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10月19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自美国南加开始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逾一年半,华人餐厅业者在疫情打击、招工难、食材涨价等多重压力下,正艰辛努力维持运营。有的业者表示,不求赚钱,能够保本就很幸运了;还有业者说,经营十多年,第一次遇到如此困境;也有业者称压力前所未有,不得不将一些连锁店卖掉。但也有自助餐厅经营一枝独秀的业者,表示经营观念不同,总会在困境中找到机会。
圣伯纳汀诺县雷德兰市华人夫妇经营的餐厅Rui's Shanghai Bistro,开业至今已有三年半。业者表示,因内陆是全美通胀率高的地区,给餐厅经营带来困扰,同时受疫情影响请人也很难,夫妻二人苦心经营,可将成本降到最低。不过由于食材涨价,为了继续运营,还是要小幅上调餐饮价格。尽管有一些老客人光顾次数少了,但还是有新客人前往继续消费。目前外卖量占60-70%。但业者坦言,现在确实很难。
大和卤味连锁餐厅业者丁女士表示,疫情影响,食材涨价对餐厅有一些影响。但没有找人难的问题,因疫情中员工并未流失。她在罗兰冈、亚凯迪亚以及尔湾加大(UCI)、巴沙迪那社区学院(PCC)都有连锁餐厅,目前经营最难的属PCC的连锁店,其余都很稳定。她半年前曾上调餐饮价格,但不敢调涨太多。目前不求餐厅多赚钱,能够保本,可以为员工发薪水,支付保险金、交餐厅房租就可以了。
她表示,现在疫情没有结束,未来怎样,尚看不到亮光。但她还是保持乐观,对员工很体贴。
奇诺冈老字号餐厅大饭堂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经营有起色,但因为食材涨价,疫情尚无确定转机,感觉压力很大,希望餐厅能够顺利渡过难关。
从事餐饮业的吕女士,也从事职业介绍。她表示,从事职介20余年,从未遇到过现在的招工难,而经营餐饮十余年,也从未见过如今经营困境。她感叹,对华人餐饮业者来说,真是太难了。她原来有五家连锁店,现在已卖掉两家。食材现在涨得离谱,有的食材竟然缺货,原来一桶18美元的食用油,现在涨到50美元,原来很容易买到的春卷,现在竟然没有货源。
不过也有一些业者表示,疫情让经营获得机遇。地产业者苏家敏,也涉足自助餐业务,目前在内陆有两家自助餐厅。她表示,因为疫情影响,其它自助餐厅在内陆都陷入经营困境,有的关门歇业,自己的两家连锁自助餐厅却经营不错。虽然餐饮也调涨价格,且是大幅上调,但并未影响经营。她认为,关键是经营者观念,是否能在困境中抓住机遇。(启铬)
来源:中国新闻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
人物介绍
刘梅
重庆刘一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一手火锅创始人
2021年,授予刘梅“重庆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21年,获得2021年度渝商评选“杰出渝商” 称号;
2023年,荣获“中国饭店协会供应链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称号。
02
刘一手火锅的诞生
重庆刘一手火锅创办于2000年,其创始人刘松和刘梅两兄妹将刘一手从一个一百平米的街边火锅小店锻造成一个目前拥有1000多家分店,遍及中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阿联酋迪拜、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温哥华、多伦多、老挝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享誉中外的火锅巨头,年创营业总额超过30亿元,谱写了火锅产业的传奇!
