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们的冲突对抗、“勾心斗角”也远比少男少女们的“C位”之战要激烈得多,汪小菲摔桌离席的场面就足够买十次热搜。
文|小熊猫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ID:xrich666)
· · ·
在不久前,我的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都是《青春有你2》,饭圈女孩们全力以赴安利自己pick的姐姐妹妹们,在社交平台刷起了花式彩虹屁。
< class="pgc-img">>这些喧嚣的热搜和营销,不禁让我怀念起了我当年看过最上头的那档选秀节目。这节目既不是《超女》或《快男》,也不是《偶练》和《青你》,而是一档叫作《赢在中国》的商业选秀节目。
早些年,《赢在中国》也曾经让无数粉丝热血打call,节目粉丝的热情完全不亚于现在的“追星女孩”。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怀念这节目。
< class="pgc-img">>▲直到2020年,网友仍然在怀念赢在中国
1.
/ 《赢在中国》是个啥 /
《赢在中国》其实可以说是商业版的《青春有你》。
只不过,这节目在央视开播,在节目中pick各个创业选手的不是“全民制作人”,而是以马云、俞敏洪、郭广昌(复星集团老板)为代表的评委。
< class="pgc-img">>▲马云和俞敏洪,一起当导师的幸福
选手们争取的也不是出道名额,而是最高可达1000万的创业资金。
在那个年代,移动互联网尚未兴起,融资渠道尚未畅通,创业者寻求融资不那么容易。《赢在中国》就是个沟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桥梁。
这么多年来,早年渣渣画质的《赢在中国》依旧让人回味,甚至还让我琢磨出一点不同的味道。这档商业选秀节目可以说是选秀节目里最全民化的,商业节目里最热血的,真人秀里最爱说相声的。
参赛者上到70岁的老汉,下到19岁的美籍华裔少女,甚至男女老少,全家上阵,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收视风暴。
< class="pgc-img">>▲全家上阵支持选手
说起“造梗”和金句,《赢在中国》也是个中翘楚,一点也不比“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差,大佬们的故事也远比杨超越、虞书欣精彩。
选手们口才极佳,留下了不少爆笑金句,有选手可谓天生段子手,每一个回答都让人笑得喷饭。
一场商业辩论赛甚至能引发马云和史玉柱的金句battle。
< class="pgc-img">>▲“史玉柱先生说过,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比登上太阳还难。”“但是马云先生说过不是不可能。”
选手们的冲突对抗、“勾心斗角”也远比少男少女们的“C位”之战要激烈得多,汪小菲摔桌离席的场面就足够买十次热搜。
< class="pgc-img">>▲《赢在中国之蓝天碧水间》中,汪小菲愤而摔桌离席。
不过,最为江湖人津津乐道的还要数一名观众和慧聪网老总郭凡生的battle。
在2006年第一届《赢在中国》节目现场,有不知名观众大胆质疑慧聪网老总郭凡生,认为慧聪网的经营模式有问题,五年内阿里必将整合完资源,腾出手吃掉慧聪。
< class="pgc-img">>▲感受一下郭凡生的无奈苦笑
这观点当然是遭到了郭凡生的激烈反驳和嘲讽,台前台后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 class="pgc-img">>▲ “我都那么成功了,你都不信任我,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一个比我还不成功的人。”
直到时间验证小伙子的预言,阿里确实将慧聪网拍死在了沙滩上。而当年籍籍无名被嘲讽的小伙子,又疑似是后来万网的创始人张向东,疑似上演了一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穷小子逆袭金手指爽文。
< class="pgc-img">>▲担任万网CEO的张向东
其实,《赢在中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梗和笑点,更多的是黄金时代的创业梦想,是一往无前的热血与激情。直到现在,《赢在中国》的经典语录仍然不时被各路人马引用,马云点评的视频剪辑更是躺在无数热血青年的收藏夹里。
< class="pgc-img">>▲当年的《赢在中国》激励了无数青年
< class="pgc-img">>然而,好景不长。任何一款节目都有其生命周期。《赢在中国》一开始只举办了三届。此后,王利芬离开央视之后又重新拾起了这个IP,举办了《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2016赢在中国》、新版《赢在中国》(2017),然而这些新版节目都不复曾经的辉煌。
