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资深记者 李菁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编者按】
上海繁华的新天地旁,有一片年代久远的旧式里弄。
这片方圆一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几代人,也氤氲出绵延不绝的市井气息。其中,尤以辟筑于清代光绪年间、烟火气浓郁的顺昌路为甚。
历史需要留存,社会亦要革新。去年来,以顺昌路为轴,这片百年老街坊终于迎来改建。围绕这片土地,澎湃新闻记者数次探访,挖掘并记录下一些故事。
为市民拍照81年的人民照相馆、秉持老上海时髦的和平美发厅、见证五代人生活的一棵广玉兰树、在顺昌路上成家立业的“80后”福建人……看似寻常的店、树、人,互有人情往来,又各自承载往事。
在城市更新大潮中,他们有的已告别,有的将离开,有的仍待安排。
上海的城中旧事,也将在此演绎荡气回肠的未来。
鸿茂家常菜是顺昌路上一家不算起眼的小饭店。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
在上海富有烟火气的百年老街——顺昌路上,餐厅和饭店并不少见。
它们中既有拥有80多年历史的盛昌馄饨店,也有“后起之秀”。不算长的一条街上,既能窥见原住民的生活,也繁育着“沪漂”的梦想。
随着建国东路街坊城市更新项目的逐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顺昌路将换上新面孔,而它的老故事,也将深藏于几代人心中。日前,一位“80后”店主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顺昌路上的创业故事。
80%的菜是客人教会的
在顺昌路上,鸿茂家常菜不算起眼,一层楼面不过十几平方米,“80后”店主巫艺杰满打满算地租下多个单间,利用垂直距离, 打造出一个三层空间。
巫艺杰是福建漳浦人,1999年同叔叔一起来上海谋生计。那时,叔叔在顺昌路上开了一家面包房,巫艺杰在店里做了7年蛋糕学徒。其间,认识了在隔壁锅贴店里帮姑姑打工的妻子。
“当时她喜欢、想学(做)蛋糕,我们就这么认识了,才有了今天。”7年后,巫艺杰回到厦门,在一家面包店里做科长,再后来,“觉得自己还是要出来做一些事情,打工就好像没有出路,要买房这种都是天方夜谭。然后我就又回到这里,又回到老地方。”
鸿茂家常菜一楼
2008年,借用锅贴店,又筹借2万块钱,巫艺杰和妻子开了这家“鸿茂家常菜”。刚开时,这一行业对他们来说等于“零”,连翻锅都不会。
巫艺杰坦言:“每个人都说,你们怎么这么大胆就开了。那时就想反正我炒的是家常菜,我只要把菜炒熟了,只要炒出来,价格合理,都有人吃的。”
鸿茂家常菜的麻婆豆腐
巫艺杰当时不懂本帮菜浓油赤酱的做法,常有客人想吃红烧鱼、红烧肉,他只能硬着头皮做。若是做得难吃,偶尔还要被奚落一番,“喂猪都比你烧得好吃”。
不过更多时候,客人是巫艺杰夫妻的“带教师傅”,“他就说我教你怎么烧。我们的菜80%是客人教会的,客人教我们放多少盐、多少糖,怎么烧本帮菜。”
夫妻俩年轻,学得也快,小饭店的日常经营渐渐步入轨道。
顾客的点单
巫艺杰回忆,刚开始因为手头拮据,夫妻俩放料时很节省。“客人就会说你炒个肚丝,我只看到青椒没看到肚丝。我那时候就觉得肚丝贵,少放一点。客人就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可以把价钱调高一点,但是你不能连主料都没有。都是青椒,你让人家怎么吃?”夫妻俩于是虚心接受建议,“我们就一步一步地进步到现在。”
备餐的冰柜
舍不得吃小肥羊,回家吃泡面
开店之初,巫艺杰的奔头是“反正我一年能赚个5万就好了”。没成想,第一年刨除全部开销,夫妻俩只赚了2000块。
“我跟我老婆又吵架了。她就说不可能的,我们每天生意都做得这么累死累活,怎么不赚钱?你钱都花哪去了?”
