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镇的棋盘生态茶园。
南都、N视频记者打卡“凤凰山茶旅走廊”。
棋盘生态茶园内的智慧天眼设备,让茶农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茶园数据。
茶,在潮汕地区被叫做“茶米”。对潮汕人来说,喝茶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广东潮州潮安区凤凰镇借茶而兴,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再到“以新取胜”,凤凰镇向“新”发力,向“高”攀登,不断扩大凤凰单丛茶产业优势,助力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潮州凤凰镇,是凤凰单丛茶产地,至今已有900多年的种茶历史,基本家家户户以“茶”为生。截至2023年底,潮州市茶叶面积达到27.69万亩,同比增长14.8%,产量3.26万吨,产值81.95亿元。
功夫制茶
“手工焙茶是传统技艺的根,是单丛茶的魂”
在潮州,凤凰单丛茶是金字招牌。单株采摘、单株制作、单株售卖,是单丛茶得名的原因。单丛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包括采摘、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制茶人的经验和耐心。
烘焙是制作单丛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去除茶中的水分、杂味。相比起电子化的烘焙方式,传统烘焙方式——炭焙,是焙茶的最高技术。它技术性更强,耗时且费力,结果难以控制,需要师傅具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中高档的凤凰单丛茶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古法炭焙技术。
每年五月初,凤凰镇的焙茶陈钧师傅就开始“炭焙”了。上等炭敲成小块,装满焙炉,引火燃炭,等待炭火慢慢渗透到整个炉中。陈师傅介绍,“覆盖在炭火上的灰色物质是稻壳灰,因为焙茶不能用明火,明火会使茶有焦味。稻壳灰有较好的透气性,覆盖在上面能控制所需的温度。”
陈师傅的焙坊共有16个焙炉,1个焙炉1天可焙10斤茶。每天16个焙炉全开,翻焙四五次,在小小的焙茶工坊里,陈师傅施展着“真功夫”。
“把茶焙好了,就是我对茶文化最好的传承。”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我是家中焙茶工艺的第四代传人,儿子现在也跟着我制茶焙茶,是第五代传人。我们世代靠这门手艺吃饭,手工焙茶是传统技艺的根,是单丛茶的魂,希望能够传承延续下去,不能断了。”
智慧茶园
温度、光照等数据实时查看
群峰竞秀,万壑争流,凤凰山脉不仅是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也是驰名中外的乌龙茶系凤凰单丛茶的主产区。
近年来,潮安区倾力打造凤凰山茶旅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良好的建设成果成功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获得省财政奖励资金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网红打卡地棋盘生态茶园,仅1公里的木栈道两侧,就分布有十多种不同香型的单丛茶树。
作为凤凰山茶旅融合示范点,棋盘生态茶园占地约200亩,遵循原有溪流走势,因地制宜打造集停车休憩、茶园观光、文化展示、研学体验、农产品展示售卖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茶文旅综合体”。这是潮安区凤凰镇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凤凰山茶旅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里,茶农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茶园。记者在棋盘生态茶园内发现,现场分布了智能化喷灌设施、智慧天眼等设备。据潮安区“百千万工程”基层宣讲员黄坪林介绍:“茶农在家里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茶园的温度、光照、风速、土壤的干湿度等相关数据,从而实施智能灌溉和智能管理。”
智慧茶园配备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相当于为茶园生产管理装上了一双“千里眼”,可随时随地监管茶园。
新茶饮东风
单一个品牌的茶叶需求占当地总产量1/6
凭借着独特的名字,加之本身的天然韵味,凤凰单丛茶中的“鸭屎香”一直是新式茶饮的宠儿。
黄坪林告诉记者:“鸭屎香柠檬茶、鸭屎香奶茶火爆全国之后,现在市场上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凤凰镇每年大约产600吨茶叶,某头部品牌一年的单丛茶叶量需求将近100吨,一个品牌的需求占总产量的1/6。全国的茶饮企业这么多,现在的茶叶供不应求。”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强劲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约为3333.8亿元。《2023-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运行状况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3749.3亿元。新式茶饮让年轻人十分“上头”,也让传统茶产业有了新机遇。
无论是传统茶产业、茶旅融合,还是新式茶饮,在潮州,小小茶叶已变成“金叶子”,铺就了人们增收致富之路。这里的人们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
数览茶经济
截至2023年底,潮州市茶叶面积达到27.69万亩,同比增长14.8%,产量3.26万吨,产值81.95亿元。