2. / 创业大佬今何在 /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赢在中国》停播了,但是这档节目的影响力持续了十多年。曾经在节目里叱咤风云、承载了无数梦想的大佬们自然也没有被粉丝们所遗忘。
< class="pgc-img">>▲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在关注着节目选手的近况
其实,这么多年来,《赢在中国》选手的故事远比江湖流传的无名观众成功预言慧聪网走向的传闻要来得更为跌宕起伏。当年的学员,有的大发横财,有的混得尚可,还有一些彻底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节目的优等生大多都混得不差。第一届的冠军宋文明凭借着节目提供的1000万融资创办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
< class="pgc-img">>第二界的冠军李书文因为浓烈的个人特征凝聚了一批死忠粉,创办的厚朴金控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两年来,李书文还效仿罗振宇搞起了跨年演讲,大有向相声界进军的趋势。
< class="pgc-img">>▲李书文演讲海报
节目中优秀的女性也不少,第三届的冠亚军就都是女性。冠军谢莉创办的奇火锅已经拥有超过两百家连锁店,资产上亿。亚军曾花创办的思凯乐户外品牌也发展得不错。
< class="pgc-img">>▲选手谢莉
< class="pgc-img">>▲选手曾花
而在第一季斩获前五强的吴志祥大概是发展得最好了。节目结束后,吴志祥拒绝了节目提供的五百万风投,自己融资创办了同程艺龙。现在的同程艺龙市值已达268.74亿港元。吴志祥当年还是阿里的员工,被马云赶出阿里后进行了大概三次创业,当年参赛时吴志祥已经拥有了一家拥有80个员工的公司。
< class="pgc-img">>▲比赛中的吴志祥
但是,《赢在中国》不仅仅是成功者的故事,其中也充满了大起大落和创业的曲折心酸。
第一季选手周瑾,参加比赛时怀有八个月的身孕。靠着顽强的毅力,周瑾最终杀入三强斩获季军。比赛结束后,周瑾不等钱到位就从原单位辞职,自投二十万,找了七个朋友在苏州注册成立了与女儿名字同音的"嘉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然而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她没有等来投资,公司资金链断裂,现在也没有水花了。
< class="pgc-img">>第三季闯入决赛的陈思达因航模发烧友的身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结束后,陈思达创办了自己的无人机企业,发展前景大好。然而,现如今陈思达却被法院列为限制消费人员,不知能否东山再起。
< class="pgc-img">>而更多没有杀入TOP行列的选手更是彻底消失在了人海中。
3. / 《赢在中国》启示录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用来描述《赢在中国》恰如其分。《赢在中国》诞生在2006年,那是互联网发展的起步阶段,更是新一轮创业潮的开端。
那一年,有作者在博客(对,就是这种古早的平台)上写道:
2006年的互联网,谁的野心最大?我曾想过也许是陈天桥,盛大公司力推盛大盒子就是一个明证。我也想到过张朝阳,他曾经放话出来要在两年内超过百度。
很多人认为马化腾的野心才是最大的,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目前股票市值上看,腾讯已经稳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头把交椅。
那么以超越腾讯为目标的人一定就是2006年最有野心的人。这个人应该是陈一舟。
(作者:天极网米晓彬)
< class="pgc-img">>
▲陈一舟老哥
陈哥在那会子确实春风得意,买下了王兴创建的人人网,号称“国内SNS社交网站大战已经结束了”。然而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忍痛割肉的王兴成了小巨头美团的当家人,陈一舟却已远离互联网商业battle舞台中央。
是不是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
2006年前后,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黄金时期,无数创业者写就了草根暴富的神话。投资并购政策的放开使大量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整个社会躁动着创业的激情。
借着创业热潮的东风,《赢在中国》一开播就迎来了收视高峰。到了后来,《赢在中国》的续篇们收视大跌,有人说这是综艺节目固有的生命周期,有人说是后来的参赛者借着节目的流量打广告动机不纯。
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那个创业的黄金时代不复。
< class="pgc-img">>▲人们当年信仰创业改变命运,现在却说创业导致阶层下滑(特指某位“L”老师)
