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菜就得多吃,才知道肉有多好吃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道是“每逢过年胖三斤”,仿佛过年的主要任务便是吃、吃、吃。穿梭于山珍海味之间,在肉山上攀登,在汤海中浮沉,一口鱼肉一口青

道是“每逢过年胖三斤”,仿佛过年的主要任务便是吃、吃、吃。穿梭于山珍海味之间,在肉山上攀登,在汤海中浮沉,一口鱼肉一口青菜,若是不考虑体脂率飙升的代价,人生快意莫过于斯。吃是最能触发欢愉的人类本能,但人类为了吃,也最是穷智竭力,一如那句被引用不知多少次的俗滥名言所云:

“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吃究竟是方式还是目的,区别了两种不同的人,但无论是哪种人,都要承认,活着与吃饭紧密相连,而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也都在寻吃与吃之间奔忙劳碌。为了寻找吃食,人类翻山越岭,跨陆蹈海,数十万年前的先民们万里跋涉,其目的正在为寻找一片吃饭求生之所。神话中对人间乐园的描述,也是那“流奶与蜜之地”。古人祈祷上天便是赐下日用的食粮永不匮乏,困境中的人们彼此慰藉,也莫过于一句“面包会有的”。

先哲有云:“食色性也”。食还摆在色的前面,原因简单得很,人类总得先吃饱肚子活命,才能考虑接下来的繁衍生息。但如何吃,吃什么,又是人类终极哲学命题之一。有道是“狮子走进沙拉店会饿肚子,水牛走进牛排馆会饿肚子,唯有人类能大快朵颐”——这话虽然绝对,但作为杂食性动物的人类,确实在荤素领域大刀阔斧,开创众多吃食的通衢大道,也让吃肉与吃素两派有资本可以各自拉拢信众,皈依门下,或以道德教义吸引,或以健康长寿劝诱。古来食肉乃是权贵专享,小民仰沾几口肉汤便是王者德政,蔬食咽菜方是草民本分。尽管今天的营养学家以饱和脂肪酸大张恫吓,企图剥夺肉食荣光,将素食捧上吃国王座,然而肉食依然是人类蛋白质最优来源——能为吃素寻出如此有理有据的科学与道德说辞的大脑,便是在先民上万年里吃的一口又一口肉中进化而来的。

口之于味,各有所嗜,荤素搭配,各有说辞。但吃食之道,贵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如馒头是中式面包,而面包又可谓西洋馒头。华北乡村中的农妇巧手,能将馒头搓揉捏塑,做出动物花草千般模样,西洋面包房的师傅,亦会将面包加入坚果乳酪,烘烤成千姿百态。面包蘸酱油配咸菜,东西合璧;烤馒头片抹黄油,别有风味——吃是最包容的,吃也是最轻松的,无论手中是筷子还是刀叉,无论盘中是肉片还是菜叶,无论是饥肠辘辘还是身心疲惫,无论为了谋生糊口是如何奔波劳碌,但千言万语,只有一句:

请好好吃饭。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3月1日专题《吃》中的B02-03版:

B01「主题」吃

B02「主题」吃肉 肉食者谋之

B03「主题」吃素 面有菜色乎

B04「主题」馒头 贵贱都得吃一口

B05「主题」面包 面包会有的

B06-B07「历史」文字何以收奇功

B08「社科」葡萄酒的世界史 税收、贸易与中产阶层消费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自称“东郭民祖朝”的底层百姓跑去上书,想与国君谈谈如何治理国家。结果晋献公很不高兴,派了人出来呵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我们吃肉之人早有深思熟虑,你这个吃素的(“藿”是大豆的嫩叶)就别再叽叽歪歪了。晋献公以吃肉指代统治者,以吃素指代被统治者,可见平民以素食为主乃是当时的一种常态。

这实在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现象。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成人类,一个关键因素正是从纯粹的素食者变成大量摄入肉类的杂食者。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改变了人类祖先的体型与大脑结构,也改变了人类祖先的生存模式——狩猎对团队协作的要求远高于采集,狩猎与创造工具、学会用火等划时代进步的关系也更密切。可以说,如果人类的祖先没有选择吃肉,便不会进化出高度社会化的人类族群,也不会有部落与国家。然而,当部落与国家出现后,肉食者与素食者竟变得泾渭分明起来。不独晋献公用吃素者来指代被统治者,《战国策》里也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明言普通人难见荤腥只能吃素。

