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闹红火的城市“藏宫”。 受访者供图
图为热闹红火的城市“藏宫”。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西宁1月20日电 题:青海玉树小伙创业记:感恩之心让“帐篷”餐馆变人文“卡点”
作者李隽
19日晚9:10,在青海省西宁市闹市区,记者走进名为“藏宫”的康巴风情藏餐厅,34岁的索南仁青在后厨查验着准备上桌的每一道藏式菜品。
这里是省会西宁少有的藏式人文“打卡点”,舞台上亚丁更呷在现代化舞美音效下,挥舞长袖跳着热情奔放的康巴舞蹈。舞台下,宾客们享用着蕨麻酸奶、酥油糌粑、虫草浓汤、红花羊排……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不时会有宾客手捧哈达献给亚丁更呷。
“我想让顾客在这里真正感受到青藏高原独特的餐饮文化和人文风情,也想让像我一样的孩子有个安身的地方。”索南仁青指着亚丁更呷说,“他曾经也是个可怜孩子,但他现在月收入能达两万。”
索南仁青出生在青海省玉树市,在他的小时候那里还只是一个县城,他也只是一个被玉树民族师范学校的师生们“收养”的可怜孩子。
图为索南仁青为抗疫一线送去餐食。(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我们家姊妹11个,因为家庭贫困我就跑到玉树民族师范学校食堂里要饭,6岁时我就被一群师范学生收养了,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挤出点钱,凑在一起供我吃饭读书。”索南仁青说,那时他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饭,一起上晚自习,晚上轮流挤在哥哥们的高低床上,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一挤就是7年。
因为有师范学生的辅导,索南仁青一直是班级的前三名。每次回家时妈妈都会叮嘱他:“要听哥哥姐姐的话,不要让他们失望。”
就是这一句句叮咛,成了索南仁青一直以来奋斗的动力。
2007年,母亲去世,父亲在一年后离开了家。不得已,索南仁青辍学回家跟着两个哥哥打工赚钱,抚养弟弟妹妹们。
“我们哥仨去当小工一天30到50块钱不等,妹妹是老四在家洗衣做饭,那时候没见过肉,就吃些萝卜、洋芋、甘蓝什么的,有时候还会捡些牛粪跟邻居换菜吃。”索南仁青回忆起儿时的生活,眼里噙满了泪水。
2010年玉树发生7.1级地震,家园成了废墟。所幸兄妹11人没有遭到伤害,应政府要求玉树民众在各方援助单位的帮助下住进了帐篷,其间,还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给他们送来生活物资。
“没有一技之长很难生存,也不能一直靠别人生活,地震后我就到四川学习厨艺。”索南仁青说,2012年初,学厨打工积攒了一点钱的他回到玉树,找了一块空地,开了一间帐篷餐厅。
图为索南仁青(前中)和员工一起干活。(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那时正是玉树震后重建时期,时间不长,一场大风把我的家当全都刮走了,餐厅只剩下3张桌子。我当时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感觉仅存的希望又没了。”他说。
颓废了20多天后,索南仁青决定重新出发,拿着之前攒下来的5000元钱,在部队干部战士们的帮助下开了一间帐篷茶艺。“从2012年到2014年10月份,餐馆茶艺我也没少折腾。我坚信苦难的人生是对强者的历练,只要心怀感恩人生终究会迎来灿烂。”索南仁青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索南仁青开了几家餐饮分店,聘用了许多无依无靠的孤儿,在付给他们应得酬劳的同时,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就算是受疫情影响公司没有收入时,他也保障着每一个员工的生活和工资,并和员工一起给一线抗疫人员送去10多万元的物资。目前,西宁两家店的员工就达200人。
“因为我忘不了在最困难时候,帮助过我的玉树民族师范学校的哥哥姐姐们,忘不了帮助过我的贵人们。现在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我已经在全省有4家公司,涉及文化传媒、旅游、农畜产品等。”索南仁青说,下一步要把餐饮店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把青藏高原独特的民族餐饮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也想吸纳更多的人就业,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位于华亭镇双塘村的浏岛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我嘉餐厅”正式营业。环境如何,菜品味道灵不灵?小嘉带你一探究竟↓
