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报记者 苏雁 杜倩
日前,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河海大学原创舞蹈《南水北调》、原创朗诵《纳百川,奔万里》、原创合唱作品《情深似海》、民乐合奏《抒情变奏曲第三乐章》、美育案例《理工科高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高质量实践探索——以河海大学美育浸润行动为例》等获大艺展全国一等奖,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二、部属高校第一。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成果,生动展现了河海师生对治水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治水兴邦使命的传承与发扬,弘扬了“国之重器有河海”的河海作为和河海担当。
塑造河海特质
“作为一名河海学子,首先要学习和了解河海的历史与光荣传统,特别是要了解河海深厚的历史积淀、光辉的红色校史。”在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该校党委书记唐洪武寄语新生。
据悉,河海大学依托校史馆、张闻天陈列馆以及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陈列室,紧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通过主题档案展览、档案实景课堂、“红色放映厅”等活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各层级党组织教育活动,把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党性教育、“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目前,张闻天陈列馆入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红色地名和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学校以此为依托的《利用校内红色资源打造“真、实、感、人”思政新平台》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在日前举行的河海大学第三届水文化开幕式上,学校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建“水文化教育基地”,在此前的两届水文化节中,学校与其他5所水利院校共建“水研联盟”,协力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河海大学从引领水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出发,积极探索水文化成果的落地生根——建成学科发展史数字化展示平台,共建中国水利博物馆等科教基地;承担水利部大江大河系列文化故事研究、中国芍陂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等重点项目;原创舞蹈《禹·志》《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获全国大艺展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在常州河海大学新校区,“水利名人群像”雕刻、“上善若水”地雕、“海纳百川”景石等水文化景观供师生参观游览。
讲好河海故事
“有故事、有情怀、有文化,这些光影深处的河海故事有理有趣,每一个视频我都会收藏起来,从中激发我久违的河海情,感受浓浓的家国情。”2022年3月15日,河海大学推出《河海物语》系列老物件专题视频,纪念107年前“老河海”开学典礼的日子。其中,首任校长许肇南的笔砚台、杰出校友张闻天的行李箱、严恺院士的打字机、“老河海”的第一张毕业证书、穿越百年的校服等老物件,让师生们发出对河海精神厚重和绵长的感慨。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大桥筹备和建设过程中,活跃着一大批河海校友的身影。如“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的中交四航院项目亲历者朱利翔、“不曾离开 见水如我”的岛遂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祝刘文、“用脚步丈量海底”的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伶仃海波平孤岛变绿洲”的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项目部总工程师赵辉………他们为了筑国之重器,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一世界级超级工程中。学校还派出数十名“小海螺”记者团骨干,在一年多时间里,分赴广州、珠海、上海、天津等地,深入采访了近40名河海筑桥人,所成书稿《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成为江苏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扶持书目,亮相江苏书展。
围绕国家江河战略主题,深度讲述“河海故事”。河海大学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勇担强国建设新的文化使命,以改革奋进的豪情壮志,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注入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9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常州一座生产动力电池的“灯塔工厂”,平均每秒产出1个电芯,其背后一个“万亿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南京小山村里来了“新村民”,带来乡村振兴新场景,仅上半年的旅游收入就达2000万元;
徐州持续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30多万亩,城市面貌从灰头土脸到山清水秀,颜值、内涵直线拉升;
