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雪
编辑/子夜
近期的茶饮市场,有玩家四处 “挖人”,实现爆发式增长; 有玩家开放加盟却遇冷,陷入后劲不足的尴尬境地。
7月18日,奈雪的茶发布2024第二季度经营情况。公告显示,本季度内,集团新增48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关停48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截止2024年6月30日,共经营1597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
这就意味着,2024年第二季度,奈雪的茶直营店净增长为0。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公告截图,图源Choice
公告一出,奈雪的股价应声而跌,截止次日收盘,报1.97港元/股,下跌3.43%。随着讨论度的上升,7月22日,奈雪的茶开盘大跌,盘中最高跌幅达10.66%,截止收盘,每股跌4.57%至1.88港元,市值仅剩32.23亿港元。
直营门店增长停滞,加盟店的增长速率也不及预期。
去年7月,奈雪的茶正式开放了加盟,随后,业内便频有“奈雪的茶进驻下沉市场”的消息;今年2月,奈雪不再坚持大店模式,同时降低了开店预算,并给出了一定的加盟补贴政策;今年3月,奈雪管理层曾提到,公司的加盟业务目标是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开2000至3000家加盟店。
但截止2024年6月30日,集团共有297间奈雪的茶加盟门店,相比于一季度仅增加了92家。按照这个速度,达到三年2000家的最低目标都十分困难。
放眼整个市场,竞争对手还在增加,市场也还在扩大。艾媒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333.8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茶饮料相关产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具体而言,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等品牌围绕大热单品攻城略地;另有霸王茶姬、茉莉奶白等后起之秀奋起直追。反观奈雪的茶,已经保不住茶饮界“一姐”的王冠,在内卷中艰难前行。
门店增长缓慢、股价持续下滑、跌出消费者首选茶饮品牌梯队……奈雪的茶还能靠什么证明自己?
1、友商在狂奔,奈雪却跑不动了
奈雪想跑,但提速的关键却没抓到。
2023年7月20日,奈雪的茶正式推出“合伙人计划”,放弃了“直营骄傲”,宣布进入门店加盟时代,进军下沉市场。
起初,奈雪只是单纯想让门店进入下沉市场,品牌的格调却并不想沉下去。因此,奈雪的大店加盟模式被指条件太过苛刻。
公司将门店面积明确限定在90-170平方米范围,预算至少在98万元。其中包括装修费40万起,设备及道具费35万起等等,每家门店至少需要5名员工,并规定营业额满6万实收抽1%。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官网
严苛的加盟条件降低了加盟商们的积极性,截止2023年9月30日,奈雪加盟店仅开出4家。到2024年1月,奈雪宣布其全国门店突破1700家,其中已开业加盟门店超150家。
这个门店总数与增长速度,放至整个行业中来看,着实不算亮眼。
不说蜜雪冰城这样的门店大户,截止2024年4月5日,茶百道的门店数就已经达到了8016家;茶饮界后起之秀的代表——霸王茶姬更是一路狂飙,在过去一年就新增了2317家门店;同样定位高端茶饮的喜茶,也刚刚在7月1日宣布了门店数量突破4000家的消息。
加盟商不买账,奈雪也没再坚持。
今年2月,奈雪调整了加盟策略,降低对投资费用、门店面积和门店形式的要求,单个加盟店投资金额调整至58万元起。同时摒弃了大店模式,门店平米限制降为了40平方米左右。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官网
随后,奈雪管理层在今年3月大胆制定目标,表示公司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开2000至3000家加盟店。
但加盟商们选择品牌的理由往往是多方面的,更何况是处于选择如此之多的新茶饮行业。
能够将投资开店的视角着眼于奶茶店的加盟商们,大多是抱着成本低、收益高的心态物色加盟品牌,而市场上,有的是“性价比更高”的加盟对象。
以茶百道为例,根据51创业加盟网数据显示,茶百道44.3%的门店面积在30-49平方米之间,42.8%的门店面积在50-100平方米区间;单个门店的前期费用合计约38.7万元,开业后,每月的运营费用合计约3.1万元。
可见,在门店面积相似的情况下,奈雪的成本仍然比茶百道高出一大截,相比而言,前期投入低的茶百道,似乎更符合奶茶加盟商们的加盟偏好。
