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5月20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在法国美食界,只要你有手艺,就会赢得尊重。李森,一个用法国食材做中国传统菜的主厨,是什么样的经历与际遇让他从一个不懂法语,没到过法国的年轻厨师,进驻到巴黎最高级酒店里的中餐厅当主厨?
李森。(美国《世界日报》图/谢忠道)
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一力承接
没穿厨师服的李森外表像个来巴黎观光的华裔年轻人,上了发胶的短发、球鞋,衬衫外面一件简便外套。他笑起来仍有孩子样的稚气,阳光、帅气,完全没有一般人对中餐厨师的刻板印象。
李森出身普通家庭,去巴黎前,待过香港、昆山、天津、北京。从厨师学校毕业后,曾被派到香港迪斯尼煮意大利面,差一点去卖热狗。但他很快意识到那不是他想做的,不到两个月就离开,去了香港马会。
香港马会的工作是个转折点。大厨对他说,这里工作累、薪水低,但如果你想出头,不要学那些老厨子,休息时间只会打麻将赌钱。还有,你要学会英文,凡事要positive。当其他厨师在打麻将赌钱时,李森去跑步健身练体力。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一力承接。“在过去的厨师生涯里,我找的是机会、是挑战,不是找高薪。”
经过不断努力,年仅26岁的他就成为了主厨,最后进了温州香格里拉酒店。
“2014年有一天,上层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国外工作。我说好啊。隔两天回香港试菜。通过集团总部的初审,被派到巴黎复审了。”到了巴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那时是7月,香宫年休关门,进厨房时空无一人,只是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厨房。当时的行政总厨Philippe Labbe要我试做,只派来一个18岁的实习生帮忙。人生地不熟且语言不通的我跑去13区中国城买菜。第一天做的东西用了一些较现代的盘饰和味道。他说不是想象的中菜,第二天改成传统中菜后他才点头通过。”
李森接手的香宫并非新开幕,而是已经拥有一星的餐厅。通常主厨走人,星星也跟着消失,他的任务是维持住这一颗星。2015年米其林公布,香宫维持住一星。“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表现。2015年公布的是2014年的表现。我真正的成绩单要2016年才会出来。”
那是一个充满压力、挑战、苦闷、疑惑的时期。李森在巴黎没有诉苦的朋友,不但要面对上层要求的压力,管理厨房团队的挑战,还要在短时间内认识法国的季节食材产地。
香宫餐厅的装潢。(美国《世界日报》图/谢忠道)
巴黎是机会,也是挑战
“巴黎是个机会,也是挑战。非常刺激。”李森说。但是法国食材好、餐厅多,提供他很多灵感及广阔的创作空间。而法国人嘴刁,不易满足,更是一种挑战。这些都提供他成长的动力。
“要在巴黎做出传统粤菜味道当然比在亚洲困难,很多材料在香港可以买现成的,在法国只能自制。比如做XO酱的干贝。甚至干炒牛河的河粉。”前一阵子,李森把菜单上的脆皮鸡拿掉,因为法国供货商提供的鸡表皮没有处理好,无法上酱色。拍了照片传过去后,他把供货商“炒”掉了,因为食材不够完美。
经过两年努力,2016年香宫稳住一星。李森信心大增,命运之神也开始对他微笑。不仅遇到真爱,香宫生意也倍增,香格里拉酒店对他有了更多的支持。前米其林总编Michael Ellis来吃了五、六次,还对他说:“怎么还没给你两星?”