江苏一家数字货运平台打造“红色方向盘”党建项目,引导司机一路播撒正能量……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宏伟蓝图十周年。十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元级台阶,总量居全国第二,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拥有5座万亿城、21个千亿县、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万元,环境空气质量连续3年达到二级标准,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
擦亮“强富美高”的时代标识,创新是江苏的不二法门。近日,人民网“行进中国”江苏调研采访团走进江苏的城市乡村,深入车间田间,实探“苏大强”迈向“强富美高”的创新实践。
经济更“强” 创新增添新动能
扬州市区向东,驱车半小时,跨过京杭大运河支流廖家沟,就到了“中国牙刷之都”杭集镇。
上午9点,三笑绿色智能工厂里150台机器人同时运转,注塑机顶通过管道自动注料,热熔后的塑料颗粒按照预设程序压成一根根刷柄;机械臂梢旋转,抓起刷柄半成品塞进注胶磨具,再拿出时,彩色刷柄崭新“出炉”。
这是一间“黑灯工厂”,一名熟练工人可以管理4台自动化注塑注胶机,产线24小时运转,可以保障一天至少150万支牙刷的产能。
如今,当地近百家中小牙刷生产企业中,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业已扛起牙刷生产线的大梁。样式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杭集牙刷“刷”遍全球,高达75亿支的年产量占据了全国超80%、全球35%的市场份额。
制造大省江苏,单品冠军层出不穷,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三样”:全国超过半数的家纺床品产自南通;世界上每两副新购镜片,就有一副来自镇江丹阳;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制造的动力电池……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工作。人民网 郜超摄
走进常州首座“灯塔工厂”——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百余米的动力电池生产线上,卷绕工序里高精度CCD相机对电芯逐个拍照,自主研发的图像识别AI能瞬间锁定微米级缺陷,并实时反馈到生产系统,自动纠偏。
“AI技术加持下,产线单体电芯的失效率,从百万分之一降到了十亿分之一量级。”该公司总经理陈凌说。
伴随企业生产智造升级,其龙头带动效应也在彰显。据了解,自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常州溧阳以来,已有100余家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新产业集聚新动能,助力常州迈入万亿城行列。去年底,江苏省级层面出台《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新能源产业有望在明年成为“万亿产业集群”。
当前,江苏正聚力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6.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7709.7亿元,同比增长7.1%。
百姓更“富” 创新铺就富民路
打磨、涂胶、填缝、加固、封层……冯婷婷手指翻飞,一副颜色鲜艳的穿戴式美甲逐渐成型。5年前还在围着孩子和锅台转的她,如今已是指尖掘金的弄潮儿。
在“中国水晶之都”连云港东海县,从传统水晶产业拓展而来的甲片美妆业,因为工艺简单、时间自由,催生出“宝妈合作”的就业新模式。这是当地最近五年来新开辟的一条富民之道。
“宝妈们中午可以回家陪孩子,晚上在家也能做几副。”冯婷婷创立了一家美甲品牌工厂,带着30多个宝妈和留守妇女一起就业赚钱。“工资计件,每月到手六七千元是常态,有的员工甚至能月入过万。”她说。
如今,当地从事手工穿戴甲的企业已有上百家,样式设计制作团队超200家,美甲师多达5万人。日出产手工穿戴甲40万副,年产量突破1亿副,东海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穿戴甲市场之一。
一副闪耀指尖的穿戴甲、一朵清香扑鼻的栀子花,都能成为人们的创收新路。
南京浦口响堂村内来往不绝的游客。 人民网 王丹丹摄
在南京浦口响堂村的“栀咖啡”,栀子花拿铁是一款招牌饮品。花香与咖啡香交织弥漫,游客手捧一杯落座一处,静静欣赏窗外田园美景,惬意满怀。
店长尹付山是首批入驻的“新村民”,初见响堂的情形历历在目,“交通不便,民居陈旧,村民大多以种植栀子花为生,每朵几毛钱,鼓不了钱袋子。”
改变源于2020年,在这处森林覆盖率超九成的山谷里,浦口区引进专业团队着手打造“不一样的响堂”,创新性引入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等“新村民”,咖啡馆、露营基地、艺术馆、特色民宿等一众新兴业态随之落地。
“‘新村民’的加入,让村庄变了模样,打开了响堂人的思路。村民靠栀子花售卖搞起电商,开起农家乐,做起‘新生意’。”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说,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4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新思路、新模式拓宽了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十年来,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2万元增加到5.2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0∶1降至2.07∶1,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230万元。
环境更“美” 创新描绘生态绿
水鸟翩飞,池杉连片,徐州潘安湖波光粼粼。船娘朱雪宁泛舟湖上,带游客前往湖中心的鸟岛参观,“鸟儿种类越来越多,环境自然是越来越好了!”
