来,奶茶变得不仅好喝,制作过程也更好看。这“中看又中喝”的奶茶,一下子成了上到婆罗门、下至贱民都热衷热爱的国民饮料——印度香茶。当然,对于贵族和平民而言,其间的最大区别则在于香料的多寡和品种。
不久后,随着英国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印度人开始大量涌入马来亚,于是印度香茶也随着印度移民来到了马来亚。
很显然,大马人并不习惯用奶直接煮并且加了香料的重口味奶茶,所以他们用当地娘惹菜很重要的原料淡奶替代了牛奶,并且用布袋装着茶在铝制的壶里煮茶,这种方法也被用于煮制咖啡。于是,印度香茶的小清新版本——马来西亚拉茶就由此产生了。
这个小清新的奶茶却把印度香茶中最后一步“拉茶”这个动作,变得非常浮夸,事实上类似杂耍的拉茶动作早就不仅仅是个步骤,而更像是一种炫技,成为了马来西亚拉茶的标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历经百年之后,远渡重洋、跋涉千里的马来西亚拉茶被带到了当时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在同时受到中国传统茶饮、英国下午茶和南亚茶饮三重文化影响后,独特的港式奶茶文化就此形成。
一方面,港式奶茶继承了英式下午茶重视“茶”与“点”的搭配,使得港式奶茶变成粤式早茶和下午茶的新宠;另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茶饮文化的影响,港式奶茶对于茶叶的拼配方式、煲茶的时间火候、洗茶的技巧也都颇为讲究;而南亚茶饮文化则最终为港式奶茶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最佳的样本。
那个时候,布袋和黑白淡奶逐渐成为港式奶茶鲜明的特点之一。因为为了获得更加丝滑浓郁的口感,港式奶茶在制作过程中选择了黑白淡奶作为最重要的原物料,由此,淡奶与茶的口感互相交融,成为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渐渐演变成为一项“舌尖上的非遗”——港式奶茶,如今已正式成为香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class="pgc-img">>020 年对于香港从事餐饮和零售的人来说,是分外难捱的一年。曾几何时的「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陷入困顿,有的企业转战线上,开始运营网络直播或外卖业务;有的只期望绵薄的现金流撑过寒冬。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长期主办的工展会是本港一年一度的大盛事,此时也因第四波疫情取消,只保留「网上工展会」活动。
即使如此,网上工展会依然希望网上购物能带动市民消费热情,推出了55 折以下的产品优惠。金凤香米、鸿福堂、南北行、李锦记等香港老字号在寒冬温暖味蕾的同时,也承载着港人岁月磨砺的记忆。
近日,新任厂商会会长史立德及香港品牌发展局主席黄家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表示,推广香港品牌,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是香港品牌在新时期的新机遇。
作为香港中华厂商会牵头成立的非牟利机构,香港品牌发展局致力于帮助优良企业创立品牌,进一步推广业务。而身为品牌局的主席,黄家和身体力行发扬和传承港式奶茶文化。他将大排档奶茶的市井文化引入市场,于1997 年创立「大排档」品牌,并在2009 年创立「金茶王」,让港式奶茶成功名列「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和之于港式奶茶,总有一股孜孜不倦的匠气,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香港许多品牌经久不衰的原因。
提起港式奶茶,一定绕不开英殖民时期的文化影响和香港人的本土创新。英国人将精致下午茶的饮食习惯引入香港之后,当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较低的香港华人喝不起正统餐厅内的锡兰红茶,许多大排档自创出粗幼锡兰红茶冲泡、炼奶融合的港式奶茶。随着时代变迁,茶餐厅、黑白淡奶、冰室文化也随着香港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靡进入内地人的视野,港式奶茶逐渐成为香港的身份象征。
「奶茶对我来说,是童年、故乡、情怀的味道。我父亲于1932 年创立捷荣办馆(现为捷荣咖啡),从小和咖啡豆、茶叶打交道的我,在北美读书时依然保持着去当地茶餐厅喝下午茶的习惯。」回到香港之后,黄家和将自己对奶茶的喜爱化为动力, 开始逐步打造自己的「奶茶帝国」:「味蕾的记忆能够穿越时空,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尝一口玛德莱娜蛋糕,曾经的记忆就缓缓涌现一样。做餐饮、做品牌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打磨一个牌子是慢功夫,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资本逐利的心态,但从长远来看,品牌背后承载的是精神文明和理念。」
黄家和做了几十年奶茶生意,宣扬港式文化的热情不减:「『国际金茶王大赛』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2 届,欧洲、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都有分赛区,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实体比赛转为线上进行,依然取得了近150 万人参与评选的优异成绩,也让我看到内地市民对港式奶茶的热情,让我感到数十年的坚持没有白费。」
本土市场只能赚「蝇头小利」
