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大半年的下跌,很多股票都跌出了低估值的状态,这轮下跌迎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投资最好机会。但是这也是造假地雷阵频发的时期,多家公司爆雷甚至退市。千万不要踏中陷阱,你该如何识别财务造假呢?
我们都知道,应收账款是财务舞弊的高发区域,也是信贷实践中必须仔细关注的科目之一。应收账款越多,说明行业/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为达成交易,不得不赊销。
一、从应收账款看信用风险
整体来看,应收账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销售收入的质量。如果公司销售收入包含“水分”,应收账款占比出现异常,不排除未来将以应收账款坏账的形式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产生负面影响。
案例一:乐视网。
2017年乐视网亏损181.8亿,巨额亏损直接导致公司资不抵债。如此惊人的亏损是如何发生的呢?拆分利润表,当年公司资产减值108.8亿(此前2015-2016年公司资产减值分别为0.5亿、1.2亿和3.5亿),这部分占了当年亏损额的六成。然后造成2017年乐视网资产减值的重要原因是坏账损失和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坏账损失高达60.9亿。
为什么乐视网一夜之间应收账款缩水如此严重?这可能与乐视网的应收账款结构有关。从2016年年报来看,乐视网通过业务模式调整,导致公司2016年关联方交易增加,而这些关联方交易多体现为应收账款增加。到了2017年年报,公司直接对外部关联方44亿应收账款按照67.44%计提坏账准备。
二、应收账款的行业特性
当然,分析应收账款项目时也不能简单的只观察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绝对比重,因为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例如,建筑施工业下游多为房地产企业和政府,谈判地位相对较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就偏大。部分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因产能过剩及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赊销占比高。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住宿、餐饮、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超市等,下游多为个体消费者,一般采取财货两清和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应收账款就很小或不存在。如下图:
三、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变化
一般情况下,企业议价能力越强,下游客户就越不容易占用企业的资金,财报中应收账款金额就很小,应收账款周转率就越高。否则,相反。如严重不符,可能存财务舞弊,建议详细核查。
案例2:蓝田股份。
其200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是175.4,分别是武昌鱼和洞庭水殖的7和5.7倍。因水产品差异度很小,蓝田股份如此强势的合理逻辑在哪里。如此高的周转率,如此完美的结算方式(钱货两清为主)以及远超同行业的销售收入,一切都太多美好。现在,大家都知道,蓝田股份虚增收入、虚增资产。其美好不过只是骗局而已。
四、关联非关联化/对敲
通过将关联企业间嫁接一层第三方非关联企业,可完美的完成任务指标。
案例3:某国企
某国企A,旗下拥有贸易企业B,销售货物给C,C给销售D(央企)。C既不是A也不是B的关联企业,后续D逆向原路返回销售另外的货物给B。一来一回,国企A和央企D收入都大幅增加,但可能只是过下票,走走流水,但可能助推泡沫经济,并骗取银行信用。
五、应收集中度过高
有些客户的应收账款集中度较高,有些较低,需特别关注大额应收账款客户的付款能力和真实性,以判断其可收回性。
案例4:四川长虹
2003年前5大应收账款集中度达93%,其中国外客户应收账款金额达44.47亿元。后续,纸保不住火,计提大额坏账准备。
六、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和方法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关注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及变更节点,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并与同行业对比分析,也是较为有益的审查审批指标之一。
案例5:工程机械行业
2011年某几家工程机械企业,均相序变更了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对一年内到期和2-3年内到期的应收账款均下调坏账比例,不同程度的美化了报表利润。现在回顾,2011年那一年,这些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达成历史最高水平。也许这真是“冬江水冷他先知”。
若觉得小编文章有意思,可关注公众号越声情报(ystz927),获取更多的股票投资要诀,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投资体系。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
者:初善君
来源:初善投资
应收账款(Receivables)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就是企业确认了收入和利润还没收到钱,只能放在应收账款了。
应付账款通常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是企业应支付但尚未支付的手续费和佣金,就是企业买进了原材料等但是还没付款,只能放在应付账款了。