< class="pgc-img">>1988年,刘梅的哥哥刘松在重庆南川的一个边远小镇上开酒吧、小舞厅。随后,喜欢吃火锅的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只有六七张桌子的小火锅店。由于味道不错,再加上刘松肯帮忙、人缘好,火锅店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两年后,他赚到了10多万元。
1994年,对经营有了更多的想法的刘松开了一个小煤窑,随后又买了一辆货车运煤。然而,小煤窑刚刚运行不到一年就不幸垮塌,管窑师当场被砸死。
然而,祸不单行。几天后的中午,他和几个朋友在镇上喝酒后开着空车回煤矿,直接翻下10多米高的山崖,从此失去了左手。
小煤窑关闭后,刘梅不忍心让哥哥为此丧失斗志,在刘梅的鼓励和帮助下,兄妹俩在石桥铺开了一家面积20多平方米、有10来张桌子的家常菜馆。早上卖包子、馒头、稀饭,中午做中餐并顺带为附近的写字楼送盒饭,晚上卖火锅。
“由于当时我的包子做得大、心又包得多,稀饭可以随便吃不要钱,所以生意非常好。”刘松说,这使他又有了生活的信心,两兄妹一合计,就决定到重庆开一家火锅店。
最初为省钱,店里装修都是刘松自己操刀,刘梅每天下班就到店里帮忙,“你别看我哥少了一只手,但有了希望干啥都起劲儿,爬高窜低、木工电工都是我哥”。刘梅回忆道。
为省成本,两兄妹曾经半夜到建材市场,专门去捡别人不要的瓷砖来铺厨房墙面。刘梅说:“我本来说第二天下班回去帮我哥一起弄,不管他再厉害,终究还是有些不方便,结果等我到店里一看,厨房焕然一新,我哥一个人就把活干完了。”
等到要给火锅店取名字时,却迟迟没想到合适的。刘梅寻思,不如就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叫“刘一手”,而且谐音“留一手”,挺好。就这样,2000年12月,重庆石桥铺,未来叱咤川渝火锅界的刘一手正式开张。
刘松半夜就起来炒料,早上卖早餐,中午炒菜,晚上卖火锅,刘梅下班后便来帮忙,打下手、收银、对账……
刚开始生意不好,甚至有人说刘一手开不过3个月。刘梅也非常忐忑,12月开张,店子还没暖起来就要过年,“人家都说神仙难过2、3月,那时候真怀疑,这个店是不是真的开错了。”
年后,刘一手靠着周围居民的帮衬,勉强撑过了2、3月。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重庆的夏天就要来了,店里还没空调。重庆是著名的“火炉”,夏天没空调客人又会掉很多,这时的刘梅,手上连买空调的钱都没了。
“就在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生意慢慢变好了。”由于口味、食材好,加上两兄妹做生意实诚,回头客越来越多,店里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短短两个月,便从两三桌客人,变到门庭若市。“那时候真的没什么营销,就纯靠味道、食材。”两兄妹就这么把刘一手经营了下来。
2001年兄妹俩觉得成都的火锅市场有机会,便决定到成都试水开店。彼时成都市场还不是现在的餐饮风云之地,火锅更多是街边小生意,大多数火锅店装修很差,很难拿上台面,菜品、锅底也不讲究,但偏偏价格很贵。
“我们当时每个店的风格都不一样,有中式宫廷风、异域风情,也有现代时尚”,刘梅说,他们一下子把火锅店做出了档次,“我们应该是整个改变了当时成都的火锅市场局面。”
突然冒出刘一手环境这么高大上的火锅店,自然搏得了众多眼球。而且刘梅决定,不把装修费用加在菜品中,该卖多少就卖多少,比成都的市场价还低了一级。
一流环境加上菜品便宜,好吃实惠,请客有面子,刘一手在成都迅速蹿红,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我们是火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刘一手也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010年便拥有了500余家门店,并将门店开出了国门,开到迪拜。自此,刘一手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川渝火锅的代表之一。
03
火锅浪潮下的升级
直到2015年,刘一手都处在鼎盛时期,“2010-2015年,我觉得我们相对是成功的”,刘梅说,不仅因为加盟店不断增多,而且由于之前是自己和哥哥两个人管理,但当加盟店多了,就不够用了,“当时没办法,我们引进了自己的管理模式,还去清华大学进修,不但我们学,我们让所有的高管都去学,也让我们的供应商都去学。”
进修目的不仅是自我提高,更是同频。“同频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沟通交流成本大幅降低”。如果仅仅是刘梅两兄妹去学,回来可能自己的境界高了,高管们不理解,做没法执行也没法补漏,供应商更不会去配合。
“供应商去学完后,他还打电话给我说,觉得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谈个啥事儿也没那么计较,会长远地看事情了”。刘梅觉得,这才是一个企业步入发展正轨的基础,所以那时候的刘一手进入了井喷期。
但到了2015年,火锅开始崛起: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大型连锁渐成规模,香天下等各式川渝火锅风头渐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品牌利用社交媒体线上营业,网红流行。这时的刘一手反而被后浪盖过,成了“有些落伍”的“老店”。