在一次聚餐上,相识的香港老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蚝油的不同:「别小瞧一瓶调味品,背后的学问可大着呢。从鲜蚝中熬制出的味道有咸中带甜的口感,深咖啡的色泽和黏稠的质感都让它有别于普通的酱油。」优良的品质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宣传,让像李锦记蚝油一样的香港品牌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香港的「味道」,香港的品牌,也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参与双循环的利器。
的确,在一向以外向型经济为底色的香港,区区700 多万人口的本土市场为香港企业带来的只算「蝇头小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才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持续一年多的修例风波、持续了一整年的疫情以及「封关」,不仅让港商无法打通内地市场,一些国外生意也陷入了停顿。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史立德谈到:「很多会员企业都在内地设厂,疫情爆发后,许多人只能通过线上沟通管理生意,一些需要面谈、签约的事宜不得不停滞,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厂商会为了帮助会员企业适应线上营销,开办了许多网上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论怎样,展览、线下零售的锐减和全球经济的整体下滑,都让很多企业并不看好未来一年的经济前景,控制疫情、开拓内地市场成为未来发展的希望。」
1934 年成立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 参与过香港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早期的国货崛起、改革开放时的内地建厂、新时期的品牌重塑等,都与香港随着时代变化的发展一脉相承。面对这次新冠疫情,香港厂商的应变似乎有点力不从心。史立德说:「转变迟缓是有原因的。从抗疫效果和经济恢复情况来看,中国内地作为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是厂商急待开发的市场,但两地的文化差异、销售模式、人脉资源等因素让香港厂商进军内地难度重重,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加上许多香港厂商逐渐将市场转移至东盟、非洲等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资源开拓整合与营销策略的改变成为厂商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香港厂商应做品牌缔造者
以去年初「口罩荒」为例,在全球防护性物资紧缺情况下,本港厂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重建厂房、研发生产、推广上市的流程, OxyAIR Mask、Family Mask、MASKDPT 等本土品牌已在旺角、铜锣湾等地开设门店,优良的品质和充满创意的设计为港人的OOTD(日常穿搭)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注重品牌研发和质量安全是香港的特色,比起生产链的『再工业化』,香港厂商更应将重点放在研发、管理和创意设计方面,担当『大脑』的角色,进而促进生产链的进一步完整。
总的来说,香港厂商不仅仅是一个物品的生产商,而是一个品牌的缔造者。」史立德说,如何从本土中来,到国际中去,需要多方努力。
< class="pgc-img">>首先,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带着港式奶茶走访世界各地的黄家和在这方面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推广港式奶茶,背后推广的其实是香港近100 年的本土文化,北方人喝的奶茶和南方的奶茶是不一样的。有一届『金茶王大赛』北京赛场出了一个内蒙古的做茶师傅,他用马奶冲泡的奶茶与港式奶茶截然不同,我意识到不同地区的品牌推广要进行市场调查。」相比起生活差异较大的北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地理位置、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相似,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广下,7000 多万人口的庞大市场为香港品牌进军内地市场提供了动力。史、黄两位会长均表示,许多会员厂商主要在内地进行OEM 代工生产,很少在内地推广自己的品牌,今时今日他们也想在内地有一番作为。
其次,要了解和学习目标市场的推广渠道。史立德直言,香港厂商和品牌长期以本地和外销为主,宣传推广渠道依然比较传统。而内地互联网新生态催生了新的产品推广渠道,不同的社交媒体、直播带货以及随之影响的消费者习惯,对于许多香港厂商来说都是新知识:「比如,一些老板习惯了Facebook 和WhatsApp,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对他们来说就是新领域,推广渠道亦是如此。疫情之前,厂商会曾组织过多次考察内地的活动,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如今持续一年的封关让亟须转型的港商再次『摸着石头过河』。」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最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助推器。「当前,中央政府正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从『世界工厂』迈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特区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和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的策略转型,提供便利安排。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两地产品检测标准、增值税减免方面提供更多协助。」史立德提到,许多中小型企业在打通内地销售渠道方面力量不足,需要政府真正起到牵头作用,带动企业升级转型。