《赢在中国》的成功是时代下的产物。如今回头看看,无论是比赛本身还是结果,都带有无法忽视的时代烙印。
比如在《赢在中国》第二季的冠军争夺战中,几乎所有评委都把票投给了李书文,除了IDG的熊晓鸽、软银赛富的阎焱和新东方的俞洪敏。
< class="pgc-img">>▲从左到右:熊晓鸽、王利芬、马云、史玉柱
熊晓鸽解释道,在场的各位都是做实业的,只有他和阎焱做投资,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太一样。阎焱也说,真正他看好的人已经被淘汰了。
当年的《赢在中国》选拔的并不是明星项目,而是明星选手。参赛时的李书文从事的是比较传统的办公家具行业,给资本留下的想象空间不大,也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狂飙突进的脚步。所以熊晓鸽才会说那番话。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可以划分成两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重点是互联网上的“圈地运动”和平台战役。
第二个时代的重点则在于基于平台衍生的细分赛道和内容竞争。
在互联网的“圈地运动”中,微信电话、手机支付、网络购物……无数颠覆我们认知的互联网模式冉冉升起。那些年的互联网企业打的更多是争夺平台的战役,他们不需要占领用户心智,只可能重构用户心智,它们不是占领者,更像是开拓者。
< class="pgc-img">>▲2013年,手机支付还没普及,机皇还是三星
当互联网平台搭建完毕之后,公司们又一头扎进赛道细分和内容时代。回过头看,《赢在中国》中做得比较好的项目确实是吃了当时的互联网红利,走在了这两个时代的浪潮之上。
吴志祥和他的OTA(online Travel Agency,即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同程艺龙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互联网全面席卷生活之前,旅游行业看起来与赛博世界八竿子打不着;而当时代大幕缓缓升起时,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 class="pgc-img">>▲2018年同程艺龙赴港上市,吴志祥在港交所敲锣。图源创客公社
不过对于《赢在中国》的选手和更多创业者而言,当个时代先锋去“做互联网公司”也不是必须的,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正应了马云那句话:“人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潮头飙浪或者发挥特长,都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资料:
[1]http://politics.rmlt.com.cn/2017/1020/500475.shtml
[2]https://www.sohu.com/a/201314061_104421
[3]https://mp.weixin.qq.com/s/dFmmdrffkP52CYGuVcqq9Q
[4]https://www.sohu.com/a/107560559_434939
<>/赵代波
当我们看到那些似乎做到极致的企业纷纷转向时,谢莉依然死盯着火锅,并宣称要把火锅进行到底。
对生性爽朗好动的谢莉而言,坚持做火锅并不为难,不仅仅是因为奇火锅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而且因为从做火锅的三重境界里,她已经无法脱蜕出自己的性格——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做火锅,这样的追求,远比利润和金钱来得更有意义。
9月19日,阿里上市的当天,谢莉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文字:
杭州阿里总部已经沸腾了!每人182万美元!阿里巴巴集团今天上市,确定IPO发行价为68美元,此次上市募集资金217.6亿美元,最高募集资金250.2亿美元。将造就千万富翁近万人,30人合伙人团队分享210亿差不多,平均每人182万美金。跟对人,做对事,合作伙伴很重要!
跟对人,做对事,这6个简单的字,这是谢莉一生职业和创业生涯的精华提炼。不仅仅是告诫自己的同事,更多的是告诫自己。
什么是做对事?
纪伯伦曾经有一句名诗: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对谢莉而言,从七张桌子起家,到扫地一般囊括上海NTA饭店联盟“企业发展基金评选活动”冠军百万元奖金和央视“赢在中国”总冠军的千万元创业基金,再到成为13000名员工、营业额18亿元的餐饮集团掌门人,其路径和逻辑始终紧靠着火锅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存量资产”。在她看来,这种因此前种种艰辛和磨难而圣化出来的行业,是真正的做对的事。
既然是对的事,为什么要改弦更张?