南都调研 总第290期
统筹:陈志刚 胡利超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李佳滢 实习生 孙泷 晏宇豪
源:中国网
随着国潮传统文化的兴起和新式茶饮的大行其道,年轻人成了茶饮的主力军。然而,尽管新式茶饮店门口时常大排长队,但传统茶行业却似乎并未捕获年轻人的心。业内人士认为,传统茶与年轻人的喝茶场景、产品创意、情感共鸣的不匹配,是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所在。
面对时尚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中国茶饮市场,传统茶迫切需要拉近用户距离,吸引更多消费者,拥有1500年历史的广西梧州六堡茶就是其中的先行者。近日,快手平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云采茶”直播就打开了六堡茶与年轻用户对话的新方式。
传承:千年“茶船古道”再扬帆
植根于两广沃土、沿袭千年的六堡茶,清末已远销海外。它沿广西梧州市六堡河、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在中国茶运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茶船古道”。
如今,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广西梧州把茶产业发展成品牌,让承载着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再扬帆,再现千年六堡茶辉煌。2020年,六堡茶品牌价值达到了26.4亿。
六堡茶的成绩也获得了央视的点赞。2020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就对梧州六堡茶进行了报道,并指出:“六堡茶通过形成品牌,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六堡茶也在全网上线了《茶源梧州》专题片。从茶船古道到传统制茶技艺,再到新时代的工艺变革和创新,传承了祖辈坚忍不拔精神的六堡茶,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最终开创出了新的六堡盛世。“唯有不忘初心,传承发展,方可薪火相传”,在一个个关于六堡茶的历史、工艺、发展、变革、复兴的镜头中,一幅专属于六堡茶的盛世画卷徐徐展开。
变革:电商直播安利解锁年轻人沟通新模式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曾说过:“传统茶行业对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建设,包括网络带货的跟进不是很快,在渠道上远离了年轻消费者。”事实上,短视频的兴起给多元的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抖音和快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方面,六堡茶也大胆出击,打出了一套年轻化营销组合拳。
5月19日,一场由知名美食主播@熊霸天好饿哦引领的“云采茶”直播在快手平台火热开播。这场“从茶园到茶杯的溯源”,主播带领观众从参观当地茶园、体验六堡茶制作、普及六堡茶知识、更展示六堡茶丰富的网红喝法,不仅汇聚到全国各地的“云茶客”,也撬动着互联网经济,观众对梧州六堡茶甚至是到当地旅游都充满了浓厚兴趣。
而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六堡茶则采用了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评测方式软性沟通用户,让他们成为忠实拥趸和潜在消费者。为此,六堡茶邀请两位知名美食及茶垂类KOL发布自制养生奶茶评测,以六堡茶和牛奶为原料制作奶茶,并分享口感及功效。这种创新的尝试植入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有效拉近了六堡茶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也因此迅速俘获了目标群体的芳心,一时间,六堡茶自制奶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追捧潮流。
可以看到,六堡茶不忘传统,恪守品质,以跨界思维整合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具有情怀和商业价值的茶类品牌。它在抖音和快手上直播+电商等别具一格的创新玩法,不仅普及广西六堡茶的功能和价值,助力其在年轻用户中C位出圈,迈出品牌年轻化的一步,也为六堡茶市场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输出和增长来源,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融合发展。
兴重茯茶公司负责人邓亚蓉查看茯茶发酵情况。本报记者 赵晨摄
“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清代文学家纪昀在诗中所说的,正是陕西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泾阳茯茶。
茯茶,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凝结了泾阳茶人数百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辛勤的汗水。茯茶,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中亚、西亚等地区。但是,茯茶也历经过长达50余年的沉寂。
2008年,泾阳的老茶人们重整旗鼓,翻出茶榜、茶斗等老茶具,对沉寂已久的老字号发起了复兴号令。如今,走出陕西并在全国市场崭露头角的泾阳茯茶,在实现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正向着构建现代化茯茶产业体系阔步前进。
不栽茶树的泾阳
缘何成为茯茶故乡?