“其实我从2014年就感觉到危机,我不知道这一天会怎样到来,但我知道这天一定会来。”这也许便是高处不胜“寒”,即使刘梅知道刘一手总有一天会有危机,但前方一片迷雾,该怎么做?没人知道,也没人去做示范,刘一手自己就是别人模仿的案例。
尽管刘梅2014年就开始每年做品牌升级,但因为前面没有参照物,刘一手的升级不过是隔靴搔痒,“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不够狠也不够猛,意识也不够,还没有找到那个点。”
火锅浪潮的巨大红利裹挟着诸多品牌涌来,有些迷失的刘一手尽管门店依然众多,口味依然抓人,却活得不够“精彩”,人们的眼球更青睐那些“会发声”的网红。
刘梅直言:“成都火锅,它孕育了火锅的营销发展,做得特别好,在这一块儿,我个人认为我们就是没有做好。”但刘梅同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曾经网红是个褒义词,但现在,很多擅长营销的品牌,却不喜欢这个标签了,因为太多网红餐饮快速地红,然后快速死掉。
在旁观了这么多网红的生生死死后,刘梅想明白了一个逻辑:“网红就是一朵鲜花,但是一朵被人剪下来插在土里的无根鲜花;老店根系发达枝繁叶茂,但偶尔开花偶尔不开花,而像海底捞,已经是硕果累累;投资方,则是直接奔果实来的。”
这四个维度能否相互转化?当然可以。老店拥有发达的根系,就必须应和四季,该发芽发芽,该开花开花,才能结出果实;鲜花呢?必须在过季前,长出自己的根系,否则便只有凋零。“有了根系,它就会慢慢发芽,但最终它也要经历我们这个过程。”
想通这个逻辑的同时,刘梅也看清了刘一手未来的前进方向,“2019年我们又开始做新的升级,全系统的升级,这次我觉得找到感觉了。”
在网红长期占领消费者“头版头条”的时候,刘梅常想,我们到底缺什么?“其实缺很多很多,但你没有能力马上全部补好,那我们就做两件事:一,把自己的长板拉到更长;二,去补自己的短板。我们决定先拉长板,当我们的产品足够强的时候,才有精力去补短板。”
在刘梅看来,刘一手的长板无疑就是二十年来优质的口味、食材,“我们在研发上非常下功夫”,刘梅说,今天的刘一手已经不仅是开火锅店这么简单,全球600余家门店,54家海外门店,4个海外事业部,没有产品的稳定、过硬的供应链,是无法支撑的。
早在2010年,刘一手要推进迪拜门店,迪拜很难买到符合刘一手标准的底料原料,只能将底料制好运到迪拜。但国外对餐饮的限制之严格众所周知,不仅运送的底料,门店现场的底料都有严格的监督,“用老油根本想都不要想”。
自那时起,刘一手便开始研发一次性锅底,并全面投入市场,刘一手也就此成了第一批做一次性锅底的火锅头部品牌。而且国外对与“进口”相关的杯盘碗碟也有严格限制,刘一手的所有餐具也是自己定制。
为了更好地完善供应链,2014年刘一手便并购了一家大型工厂专门生产刘一手底料,将原来作坊式的底料制作,推上了规模化、正规化的道路。同时积极研发一次性牛油火锅、清油火锅、酸菜鱼、麻辣鱼等的底料,以及便携火锅、火锅面等围绕火锅生态的产品。
这其实也正是前文所说的“根系”,正是这些,支撑着刘一手没有倒在网红的洪水猛兽之下,“我觉得现在我们还活着,活得还可以,就是个很好的印证,刘一手的东西是不错的。”
而且在刘梅看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火锅正逐渐走向价值回归,口味还是会成为消费者最重要的选择标准,餐饮最终比拼的仍是吃得好,吃得爽。
2020年,刘一手将进行全线的品牌升级,用年轻人更喜爱、更符合市场的方式,将自己的底料、食材、味道,真正地植入到消费者心中。为此刘一手还专门成立了品牌升级小组,成员都是90-95后。
同时,刘一手还会上线臻品店,作为整个品牌的试验店,装修、服务都将进行国际化、年轻化升级,增强社交属性,并且只使用更新鲜、可溯源的食材,同时利用国外四个事业部的资源,引进全球食材,试图拔高整个火锅品类的出品标准。
刘一手的臻品店在2020年会开出3-5家门店,其中2家直营,1家加盟,如果效果好,有合适的、理念一致的加盟商,可能会放开到2家直营+3家加盟臻品店,“只有合适的加盟商我们才会合作,有一点不合适,和我们交情再深,哪怕和我们合作了十多年,也做不了臻品店。”刘梅说。
毋庸置疑,不仅是火锅,所有餐饮品类在网红浪潮退去,都会回归常态,不再被营销牵着走,口味一定会再次回到最重要的位置。
而刘一手在这一局厮杀中活了下来,便为日后的再次成为发力奠定了基础,正如刘梅说的,很多网红是无根鲜花,要去奋力长出根系,而老店已经拥有了发达的根系,它们已经做到了很多网红品牌费尽心机想要达到的高度。
正如刘梅所说,由于我国国力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技术及运用的迅速发展,现在是中国的年轻人正引领着世界的审美、时尚,所以他们要奋力去做的,是看清自己,去探知年轻人喜欢什么,然后将自己装点得更符合现代潮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刘一手,也适用于所有迷茫于现代营销迷雾中的所有餐企。
04
刘梅自述出海的故事
从2010到2020十年之中,刘一手建立了海外四大分公司,并在海外开创了58家分店,遍布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15个国家,在国际上荣获多个排名第一的头衔!