去年,香宫将原本一周营业5天改成7天。 这是李森的新挑战:“其实我只是个爱煮菜的chef,可是这在香宫不够,当一个chef要能管理,要让菜肴的质量稳定,服务水平不坠。”
炒饭是香宫招牌之一。(美国《世界日报》图/谢忠道)
顶级法国食材的中国料理
自信心让他终于可以大显身手,特别是将法国知名食材用在粤菜料理中。他用昂贵的布列斯鸡做富贵鸡,用整只生猛的蓝龙虾熬粥,做避风塘龙虾,酥炸吉拉多生蚝搭配法国鱼子酱……这些都是巴黎香宫独有的。
关于酥炸吉拉多生蚝这道李森招牌菜,背后有个故事。有一回李森去日本品尝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的餐厅,他很惊讶为何炸物可以做到如此轻盈不腻?回到巴黎,经过多次试验,抓到黄金15秒炸出一颗外酥内嫩、外衣不腻的酥炸生蚝。不少拒吃生蚝的客人都被说服且爱上这道菜。
“不要以为法国人不懂吃中菜,进出香宫的客人多半是见多识广的,他们经常旅行,很多还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法国人面对中国料理的态度也让李森重新思考中国料理。他最近把凤爪重新放回菜单上,“我知道法国人不吃凤爪,但那是我们的传统,是好东西,没必要改变我们去讨好。难道法国餐厅会因为亚洲人不吃奶酪就不放在菜单上吗?”
今天的香宫是巴黎香格里拉酒店标志性的餐厅,要提前好几天预订。“前几天有个日本客人来,我弄了一只超大帝王蟹给他,他开了一瓶价值11000欧元2007年的Domaine Romanee-Conti!好吃的东西一入口就知道是好。”李森很得意地说。
提升中餐在世界的地位
香宫在李森的指挥下,是一家“让华人可以吃到感动,让法国人吃到原来中菜是如此精彩”的粤菜餐厅。
他的下一步是米其林两星?“不是,我想进一步提升中菜在世界的地位。”他和巴黎茶馆桃花源的茗茶大师曾毓慧合作,并结合知名的如意瓷器RUYI,研发四个壶四个杯茶具,为了冲泡各种不同茶种而设计的。好菜,好茶搭配好器具的茶餐配。
“我想改变中餐厨房的体系制度。传统中餐厨房没有SOP,老师傅又喜欢留一手,不肯倾力相授,以致传统手艺逐渐失传,技巧食谱难以传承。中国料理广博精深,却是几乎没被开发的菜系。继法国料理、日本料理、北欧之后,现在是中菜跃升国际地位的黄金时间。”
李森现在几乎是个巴黎人了,说法语,上市场买菜,和夫人在塞纳-马恩省河畔慢跑、去看艺术展、听音乐会、旅行、品酒、吃餐厅、和法国厨师交朋友、拜访食材产地……非常享受巴黎生活。
最近,在一场与其它国家厨师表演的餐会里,他把法国奶酪camembert和芒果放进雪莓里,中法合体的甜品让所有厨师都大为称赞惊艳。
<>< class="pgc-img">>
餐厅和后厨的矛盾很普遍,许多老板每天也都在被这些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烦忧着。门店事,无小事。表面上看“仅是性格不合”、“无伤大雅”的事情,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门店操作标准、制度、流程等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如果这些小事频率高到天天发生,久而不治,门店必死。
1当90后店长遇上后厨老将:一碰就炸
店长年轻气盛,对影响门店营收的效率、服务等比较关注,即便是小事也“上纲上线”。但厨师长注重人情,遇事不习惯摆在台面上。
其实这种配置在业内十分常见,厨师长是跟着老板创业多年的杠把子,店长是从大学生服务员一步步升上来的。对老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但真当他们打起来究竟是谁的错?其实错的是老板授权不够明确。
店长和厨师长的身份如同“大小王”,当老板多次为“小王”—厨师长鸣不平之后,“大王”—店长的命令自然就难以落实,一旦“小王”盖过“大王”,就可能出现以上问题。
要避免这种问题,餐饮老板就需要“用人不疑”,把门店人事财务大权都交给店长,确立店长的“大王”地位,“小王”自然就得服从。
明确组织架构的“顶层设置”——店长一定是在厨师长之上,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公私分明是老板的必修课。
2前厅玩命催单,后厨刀一扔:你来做!
顾客:我的菜咋还没上呢?
服务员:您啥菜呀?
顾客:我锅包肉啊!
服务员转头对后厨:锅包肉好了吗?顾客都催了!
厨师:来来来,你来做!
