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的菜品在我们的印象中,大部分都是以糊糊为主的,不管是多么好的食材,在最后总是会以一锅糊糊结尾。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去过印度,但是从视频当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印度人民的饮食习惯,恒河水和颜色各异的糊糊,是他们饮食的标签。
< class="pgc-img">>北京一家正宗的印度餐厅
在北京开了一家非常正宗的印度餐厅,这家餐厅的门面不大,不仔细看还真是找不出来,不过价格算是很实惠的,人均一两百块钱,这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来说,算是不贵的了。这家店铺的生意一直都是很不错的,有一部分客人是确实认同餐厅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客人完全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探究一下印度人的饮食习惯,真是像视频当中说的那样吗?
< class="pgc-img">>服务热情
餐馆的老板是印度人,客人上这里来吃饭,多少是有一点语言障碍的,不过老板很热情,会同时用印度语、英语和中文,再加上比比划划的手势,给客人介绍清楚,然后再上菜,光是从服务态度来讲,餐厅倒是给人一种非常友好和热情的感觉,客人吃完以后,大部分人都会和老板合个影。
< class="pgc-img">>店铺里的菜品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糊糊,一种是饼子,还有一种是糊糊和饼子的混合物。
糊糊又酸又臭
有的糊糊是蘸料,闻起来又酸又臭,有点像我们国家的黑暗料理——臭豆腐一样,不过也有客人吃得惯的,觉得味道还不错,吃不惯的就只能绕开这道菜。有些糊糊是用番茄、牛肉和咖喱熬制而成的,就好像我们炖番茄牛肉时炖过了头,番茄全都化了,牛肉也散架了,再加点咖喱,就成了这道独特的咖喱牛肉。
< class="pgc-img">>饼子
这家餐厅的饼子也分为两类,一种是薄薄的脆饼,另一种是印度飞饼,吃起来是软的。脆饼非常薄,一咬嘎嘣响,这时候老板会在旁边指导客人,将绿色的糊糊和红色的糊糊倒在盘子里搅拌均匀,再把脆饼放进去蘸着吃。许多客人都觉得,单吃脆饼还能接受,蘸了糊糊还真是无能为力,糊糊的后劲很足,客人边吃边喊受不了。
< class="pgc-img">>印度飞饼
印度飞饼倒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吃,或许是这家餐厅做得欠火候吧,味道吃起来有点像咱们国家做得比较失败的葱油饼。这时候拯救印度飞饼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咖喱牛肉加到飞饼上一起吃。虽然咖喱牛肉看着是一团糊糊,但是味道还是不错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藏红花煮米饭
值得一提的是,餐厅里的米饭还比较正常,米饭的颗粒很大,比咱们国产的大米看起来要长得多,味道也还不错,里面有青菜,有胡萝卜,看起来颜色很漂亮,味道咸咸的,分量很足,这种米饭大部分客人都是吃得惯的,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扫得精光。
< class="pgc-img">>综合来看,这家店铺充满了印度特色,菜品果然很正宗,确实跟我们在视频上看到的印度菜一样,但是卫生条件要好很多,各种糊糊也是口味比较重的。但是印度人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不能吃牛肉,比如这家餐厅就有很多牛肉制品。大家有胆量去吃一吃印度菜吗?
京的餐饮界,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包。全国各地特色在这里做的红火,提供不同国家食物的餐厅,在北京同样可以一一寻到。
尤其各国使馆扎堆的朝阳区,为国际味道提供了消费需求。
< class="pgc-img">>虽然不能即刻起身去旅行,但找一家异国风情料理,真的不难。
这家印度小馆,被周围朋友多次提起,立刻安排上。
环境
位于光华路soho,不起眼的两栋楼内,这家餐厅人气最旺。
< class="pgc-img">>入口到室内,印度风格浓郁。
喜欢墙面上那张黑白照片,浓眉大眼的印度少女仿佛可以穿透人心。
< class="pgc-img">>美食攻略
印度菜,主食以薄饼为主, 菜可以概括为“简单食材+简单烹饪+多种调料”的组合。
呈现糊糊状的各种主菜,看上去都长的差不多。
调味用到了大量的咖喱和香料,配合不同肉类、素菜,排列组合之后选择很多。
[印式薄饼][烤麦饼][黄油薄饼][蒜泥薄饼]
一种薄饼有若干变体,我们全部点了一遍,并不是能吃,而是真的薄呀。
< class="pgc-img">>亲测普通款就可以,因为配菜味道重。
< class="pgc-img">>[玛莎拉烩鸡块][玛莎拉牛肉][玛莎拉鹰嘴豆]
印度是“咖喱大国”,餐餐离不开咖喱。
玛莎拉在当地语言里指“香料”,作为咖喱名称时通常是指多种香辛料混合调制而成的调料。
其搭配丰富多样,从肉桂、肉豆蔻到黑胡椒、丁香等,都可以加入其中。
< class="pgc-img">>换言之,玛莎拉并没有固定的“配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与国内各地卤味所用香料不尽相同一个道理。
< class="pgc-img">>所以几道肉菜,虽然都叫玛莎拉,但味道并不雷同。
< class="pgc-img">>鸡块、牛肉炖的软烂,鹰嘴豆糯糯的,配上各色香料,虽然热量爆炸,但吃上就停不下来。
< class="pgc-img">>[菠菜泥烩奶酪块]
菠菜打成泥之后和奶酪块烹饪,是很适合配薄饼。
< class="pgc-img">>菠菜味道并不突出,奶酪块儿增添了丰富的口感。
< class="pgc-img">>[印式烩嫩羊肉]
这款羊肉比玛莎兰牛肉好吃哟,软软嫩嫩。
< class="pgc-img">>[印度拉茶]
也是加入了各种香料的香料奶茶,尝出了豆蔻、生姜、丁香、肉桂、茴香等。
甜度与热量都不低,看看老板的啤酒肚,心想:这样的异国料理,真的不能多吃呀。
< class="pgc-img">>【三色莲花印度餐厅 3colorlotus Indian restaurant】
地址:建外街道光华路22号光华路soho1期2层
营业时间:11:00-15:00 17:00-22:30(周一休息)
人均消费:130元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更多北京探店,请戳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北京东三环,中餐不油腻
情人节的晚餐你安排好了吗?在故宫旁边吃一顿轻奢法餐如何?