历经24年的不懈努力,刘一手在全球共开设1500多家分店。连续16年,刘一手跻身中国餐饮连锁百强企业前10名,是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重庆火锅协会副会长单位,先后荣获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火锅十大品牌、中华名火锅、中国火锅代言品牌、重庆名火锅、重庆市著名商标等诸多荣誉奖项,2021年中国饭店协会排名火锅企业20强第6名。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也有惨淡的经历。在海外之路发展过程中,刘一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迪拜店,曾因为一场官司,刘梅在海外逗留了一个多月。那一个多月的时间,她说她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接下来是来自刘梅的自述:
说起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也是复杂的。我人生的第一个官司居然是在迪拜打的。这段经历确实对我影响非常深,不管是从关系的角度、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我对当地宗教和有信仰的人的理解。
因为我们在国内火锅市场做得比较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开设了门店。到了2009年,我们就有了500家门店。
后来,我们的愿景和想法就变成了想让漂泊在海外的游子能够吃到家乡的味道,能够吃到妈妈的味道。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外资在国内赚我们的钱,所以就想着我们能不能到国外去赚他们的钱。
2009年春节,我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就去了迪拜,然后深深被这个国家吸引。我去之前,他们跟我说,迪拜有一个七星级酒店。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七星级的酒店是什么样子的。到了之后,我真的看见他们在一个沙漠质地的地方,建立起了一个全球最奢华、最顶级的城市,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同时,我也很兴奋?
我在兴奋什么?
我发现那里有一个中国城,我发现那里有十万中国人在那里淘金。同时,我还发现当地没有一家像样的中餐厅,也没有一家火锅店。所以,我就去问他们,想不想吃火锅。然后发现,他们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
有需求,那就是我的机会。
< class="pgc-img">>我回国后跟同事说起这件事,他们觉得我要在迪拜开一家火锅店,就是异想天开。但是我内心坚定,而且我哥哥也默认了。
所以我当时就用QQ的方式与迪拜当地建立联系,然后一点一点把开店要用的物料从重庆往迪拜运。开业的那天,是2010年的10月1日,我还把五星红旗插到了门店上面。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把中国美食带到国外,想要开创中国火锅品牌的先河。
但是兴奋没多久,我就深深跌入了谷底。
因为我的经验主义、管理半径过长、不懂迪拜当地的法律法规、太感情用事……往往忽略了人性弱点。同时,在我们生意好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进行规范化的额管理,结果就放大了我们的店员的欲望,甚至一度丧失迪拜店的主权。
为了拿回迪拜店的主权,我跑遍了迪拜的大街小巷,包括警察局、劳工部、法院……
虽然我不会英语,也不会阿拉伯语,但是并不能阻止我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在未来长达五年的时间内,我一直频繁穿梭在迪拜的上空。
在自己的坚持下,在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贵人帮助下,我打赢了官司,拿回了迪拜店的主权。
这件事也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未来,不是说非要认识别人,只要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帮别人,一定要去伸出援助之手。
事情结束之后,我也在认真总结迪拜店的得失。我也开始制定了一套开创海外市场的管理办法。我把这套方法叫“梅花宝典”。
古有“葵花宝典”,今有“梅花宝典”,样样都经典。
这个宝典里,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人才体系的打造。我们在海外筹建分公司、组建核心管理团队,必须要有人去管理,不能是松散的。不然,只会慢慢放大人的欲望。