第一年,因为借用锅贴店的缘故,夫妻俩只做晚上的生意,为了节省开支,两人凡事亲力亲为,没有请帮工。锅贴店每天下午5点半收摊,夫妻俩便从家中开着三轮车,拉着锅碗瓢盆赶来,“每天都像大扫除一样”。
开店一年后,夫妻俩开始想:做菜本来就是自己的短板,一共就几个菜,人家吃腻了怎么办?两人便商量,出去吃一吃别家的菜,回来研究一下自己做。
店铺附近有一家小肥羊,2009年春节,巫艺杰跟妻子说:“要不我们去吃个小肥羊?”然而,进到店里,菜单上的价格劝退了两人,“没赚到钱,吃不下去。”当晚,夫妻俩一人买了一盒泡面,吃完便睡觉了。
提及这段过往,巫艺杰不免有些哽咽。
好在第二年,小餐馆的营收有了10万元。“那时候10万块钱,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然后就想着说,我要是一直保持10万,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就越做越有信心。”
巫艺杰回忆,他初至上海时,顺昌路就像一个特别大的菜市场,小摊贩们在路边卖鱼卖菜,后来经整改,菜摊被规划整齐。
不过那时候,因沿街开着夜排档、摆满小餐桌,街面依然杂乱。 “你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扫大街的人最生气的就是扫这条街,(他们)每天都要推着满满一车的餐厨垃圾。”109路公交车经过这里,也只能缓慢地开。小摊贩们则“天天跟城管捉迷藏”。
到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顺昌路附近建了一个地铁口。交通便利给鸿茂家常菜带来了更大的效益,市容环境整改力度加强,也使顺昌路变得整洁。这一年,餐馆营收达到了20万,巫艺杰开始装修店面、将空间分层、雇佣帮工,餐桌也从两桌扩到多桌。这以后,定期装修店面成了他的习惯。
鸿茂家常菜三楼
“磕磕碰碰都有的”
开店十几年,巫艺杰碰到的事情不算少。
他还记得开店第一年,一对穿着考究的情侣来吃饭,男人戴领带穿西服,女方也挺标致,两人点了一个鱼头汤、一个炒菜、一个青菜,一共四五十块钱。然后女方先走了,半小时后,男人把一盒烟放在桌上,跟老板说去个洗手间再回来付钱,还说烟放在这儿,不用怕他跑了。
男人走后,巫艺杰进去摸了一下烟盒,是空的,便追上去叫他付钱,结果男人跑进弄堂里,追不上了。“我们夫妻俩生气了一天,四十几块对我们那时来说,比一天请帮工的钱还多。”巫艺杰说。
所以刚开店时,门外摆着摊子,夫妻俩还得瞅着,防止有人不结账偷跑。“一年能碰到几次。”不过后来,夫妻俩也渐渐想开,“反正你都吃不起了,我们就当作是救助吧。”
还有一次,一对约莫五十几岁的夫妻来吃饭,吃了85块。“这对夫妻吃完后说,你送我10瓶酒,我把钱付了。当时店里一瓶哈尔滨卖6块,我说10瓶酒60块,等于我请你吃,我还得给你扫大街,怎么可能对吧?”
对方把钱给巫艺杰后,巫艺杰没有依照对方的要求退还,只是找了零钱给对方,对方便报了警。到了派出所后,警察听明缘由,便让他先回去。
“反正做这行,磕磕碰碰都有的。”巫艺杰说,开店初期,隔壁的房东嫌饭店太吵影响休息。为此,有一段时间,双方闹得很僵。“我每年拎点东西去看他,他就把我弄出来。我还是拎点东西去看他。我觉得这很正常。”最后,经过沟通和互相理解,他们还成了好友。
开店初期,因为夜市生意火爆,顺昌路上不时会有酒后生事的人。巫艺杰记得,大约八九年前,这条路变得和谐,打架的人少了。不过如今,鸿茂家常菜三楼的空调内机上,仍贴着一则打浦桥派出所的温馨提示:“切莫打架,打赢坐牢,打输住院。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莫冲动!”下面还附有派出所的24小时联系电话。
“对第一个孩子有一种亏欠”
从1999年在顺昌路面包店里做学徒,到2008年自己开店,再到如今顺昌路所在的建国东路67街坊西块、68-70街坊均启动旧改,41岁的巫艺杰在顺昌路上打拼已有20年。因为和妻子忙着生意,他的大儿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
“其实我们对第一个孩子有一种亏欠,因为生完他两个月,我们就出来打工了。”巫艺杰回忆,那时一个月赚700多到1000块,养孩子也很艰难。