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而今“一城青山半城湖”,这是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绿色转型实践。近年来,徐州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多达30.9万亩,一道道城市疮疤蝶变为一处处城市风景。
铜山区悬水湖畔,龟山采石宕口半山腰处,一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宕口酒店格外引人注目,在织补宕口的同时造物设景;沛县杨屯镇的大屯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基地,5800多亩采煤塌陷地如今发展渔光互补,光伏板阵列恢弘,水下鱼儿欢畅;贾汪区大洞山上,29万株树木蔚然成势,斑秃山头重披“绿衣”……
南通通州区益民水处理的花园式厂区。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南通通州区益民水处理生态缓冲区,芦竹、美人蕉、黄菖蒲、灯芯草等各色植物繁茂,水面更有睡莲、荷花争妍,俨然一个湿地花园。
每天,6万余吨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流进厂区,经净化处理后,历经10余种水生草本植物和花卉植物根系的吸附和自净,达标后排放进通甲河。
“全天候24小时运行,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健说,生态缓冲区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节水、减污、降碳作用,经过深度净化的尾水可用作生态补水及景观用水,回用率可达到28%。
“河水清澈,异味没了!”附近居民俞成亲眼看到家门口河道由浑变清,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水韵江苏的秀丽画卷正铺展开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省PM2.5浓度改善54.8%,地表水国考断面优Ⅲ比例改善49.5个百分点。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年超过90%。
社会文明程度更“高” 创新引领新实践
高温难耐的三伏天,外卖员侯晓婷在第15单送达后,就近来到泰州靖江市快递外卖行业党群服务中心避暑。
休憩的间隙,侯晓婷打开“啄木靖江”平台,将随手拍下的路边一处窨井盖外翻问题进行了反映。“享受休息驿站便利的同时,我们还能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和社会治理之中,很有获得感。”她说。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分布散、流动快,要想把大伙拧成一股绳,得有新法子。
2022年,靖江市率先成立江苏省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党委。截至目前,当地已组建道路货运、外卖配送等行业党委2个、党支部15个、党小组18个,引导“两新”群体更好地在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领域发光发热。
常州货车司机刘永振在志愿献血。受访者供图
同样是“两新”群体成员,常州货车司机刘永振是一名党员,20年间他坚持无偿献血,志愿参与过2021年7月河南水灾、2023年8月东北洪涝等抗洪抢险。最近,他在首届“运满满明星司机”评选中获评“正能量达人”。
一个货运平台何以热衷推优评先?在江苏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张祖春看来,“这一群体常常被忽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鲜为人知。”
据了解,2018年起,运满满着手打造“红色方向盘”非公党建项目,在江苏省内成立13个“云上党支部”,在全国设立47个货车司机流动党支部,引导超过2.4万党员司机亮身份、树形象,致力于传递流动的正能量。
“两新”群体涌起文明新风,这是江苏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体现。如今,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经验”影响广泛,高质量发展成果在江苏浇灌出了绚丽的社会文明之花。(吕骞、吴纪攀、李阔、李楠桦、王仁宏、谢地、许峥、张玉峰、王继亮、鞠峰、张瀚天、余乐、郜超、王丹丹、徐晨曦)
来源:人民网
友们
“全能型冷空气”正在南下
常州要
降...温...了...
气温骤降至7°C,冷冷冷!
随着一股全能型冷空气逐渐南下
22、23日我国多地累积
降温幅度将超过10℃
全国气温“跳水”大赛开启!
不知不觉
常州的天气已经冷到
让“秋冻”党的胖常都
默默看向了放在衣橱里的秋裤
常州气象昨夜发布提醒
大家要注意
近几天的最低气温
今天夜里到明天晴到多云,偏北风4级,9到18度
24日晴到多云,偏北风3到4级,8到19度
25日多云,东北风3到4级,10到21度
26日多云到晴,偏东风3级,11到22度
27日多云,东北风3到4级,12到22度
28日多云转阴,东北风3到4级,12到19度
29日阴,东北风3到4级,12到17度
根据中国天气网
今天的最低温度骤降至7°C
常州将有长达一周的好天气
多云、晴好循环播报
未来几天
这样晴朗为主、昼夜温差大的格局不会改变
白天暖、早晚凉
但昼夜温差也由此拉大
大家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
适时添衣
常州将开启
乱穿衣的模式!
今日霜降!
今天7时整
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来了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较冷
中午则比较温暖,昼夜温差大
古人云"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意思是露水凝结成霜
天气变冷了
霜降习俗
赏菊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菊花盛开,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自古各地举办“菊花会”,喝酒赏菊,吟诗作对,赋诗泼墨,自得其乐,好不雅致。
吃柿子
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霜降前后,柿子才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鲜美。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而且还能滋补筋骨。在已有些萧瑟的深秋天,这一抹红火,就像暗夜深处的明灯,为你燃起生活的希望,仿佛在说“祝你柿柿如意”。
吃鸭肉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霜降养生
吃萝卜
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肺应秋季,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生吃下气、增强肺功能,还可以止咳。白萝卜、青橄榄各适量,煎水代茶饮,预防治疗流行性感冒。
吃牛肉
从养生的角度看,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加上味道鲜美,所以非常受人喜爱。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厚衣服找出来了没?
早晚温差大
要及时添衣保暖!
快提醒你身边的人朋友!
来源:常州网、常州气象、中国天气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常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