经济发展和业务拓展的前提离不开疫情控制,史立德与黄家和都讲到,香港政府推出的保就业计划和「防疫抗疫基金」一定程度上纾缓了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需要精准投放资源于有需要领域、针对部分行业制订进一步的解困措施。黄家和说:「相比起其他国家的财政困难,香港政府的储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救济金有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是加大疫情控制力度, 贯彻『严防输入、内争清零』的目标。」
「升级转型」助香港品牌走向世界
「疫情时期,对于企业完成升级转型是最好的时间!」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这是自己一年来最大的感触。面对不断反复的疫情和不太明朗的全球局势,他说,作为国内和国际的商贸枢纽,香港的优势地位并没有改变。
「升级转型的方式很多种,过去一年内港商最主要的方式是:拓宽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步入数码化、提升品牌效益等。」刘会平表示,贸发局今年4 月推出的「T-Box」计划,即帮助港企提供应对逆境的转型服务项目,至今已经有超过1000 家企业参与。「我感到很鼓舞,即使环境艰难,港商也愿意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尝试,这也体现了他们的韧性。」
参与「T-Box」计划的企业大到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小到一间位于长洲岛的纪念品店。刘会平介绍,这家微企纪念品店的第一个目标是「走出长洲岛」。它的商品透过贸发局「香港?设计廊」在市区的陈列,吸引了专程前去长洲查看他店铺的外国客人, 「香港设计在国际上有一种名牌效应」。
刘会平表示,无论经济形势怎样、公司多大规模,都须考虑升级转型。他介绍,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提升品牌效益之后的商机很多,有纺织企业今年成功从制衣开拓到制口罩业务,也有企业将原本针对欧美市场的产品转销至东南亚,业绩甚至好过上一年。「我对未来的展望是积极的,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市场,哪里有商机我们都会引领港商关注。2021 年重点是大湾区。」
今年二季度,贸发局会搭建「GoGBA」一站式支援平台,支援商家落地大湾区。刘会平说, 「我们发现海外商会对大湾区的兴趣甚至比港商还浓厚。」他指,在全球经济疲弱的状况下,国家经济「双循环」的概念对全世界都是良好机遇。香港可以为外商提供物流、基建、科技、知识产权等方面加持,帮助他们以「大湾区为试点」,从7000 万人的市场,推广到整个内地市场。
贸发局过去也经历了升级转型,博览会和论坛转至线上,但国际覆盖率扩大了,也开拓了新营商领域。刘会平表示,线上展会运用人工智能为参与者进行商业匹配,促进更准确、高效的交流,成为贸发局的独特优势。据介绍,与2019 年相比,去年12 月初网上电影展的买家增加40%,研讨会收看人数增长了10 倍;11 月的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ALMAC)吸引了超过59 个国家的参与者,同比增加84%;夏季和秋季采购汇「网上展」的展商和买家都增加了一倍;第五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更吸引了印尼总统参与, 「疫情下东盟地区更需要投资,也非常想和我们(香港)配合。」
刘会平表示,疫情之下,香港在医疗科技研发和应用的专长可打造成香港新名片。他预告,今年贸发局将与特区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探讨亚洲医疗健康产业的前景及商机, 「这是我们全新的领域,希望香港未来也能成为东西方医疗健康市场的枢纽。」
编辑 | 向明
记者 | 吕明霞
闲暇之余您是否想自己做一杯奶茶,做好一杯港式奶茶的前提是一定需要用茶叶而不是茶粉,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制作之前需准备以下原料(以500ml为例):奶粉(建议用小袋的三花奶粉,用植脂末喝起来更爽滑)、白糖(20-30克、甜度因人而异、不建议用果糖)、茶包一个(建议用立顿的)。做法如下:
1,先把茶包用开水浸泡5-10分钟(如需喝冰的则开水少一点浸泡时间长一点)。
2,奶粉50-60克,白糖20克(依据个人喜好甜度酌加)混合放置500ml杯中。
3,5-10分钟后拿掉茶包(茶包最好用搅拌勺挤一挤,这样茶水更浓),70度左右的茶水倒入 杯中搅拌均匀(如需喝热的加热水满杯即可,如需喝冰的则加冰块,凉饮用水些许满杯即可),一杯茶香扑鼻,奶香四溢的港式奶茶制作完成,即可享用!
备注:港式奶茶是没有珍珠的,如需要可以自己煮一点(最好选用淀粉做的,煮的时间按说明操作即可)。
重要提示:热奶茶放凉冷藏后口味更佳(冷藏时间以2-3小时为宜)。如需其他饮品制作方法可以留言!
< class="pgc-img">香港华星冰室的港式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