应收和应付共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最理想的经营现金流模式就是该收的都收回来,该付的推迟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一定优秀的让人窒息。
假设所有上市公司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大整体的话,所有产品和服务最终买单的只有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我的应收账款就是上游公司的应付账款,那么我们可以必然得出一个结论: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上市公司即零售公司应收账款都不会太多,客户是政府部门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都比较大,而更多地企业是介于两者之间,这种企业的应收应付就需要依据企业行业内的话语权了。
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很明显支持初善君的这个结论。客户是消费者的行业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都不高,比如超市、啤酒、百货、餐饮、酒店、高速公路等等,尤其是超市,201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高达775.66亿元,但是应收账款余额只有12.37亿元,占比全A股行业最低。
那么客户主要为政府机关的行业,以环保和军工为例,这些行业的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都高达100%以上,比如航天装备,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但是应收账款余额已经高达223.68亿了,这应收账款账期肯定超过半年了。再比如园林工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应收账款余额高达304亿元。应收账款占比最高的是装修装饰,主要是指大型装饰,比如鸟巢、水立方那种,以政府客户为主,应收账款余额比较大。如果是以个人客户为主的装饰公司名雕股份应收账款只有0.5亿元,占比只有1.7%。
那么一个容易形成寡头的市场里,上市公司通过少付应付,催收应收,形成对上下游的挤占,典型的是苹果、亚马逊等等。以国内的汽车产业链为例,上游是零部件行业、中间是整车、下游是汽车服务业。可以看到整车的应收账款都是卖车给汽车服务业形成的,但是因为整车相对话语权强,因此应收占比低,通过对上游零部件公司的话语权,应付占比高。而对于汽车服务业来说,其客户主要是消费者,因此应收类占比低,而对于汽车零部件来说,由于下游都是大整车公司,应收占比高。
那么消费领域是不是应收账款很少呢?其实从企业制造出产品到我们接触到产品,还存在经销以及零售环节,因此通过获取最终消费者,通过压榨上游的款项增加自己的应付账款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现在的京东,以前的苏宁和国美,均是如此。
下表是苏宁电器2006年至2012年的应收、应付和营业收入,可以发现应收类账款非常低,因为客户是我们消费者嘛。但是可以看到应付账款非常高,而且增长率明显快于营业收入,也就意味着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快速提高,那几年是家电类公司过得不太舒服但是苏宁国美美滋滋的年份。
京东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如此,2012年时,京东应收账款及票据只有5亿元,当年的应付账款高达81亿元,而截至2018年中报,应收账款只有172亿元,应付账款达到了875亿元。京东正是通过对上游的资金占有,即使不盈利也活的很滋润。
那么各位小伙伴一定更想知道哪些公司的得应收账款最少,甚至是没有应收账款呢?通过删选收入大于10亿,应收账款最小的公司如下。可以看到行业分布上,居然出现了福建水泥、泰山石油和西部矿业这三家理论上应收类账款不低的公司,其他公司都是可以理解的。
理论上大家会觉得没有应收类账款的公司都是好公司,但是更需要同行业对比。比如牧原股份是养猪的,那么同行业对比来看,营收占比最低的是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倒是符合行业内最优公司的身份,股价表现最好也是牧原股份,占比最高的雏鹰农牧已经在连续跌停的路上不能自拔了。
但是当我们对比超市行业就可以发现,股价表现最优异的永辉超市应收账款是最高的,占比也是倒数第二高的。说明了什么呢?留给大家思考,因为我也没想好如何解释。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视角,既然应收账款是被下游占有资金,应付账款是占有上游企业资金,那么应付类-应收类就是代表整体资金占有能力,理论上,企业的应收账款大于应付账款,但是A股从不缺少优秀的企业。通过删选,哪些行业和企业的资金占有能力最强呢?且听下回分解。
总之,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不仅仅资产负债表的两个科目,可以是企业行业特征的反应,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更能成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现金流为王的2018年,选择应收账款低的行业本身就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即使是应收账款低的行业里,企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有些事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有些可能只是企业经营的选择,不能简单判断出谁最优秀,还需要具体分析。
最后以上分析均没包含银行、证券和房地产业,这些从应收账款角度才是最牛的行业,直面消费者,且没有赊欠,但是都存在杠杆太高的毛病,你们说是巧合吗?
