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观察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同一街区同品类餐饮店中,很多新开的店铺生意惨淡,而旁边的陈旧的老店却排着长队。
经过到各地考察、观察消费者行为以及观察自己的消费习惯,我归纳出一条常识性的规律:消费者对于餐饮,有着很强的口味依赖和就餐惯性。也就是说这两个点是餐饮经营的关键。
你会发现长时间在一家店消费,吃习惯过后,顾客就容易形成口味依赖,每个街区开得比较早的餐饮店一般都比后来的店生意要好,并不是他的就餐环境和口味比新开的餐厅更好,很大的原因是时间开得久有一定的顾客积累,回头客很多。
人们大多都是从众的,顾客越多的店又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店消费。另一个原因则是顾客吃惯某家餐厅的味道就很难再接受别家的味道。经常吃康师傅方便面的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吃惯了康师傅,基本不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方便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硬件装修看起来好很多,看起来也更宽敞干净卫生的餐厅生意反而不如很多苍蝇馆子生意好。这些老店在忠实顾客心里建立了认同感和亲切感,先入为主占领了顾客的胃和情感阵地,所以地位很难撼动。
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个微妙的消费心理,长期光顾的餐厅,店老板和店员跟顾客就很熟悉,老板清楚记得你的个别喜好和哪些忌口,比如你不吃辣,少放盐等,有的店老板比你的家人还了解你。
即便是旁边出现同样一家店,消费者也会有一种不好意思换地方的心理存在,每次路过经常光顾的店,老板都微笑着给你示意打招呼,你会踏入隔壁的饭店吗?当然不排除个别的,大多数人都还是会有尴尬的心理。
我自己是有所体会的,后来发现在其他人身上也有,有个同事要去另一家餐厅吃饭居然绕着经常去的那家店走,你有没有遇到过同样的情景呢?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转换成本,很多人怕麻烦或者尴尬所以也基本不会轻易换餐厅,除非真的已经吃腻了才会寻找下一家,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习惯性就餐,即便是点外卖也经常只点经常吃的这家餐厅。
餐饮行业一哥海底捞深谙此道,运用消费者这个心理将服务发挥到了极致,是一家典型的利用战术引导战略成就霸主地位的案例。
服务其实是所有服务业的最基本常识,只是这些常识普通到很多经营者视而不见,海底捞尝到了做好服务带来的甜头,于是充分挖掘服务来留住老顾客,老顾客口碑传播带来更多新顾客,生意太好没办法只能开分店。
开分店依然延续服务精神,口碑越穿越广,由于顾客从未体验过餐饮行业居然还有如此极致的服务,没有做任何广告却被传遍了大江南北,海底捞的服务被夸大、被神话,勾起了消费者群体想去体验的欲望,可以说是广大老顾客一手把海底捞推向全国的。
因为在其他地方消费,消费者从未有过如此被重视被尊重被优待,和超越五星级的服务体验。海底捞味道并不是火锅店里的最好,但它成了行业第一。
关于就餐还有一个特点是顾客不会轻易做尝试,除非赶时间或者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人们很难去选择从来没有去消费过的其他餐厅,这就是就餐惯性,人们同时会把过去做尝试的不好体验不自觉放大,如果连续去一家店两次体验都不好,就基本不会再去了,人们懒于思考和从新做决策,因此形成习惯后就不会轻易改变。
消费者不仅仅是对餐厅有依赖,对菜品也有惯性,你会发现大家在点菜的时候每次基本上都是固定点同样的几个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就餐惯性。
最后:消费者对餐厅口味的依赖和就餐惯性,给餐饮人带来的启示:
1.餐饮经营要依靠常识,遵循规律。味道、菜品、价格、装修、服务、地段、运营、成本都是成功经营的组成部分因素,你要找到别人成功的真正原因,做好市场调研,看看还有什么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可以跟生意好的店形成相互补充,不要看到别人生意好就以为能分到一杯羹,有可能你开起来只是衬托别人。
做餐饮的获客和锁客至关重要,不但要留住顾客的胃,还要留住顾客的心,回头客就是餐饮的原始资本,回头客的数量决定了营业额的多寡。
2.做餐饮最好避开同品类竞争,就算你家的味道和其他各方面都超过原有的店铺,也未必能够做起来。最好的选择是换一个品类,想办法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才有可能撬动和转化其他老店的忠实顾客。同时你要重新为这些顾客建立新的饮食习惯,建立起属于你的口味依赖。
做餐饮不仅是做味道,还要从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去考虑和设计经营方式,才能够让经营更加稳定。
<>近,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引用了一组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国餐饮突破3.5万亿元,但只有20%的餐厅赚钱”,“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平均每个月10%的餐厅倒闭”。对于这些数据的可信度,特别是“只有20%的餐厅赚钱”这一条,我持保留意见。
2017年上半年的餐饮业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做?全民大做餐饮,对于传统餐饮经营者而言,说不难是假的。但国内餐饮业的营业总额依然还是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这又说明了什么?