所以,我们在海外当地招募了合伙人,以监督核心团队的管理。同时,建立国内外人才输送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解决了管理半径过长、无法监管的问题,还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第二,数据平台的建立。通过搭建刘一手集团的BI信息化系统,建立了刘一手数据化中台,打通了国内外数据的实时共享,我们从用户在线化、业务在线化、流程在线化,进行了全面搭建,完成了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链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刘一手大数据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数据平台。
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海内外各个门店的经营数据,更有利于集团总部进行战略布局、有效决策、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升运营能力。
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利用大数据平台锁定北美市场的用户群体,实现了精准营销,快速启动外卖市场,抢占先机。一年后,我们盘点北美市场后,发现门店在这种状态下也实现了微利。
第三,企业文化的打造和传播。要想凝聚人心,还是要靠企业文化。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的。
企业文化对人才搭建和人才管理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和我们团队每年都会飞到海外的各个国家的分店,去传播我们的中华美食文化,以及给我们员工传播刘一手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故事,让海外团队也能感受到来自中国刘一手团队的温暖和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文化力量去牵引和吸引他们。
同时,我们也在带动员工通过国内外的自媒体短视频来做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我自己在抖音也在做自己的IP——刘一手梅姐,从而真正带动中国美食走向全世界,让刘一手成为中国火锅产业走向全球的第一传播平台,帮助更多国内餐饮企业走出国门。
05
品牌助力残疾人
近年来,刘一手更多地推出了体验式菜品,这就是学习来的,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味道。
在管理上,刘一手注重老品牌的升级,主要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格局提档,聘请更加年轻的管理者。
在发展的同时,刘一手从来都没有忘记社会责任。
2012年至今,刘一手集团创建了公益火锅品牌——刘一手心火锅。作为全国首家无声主题火锅,“心火锅80%使用聋哑人作为服务员,就是想让他们依靠双手创造价值。
”虽然一开始顾客并不是很理解,甚至排斥,但是刘一手心火锅希望用它来传递爱,不仅是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同时还要将部分盈利继续投入到扶持残疾人公益事业中去。
慢慢地,顾客从不理解到触动,有顾客甚至专门带孩子来店里体验、做义工。刘梅说,刘一手心火锅会一直延续下去。
目前,“刘一手心火锅”在全国已开设80多家门店,解决残疾人就业4000余人,已成为残疾人自力更生的事业平台,开启他们人生新篇章的舞台。
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刘梅带领刘一手积极响应重庆市商委、重庆市火锅协会、重庆市工商联号召,向湖北省孝感市抗疫一线和重庆援鄂医护人员累计捐助上百万款项物资,并积极联系刘一手海外资源为国内输送防疫防护物资,经过多方对接,分别在法国和迪拜订购了1万只3M医用口罩,为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献上自己的力量。
同时,刘一手面对疫情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疫情期间,刘一手集团没有裁员,没有缩减员工工资。刘梅说,她不慌,因为慌也没用,因为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她沉着冷静地组织员工每日线上打卡,内容包括学习以及和家人相处。因为有了组织,刘一手的员工也就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底气。
也是在这个时期,刘一手第一时间启动火锅外卖项目,带领全国门店开展火锅外卖送餐服务,为千家万户送上了安全健康、美味地道的重庆火锅。也是这个时期,刘一手打造了一套全新的管理体系,关注人才体系的打造、数据平台的建立以及企业文化的传播。
通过筹建海外分公司,组建核心管理团队,建立国内外人才输送体系;建立刘一手数据化大平台,打通海外数据实时共享,提高决策、运营能力;同时,利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让员工感受企业温暖。
06
刘梅和刘一手的荣誉
2023中国餐饮业供应链高峰论坛暨中国饭店协会供应链专委会成立大会于5月17-19日在福州举办,会议以“多元化 数字化 产业化”为主题,邀请200+餐饮供应链领域的企业家及行业大咖走进论坛。
在5月19日下午的会议的颁奖环节中,刘一手集团董事长刘梅女士荣获【中国饭店协会供应链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称号!