同时,门店成本高,不意味着加盟的人就一定少,开了店以后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赚钱,才是加盟商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加盟门店赚钱与否的标杆,正是直营门店。今年第二季度,奈雪的茶集团新增48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关停48间奈雪的茶直营门店,直营门店数都不增不减,加盟后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
奈雪也在公告中预测,本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新开直营门店规模低于往年,且会调整或关闭部分表现不佳之直营门店。
因此,一系列操作之下,奈雪加盟商们的热情仍没有被点燃。按照目前奈雪297间加盟门店计算,奈雪的茶第二季度仅增加了92家门店,按照半年计,净增加盟店数量也仅为147家。
加盟业务方兴未艾,又要着手关闭一部分经营不善的直营店。奈雪的茶,就快赶不上新茶饮行业的这一轮扩张大潮了。
2、艰难的盈利,撑不起野心
2023年,奈雪的茶以扭亏收尾。
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51.64亿元,同比增长20.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0.1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0.2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但这个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是奈雪通过降本实现的。
天风证券财报显示,2023年,奈雪单店经营利润率为17.7%,同比增长了5.8%;原材料、水电、其他折摊占比为39.3%,同比下降了0.4%;人力占比为20.3%同比下降3.2%;租金占比同比下降1.0%;外卖费用占比下降了1.2%。
从公司层面来看,2023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占比为32.9%,同比下降0.1%;员工成本占比为27.2%,同比下降4.5%;租金开支占比合计13.9%同比下降1.5%;原材料、水电费用、其他折旧摊销等方面的成本占比为17.7%,较2022年降低了0.4%。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直营门店单位经济模型变化情况,图源Choice
降本的同时,奈雪还实施了降价措施,半推半就地下场打起了价格战。
早在2022年,奈雪就宣布了大幅降价,推出了价格区间为9元至19元的“轻松系列”新茶饮,并承诺每月至少上新一款20元以下的产品
降价后,奈雪直营门店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出现明显下滑,2023年,该数据为29.6元,相比2022年同期34.3元下降了13.7%。
可问题是,奈雪的身上,仍然贴着“高端”的标签。其在降价的同时表示,不会影响产品品质和用料。此外,奈雪始终坚持大店经营模式,奈雪门店还常常设立在商圈中最繁华的门脸处,花费在店面租赁上的成本颇高,也无形拉高了奈雪的盈利底线,导致其无法在价格上真正“低头”。
市面上,诸如霸王茶姬、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品牌一杯招牌奶茶的价格大致在17元左右,如果加上优惠券可能会降至12-15元左右,但奈雪中的大部分饮品的价格仍然保持在一杯20元左右,降价的产品也并没有带来销量上的明显提升。
2023年,奈雪每间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为344.3,相比上年同期的348.2下降了1.12%,再对比直营门店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的数据,可谓是量价齐跌。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订单量状况,图源Choice
在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运营情况公告中,奈雪表示,本季度仍未看到需求显著恢复。目前,奈雪的茶单店模型优化已基本到位,人力、折旧与摊销等成本短期内调整空间有限,门店收入承压预计将对门店经营利润率造成持续压力。
2024年已过半,奈雪的业绩,很难撑起扩张的野心,增长接近停滞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3、奈雪的茶,拿什么挽回资本市场的心?
不受加盟商青睐的同时,消费者似乎也不那么爱奈雪了。
翻看社交平台的种草笔记,奈雪常常凭借品牌知名度与此前打出的影响力,位列十大奶茶品牌前三位,但单品榜单中则很少出现奈雪的身影。