“这个孩子真正跟我们在一起(生活),就是这两年。”巫艺杰能感到自己与儿子之间有距离,“他好像缺了父爱和母爱。每次来了,我们说什么,他都说好,都不反驳。”
随着饭店经营步入正轨,日子渐渐好起来。赚到钱后,巫艺杰给父母在福建老家买了新房。2015年,夫妻俩在浦东康桥置业,总算安下了家。两年前,他们17岁的大儿子来到上海念书。今年初,夫妻俩的小儿子也出生了。
鸿茂家常菜的菜单上有100多道菜
现如今,鸿茂家常菜的菜单上有100多道菜,包括本帮菜、潮汕菜、川菜等,店里的老顾客既有街坊邻居,也有打工人,有人在附近工作,也有人专程打车来吃。
记者采访间隙,一位阿姨同丈夫来到店里吃午餐,她告诉记者,她的妹妹曾住在顺昌路,推荐她来这儿吃饭,“妹妹说她把这家店当作自家食堂的,经常来打包几个菜带回家吃。”
随着建国东路街坊城市更新项目的陆续推进,鸿茂家常菜的搬迁似已注定。巫艺杰想着,“最好不要离开这块,我有可能会搬到丽园路或制造局路附近,这样老顾客还是能过去的。”
不过,他也挺淡然,“如果说机会碰不到,也可以重新开始。”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丁晓
到泡面,多数人会想起超市里卖的速食面,用三分钟泡开即可。但这家开在静安区西康路上的“泡面男孩”会告诉你,泡面也有无数种吃法,面、汤底、配菜,每一种配料都有讲究。一碗泡面怎么吃出仪式感?快随周到君来这家店一探究竟吧!
“泡面男孩”藏于西康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弄堂内,大有一种“街边食堂”的风味。
一进入店内,一整面泡面墙就吸引了周到君的注意。墙上共有130余种袋装泡面可供顾客选择,其中,有许多是老板特地从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全世界10个地区搜罗来的限量版。
老板Chico是香港屯门人,曾经创下连续526天每天吃泡面的记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泡面爱好者。
为了让顾客更了解店内的泡面,Chico特意做了几本“泡面地图”。内页不仅有来自各地的泡面的配菜、口味和辣度的介绍,还有年度最受欢迎的泡面以及各大泡面口味、辣度的排行榜单,让周到君大开眼界。
店内整体的装修风格偏向居酒屋式的雅致,在一些小物件的摆放又衬托出了细节上的精致。玩偶和手办散布在店内的各个角落里,等待你去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店内的疫情防控措施做的较好,每张桌子上都会有免洗洗手液。
由于种类、配菜上的差异,这里的泡面价格一般在9-58元不等,饮料则是12元任意挑选。工作人员告诉周到君,每个月店内会根据顾客的反馈,调整菜品、更新套餐。
“泡面男孩”在碗筷和餐垫上也有独特的设计。公鸡碗、龙凤筷,餐垫则选用了港岛街头的摊贩遮雨布,每款泡面的包装袋会用透明板压好,送给顾客。
芝士豚肉拉面
芝士豚肉拉面是店内排行第一的明星产品。还没入口,周到君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芝士味。相比平常泡面,这款面的火候刚刚好,既有劲道,也耐嚼。
配菜是豚肉,但周到君却吃出了烟熏叉烧肉的味道。芝士汤底浓郁而不腻,稍有一些辣味,适合喜爱芝士的伙伴种草。
韩国香辣男子面
韩国香辣男子面,名字听起来清奇,但味道还是不错的。配菜是厚切午餐肉、温泉蛋和韩式泡菜,午餐肉外脆里酥,满满都是“肉感”;温泉蛋和汤面一起食用,味道更佳。这款面要比辛拉面更辣一些,汤底尤其辣,耐不住辣的周到君忍不住喝起了水。
除了泡面,店内的各类小吃也很受欢迎,椒盐炸鱼肉烧卖就是店内热销的产品。椒盐炸鱼肉烧卖一份有5个,售价12元,外观形似迷你版的烧卖,咬上一口,外脆里酥,里面是实在的鱼丸,肉质细腻且有弹性。
椒盐炸鱼肉烧卖
作为一家开了将近两年的网红小店,“泡面男孩”吸引了许多周边白领、居民或者泡面爱好者前来打卡,攒足了口碑。但也有网友表示,这家店有泡面价格偏高、分量少、味道不符合预期等问题。因此,探店体验也是因人而异的。