< class="pgc-img">>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各个省市采取各项严格措施遏制疫情蔓延,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多数餐饮品牌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
根据公开资料,海底捞自1月26日起,暂时停止中国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除外)门店营业,恢复开业时间将另行通知。九毛九、呷哺呷哺、全聚德等餐饮公司也都发布公告,于“新冠疫情”期间暂时停止营业。
餐饮行业是因疫情最受重创的行业之一。上市餐饮公司股价普遍走跌。停业期间,在丧失现金流来源的情况下,餐企仍需要承担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两大刚性支出。双重压力之下,餐企可能还要面对为应对春节消费高峰而“囤货”所带来的大量食材损失。
此次疫情对餐企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当前疫情趋势尚未完全明确,多重压力连续冲击下,餐饮公司们还能支撑多久?
< class="pgc-img">>餐饮板块股价普遍走跌
为防止疫情继续扩散,人流外出和密集活动被大大限制,餐饮是受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的行业之一,餐饮上市公司股价普遍大跌。
据统计,2020年1月21日至2月12日期间,沪深港三市包括百胜中国在内的43家餐饮上市公司中,有36家的股价均有不同程度上的下跌。其中,海底捞走低2.24%,百胜中国走低8.89%,呷哺呷哺走低13.62%,上市不久的九毛九也走低3.55%。
< class="pgc-img">>停业损失惨重
我国餐饮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港股,受此前2019年6月份开始的社会事件影响,不少港股餐饮公司的经营已经面临困境,发出盈利警告。
< class="pgc-img">>此次疫情极大减少了外出及旅游人群,主营业务在内地和港澳台的餐饮公司都将因停业而面临重大收入损失。
以海底捞为例,201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8亿元(人民币,下同),根据过去三年47.38%的复合增长率测算,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规模或将达到172.71亿元。假设海底捞因疫情停业的时间为一个月,损失的平均收入将为28.78亿元。
春节假期黄金周往往是消费高增长的时期,餐饮公司于此期间停业所损失的收入也许远不止这些。
< class="pgc-img">>人力、租金两大刚性支出,行业龙头能撑多久?
餐饮行业普遍应收账款较少,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流与当期的营业收入联系紧密。比如,2018年全聚德的营业收入为17.77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9.1亿元,西安饮食2018年营收4.96亿元,相应收到的现金为5.3亿元。
门店停业之后,餐饮企业的现金源头被切断,而员工工资和店面租金作为短期刚性现金支出,则需要餐饮企业定期支付,行业普遍面临现金流危机。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除原材料外,房租支出和人力成本往往是占餐饮行业营业收入最高的两项成本。
2018年数据显示,百胜中国拥有员工45万人,一年要承担117.64亿元的员工薪酬。主打服务的海底捞拥有员工6.91万人,全年需要支付员工薪酬50.16亿元,人均薪酬达7.26万元。大快活、全聚德、广州酒家等餐饮公司也负担着较高的员工成本,其人均薪酬均在10万元以上。
< class="pgc-img">>将员工薪酬规模对比收入和成本来看,各家样本餐饮公司的员工薪酬占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比例均维持在20%以上。
其中,全聚德和西安饮食的员工薪酬占营业收入的四成左右,海底捞和九毛九的员工薪酬占比在三成上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众多品牌的百胜中国凭借其规模效应将员工薪酬占营收的比例控制在20.37%。
< class="pgc-img">>人力成本是餐企日常运营中具有相当分量的一笔必需支出,在门店停止营业、缺失收入的情况下,大部分餐饮公司将遭受巨大的资金压力。