中国饭店协会作为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协会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推动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能获得此荣誉不仅是中国餐饮协会对刘一手集团在供应链发展上的肯定,也是对刘一手在深耕餐饮细分领域的认可。
重庆刘一手火锅曾多次获得各级部门的奖励。曾经荣获过:重庆名火锅,中国名宴,2008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火锅行业连锁经营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十大杰出企业家,最具发展潜力连锁经营企业2006年度先进就业企业等等荣誉。
未来的刘一手将继续坚持“业精于勤、商精于诚”的企业理念,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督导运营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许经营事业,让第四代重庆火锅的时尚、品味的理念发扬光大。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世界了解重庆,让全人类品味重庆火锅。刘一手正以前所未有的骄人姿态,昂首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注:本文内容由“华人餐艺院”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1月29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许多人对海外华人亚洲餐饮可能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廉价、味道不正宗等,其实,华人餐饮在海外的发展在近些年来变化很大,尤其是法国。目前,华人亚洲餐饮在法国发展如何?哪些菜最热?
中餐外卖 盛况不再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巴黎地区,中餐馆的数量超过12000家。从经营的形式上来看,可以分成外卖,点心,自助,火锅和各色菜系等几大块。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浙江温州、青田地区的华侨华人开始源源不断地来到法国。很多人为了生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开一间外卖店。父亲或者母亲将平时在家会烧的几样菜,用大锅烧好,分别装在不同的大盘中,摆在玻璃橱柜里,然后像食堂供应一样,顾客随机挑选几样菜,根据售价,分别称重计费。
这些外卖店,也可以堂吃。顾客可以根据菜单上的套餐标准,随机挑选一荤一素,两荤一素等等。
中餐外卖店,一度是华人从业者的聚宝盆。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经济向好。法国人对中餐的认识还在兴趣上升期,很多法国家庭把节假日去中餐馆就餐,当成是一种重要的庆祝方式。中餐的消费比现在要高许多。
很多当年经营中餐馆的华侨华人说起那段时光,眼睛里还闪烁着向往和幸福的光芒。
一位曾经在“费加罗”报社旁开外卖店的女士回想到,当年他们家的外卖店,中午时分是最最忙碌的,一家人忙得手脚根本停不下来。几个人不停地的盛菜盛饭装盘打包,一个人忙着收钱,收到手都抬不了。
据知情人介绍,当年,巴黎一间二十平方米大小,地段好,客流量大的外卖店,一家三四口人经营,一年营业额可以达到四十万欧元上下。
这也许是很多华人争相经营外卖店的原因之一。于是,外卖店越开越多,价格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餐自助 日趋规模
目前,法国人眼里的中餐除了外卖店,印象最深也是最常见的是一种中餐自助餐馆。
在巴黎,这种自助餐馆规模都不是很大,都在几十人到百人上下。外省和大巴黎郊区的自助餐馆规模大不少,可以达到几百人。
这类中餐自助餐馆,不仅有各式点心、色拉,海鲜、寿司等,还有各类生鲜蔬菜和肉类、鱼片等等可供小炒,以及年糕、米粉、面食等等。价格根据时段,菜品供应种类多少,午市、晚市、节假日不同,从最初的10欧元左右一直攀升到现在20欧元上下。
这类自助餐馆,不仅是法国中餐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很流行。不过,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餐自助餐馆规模更大,价格更便宜,食物种类更丰富。