鲜为人知的是,在阿里上市前,马云曾带着二十几位高管到奇火锅银座店拜访谢莉夫妇,并称其为“高手在民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谢莉余勇就在重庆开设了专业的物流公司——这是马云2013年5月才通过菜鸟物流展现出来的商机。
这段历史之所以并不曾被广泛宣传,不是谢莉和余勇不擅长推广,而是在他们看来,自己并不真正具备做人生导师的专业资历,并不足以让自己就戴上马云口里如扫地神僧一般“民间高手”的桂冠——按中国传统来说,在2008年“赢在中国”获得总冠军的谢莉,甚至可以算是时为评委的马云的学生。也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才让谢莉在其他火锅品牌纷纷转向房地产、国内名企转向农业时,能躲过潮流的筛打,坚持自己的路径毫不动摇。
传奇:另类的尖叫
在重庆,火锅是一种基本生活。几乎没有哪一条街上没有火锅店,也没有谁对街边火锅店的起起落落感到惊奇。有新店开张,呼朋引伴去“尝鲜”并不是重庆人的正常思维逻辑。在他们看来,让满街都飘荡着混合着牛油和花椒辣椒香味的火锅,“味道其实差不多。”
在一个混战的江湖里成为爆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52岁女老板在四川小县城里把奇火锅做得风生水起,任周边各种火锅海鲜中餐走马灯似的换,自己的经营面积却一扩再扩,上演了县城餐饮演义里的奇迹(http://cy.sj998.com/huoguo/441335.shtml);阿里巴巴马云带着20多位高管来到奇火锅银座店拜访,俞敏洪特别参观,国际大牌周星驰、章子怡、黄圣依、蒋勤勤、谢娜等都曾先后慕名而来。
谢莉对重庆火锅做了什么?
在重庆人的眼里,奇火锅就是一种“吃了不上火的火锅”,因为其独特的不上火定位,使人们对其味道产生了质疑:不麻辣还是重庆火锅吗?殊不知,奇火锅的勃兴,正是因为地道正宗的重庆火锅口味而起。谢莉在重庆两路口门店外向顾客解释“人满了别来了”的时候,一个年轻女顾客“好吃是好吃,要是不上火就好了”的感叹,才使谢莉找到了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和丈夫余勇一起,通过精心研究而诞生了中国唯一一家不上火又味道纯正的“重庆麻辣火锅”。
对一个沿续了17年的火锅老字号而言,仅仅这一次创新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其成为重庆最大的火锅企业的。尽管有后来名动中国的冠军头衔带来的价值数亿元的免费推广,但商业的天秤始终有两边:一边是市场认同度,一边则是企业的内功。而后者才是企业传奇的永动机。
在中国,同一个行业里每家企业的运营框架基本大同小异,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其实是在于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是否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对致力于把火锅进行到底的谢莉而言,如何完成奇火锅的极致追求?
一是盯死事情。
在餐饮企业,菜品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难题。2013年,在云南进行市场巡查时,谢莉发现当地一种菜销售额特别高。于是试着把这种菜引进重庆,效果出奇的好。于是,有全国各地拥有300家加盟店的奇火锅有了一个最简单方便的菜品创新路径:各省市销售最好的本地特色菜,即成为奇火锅直营店和其他省市加盟店的新菜;
成本也是任何企业都孜孜不倦追求极致的财务项目。谢莉的办法不是节省人工,而是增加人力:2014年,位于渝北区的中央厨房落成,在这个规定细致到“员工一根头发都不能掉”和“车间内不许见到一只苍蝇”的现代化工厂里,却唯一保留着底料炒制的手工化——尽管这样的成本绝不是最低的,但却是使火锅味道正宗的绝对保证。
二是盯死人。
这里的盯死人,似乎与企业精神有些格格不入。但对谢莉而言,这种“盯人”却和其他企业不一样。
2013年底,谢莉突然宣布重奖几位普通员工小轿车,其中包括厨房里最不受人注意的洗碗工人。这一意外举动引起内部的极大震动,谢莉为此专门写了一封内部邮件,明确提出“反思规则”:不追求当前回报而努力付出的员工,才是企业最应该尊重和保护的员工。
在人人都追求如何快速引爆品牌的互联网时代,谢莉的深耕显得另类而并不传奇。但在采访中,谢莉似乎并不在意这样的速度,依然是典型重庆女人的仰头一笑:我要做的是未来的企业。
火锅不只是一门生意
2014年9月,刚从欧洲带着女儿游学回来的谢莉,主要的心思依然没有放在已经到来的招商旺季上,而是一边为刚刚开业的百乐天老火锅吆喝,使其生意火爆到必须提前三天预约排队才能吃得上,一边兴致勃勃地做起了“重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委。
此前被媒体泛称为“草根企业家”的谢莉,已经把生意做成了自己快乐的生活。
在今年世界杯期间,企业纷纷搭车促销,谢莉却突然宣称:我要做一个有性格的真球迷,只支持德国队!于是,所有奇火锅直营店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德国球迷免费吃!”