从古至今,茶多以产地命名,比如祁门红茶、西湖龙井、四川蒙顶甘露、云南普洱等。像泾阳这样,一棵茶树都没栽过,却成就了“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茯茶”的传奇,在茶史上较为罕见。
不栽茶树的泾阳缘何成为茯茶故乡?这还要从茶马交易说起。由于茶有解毒去病、消食解腻的功效,对于饮食多以高脂和肉类为主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在唐宋时期,茶便成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大宗贸易商品。自古就有“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之称的泾阳,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也是南茶西走和北上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的原因,泾阳逐渐成为茶叶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自古以来,秦晋两地的茶商从今四川保宁、湖南安化、陕西汉中等地采购茶叶后,在泾阳把散装茶压筑成砖状,再靠驼驮马载,跋涉千里,销往西域。
工人在裕兴重茯茶公司生产车间里忙碌着。这家坚持古法手工制茶的茯茶企业,如今每年能产出200吨高品质茯茶。本报记者 赵晨摄
秦晋茶商运回泾阳的茶是什么茶?为什么又要加工制作成砖茶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肖斌告诉记者,600多年前,茶叶尚未建立分类体系,多为粗放加工。茶商所采购的茶叶就是混采、经过简单加工晒干的大宗茶叶,当时茶商运回泾阳的也正是这种粗老茶叶。由于马帮运输的散茶量小,为了让每匹马能运输更多的茶叶,茶商便把运回来的散茶压制成砖茶。
有意思的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再受到沿途湿热环境的影响,茶叶在长途运输中逐渐发酵,进而生出一种“金花”。误以为茶“发霉”的茶商,只得一边叹息,一边把茶叶倒掉。看到扔在田里的茶叶,老百姓觉得可惜,将其捡回家冲饮后发现,这种“发霉”的茶不仅对身体没有伤害,而且口感醇厚、健胃消食。此后,老百姓便常常主动向茶商索要“发霉”茶,这引起了茶商的注意,砖茶的“命运”由此被改变。
然而,要掌握制作“金花”的技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经过漫长的摸索,到明洪武年间,泾阳茶商终于掌握了制作色正质好的“金花”的工艺,极大地改善了砖茶的品质和口感。因砖茶是在伏天制作,又与中药茯苓有相似的口感和功效,这种长着“金花”的砖茶被人们称为茯茶,也称茯砖茶。
甫一问世,茯茶就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实行茶务改革后,各地茶商纷纷来泾阳开厂制茶,茯茶乘此东风走向兴盛。
据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裕兴重茯茶公司总经理罗荣利介绍,在清代,位于泾阳老城造士街的裕兴重茶庄,生产的茶叶供不应求,最多时有茶工上百人。茶庄的院子里有簸上剁茶的,敞锅炒茶的,码垛烘茶的,还有砖茶糊封子的……到了民国时期,泾阳城内已有裕兴重、鼎祥林、聚成德等知名茶号茶庄86家、茶工1万多人。
3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茶学教授肖斌(右)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本报记者 赵晨摄
三年为药七年为宝
泾阳茯茶好在哪里?