根据窄门餐眼与美团外卖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店均外卖月销第一的产品是茶颜悦色的“幽兰拿铁”,第二是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第三是自茶颜悦色的“声声乌龙”。而这张TOP30的表格中,仅有一款奈雪的“茶”。
< class="pgc-img">>图源国茶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诸如霸王茶姬-伯牙绝弦、蜜雪冰城-蜜桃四季春、茶百道-茉莉奶绿、茉莉奶白-茉莉奶白等爆款单品层出不穷,不断拉高消费者的期待。
但奈雪的新品研发进度却在近期稍显乏力,鲜少成功推出爆款奶茶,近期推出的森林观音乌龙茶、香水栀子绿等新品虽然有些声量,但显然不如此前的霸气黄皮、霸气玉油柑系列那么有竞争力。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奈雪的经典款也渐渐被消费者淡忘了。
此外,奈雪的营销能力相比其他品牌也略显不足,在新式茶饮扎堆做联名的时期,奈雪的茶虽联合了宝可梦、美少女战士等知名IP,却也没能推动相关的联名产品成功出圈。
除了新式茶饮,奈雪另一大主营业务——欧包、烘焙产品的营业收入也开始下滑。2023年,奈雪销售烘焙产品以及其他收益的营业收入为11.20亿元,对比2022年降低了3.11%。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不同产品的收入状况,图源Choice
资本市场也对奈雪失去了信心,就在那份扭亏财报发布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奈雪就遭到二级市场“用脚投票”,港股大跌12.79%,股价降至2.66港元/股。
此后,奈雪也是持续下跌,截止7月23日收盘,奈雪股价停在1.88港元/股,创2021年上市以来新低。
拉长时间线来看,作为“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自上市以来便一路下跌,上市首日其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总市值达到323.47亿港元,截止7月23日收盘,市值仅剩23.21亿港元。
快被资本与消费者双双遗忘的奈雪,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做好新品研发和营销宣传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在大而精的门店模式下控制成本,维持上市后首次扭亏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加盟商的积极性,真正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公司的整体销量……
要不要开启一次经营模式上的改革?能不能研发出新的爆款?这些或许也是奈雪正在考虑的问题。
< class="pgc-img">>源: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川川
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充满挑战,也蕴藏生机。
“1元喝咖啡”的活动上线没多久,定下万店KPI的库迪咖啡被卷入新的争议。
最近,不少库迪加盟商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诉苦”,有的“开三个月就亏损倒闭”,有的更是就地开始转让咖啡机,希望能回点血。
< class="pgc-img">>当前,库迪的低价促销仍在持续,堪称地板价的“1元咖啡”甚至让“羊毛党”在二手平台当起了二道贩子。
一边是被低价香哭的消费者,一边却是含泪转让的加盟商,加速狂奔的库迪咖啡,离目标更远了?
01 慕“幸”而来,排队上赌桌
过去并不太受“中国胃”待见的咖啡,在全民健康、减糖风潮下,正在博得话语权。
艾媒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国内咖啡消费市场以15%-2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2%的均速,成为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费市场。
让原本偏爱奶茶的国内消费者爱上喝咖啡,凭一己之力超越星巴克的瑞幸功不可没。
将时针拨回五年前,恰好是瑞幸成立的年份。早期的瑞幸在以陆正耀、钱治亚治下,蒙眼狂奔,只给消费者留下了“低价”的品牌印象。
“前瑞幸创始团队”财务造假暴雷后,现任董事长兼CEO郭谨一、周伟明、杨飞、曹文宝组成的“现瑞幸团队”接管瑞幸。通过关闭低质量门店、孵化生椰拿铁等亿级单品,瑞幸这才跑出规模优势与产品优势,将过往的“低价”印象刷新成了“优质性价比”。
瑞幸在通过一个个爆款刺激国内咖啡消费的同时,也带动了咖啡赛道创业者的热情,产业规模迅速攀升。