总的来说,这家的特色在于将泡面吃出了仪式感和新鲜感,每一款泡面也有各自的风味在。
天都市报11月5日讯(记者曹磊 摄影记者李辉)几乎只有在应急时才会吃的方便泡面,却已经在武汉的街头商圈里登堂入室,成为主题餐厅。记者走访发现,以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泡面为主要餐品的餐馆、食堂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武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尝鲜。
不过,有市民反馈称,这类泡面主题餐厅所用的泡面在味道上与超市所售的同味道泡面没有二致,价格却是一般泡面的两到三倍。
业内人士称,泡面主题餐厅的菜品口味会比较恒定,在江浙地区和华南地区出现较早,迎合了年轻人猎奇的喜好和喜欢尝试的味蕾,但最终决定市场前景的还是泡面店的食材和水平。
专吃泡面的主题餐厅遍地开
上周末,记者来到光谷一家泡面主题餐厅里,发现仅仅只是展示出来的泡面品牌和口味就有几十种。工作人员称,这些泡面来自全球各地,口味也有很多,但卖得最好的还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进口泡面。
这家餐厅的装修非常简约,比一般的品牌快餐店要讲究一些,更加注重洁净。在中午1点左右的时候,到店里来吃泡面的年轻人还不少:“我是朋友带过来的,这里看起来还蛮有意思,感觉泡面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了。”在附近上班的罗女士说,这种泡面餐厅此前在江浙、上海等地比较火,抖音上也蛮多有趣的视频,朋友找到一家店后就赶紧过来尝试。
探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年轻人聚集的光谷地区出现多家泡面餐厅,还有武昌的中南至街道口商圈、汉口的江汉路至循礼门商圈等地,都冒出了不同的泡面食堂、餐馆等,几乎都是装修小清新的风格,连食材的造型都是如心型、弯月型等,吸引年轻人和儿童的关注。
日常味道差不多价格翻几番
“12块钱一碗的方便面真不便宜,但大家还是想来尝个鲜。”在附近上大学的黄先生跟女朋友一起来吃泡面,两人分别点了12元和15元的“牛肉面”和“泡菜面”,但其中并没有实际的加料,而是需要单点。
记者发现,另外一位同学在点过泡面之后,分别加了三片娃娃菜、一块牛肉和一个香肠,结账时一共花了48元:“其实我平时对好吃的东西的价格并没有特别敏感,但这次确实让我感觉很有点贵了。”
夏天时花28元在一家泡面餐厅消费过的袁女士回忆称,她当时点的一碗东南亚进口的红烧牛肉味泡面,价格12元,然后加了几颗小白菜和一个鸡蛋,最后就是28元:“关键是我不晓得这28元花到哪里去了,感觉味道跟一般的牛肉泡面没什么区别。”
在这些餐厅里,一般泡面12元起步,加料的素材3元一颗起步,荤菜5元一块起步,一般人均在3、40元左右,价钱较一般泡面价钱却翻了几番。
跟风猎奇不长久须服务转型
探访中,记者发现尽管餐厅的环境吸引人,但由于多数人对泡面的高价比较敏感,难得“再回首”。业内人士介绍,这类泡面餐厅的遍地开花犹如一阵风,但性价比相对较低的市场反馈说明,大众餐饮里的跟风猎奇难以长久,必须通过口味创新、服务创新等来谋求转型。
“只是走小清新路线,卖甜蜜可爱风去吸引年轻人,而不是从口味的性价比上去谋求创新,这样的泡面食堂已经证明了可能就是餐饮界的一阵风。”本地餐饮观察人士谷雨告诉记者,凭借创意来开落地开店,确实可以享受初期红利,但泡面毕竟是日常生活里经常吃到,也很难通过硬件环境来大幅提升附加值的餐品,这样的餐食如果不在口味上用工夫,不在服务上创新转型,很难具有持久力。
据了解,目前泡面类主题餐厅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明显的退市潮,主要原因便是扩张太快而创新较难。业内人士提醒,餐饮的创新业态参与市场竞争,最终还是得靠食材与口味,而绝不能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