昨天(3月6日),临近饭点,陆续有村民前来餐厅就餐。“红烧肉、油豆腐炒杭白菜、炒花菜,再加一个番茄蛋汤,一共12元,分量很足。”双塘村村民陈同明向小嘉展示着当天的饭菜。
据了解,餐厅面积115平方米,设有自选菜区、堂食区以及打包区,面向全年龄段开放。餐厅菜品主要以本帮菜为主,均选用新鲜食材现炒现做,后续还会根据季节推出时令小菜和点心,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在这里用餐的老人还可根据年龄、经济状况等条件享受1-5元不等的助老餐补贴。“为方便大家申请助餐卡,村委会在餐厅对面的华亭镇浏岛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设置了办卡点。”华亭镇双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朱晓燕说。
通讯员:陆蓓蓓
编辑:杨玉洁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京报讯(记者 王瑞文)与湖北省相邻的信阳市,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下,展开相应防控工作,对重点防控方向路口设卡并监测检查。今日(1月25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其中一个设卡点进行探访。G107线柳林至豫鄂界段执勤交警介绍,目前此处设立卡点禁止通行,据其工作记录本记录的数据显示,该卡点今日(1月25日)7小时内劝返133名人员。“到了晚上不敢睡,害怕有人偷偷进来。”
G107线柳林至豫鄂界段已被土石与5个水泥限宽墩从中间阻隔开来,道路左侧设有两处禁止通行的施工牌。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设卡点配有交巡警、医护人员
1月24日,农历除夕夜,浉河区公路局柳林养护段的李齐铭(化名)接到通知,107国道卡点要派一名工作人员支援。随后,老李找到了一名愿意职守的工作人员,叮嘱他“一定记得做好防护,戴口罩”。
同日,信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下发了《信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令》,其中指出,目前信阳市已设卡站点10处。国道107豫鄂交界属于10处之一,在信阳的公路系统上,也属于柳林养护段。
今日上午,新京报记者来到G107线柳林至豫鄂界段,此处距信阳市区有40余公里。该界段已被土石与5个水泥限宽墩阻隔。道路左侧设有两处禁止通行的施工牌。
G107线柳林至豫鄂界段设立卡点拦截进入信阳市内的车辆。 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写有“湖北省界”字样的路牌旁,停靠着当地交警队与急救中心的车辆。执勤人员介绍,此卡点目前共安排14人值班,其中公路巡警7人、交警队民警2人、公路局1人、卫健委2人、武胜关街道办2人。
一名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说,目前人员紧张,他们两人是从信阳市中心血站抽调来的,对想要进入信阳市内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用红外枪和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如果额头温度超过37.3我们会复查一遍。”
“主要任务还是劝返,现在物资各方面都比较紧缺,尽量不给信阳市增加负担。”这名工作人员说。
G107线柳林至豫鄂界段执勤交警记录的劝返情况。 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7小时劝返133人
一名交警告诉新京报记者,来往的机动车辆与行人都会逐一记录,据其出具的工作记录本显示的数据,新京报记者计算得知,从今日9时至16时,该卡点7小时内劝返133名人员。其中鄂牌车辆共26辆。
在卡点现场,仅有医护人员配备了防护服,交巡警仍身着工作服,防护措施仅依赖一个口罩,“给我们发了口罩,没有防护服。”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给交巡警发的口罩为带呼吸阀的防霾口罩,并非能有效阻碍病毒的N95型或医用外科口罩。
新京报记者从信阳市区到达该卡点的途中发现,道路两边有不少农家饭店,但均已关门。一名交警称,正值春节期间,卡点较偏僻,车辆加油、人员吃饭都是难题。他们需要24小时轮守,“没人在不行,有些人会下车后偷偷溜进来,还有些人不听劝。”
两名医护人员打开了车辆后备厢,里面装着两箱泡面、几袋火腿肠以及夜晚值守必需的大衣与棉被。
校对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