所有企业家都有一种情怀和性格,但当面临利润和成本的理性时,责任感和价值观往往驱使着决策越来越远离性格。2014年10月,被称为企业乌托邦的胖东来宣布关门,即是对性格、情怀和企业理性之间永恒悖论的现实论证。然而对直爽的重庆妹子谢莉而言,骨子里的耿直果敢似乎始终挥之不去。
于是,谢莉花上十几天时间作为唯一的商界代表做了丝绸之路的申遗大使,在其一路所发的微博里,没有提及自己的企业一个字;
于是,奇火锅的员工宿舍由原来的八人间改为六人间、四人间,甚至有的房间像宾馆一样漂亮整洁;
于是,奇火锅的股东由原来的60人扩展到了上百人。
在遍街是火锅的重庆,火锅越来越多,能吃的却越来越少,能打动人的更少。火锅店越来越多,能活下来的却越来越少,能活过几十年就是稀罕,更不要说传承几代了。谢莉如何破局?
做企业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做利润,第二重境界是做品牌,第三重境界则是做人。对重庆火锅而言,天上流火一般的火热是固有属性,作为一个骨子里浸满了辣椒和花椒的火锅人而言,谢莉要做的“人”也具有了相同的属性:火热和直爽。
与产品属性高度契合的企业家性格,使不上火的奇火锅如拥有藏在羽膈中的剑刃在市场上无往而不利,顾客满座的门店里,小跑着的服务员和给顾客的意外礼物甚至感染了顾客,一路冲出去买下水果送给员工和其他顾客。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往往有着远比利润、金钱更高的精神,这也是谢莉由此前的草根企业家完成蜕变的核心原因。而更高明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这样的精神感染和灌输到员工身上,形成和制造员工的优越感。
员工的优越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所在行业是一个有尊严的行业,二是所在企业是一个有追求的企业,三是有个人成就感。
行业本无贵贱之分,区隔只在于文化的挖掘。在奇火锅,对火锅文化的研究之深是任何重庆火锅企业都不及的。一本由董事长余勇主编的35万字《火锅中的重庆》引出了众筹“重庆最老的毛肚火锅”百乐天,重庆唯一的挂牌火锅研究所,也位于奇火锅总部办公室同一层楼。
同样,奇火锅不仅是最具特色的重庆火锅,更因为谢莉的缘故,使其成为重庆火锅企业里一流企业家和明星光临最多的。
而制造员工成就感对餐饮企业来说是最难的。因为餐饮企业员工往往学历不高,招聘要求很简单,这也导致其收入除了多加班之外很难提升。谢莉则打破固有规则,重奖默默付出的员工,吸纳持续付出的员工进入股东会,实现了当初获得赢在中国总冠军时记者提问时的回答:史玉柱称给员工高工资是最低成本,我也是愿意给员工高工资的。
不把火锅当作生意,进入17个年头的谢莉,已经真正踏上了企业家的第三重境界。
真实:因为专注而基业长青
在重庆,火锅是一本无法跳读的书,你一旦开始跳读,就很容易迷失一直到最后一页。
在奇火锅内部,谢莉曾经公开宣布:绝不做火锅以外的产业。不仅仅因为创业时曾有的迷失而推演出的路径,更因为要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绝不能跳读。
然而,要做一个不断尝试进行单向突破的企业,却是最难的。
围绕未来的火锅,谢莉做了一系列的布署:
首当其冲是文化下沉。从草根生意蜕脱为快乐生活的谢莉,从扩大股东数量开始,将门店的管理渐渐下沉到店长和店员,通过一些活动的自主设计和组织,渐渐把快乐火锅快乐生活的理念根植到基层——真正有力的文化,源于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并进一步形成员工普遍主动的责任心。也只有形成了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和责任心,企业才可能形成单向突破的百年品牌。
接下来是产品创新。在灵机一动的各地特色新菜品之外,火锅本身的口味改良是必须持续不断进行的。普通重庆火锅里,公开的配方是用89种香料煨制牛油浓汤,而依托火锅研究所的奇火锅却将配料数量增加到了上百种,用上万次试验后得到的既保证口味正宗又不上火的配料比例,成为唯一具有保密配方的火锅企业。
产品解决了,需要深耕的是管理体系扁平化。高峰时期的奇火锅加盟店有近700家,但由于管理半径所限,有很多加盟商“从开业以来就没见过总部的人”。这种大的连锁企业通病,却成为谢莉开刀的由头。经过筛选淘汰,最后余下了不到300家加盟商。但此起彼伏的是,奇火锅以上百家直营店的业绩成为重庆品牌火锅里直营店最多的企业。