前厅服务员一脸无辜,埋怨后厨不懂前厅的委屈;厨师满腔怒火,责怪前厅不理解后厨的辛苦;顾客一脸懵逼,对这家餐厅失望透顶。
餐厅制定产品标准的时候也应定好时间标准,比如凉菜10分钟之内,小炒20分钟,硬菜(大菜)30分钟。
在标准时间之前,前厅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安抚顾客情绪,而非将前厅的压力直接丢给后厨。
当顾客开始催菜的时候,服务员先查看一下顾客的下单时间,如果还没到标准时间,服务员可以说:“咱们这个鱼呀是现杀现做的,十分新鲜,需要炖足20分钟,不熟我也不敢拿给您吃呀,要不我再给您拿点小食?”
为了预防高峰期催单现象,后厨也应及时跟前厅通报积压的订单情况。
如果高峰期同时点某一道菜的顾客非常多,后厨接单到一定数量,就及时告知前厅,尽量不要为顾客推这道菜了,如果顾客想点,可以适当提示顾客:这道菜可能需要等的时间比较久,您看看这个(其他的)我们也是很推荐的。
“催单”现象在于沟通,围绕时间标准,前厅后厨各司其职就能解决。
3莫名失踪一道菜,前厅后厨互相丢锅
比“催单”更考验前厅后厨合作能力的是:“丢单”。当顾客说少上了一道(甚至一桌)菜,丢单问题就出现了。顾客气愤地要菜!服务员看了一眼单子,顾客确实点了,于是转身就问后厨要菜!厨师认定没收到单子,要菜可以,除非服务员现在就把钱出了!……
甚至为了查出究竟是谁的责任,二人当场就开始梳理流程:
有可能是顾客忘记说了,或者负责点单的服务员没有记上;
有可能是服务员记上了,但是出于打印的硬件问题,没有打印上,经测算这个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一;
有可能是打印都正常,但是后厨出的单子被风吹走了;
有可能后厨出餐正常,但是传菜员(或服务员)上错了,而其他客人也没发觉……
这么仔细地梳理流程总该对了吧?错了错了又错了!
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第一件事不应先去追责,而应先安抚顾客。只要核查出顾客确实点菜了,就先给顾客道歉并把菜做出来,等餐厅不忙的时候,再按照上面的流程依次核查追责。
而要彻底预防丢单漏单的问题,有2个要点:
第一,每天一定要有基础的打印系统测试,防止非主观的错误发生;
第二,最重要且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即服务员点单的时候一定要重复菜单,防止点单时的信息误差。
4厨师给顾客做菜好吃,做的员工餐却难以下咽
比侍奉顾客更难的是:侍奉同事。问10个吃员工餐的餐厅工作人员,可能有8个都说不好吃,另外2个是厨师本人。
为什么厨师做给顾客的饭都很好吃,做给同事的却被反映很难吃呢?
这种貌似不起眼的现象,一旦涉及到高频率,也需要重视。不然员工们饭吃不香,不仅一整天干活都丧丧的,还会滋生对厨师们的埋怨情绪。
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家厨师都不是很饿,后厨的偷吃现象该管管了;或者是员工餐已经被大家吃烦了,菜单该换新的了。
和对待顾客一样,对待员工餐,也要建立明确的标准:严格杜绝后厨的偷吃现象,抓到即重罚;做员工餐要和给顾客做菜一样,用一样的锅和食材,而不是每天都吃”顾客剩下的食材”(有什么吃什么);时常听取员工反馈,好评即奖,差评即惩;时常更新菜单。
让前厅员工吃得好,才能拿出积极情绪来笑着面对顾客。
5员工没责任心总犯错,怎么办?
其实,对于餐饮老板来说,门店最好的管理状态是不需要自己插手细枝末节的事情,将重负交由门店管理层即可。要培养管理层的责任心,“奖惩连带制”是常用的方式。
至于处罚金额的多少,只要老板们明确,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为难员工,而是为了“修正”员工的方向,起到警惕作用即可,对待门店员工,仍需以鼓励为主。
门店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一方面要有“制度”,一方面还要有“温度”,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之后,面对仍可能产生的许多矛盾,就要考验餐饮老板们的多才多智、软硬兼施了。
>何,50多岁,体态微胖,是个半退休的大厨。每天吃完晚饭,窝在沙发上刷手机,APP都很精准地推送给他餐饮新闻。
“你点的不是外卖,你点的是料理包。”
“3块钱的料理包,承包你的卤肉饭。”
每次看到“料理包”三个字,他都撇嘴一笑,顺手划开,从不浏览。但这天,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外卖包冲击下,中国专业厨师正在消亡”。
老何转发了这条新闻,并写下一句评论:“终于来到这一天。”
?
