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考一放榜,走进一些饭店,以“升学宴”“谢师宴”为名头招揽生意的横幅、牌子,就时不时能见到。为此,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的纪检部门及教育系统划了两道“红线”: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不得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教职工也不得参加“升学宴”“谢师宴”。
中国社会向来尊师重道,孩子在高考、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老师功不可没,心存感谢也无可厚非。那么为什么要划这两道“红线”呢?党参君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事。
< class="pgc-img">>“谢师宴”,是老传统吗?
听到“谢师宴”这个称呼,很多人觉得它是个老传统。然而有媒体梳理发现,“谢师宴”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现代人发明的。
< class="pgc-img">>唐朝曲江宴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成官学、私学两种。
官学是政府办的,类似现在的公办学校。官学的老师是拿政府俸禄的。当时,如果老师接受了学生送的贵重物品或是值钱的礼物,那按照律例就算受贿,是要被严查的。
私学则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家人当老师,这里不多探讨;
另一种则类似于现在的培训班,大家把孩子送去一个老师那读书。这有点类似于购买服务,也用不着谢师。
“升学宴”,和现在大不相同
“谢师宴”是新的,但“升学宴”倒是一种传统。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过去的“升学宴”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唐朝的“升学宴”名字叫“曲江会”。对“曲江会”,唐代诗人张籍用了两句诗来进行描述:“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翻译过来就是:新科进士们自己带酒和食物,凑份子吃饭。这和学生聚餐差不多。
但也可以看出,宴会和老师没什么关系。
< class="pgc-img">>宋朝琼林宴
宋朝的“升学宴”,名字叫“琼林宴”。有媒体研究表明,“琼林宴”是不用学生们凑份子的,公家会专门出钱。但这也和老师没有关系。
元、明、清也都有“升学宴”,情况和宋朝相似,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学生们一起聚餐。
聊到这里,大家想必就明白了:现在的“升学宴”“谢师宴”,都是新事物,和旧传统没什么关系。
下禁令,是因公私要分明
讲到这里,可以看出:把现在的“谢师宴”或者“升学宴”,硬搭上尊师重道的老传统,纯粹属于找借口。
此外,纪检部门及教育系统下禁令,同时还有现实考虑。
< class="pgc-img">>首先,老师已经拿了工资、奖金,国家已经为其教书育人的行为支付了报酬,如果再收受额外的贵重礼品,接受额外的奢华宴请,就不大合适了。
在本质上,这是从事公务行为的人,接受私人报答。
其次,部分“谢师宴”“升学宴”的开办动机不纯。大体来说,有这么三类:
第一类最普遍,叫“跟风攀比”。
第二类叫“收回人情”。
第三类叫“借机收钱”。
上述几种谢师宴,真是不办也罢。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更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然而这些优良传统和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一场劳师动众、充满俗气的“谢师宴”,又怎么能够承载呢?
END
来源 | 政已阅(浙江日报),有删改
><>月30日,福州第十五中学初三毕业生和老师在拒绝谢师宴的横幅签名后留影。
当下正值中、高考结束时期,福建省福州市不少学校纷纷开展各种活动,倡导师生拒绝谢师宴,崇廉尚洁,用文明、节俭的方式表达感恩之心。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摄
><>6月30日,福州第十五中学学生在展示自制的谢师卡。
>网桃江8月3日讯(通讯员 陈定山 丁乐群)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是往年办升学谢师宴的高峰期。笔者8月1日行走在桃江县灰山港镇的大街小巷却发现:灰山港街头没有为“升学谢师宴”准备的横幅、拱门,各酒店在炎炎烈日下,门无精打采的敞开着。桃花江畔的“升学谢师宴”降温了。
灰山港镇陈家湾村的丁思思以618分的好成绩考取湖南省某重点院校,举家欢庆。父母准备大摆宴席,与亲戚朋友共同庆贺。丁思思却坚决反对,不同意大摆宴席,并对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父母放弃了铺张浪费的庆贺方式。据很多家长与高考学子介绍,他们今年都不准备大操大办“升学谢师宴”,准备选择健康、文明、节俭的方式庆贺。一位家长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和考生、家长,能够从自身做起,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带头遵守廉洁自律规定,选择健康、文明、节俭的庆贺方式,以喜事新办节俭为荣,以大摆酒席浪费为耻,做到自己不办“升学宴”,不参与他人的“升学宴”。
在大家共同抵制大操大办“升学谢师宴”的同时,桃江主管部门也友情提醒党员干部不得借子女升学宴之名敛财,继续吹起廉洁风、降温“升学谢师宴”。27日,桃江县纪委在桃江公众信息网刊载《致全县党员干部暨高考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大力宣传健康、文明、节俭的庆贺方式。该县教育局纪委则通过短信的方式要求教师自己不办““升学谢师宴”,不参与他人的“升学谢师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