据美团数据测算,2022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200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将达到369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1.56%。
“第一”胜过“更好”的市场领先法则之下,瑞幸成为众多想在咖啡市场掘金的加盟商们的首选。
但已经找到高质量发展节奏的瑞幸,此前对开放加盟相对保守。从而,当库迪顶着“前瑞幸创始团队”的光环高调入场,还保底加盟商亏损时,加盟商们顺理成章的“退而求其次”,转投库迪。
抖音上名为“餐饮阿光”的创业者就是其中一员。他原本的第一选择是瑞幸,但因为所在区域的瑞幸已经不开放加盟了,又选择了幸运咖,但因不符合幸运咖要求,他才选定了以为是瑞幸“好兄弟”的库迪。
< class="pgc-img">>阿光是诸多入局库迪的加盟商的缩影。当“前瑞幸创始团队”成为库迪咖啡最好用的对外广告牌,拓店速度迅速提升。5月底,库迪门店数达到3000家。
但慕“幸”而来的加盟商却忽略了,瑞幸的成功与“前瑞幸创始团队”并无直接关系。
早期瑞幸的财务暴雷、舌尖英雄和趣小面项目的相继折戟,都与“前瑞幸创始团队”以低质量扩张换融资的“赌徒式打法”脱不开干系。
而如今卷土重来的库迪正在重蹈覆辙。
库迪不收取加盟费的模式看似门槛更低,但加盟商进场后的实际花费仍要高于官网的测算。
按照库迪官网的测算,开一家标准店的投资为29万。但一位来自安徽的加盟商表示,他在蚌埠这样一个四线小城市开的库迪,前期投入就已经达到45万,远高出官网的测算。
同时,该加盟商表示,由于门店开业之初就赶上库迪的低价促销,加上每月还要给总部上交10%-25%的服务费,基本是“卖一杯亏一杯”。
部分加盟商这时才终于意识到, “加盟门槛更低”的库迪,本质是“前瑞幸创始团队”组建的新赌桌。
只是,等他们醒悟过来,“开业三个月就倒闭”的同行已经越来越多。
< class="pgc-img">>02 吃力陪跑,赌一个回本的未来
从近日的“1元喝咖啡”活动可以看出,库迪短期内并不愿意放弃以低价换市场的打法。但持续性的低价促销,不仅让加盟商等待的回本未来渐行渐远,也为库迪的发展埋下隐患。
其一,若库迪延续当前的促销力度,加盟商不仅盈利遥遥无期,如期回本都将面临挑战。
库迪咖啡此前提供的测算数据显示,在单店日均销量达到400杯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促销季里,单店的利润也能达到1.7万元到2.7万元的区间。当日均销量超过400杯后,单店获得的利润就会越来越高。
但这是未考虑其他成本的最理想状况。
若是将成本纳入考量,以一家单日杯量能达400杯的门店来测算,在扣除掉原材料、人力、房租、水电等一系列成本,以及上交给总部的服务费之后,账上的现金流只剩下-260元。
< class="pgc-img">>而根据当前部分加盟商的反馈,他们大多连日杯量300杯都很难达到。在这个营业状况下,不说盈利,门店要如期回本都很困难。
其二,消费者无品牌忠诚度,加盟商被置于“不提价盈利难,想提价杯量低”的尴尬位置。
对尚未建立起竞争壁垒的新消费品牌,消费者是不具备品牌忠诚度的。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国内消费者,往往是哪里有低价,就往哪里跑。
库迪近日上线的“1元咖啡券”在二手平台被倒卖,就是低价换不来忠诚度的最好例证。
当前,只要在闲鱼等平台搜索“库迪”相关字样,就会看到大批2-5元不等的库迪咖啡代购链接。这些二手商户打着“代下单”旗号,将自己1元甚至0元薅到手的优惠券翻倍,转手就卖给了其他消费者。
< class="pgc-img">>库迪的策略是,用超低价吸引新用户,赌他们会对口味心动进而用原价回来复购。
但降价促销在消费行业并不是什么一家独大的高深策略,库迪的咖啡卖8.8元,CoCo cafe的美式也能卖到3.9元。在库迪咖啡的产品未提供更惊艳口感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只会欣喜地奔向“下一个”的怀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个月,库迪单价经历了从9.9元到全面提价又到现在1元咖啡的多次调整,只降价不提质的它,已经陷入了被价格牵绊的尴尬局面。
其三,一旦价格战的战线拉长,缺乏核心竞争力、拿不到融资的库迪极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更值得加盟商担忧的,是库迪当前面临的现金流压力。
近日,抖音博主“强哥聊聊新餐饮”在其视频中爆料,库迪已经开始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给供应商做结算。
同时,库迪在新的联营政策中,4万以上的服务费标准已经提升了5%,咖啡机也较之前上涨了一万。
不愿以现金形式给供应商结算,加上服务费的提升,这背后,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库迪的现金流已经面临很大压力。
按照库迪当前的补贴力度,我们可以大致测算库迪咖啡总部的现金流状况。