< class="pgc-img">>??
讲述
偷懒的厨子和赚快钱的老板
“大家可能知道,现在的料理包各式各样,点的外卖,吃的快餐,几乎都是料理包。但不知道,酒店、餐馆、酒楼的后厨,早就有这些东西了。”
老何追问:“你知道吗,现在酒店后厨的酱油,几十种上百种,很多厨师离了这些东西,都不会炒菜了。”
北京菜,与鲁菜的联系千丝万缕。老何曾担任北京某酒楼主厨,当然也精通鲁菜。而鲁菜的绝技,就是对酱油的运用,对酱汁的极致追求。一道葱烧海参,怎样将酱汁处理的浓稠透亮、咸鲜爽口,是很多厨师终其一生追求的技艺。
“老的鲁菜馆子,酱油就一种,全靠自己调汁。”可慢慢地,老何发现,出现了海鲜酱油,接着又出现了红烧海鲜汁,酱汁不用自己慢慢调了。“省事吗?真省事。年轻人喜欢用,方便啊。这东西可太好了。”
???
< class="pgc-img">>???
网购平台上的酱油和酱汁
更迅猛的发展在近几年,海参捞饭、鲍鱼捞饭、佛跳墙的料理包出现了。原先酒楼菜单里,放在最前面、最高档、最显水平的一些海鲜菜肴,如今只需要加热一个料理包。
老何至今还记得,他当初如何用上等酸菜和白肉,调出酸汤,再与海参融合,为东北客人奉上一盅酸汤海参。“现在佛跳墙的料理包,只卖十几块钱。端上桌,依然卖高价。还有人再花那功夫去文火慢炖?不可能了。”
已经半退休的老何早已看淡,他觉得偷懒的厨子和赚快钱的老板,总会不谋而合。当料理包统治了后厨,偷懒的厨子会很快发现,要么接受跟煮饭小工一样的工资,要么卷铺盖走人。
老何很久没在北京下馆子吃饭了,他觉得很多饭馆,尤其是商场里的连锁餐馆,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味儿,流水线的味道。
他现在热衷于四处游历,川渝、云贵、两广、江浙,去寻找能给他惊喜的小店。他发来昨天在西南地区某小饭馆吃晚饭的照片,一盘小炒肉锅巴饭、一小碟泡菜、一碗咸烧白(梅菜扣肉)。“这三个东西,最好的是锅巴饭,原创,现炒的,香气扑鼻。其次是泡菜,老板自己泡的,看着破,吃着爽。我本来最爱的咸烧白,却得到我这一餐最低评价,老板在批发市场买的现成的。这就类似于料理包,只是没包装而已。”
??
< class="pgc-img">>??
简单的一餐饭,老何最爱现场炒制的小炒肉锅巴饭,其次是自制泡菜,最不爱成品加热的咸烧白
变化
星级名厨成了“料理包研究员”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老何早就跟料理包和解了,他不反对快餐店使用料理包,但希望大厨和老板们有点理想和追求。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坚持不容易。餐饮也一样,可能你做原创、做现炒,只能维持在一个小店,你做不大。你做批量化的东西,就容易赚钱。”
老何最近收到了一个快递,是徒弟小刘从广东寄来的。小刘是老何的爱徒,曾经做的一手好鲍鱼。粤菜体系里,小刘属于“上什”,专长是干货涨发、煲炖汤水、焖烧蒸扣等。
后来,小刘走出厨房,进了料理包企业,专门研究汤品料理包。他给师傅寄来的,就是几款老广最爱的老火靓汤。“只需要一加热就行,我尝了,味道是真不错,能看出来是用心了。”对徒弟的水准,老何还是放心的,但他不确定的是,这几款十几块钱售价的料理包,会对餐馆后厨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现在是十几块钱的料理包,在餐馆里卖大几十块。然后市场开始逐利,开始竞争,就出现十块钱以内的料理包,然后就有三五块钱的。到时候,这种料理包里,放的什么材料?我不知道。”
??