而且,这类中餐自助餐馆已经开始呈现品牌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法国一些地区,自助中餐连锁正在悄悄地扩张。在一个靠近瑞士的法国小镇,那里的自助中餐连锁店生意相当兴隆。每一个去过那里的同业者都会羡慕那样的生意。而且全是从各地赶去的瑞士和法国顾客,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旅行团游客。
连锁经营的形式,对于食材成本、宣传成本都有很好的把控,充分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形成规模化良性循环。这类中餐自助连锁模式的形成,关键在于地理位置独特,华人业内人士少。也就是说,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是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
在巴黎东面邦丹门附近,有一间名为“好运来”的中餐自助,上下错层,可以容纳百余人。同时还供应小火锅、烧烤等。这样的规模,在巴黎市区已经算不小了。但是,其规模和连锁经营的中餐自助不具可比性。
川菜火锅 日渐火爆
近年来,法国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特色中餐馆。
其中,以川菜主打的中餐馆日渐火爆。圣拉扎火车站附近的“小四川”、位于夏特莱车站和蓬必度展览中心之间的“蜀园”、“格盎大街”附近的“俏江南”、,“庞努维勒大街”附近的“诸葛江湖”等等,都是受到顾客关注和喜爱的川菜馆。
“小四川”的量大,口味重,让初到者惊讶,之后又念念不忘。
“蜀园”的前身是一家很不错的泰餐馆,其中一道“老虎的眼泪”和“海鲜汤”是很多人的必点之菜。如今,餐馆东主将泰餐转型成川菜,专门从四川德阳请来川菜厨艺大赛得主,而且在开业初期,以航空货运和客运人带的形式,将川菜调料和辣椒等带到法国。
“蜀园”的“钵钵鸡”是一绝。有人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上留言说,“蜀园”的“钵钵鸡”吃完,汤料打包回家继续下面吃。
“俏江南”的主厨是上海人,因此在品尝“泉水鱼”之后,可以配上一份“上海小唐菜”。“诸葛江湖”的“江湖冒菜”是很多人的最爱。
伴随着川菜的兴起,火锅更是遍地开花。
法国川渝同乡会会长杨长林在巴黎十二区里昂火车站附近开了一间“天赐火锅”店。据说是巴黎唯一一家可以吃到“重庆毛肚”的火锅店,所有调料和特色食材都是从重庆进口到法国的。“天赐火锅”的前身是法国一间连锁餐饮企业“小河马牛排”的分店。尽管地处华人电脑商街,但是“小河马”的经营一直不温不火。而改成“天赐火锅”之后,隔了一条街都能闻到“火锅”的香味。
在巴黎共和国广场附近,“锅色天香”、“汉食坊”、“一品味”等几家火锅店各具特色。“锅色天香”还引得多位内地和港澳台明星光顾。“汉食坊”既可以涮火锅也可以烧烤,一应俱全,食客云云。“一品味”是巴黎最早开设的火锅店之一,从最初的“瓯式”辣料辣锅到牛油全红锅底等等,温州籍东主对于火锅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改变。
当然,巴黎还有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秘书长李冰斯开设加盟的“刘一手”,以及先前提到的东南亚华人叶先生与人合伙经营的“蜀九香”等等,都是许多人常去饕餮的地方。现在,前去吃火锅的法国人也越来越多。而且,一旦吃上瘾,就放不下了。
各地菜式 发展不一
中餐在法国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一般法国人,提起中餐,就是“饺子”和“春卷”。
其实,“饺子”成为中餐的标志名称,对于广大在法国的中餐从业者来说,特别是温州、青田、文成和粤潮籍的华人华裔经营者,只能笑而不语。
在中国南方,人们更喜欢的是“馄饨”、“抄手”、“云吞”和“扁食”等等。其实,文献显示,“饺子”起源于“馄饨”。
在巴黎,想吃饺子,大多数人会建议去巴黎十三区皮蒂?萨尔佩特里埃尔医院附近的“老山东”菜馆。“老山东”的手工水饺在巴黎久负盛名,还有“特色大拉皮”、“蒜苔炒肉”等等,都是许多人心中最爱。
想吃湘菜的,有“巴黎华天中国城”、“福源丰”等。
“巴黎华天中国城”是湖南华天集团下属的海外宾馆餐饮企业,所有厨师都是由“华天”旗下各企业外派。“巴黎华天中国城”可以说是湘菜在法国最直观的存在。
2018年11月2日上午,素有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首次落户法国。在中国内地驰名的“沙县小吃”走出国门,让在法闽籍乡亲和其他华人华侨可以尝到沙县名点拌面、炖罐和柳叶蒸饺等。
巴黎还有“北京食堂”、“长安府”、“山西饭店”、“东北人家”、“正阳大酒楼”、“木卡姆新疆餐厅”等等各地餐馆。
遗憾的是,巴黎至今没有一间经营正宗上海菜的餐馆。