仍然以海底捞为例,截止2019年6月30日,海底捞拥有货币资金30.03亿元。以2018年全年数据计算,海底捞每个月的员工成本为4.18亿元。仅考虑支付人力成本的情况下,海底捞在手的资金足够支付员工薪酬半年以上。
< class="pgc-img">>需要一提的是,海底捞的现金压力在众多餐饮公司中并不算最严峻的。海底捞发行上市之前,截止2018年6月底,账面资金仅有5.31亿元,IPO后获得融资金额约66.3亿元,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公司的资金状况。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表示,“账上现金抗不过3个月,2万多名员工待业”。根据数据统计,部分上市餐企的货币资金足够支付员工薪酬的时间也不足3个月,这其中就包括呷哺呷哺和上市发行之前的九毛九。
九毛九此次首发募资总额约22.7亿元,相较于2019年上半年平均每月2100.25万元的租金费用以及5334.55万元的员工成本,九毛九上市后将有着较为充裕的账目资金。
海底捞和九毛九的情况印证了一个现象,相比于上市餐饮公司,众多非上市小微餐企可能面临可持续经营风险,手中没有留备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此次危机。就像上市发行前的九毛九,仅凭1.26亿元的在手资金很难长期维持停业期间的刚性支出。
食材存货堆积,公司损失进一步加大
餐饮企业为了应对春节消费高峰期,往往会提前加大采购与备货。除了刚性成本以外,积压的食材在这次疫情中也会给餐饮公司带来进一步损失。
例如,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曾公开表示,为应对春节提前订的货有一个多亿,大多无法退货,还有大量蔬菜肯定要报废。
另外,财务数据显示,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海底捞的存货金额在近几年迅速提升。截止2018年年底,海底捞门店数量由2015年的146家增加至466家,存货金额由4106.5万元攀升至4.57亿元,存货周转天数由4.9天上升为14.5天。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净增加门店127家,预计2019年年底的存货水平将较2018年进一步增加,在这之中占有六成以上的食材原材料或将因停业而造成大额损失。
< class="pgc-img">>复盘2003年“非典”对餐饮行业影响
2003年2月中旬SARS疫情爆发公开,餐饮行业增长受挫,限额以上餐饮行业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27.4%下降至2003年的19.7%。2003年5月中下旬,SARS疫情逐渐扑灭。我国限额以上餐饮行业收入于次年大幅增长,增长率达54.4%。
< class="pgc-img">>从具体个股表现来看,A股“老字号”西安饮食200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26%,全年营收共同比减少2279.54万元,次年营业收入恢复增长,同比增幅为27.48%。
几个成立较早的港股餐企也同样在2003年中报期间经历营收下滑的情境,比如大快活、合兴集团和大家乐集团,经营业绩于次年得到改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范围大于“非典”,对于餐饮行业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此后或将经历1~2个季度的消化期和恢复期。
餐饮公司当下生存困境的应对措施
疫情当前,餐饮企业已纷纷寻找办法来突破现在的困境。
多样化服务弥补损失:呷哺呷哺、小肥羊等多家餐饮企业推出“零接触配送”的外卖服务。包括全聚德在内的丰泽园、眉州东坡、鑫巴蜀等饭店售卖蔬菜等原材料。
租金成本管控:万达、华润、万科等商业物业和地产龙头实施不同程度的商户租金和物业费的减免。
人力成本管控:翠华控股公告,由2020年2月1日起 全体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成员率先减薪30%,为期三个月。龙皇集团公告,全体董事、高级管理层人员及雇员协定并将自2020年2月起无薪休假七天。叙福楼集团公告,本集团执行董事兼主席及行政总裁黄杰龙,太平绅士,及执行董事兼副主席高秀芝已主动将彼等各自薪酬自2020年3月1日起暂时减半。
贷款补血:西贝餐饮集团收到浦发银行提供的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WGX)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