< class="pgc-img">>??
网购平台上销量最好的鱼香肉丝料理包都在5元以下
这样的事情,在“鱼香肉丝”身上发生过。做法相对繁复的鱼香肉丝,曾经很考验家常菜馆大厨的功力。一份鱼香肉丝,在CBD、中关村、金融街,卖40元以上。在天通苑、黄村、梨园,也要卖30元。但是在网购平台,成交量最大的鱼香肉丝料理包,只卖不到5元。
??
< class="pgc-img">>??
在北京市中心,售价超过40元的鱼香肉丝比比皆是
小刘也不是第一个被料理包企业挖走的厨师。很多大型料理包企业的研发团队,特意把“星级名厨”的地位凸显出来。大厨穿着厨师服、拿着炒勺的照片,出现在企业的宣传页面上。而在推销信息中,企业又把“不需要厨师,省钱”,作为料理包的主要优势。
??
< class="pgc-img">>??
料理包企业宣传自己研发团队的厨师
???
< class="pgc-img">>???
料理包企业同时又宣传自己的产品可以让餐馆不需要厨师
“我觉得很矛盾,甚至有点魔幻。但看起来,这又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老何说,圈子里,越来越多的大厨,开始臣服于料理包的魔力,“厨师的薪水变低,很多人不想干了。餐馆觉得,找个小工一样干。那我就有一个问题了——当厨师们渐渐消失,未来料理包企业找谁来研发料理包?”
担忧
中餐精髓不是标准而是变化
在谈到料理包时,名厨、美食家张燕军也有些担心。
“我们中餐的精髓,其实不是标准化,而是变化。中餐的很多灵感,来自于变化。中餐的口味、技法千变万化。西方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中国,一千个厨师能炒出一千盘不同的鱼香肉丝。”
张燕军承认,料理包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它不能代表中餐的精髓。他以方便面和手工面条来比喻料理包和现炒菜的关系:“方便面快捷、经济,也能应急,填肚子。但能代表面条这种中餐符号的,一定不是方便面,而是各式面馆手工制作的拉面、刀削面、扯面、竹升面等等。”
他说,现在各大城市的餐馆,基本上四平八稳,味道接近。要想尝到真正的惊喜,需要食客们自己去寻找。“就连美食纪录片,也很少去大酒楼拍摄,而是喜欢去所谓‘苍蝇小馆’。”
张燕军认为,最好能给消费者选择权,在菜单上标明,哪些菜是现炒的,哪些菜是料理包加热的,“至少让大家知道吃的东西是怎么来的”。
他还担心,随着料理包强势占领市场,厨师的地位逐渐降低,对厨艺的追求,变得奢侈,普通人想找到不一样的美食体验,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中餐标准化,以及销售和厨房场所的分离是大趋势。
“现在的生产手段、冷链物流的发展,让标准化更能保证品质的稳定。”赖阳说,在严格质量控制下,标准化更能让消费者享受到统一的产品,而不是完全依赖厨师的手感。
至于食客们孜孜以求的现场炒制甚至“苍蝇小馆”,赖阳觉得,很难保证每一个苍蝇小馆的厨师水平,都超过大型餐饮企业的料理包研发团队。“料理包和料理包也是不一样的。好的品控,完全能超过一般小馆子的厨师。”他表示,消费者日常接触到的很多质量稳定的餐馆,很多都来自标准化的运营。
餐饮标准化已经是目前的全球趋势。未来,体现厨师价值的、现场烹制的餐饮,仍然会存在,但会是优质高价的消费。
“就像以前,我们去裁缝店做衣服,因为便宜,成衣昂贵。后来,成衣价格下来了,裁缝变少。现在私人订制的手工裁缝,变成了高消费。”
营养专家范志红表示,除了多加热一次带来的新鲜度下降、维生素损失,料理包从原理上,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
“最主要就是源头上,原材料严格管控,生产、储存、运输这些过程严格管控。这些能做到,料理包不是什么滔天大罪,也不是一定会危害食品安全的事情。”
她也提到,餐馆可以告之消费者,哪些菜品是料理包,让消费者有选择权。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美编 宋溪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