甚至于统治者内部也有吃肉吃素的歧视链。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与晋国举行黄池会盟时,便遭到晋人的讽刺。晋人说,“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分明显示吴国的国力不行——墨,即脸色衰败之意。晋国是老牌中原霸主,在晋国君臣眼里,真正高贵的统治者天天吃肉必定油光满面,而吴国不过是未开化的蛮夷,吴王即便同样天天吃肉也只配拥有素食者那般衰败的脸色。

《唐人媚灶宴乐图》中推磨场景。墨湫龍绘。

面有菜色

若是能够多吃肉,百姓们自不会乐意常年吃素。故此,人类的吃素史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总体而言仍以无可奈何只能吃素的历史为主。这也是先秦思想家普遍关注吃肉问题的主要原因。孟子对梁惠王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普通百姓不受饥寒之苦,到了七十岁还可以吃肉穿帛,就说明执政者做得很好,就说明那是个很好的时代。反之,如果国君的厨房里有肥肉,牲口棚里有肥马,百姓却面有饥色乃至饿死在野外,那就是“率兽食人”的暴政。《礼记》里也有一段关于什么是好政治、好时代的表述:国库里存着超过九年的粮食,遇到旱灾水灾百姓脸上不会有“菜色”——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专食菜故肌肤青黄为菜色也”——天子才有资格在吃饭时以歌舞助兴。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时代从未降临在现实世界,先秦思想家们只能拿传说来批评现实,如《荀子》盛赞“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夏禹、商汤时代缺乏史料记载,方便了思想家们牵强附会。实则按常理推测,夏禹、商汤时代的百姓大概率也只能吃素度日。

宋李唐《采薇图》,描绘两位昔日的“肉食者”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只挖野菜充饥,最后活活饿死的故事。

汉承秦制,百姓们同样很难吃上肉,仍以素食为主。儒生翼奉上书汉元帝建议迁都洛阳,理由正是关东地区因饥荒与疫病已是“百姓菜色,或至相食”,可见当时百姓的境况远不止是被迫吃素,而是连正常的粮食也没得吃,要吃野菜树皮乃至吃人了。因推崇儒学,汉代的政治场域中还新增了许多肉食者主动吃素的戏码。原本肉食者主动吃素仅限于丧葬祭祀(后来又增加了宗教因素),如霍光废黜昌邑王的理由之一正是“居道上不素食”,前任皇帝丧事期间不肯吃素而继续大鱼大肉,可见实在不配做皇帝。讲究以民为本的儒学盛行起来后,官员们便也纷纷主动营造吃素的人设,以彰显其与民共苦。如王莽贵为辅政大臣也是“每有水旱,辄素食”,非得太后派了使者来求他“爱身为国”才肯开戒吃肉。杨震官至太尉,也是“子孙常蔬食步行”,实则若非自己刻意宣传,太尉府里是吃素吃肉,外人既不感兴趣也很难知晓。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众盛放的藕汤,当这枚鼎刚刚打开时,汤中藕片清晰可见,但搬动后却迅速溶解了,摄像师抓拍的照片捕捉到了藕的形状。藕是一种富含淀粉的菜蔬,因此,在饥荒时代,藕也常被用来充作果腹的粮食——但情况常常是连藕都挖不到了。

恶衣蔬食

肉食者们愿意表演吃素,是因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只能吃素。毕竟与民同乐时百姓未必真乐,与民共苦时百姓却是真苦。据《后汉书·和帝纪》,汉和帝曾下诏命令郡县“劝民蓄蔬食以助五谷”,又允许地方郡国的流民去官府控制下的陂池采集“以助蔬食”,可见当时普通百姓不但没肉吃,连五谷杂粮也不够,官府只好号召大家搞瓜菜代。三国时代是肉食者表演吃素的一个高峰期,如董和担任成都令“恶衣蔬食”,国渊“居列卿位,布衣蔬食”……这自然也意味着普通百姓的饮食状况变得更差了。