在1元、5.8元、8.8元的券全部按9.5元补贴的力度下,库迪每月至少需要给这家门店补贴6300元,但如今随着1元甚至0元订单的增加,这个补贴大概率会上升至1万5以上。那么3000家门店,意味着单月的补贴费用就要达到4000多万。而库迪绝大部分加盟商,还有10万的免服务费额度,也就是说库迪咖啡唯一回收现金流的渠道只剩下原料差价,但通常原料的利润率并不高,完全无法覆盖补贴费用。
此外,库迪大手笔签约阿根廷足球队做营销,央视投放广告,营销费用至少也在大千万级别。在缺乏回流资金和融资的情况下,库迪失血的程度可想而知。
而“前瑞幸创始团队”财务造假的污点在前,库迪要拿到融资也非易事,一旦现金流遭遇危机,库迪大概率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当库迪还站在价格和销量的天平前反复踌躇之际,瑞幸已经通过万家门店、数个亿级单品,探索出高品质咖啡的发展路径。
即使是万店狂欢,从“每周一杯9.9元咖啡”的活动也能看出,瑞幸不再单纯强求价格优势,这正是其规模和产品优势提供的底气。
站在被瑞幸教育好的咖啡市场,库迪已经享受到了“前人栽树”的红利,更应该承担起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的责任,而非继续挑动低质量的价格内卷。
毕竟,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才更能守住中国咖啡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锌财经,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xincaijing)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退出娃哈哈奶茶运营公司一事引关注。
新京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娃哈哈奶茶在丰科万达广场的北京首家门店已关闭,此前能正常查询的娃哈哈奶茶官网也已经无法打开。
公开资料显示,娃哈哈奶茶从2019年12月开始全国性招商;2020年7月,娃哈哈奶茶在广州五山商圈开了全国首家门店,75岁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在开业当天还特意从杭州飞到广州为该门店站台,这也被视作娃哈哈方面为奶茶店做背书。
如今,娃哈哈退出其此前合作的奶茶店运营公司广州茶美饮品有限公司,并将“娃哈哈奶茶”微信公众号注册主体更换为集团旗下的浙江娃哈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种种行动被业内认为,娃哈哈可能要独立、直接运营奶茶业务。几位店主称,今年是与娃哈哈方面直接签约的。
业内人士指出,从售价来看,娃哈哈奶茶对标的是一点点、茶百道等已经为人熟知的茶饮品牌,但置身于一众竞争对手中,娃哈哈奶茶没有明显的优势。此外,奈雪的茶、喜茶的降价对娃哈哈也是一个打击。面临着新茶饮行业双巨头的挤压,娃哈哈奶茶下一步如何走还未可知。
北京首店关闭
3月底,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丰科万达广场,发现位于地下一层的娃哈哈奶茶门店已经封闭。门店原址上,一家来自西安的茶饮品牌“茶话弄”正在装修。
北京丰科万达广场地下一层的娃哈哈奶茶店已关闭,原店址上另一茶饮品牌正在装修。
周边店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娃哈哈奶茶已经关店一段时间了。感觉这家店生意还可以,不知道为啥会关闭。该工作人员还称,之前喝过这家的奶茶,就是AD钙奶的味道。丰科万达广场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娃哈哈奶茶关店原因是租约到期,目前门店已经有了替代的品牌。
2021年2月,娃哈哈奶茶北京首店在丰科万达广场开业,开业初期曾引起消费者关注。在开业两个月后,有媒体探访发现,娃哈哈奶茶的热度已经降低,没有出现消费者大排队的情况。虽然店内上了新品,但和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的明星新品比起来,娃哈哈的新品上线悄无声息,没有热度。
大众点评显示,北京目前只有两家娃哈哈奶茶门店,分别是熙悦天街店和长安天街店。4月1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娃哈哈奶茶熙悦天街店,菜单显示其价格最低的一款产品为老红糖珍珠奶茶,售价为10元;价格最高的一款名为“大吉大厘”的产品,售价达168元一份。
新京报记者看到,该门店的主打产品为“AD钙奶家族”,包括草莓乳酸钙奶、AD葡萄啵啵冰等多款添加了娃哈哈AD钙奶的产品。同时,有多瓶加大版AD钙奶被摆在店内显眼位置,门店里还张贴着“天生营养,自然好茶”的宣传标语。一位娃哈哈奶茶员工说,目前北京只有两家门店,均是加盟店。对于娃哈哈奶茶丰科万达广场首店的关闭,该员工称并不清楚。
公司变更欲独立运营奶茶?