前两年,在巴黎三区新开了一家专营生煎的小吃店,主打上海生煎和重庆小面。开业当天,两个上海朋友闻讯而去。告诉服务员,请来二两生煎,服务员笑盈盈地回答,对不起,我们的生煎是一份份卖的。于是,轮到两个上海朋友傻了。结果,端上来的生煎是一个硕大的油煎肉包,重庆小面没有一点辣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间小吃店现在成了网红店,还在巴黎“圣米歇勒”街区开设了第二家店。据说,老板专门派人到上海学做生煎,现在的生煎已经不是当初的油煎大肉包了。
日餐渐冷 韩餐渐热
说起法国华人亚洲餐饮,不得不提同样颇受欢迎的日餐、韩餐、泰餐和越餐等。
日餐在法国,很受欢迎,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法国人对日餐等喜爱有时超越了中餐。法国人认为,日餐的制作方式更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寿司,铁板烧面对面的制作过程,让法国人感觉日餐的食材更加新鲜,更富营养。
在巴黎歌剧院大道附近的街区,是巴黎最负盛名的日韩料理集中地,整个街区遍布大大小小的日餐、韩餐餐馆,还有日韩超市,可以买到日本韩国的各种食品、调味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歌剧院街区的日韩料理店,相当一部分都是日韩裔人士经营的,因此口味相对正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法国,在巴黎,八成以上的日餐是由华人经营的。近年来,华人转营韩餐的也越来越多。
由200多家经营日餐的年轻华人自发组织的 “法国华人餐饮联名协会”已经在筹备之中。协会成员主要为从事日餐餐饮和商贸的商家业主。
据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第一副会长、利鑫国际总裁、巴黎市中心大型亚洲餐饮食材仓储式批发商场 —— 中日韩泰食品批发商场创始人徐轶透露,作为日餐从业的主力军,华人在度过日餐发展的黄金期之后,逐渐到了发展的瓶颈期。
华人经营日餐的主打菜品——寿司、炸串和刺身等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挑战。由华人经营的日餐出现了菜品单一的局面,使得食客的兴趣度降低。家家户户就这么几样,装修风格相似,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的竞争,大大压缩了利润和发展空间。
为了帮助提高旅法华人日餐从业者的厨艺水平,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巴黎亚洲美食文化交流协会于2018年9月23日主办了“首届巴黎日本寿司厨艺大赛”,法国利鑫国际、中日韩泰大批发参与协办。
比赛邀请了日本名厨和业内人士出任评委,对参赛选手在生鱼片、细卷寿司的制作及摆盘上进行了综合评比,也是对华人日餐从业者的一次行业评比。赛后,日本名厨还为华人日餐从业者精心讲解了寿司制作的要点、难点等等。
徐轶认为,华人日餐从业者要想在事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提高日餐制作的专业性。
在法国,日餐热曾经风靡一时,一段时间,法国各大超市还专门开辟了寿司专区,引入了寿司连锁品牌。
2008年金融危机前,在许多经营者眼里,好像日餐只要开就能挣钱。几间华人的印刷企业,在接到菜单印刷业务中,日餐馆的数量占了很大的比重。
随着法国经济的日益不景气,法国人对日餐的新鲜度日益降低,大多数华人日餐馆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巴黎六区圣日尔曼大道上,有一家由东南亚华人经营的日餐馆,价格不菲,曾经食客如云,而且大多数是法国人。现在,该家日餐馆东主叶先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在巴黎二区经营的火锅店上。不久前,又在巴黎十三区开了第二家火锅店。
法国美丽城联合商会第一副会长叶文经营日餐很多年。他在美丽城街区的日餐馆小有名气,在鱼生制作上,叶文也颇有心得。而他却在日餐店相隔百米的地方,新开了一间韩餐馆。四五十欧元一份的“和牛”成了其韩餐馆的招牌菜。
韩餐烧烤的自助性,对华人经营者来说,是降低经营者人工成本的一个最直接的因素。一般法国人和华人,对于韩餐的认知度仅限于烧烤,冷面和石锅饭。而在法国,来吃韩餐的顾客绝大多数选择的又都是烧烤,因此,韩餐开始得到华人经营者的日益青睐。
越柬泰餐 兴盛不衰
在法国,泰餐、越餐的经营一直是由来自中南半岛的华人华裔占据主导,而且兴盛不衰。巴黎十三区、十八区和美丽城街区可以随处可见泰餐、越餐和柬餐的身影。冬阴功汤、菠萝饭、越南米粉等等是这些亚洲餐馆的招牌。
巴黎十三区多家经营越南米粉的餐馆受到法国顾客的追捧,门庭若市,到了用餐时间,往往要排队等候。而令许多留法学子难忘的,是一家随米粉赠送一份牛骨的餐馆。就是这份牛骨,使得这家紧挨着一家网红越粉店的越餐馆屹立不倒。(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