经过梳理后的管理体系大大提升了市场反应速度和平均业绩,但谢莉接下来的安排才使管理扁平化的优势尽情发挥出来:在重庆中央厨房之外,计划在华北、中南等大区建设3-5个中央厨房,同时上马网络订座系统,通过会员远程订座点菜,实现加盟店和直营店会员的一体化管理。
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谢莉的布署最后露出了真实意图:选择认真做奇火锅品牌的加盟商,将和企业一起享受未来上市财富的盛宴。
也许,学会品味奇火锅事业的员工,某一天会因为财富和事业的突然发酵而尖叫着醒来。但这其实是谢莉对自己作为企业家价值的正常期许。
><>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国家有哪些火锅品牌比较好那,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全国十大火锅。
1.海底捞火锅
海底捞全称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
2.红火滋味火锅
重庆红火滋味火火锅经营模式新奇,注重人文关怀。红火滋味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
3.小肥羊火锅
小肥羊是全球连锁的火锅店,国内经营最成功的火锅店.小肥羊火锅以不蘸底料为特色,其香浓锅底由几十种调料精心调配而成,久涮而不淡. 锅底料采用几十种上乘滋补调味品;羊肉精选来自纯天然、无污染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4.小天鹅火锅
重庆小天鹅创立于1982年,"小天鹅火锅"是火锅餐饮品牌,是中国民族餐饮连锁品牌的杰出代表。2007年6月由重庆小天鹅集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海纳亚洲创投基金共同组建而成的"重庆佳永小天鹅餐饮有限公司",以"创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为企业愿景,是从事"重庆小天鹅"火锅品牌全球化连锁发展的专业公司。
5.德庄火锅
重庆德庄实业集团,是一家集火锅产业开发、旅游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开发、物流产业开发、火锅原材料配送、火锅文化研究的多元化现代民营企业。
6.谭鱼头火锅
谭鱼头的核心产品--"谭鱼头火锅",以其"辣而不燥、鲜而不腥、入口窜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享誉海内外。1998年6月谭鱼头走出四川,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飞速发展,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全国五十余个大中城市拥有100余家连锁店,国内大中城市的占有率达92%。先后荣获"中国商业名牌企业""中国优秀特许品牌""全国绿色餐饮企业""全国十佳餐饮连锁企业""中国知名火锅""中华餐饮名店"等殊荣。
7.奇火锅
奇火锅已获得“中华名火锅”、“中国名火锅宴”、“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中华餐饮名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一届、第二届放心火锅业”、“放心火锅底料企业”、“质量定点示范单位”、“放心火锅单位”、“2004年度连锁百强企业”、“中国名火锅”、“重庆名火锅”、 “重庆十大餐饮品牌企业”等荣誉。
8.秦妈火锅
重庆秦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集经营火锅餐饮、品牌火锅连锁及调味品生产为一体的大型餐饮连锁企业。
9.刘一手火锅
重庆刘一手火锅是一家专业从事火锅加盟连锁、餐饮管理的综合型企业,全国餐饮百强排名前十位。目前在全国拥有特许火锅加盟店400余家。
10.东来顺火锅
东来顺火锅品牌介绍 东来顺饭庄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享有盛誉的一个历史名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