娃哈哈奶茶,始于2019年。根据公开资料,娃哈哈奶茶2019年5月筹备,当年12月开始进行全国性招商。2020年5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娃哈哈奶茶店开业的消息,让娃哈哈奶茶走到消费者视野中。
当时网上流传的一份《娃哈哈天生营养自然好茶合作手册》显示,娃哈哈奶茶店以轻资产加盟方式运营。加盟费用为28万元,包括店面评估、店面设计、店面装修、设备输出、技术培训等内容。其中,教学与实施项目服务费用5万元,内容包括店长与店员理论与实操培训、外卖项目指导、营运维护等。
据新京报记者当时了解,奶茶店项目由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10月29日,由广东冠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75%、25%股份。其中,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宗庆后当时在合作寄语中表示,这是娃哈哈的“第三次创业”。
随着网上对娃哈哈奶茶的讨论越来越多,娃哈哈官方微博还在2020年5月15日回应称,“奶茶项目不是公司直营,是授权给合作伙伴在运营的。”即娃哈哈并非直接经营方,只是进行了商标授权,让运营方打了一手情怀牌。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2年3月10日,原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茶美饮品有限公司,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退出股东序列。目前广州茶美饮品有限公司由广东冠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100%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娃哈哈退股之前,“娃哈哈奶茶”微信公众账号的主体已经更换为“浙江娃哈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而这一主体由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
娃哈哈奶茶现在的运营公司究竟是哪一家?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广州茶美饮品有限公司在天眼查上的简介显示仍是:娃哈哈奶茶是一家连锁奶茶店,门店多数饮品继承了娃哈哈自有产品AD钙奶、乳酸奶的衣钵,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水果、抹茶、芝士等食材,定价在12元至22元之间,主打饮品除了AD芒芒啵啵冰、草莓乳酸钙奶等AD钙奶+果茶外,还开发了芝士营养快线系列和爽歪歪系列。
3月31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广州茶美饮品有限公司,电话无人接听。此外,在娃哈哈奶茶店购买奶茶后获得的小票上显示的400电话也无法接通。
4月11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一位娃哈哈奶茶加盟店的店主,该店主称,与娃哈哈奶茶的合作是一年一签,此前是与原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签约,从今年开始合同改为与娃哈哈方面直接签约。其还称“目前暂时不开放加盟了。”同日,另外一位加盟商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年初,其接到公司的通知,需要更新合同,以前的合同作废。“新合同换了一家公司签约,不是以前的公司了。听说娃哈哈跟那边的公司在交接,具体什么情况我们也不知道。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以前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产品更新以及宣传推广,这个月几乎都没有了,有时候有一些问题问总部那边,回复也很不及时。生意确实是不好,成本很高,客流量比较少。”
就娃哈哈奶茶相关问题,新京报记者也同时联系了娃哈哈公关部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业内认为,不论是从合资公司撤股,还是公众号账号主体的变更,都意味着娃哈哈或许要通过这次变动独立运营奶茶业务,真正进行“第三次创业”。
资深投资人吴晓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传统饮料企业转型是个美好理想,而娃哈哈选择了离自己最远的路。新式茶饮,既要靠社交属性、故事能力、差异定位带来的品牌力,又要靠消费者洞察、供应链管理、创业者激情带来的持续迭代的产品力,娃哈哈奶茶从设立初始就先天不足。
面临茶饮多品牌竞争
从新茶饮行业各品牌客单价来看,整体行业呈现出金字塔结构。最顶端的是奈雪的茶、喜茶两大品牌,被业内视为新茶饮的双子星。接下来则是茶颜悦色、茶百道等品牌,这类品牌的价格多在15元-25元之间,属于当前新茶饮的主流消费带。再向下则是目前新茶饮行业拥有最多门店数的蜜雪冰城。
而娃哈哈奶茶除个别产品外,价格均在茶百道、一点点、CoCo都可等品牌的价格区间内,这些品牌也是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根据町芒研究院发布的《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近年实现高速增长,市场占比由2015年的16.4%增长至2020年的27.7%。2021年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已突破50万家,全国市场年消费金额已超过1400亿元。现制茶饮预计未来将成为茶饮行业最大的子赛道。
逐渐扩大的赛道,引发行业“内卷”出现。今年2月,喜茶宣布完成全面产品调价,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并承诺现有产品在今年内绝不涨价。今年3月底,奈雪的茶也官宣多款产品下调价格,全面告别“3字头”,价格降幅最多达10元。
头部品牌的价格下调,对娃哈哈奶茶所在的中端价格带品牌将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对新京报记者说,新茶饮市场从蓝海已经发展成红海,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价格较高的新茶饮品牌也感受到了价格战的压力,因此头部品牌开始考虑要适配更多的消费人群,价格下调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道路。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娃哈哈奶茶有312家门店,2019年开店1家,2020年开店238家,目前开业中的门店是258家,暂停的有54家。事实上,开店以来娃哈哈奶茶也引起了部分加盟商的不满。根据AI财经社2021年9月报道,有多名娃哈哈奶茶店的加盟商爆料称,加盟后门店持续亏损,品牌“没有直营店却直接开放加盟,口头承诺虚假消息”,不少加盟商只能闭店转让减少损失。
吴晓鹏认为,近年来新生的优秀创业者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出来的,其离市场更近,没有业绩包袱,相比娃哈哈这样想转型的老企业明显更有竞争力,娃哈哈做现制饮品不是个好的战略选项,目前还没有看到娃哈哈带给行业有力的变化。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摄影 王子扬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