在餐饮市场,应该还是有人赚到了钱(但绝无过去的暴利了)。什么人?是那些能HOLD住年轻消费群体的餐饮企业。
2017年,注定是餐饮行业重新洗牌的一年。美团曾经公布了一个数据:目前,20岁至35岁的消费人群,为餐饮这个行业贡献了71%的营业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餐饮市场消费主力军。
为什么传统餐饮经营者总是觉得生意难做,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年轻消费群的现实需求。那种早茶直落加午饭与晚饭的经营模式,已经是十多年前的“创新”,以及老套的装修理念与菜式,早已让年轻人厌倦。
这几年,很多以单品为卖点的餐厅比如酸菜鱼、小龙虾、火锅店之所以开一家旺一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都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这些餐厅无论是装修、出品还是装盘和供应速度,无一都是为了迎合年轻人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而设计的。
所以,谁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才能抓住年轻人的胃,谁就能成为未来餐饮市场的大赢家。
><>摸索客户的心里,提高自己的餐饮利润
成功的餐饮经营者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观察自己经营的餐饮店的。例如,顾客从餐饮店的门前经过,第一眼看到的是哪里?看到餐饮店的店面,能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什么样的,喜欢?麻木?或是反感?能否产生进店消费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否强烈?是否能够马上产生消费的行为?顾客体验消费的感觉是满意、愤怒还是无所谓?能够形成再次消费吗?作为一名成功的餐饮老板,这些问题需要经常思考。
顾客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和餐饮经营密切相关的消费心理有品质心理、求廉心理、从众心理和光环效应四种。不同商圈的顾客,因消费能力、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的不同,其消费心理的趋向也不尽相同,经营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别对待。
一、品质心理
品质心理是当前高档消费人群的主要心理状态。在消费能力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对高品质的追求成为高消费人群的主要向往。甚至在有些地方,“不怕贵,就怕品质不好”成为消费主流。例如,部分高档休闲餐厅主打“品质”牌,大获成功;一碗面或一盘盖饭,因品质稍好,动辄定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获利颇丰。国内的餐饮市场,在消费形态上两极分化极其明显。具有品质心理的顾客群,随着新生有产阶层人数的增加正在不断增大。
二、求廉心理
求廉心理是普通消费人群的共同心理状态。在品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保证的情况下,即使消费环境和卫生状况稍差,仍然会获得多数人的认可。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后,城市变大,人的活动区域呈几何级数放大,导致外出就餐人群总量和人均就餐次数迅速增多。加之80后、90后独生子女进入社会后,习惯于在外就餐。消费次数增加,但个人收入基本恒定,单位消费额度必定有所控制。鉴于求廉心理的广泛性,餐饮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予以充分研究。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餐饮顾客的一个观望性消费心理状态,“大家的选择一定不会错”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对于餐饮行业一类的感性产品,个人情感的好恶是决定其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顾客对餐饮产品的态度,除现场亲身体验外,还要考虑其他人的口碑和选择。他人是否认同,其重要性甚至要高过自己的认知。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经验是“和大多数消费者保持一致是不会错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条美食街上,几家特色基本相同的餐饮店,往往一家食客满堂,但其他几家却少人问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不见得这一家的菜品真的好到极致,极大的可能是,头几桌客人集中进店,给这家餐馆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所以,后面到这条街来消费的客人,自然而然地跟随而进,越聚越多,形成了火爆的场面。
四、光环效应
光环效益是现代餐饮的规律性体现。顾客越来越喜欢到少数几家个性突出、口味独特、品质稳定、服务良好、价格适宜、进出便利的品牌餐饮店就餐。品牌餐饮店不见得样样优秀,但肯定某一两项是突出的。因为某一两项有过人之处,会让顾客得出“其他方面也会不错”的印象。影视明星具有明显的光环效应。因为得到一个好角色,演了一部好片子,便一发不可收,成为人人喜爱的公众人物。但在私下场合,观众们也许会发现,明星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这样那样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些不完美并不重要,因为明星的光环效应已经掩盖了他们的瑕疵,甚至这些瑕疵还会被粉丝们当作花絮而津津乐道。同样,生意火爆的餐馆尽管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却因是瑕不掩瑜的行业明星,使原有的瑕疵变得微不足道,使就餐顾客乐此不疲。
上述消费心理状态不是彼此对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混合体。只是在不同商圈的不同人群,个体倾向表现得更强烈一些而已。摸透顾客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模式,适应顾客的潜在需求,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自身的吸引力。餐饮企业经营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顾客的感受。只有顾客认同,企业的服务才会有价值。有些企业总是带着抱怨的心态,让顾客勉强接受服务产品,导致顾客牢骚满腹,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走得很远。
《新连锁新零售》之创新商业模式
【主要内容】:①连锁企业如何结合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升级;②单店盈利的提升,标准化打造,督导体系,连锁六大系统建设;③连锁招商资源盘点,招商策划,连锁扩张模式设计,招商运营等;④连锁股权合伙,人才激励,股权激励,企业融资,企业估值,门店众筹等;⑤如何快速实现规模收益,连锁体系规划建设,连锁企业爆品打造方法等;⑥连锁人才复制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招商运营实操,经典落地案例分析等内容。
新连锁,新零售,全球化,心沟通,心共享,心服务,更多连锁专业分享请关注,运营人郭凡Wechat:gf1996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