茯茶色泽乌黑油润、茶汤橙红透亮,因口感醇厚悠长而深受茶友喜爱。如今的泾阳茯茶,除了延续数百年的制作工艺外,对原材料黑毛茶的品质把控也更为讲究。
为提升茯茶品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茶商会根据产品类型,对黑毛茶的鲜叶做各种技术加工,以达到改变外形、提高品质的目的。
罗荣利向记者讲述:“黑毛茶分很多等级,条索有的粗壮肥实,有的紧卷,还有的呈泥鳅状。色泽也不尽相同,有的叶底黑润,有的是黄褐色,还有些在黑褐中带青色。总体来说,气味都带有一种松香香气,汤色呈橙黄色。”
因茶叶产地不同,加之工艺差异,泾阳茯茶所采用的黑毛茶遍布全国各大茶产地。至于具体需要哪些产地、哪个等级的黑毛茶,需要视产品需求而定,有的茶块还需要将不同等级的黑毛茶拼配,这也是商家的秘方。
即便经过现代技术改造,加工一块茯茶,也要经过黑毛茶筛分、渥堆发酵、熬茶汁、炒茶、蒸茶、装模、压制及晾置等近30道工序。至于炒茶的火候、水分含量的把控、发花的温度、砖体的松紧度,全凭茶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常喝茯茶的人讲,茯茶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那么,为人称道的茯茶究竟好在哪里呢?
肖斌介绍,好就好在“金花”上。这种“金花”叫“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中只有灵芝才有。
“金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多种酶,促使茶叶发生复杂的代谢。在此过程中,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人体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同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逐步氧化,进而产生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正是这些营养物质,使茶叶具有解毒去病、消食解腻等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茯茶具有显著降低人体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和胆固醇等功效。长期饮用茯茶,能促进、调节新陈代谢,增强人的体质,延缓衰老,其功效是其他茶所不能替代的,茯茶也因此被称为“丝路黑金”。
泾阳茯茶特有的“金花”其实是一种有益菌,在自然界中只有灵芝才有。本报记者 赵晨摄
处于品质提升关键节点
泾阳茯茶该如何突围?
20世纪50年代,泾阳茯茶搬迁到湖南安化生产。这段时期,国内许多地方都反复试验生产茯茶,但因为气候、环境和工艺等原因,始终制作不出令人满意的“金花”,这也应了民间所说的泾阳茯茶“三不离”——离不开泾阳的水,离不开泾阳的气候,离不开泾阳茶人的工艺。
近年来,随着省上的大力扶持,泾阳茯茶再次迎来春天。经过10余年的发展,泾阳茯茶众多老字号老树发新枝,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年产值已超10亿元,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产品走出陕西,在全国崭露头角。
近日,记者走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泾阳裕兴重茯茶公司生产车间,茯茶醇厚甘甜的香味瞬间被嗅觉捕获。这家坚持古法手工制茶的茯茶企业,如今每年能产出200吨高品质茯茶,畅销至内蒙古、北京等地,老字号打开了新市场,正走向复兴。
如何进一步打开全国市场?肖斌认为,保证产品质量,以高品质赢得市场认可是关键。“消费者期待好茶。当下泾阳茯茶迫切需要树立高品质的形象,让大家喝第一次后都想喝第二次,才能唤起消费者的购茶需求。”肖斌说。
现代科技赋能茯茶,是泾阳茯茶实现品质升级的关键举措。2018年,泾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的泾阳茯茶研发中心,已成为泾阳茯茶的科技创新高地,组建了囊括茶学、微生物、营养保健等学科专家的科研团队,为泾阳茯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拓展泾阳茯茶的市场,离不开泾阳茯茶公共品牌的保驾护航。“近年来,我们设计、制作了泾阳茯茶公共品牌LOGO,打造泾阳茯茶的‘茯妹’卡通形象人物,将IP形象融入茶饮,树立了泾阳茯茶在全国茶界的品牌形象。”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吕雯说。
茯茶不仅是一种饮品,其背后还有一整套茯茶文化体系。肖斌认为,要加快推进茯茶与文化的融合,把茯茶与陕西旅游业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茯茶与丝绸之路的联系,挖掘茯茶文化故事,丰富茯茶文化,开展自筑茯茶体验项目,培养泾阳茯茶新的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总的来讲,茯茶产业发展应当把科技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篇大文章,古老的茯茶产业才能焕发出生机,重现往日的辉煌。”肖斌说。(记者 董渺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