没有人会否认,北京南城这个3.5元的糖油饼,是每日的最佳早餐
冬天难以抵抗的诱惑,老北京早餐的碳水王炸
新网8月17日电 据巴基斯坦《华商报》报道,北京市的学清路,不少中国高校聚集于此。一家被称为“海淀之光”的巴基斯坦餐厅成为了附近不少学生心中第二个食堂。
这个以“zam zam”命名的地方,日常食客络绎不绝。在中巴关系日益升温的当下,这家将“制作正宗印巴菜”奉为圭臬的餐厅,越来越带有“见证中巴情谊”的味道。
“zam zam”在巴基斯坦语中有“圣水”的意思。发音却奇妙贴合京腔中的“咂摸咂摸”。于是,餐厅的故事从一开头便有着“融合”的寓意。
异国开店,需细“咂摸”
推开餐厅大门,一股浓郁的咖喱味道瞬间席卷整个鼻腔。“牛肉特色咖喱、巴基斯坦天妇罗、葱香馕。”哈曼德·查希尔(Hammad Zaheer)(以下简称为阿德),这家巴基斯坦自助餐厅的老板,细数着眼前的美食。
如今28岁的阿德毕业于武汉长江大学。四年前,他曾在当地开过一家巴基斯坦风味餐厅,后来辗转来到北京。
经过多年市场竞争,“zam zam”餐厅逐渐形成了独有的餐厅特色。“为了让人们吃到正宗印巴菜,我们员工大多是巴基斯坦人。” 阿德补充道, “如果要在其他国家开店,饮料里我们会多放些糖。像中国人并不爱吃过甜的食物,我们就推出了清新的薄荷类饮品。”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除了日常食客,一些企业、机构也会曾在这里订餐。“比如巴基斯坦大使馆学校、附近高校的一些学院等等。”在阿德手机里,至今还存着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到店内就餐,与餐馆员工们的合照。
一个承载故事的“social party”
餐厅就餐区挂置着一个黑板。上面写满了各路食客用巴基斯坦语、英语、日语、中文留给餐厅的寄语。
与其说这里是家商业餐厅,它更像是一个‘social party’。“举个例子,有两桌人在这里吃饭。一桌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外国人,另一桌是中国人,但如果他们在这里就餐超过30分钟,就会互相交谈起来。”
“温暖”是阿德对这家餐厅的希冀。“疫情期间我们这家店仍在营业。有些留学生不回国就在我们这里吃。为了那些客人,也为了店内员工,我们坚持到了今天。”阿德说。
距离“zam zam”三公里左右的地方,还有另一家巴基斯坦餐厅。阿德说,那家店的老板也是巴基斯坦人。正是北京这座城市,让两位异乡客有了‘他乡遇故知’的难得缘分。
餐馆里承载的“巴铁情”
环顾这家百十来平米的餐厅,有不少中巴元素:墙面上的中巴地图、柜台附近悬挂的两国国旗、中国孩子绘制的中巴漫画……
10年的在华生活,让阿德早已将北京当成了自己另一个家。在阿德的经历中,还有件事激励着他要在中国扎根下去。“这家店刚营业时挺忙的。有一天我看见两位中国阿姨吃完饭在擦桌子,说是看我们忙不过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1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阿德认为:“无论平常还是非常时期,中巴两国人民就像家人一样相处。大国与小家的互帮互助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在阿德未来的商业版图中,北京的这家印巴餐厅只是第一站。他希望类似的印巴餐厅能在中国“遍地开花”。“我希望以巴基斯坦餐厅为窗口,一来向中国人展示印巴食物和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巴基斯坦人。”
“疫情结束后,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到巴基斯坦看看,让他们知道巴基斯坦人也很喜欢他们。”采访尾声,阿德这样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