吴国使者薛珝前往蜀国求马,对蜀国政治的印象是“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后来司马昭派军队灭蜀,任命王濬为巴郡太守,王濬到任后发现巴郡百姓“生男多不养”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可见蜀国百姓不但被迫普遍吃素,而且根本吃不饱,以至于连孩子都不愿意养了。吴国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孙皓当政期间,中书令贺邵上书批评政治黑暗,提及“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余人”,而吴国百姓却是“老幼饥寒,家户菜色”。这直白严厉的批评没有引起孙皓的反思,而是给贺邵带来了杀身之祸。

明周臣《流民图》中正抱着破碗吃饭的乞丐,腰边挎着竹篓里的菜叶子,表明了他赖以活命的食物是什么。

民有菜色的悲剧在帝制时代从未间断,肉食者与民共苦的戏码自然也不断重演。剧情相似不必赘述,惟有两事颇值得一记。一是神鬼也不肯过吃素的生活。事见《朱子语类》。据朱熹说,四川灌口二郎庙原是祭祀修筑都江堰的李冰,后改祭李冰次子李二郎。这李二郎本受封为王,后因宋徽宗推崇道教,遂将之改封为真君。张浚统军抗金时,曾前往二郎庙祈祷,随后夜间梦到二郎神来传话:“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由此可见,在宋人的认知里,连神鬼也要吃肉才有神通。这也正是南宋的灌口二郎庙常年杀羊祭祀、庙前羊骨堆积如山的缘故。需要注意的是,今人常以《东京梦华录》为依据来佐述宋代繁华,殊不知《东京梦华录》的作者是个官二代,肉食者的繁华不等于普通人的生活。

另一件事发生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以盗取军粮十万石的罪名冤杀了户部尚书滕德懋,还派人将滕的妻子王氏逮捕并亲自审讯:“你的丈夫贪污军粮十万石,按律当死,你有什么想说的?”王氏答道:“我丈夫确实该死。盗取那么多粮食,居然不拿一升半斗回来养妻儿子女!”朱元璋追问“那你吃的是什么?”王氏回答“藜藿耳”,意思是天天吃素。朱元璋大怒,命人诛杀王氏并将其剖腹,结果王氏腹中真的只有“粝食菜茹”。可见洪武时代号称治世,却是个连肉食者也不一定吃得上肉的时代。

元代程棨《耕织图》中劳作的妇女和她的孩子。终年耕作也未必能换得一饱,凶年不免于死亡。

告别吃素

世界其他地区也都经历过漫长的素食时代。比如英国,一般认为要到16世纪才开始渐渐自素食时代转至肉食时代。16世纪中叶的英国士兵与水手每天可以获得1.2至2磅盐牛肉。穷人也可以吃到牛肉、羊肉和培根,但吃得更多的是牛奶、黄油和奶酪等奶制品。因为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追求鲜肉,认为奶制品是乡下人和仆人才会食用的廉价物。这场饮食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给英国带来了贸易繁荣,整个国家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可惜的是,中国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也错失了工业革命的红利。故而素食时代的延续格外漫长。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年间来华时,已注意到中国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仅为勉强糊口,因肉食奇缺故而“即使是腐烂了的(肉)也不放过”。晚清民国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民生状况变得更糟,所以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仍是素食者。

马戛尔尼使团随行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吃饭的纤夫们。

民国著名的主动吃素者丰子恺先生曾哀叹“世间自动的素食者少,被动的素食者多”,因被动吃素往往意味着穷困潦倒。据他所见,民国是个全民被迫吃素的时代,“现今乡村间这种人很多,出市,用三个铜板买一块红腐乳带回去,算是为全家办盛馔了。但他们何尝不想吃鱼肉?是穷困强迫他们的素食的。”他还说,现今“城乡各处盛行素食,‘吾道不孤’,然而这不是我所盼望的!”

调查资料也颇能佐证丰子恺的观感。1941年10月,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调查了重庆240户工人家庭。结果显示这些家庭以大米和红薯为主食,蔬菜消费以白菜与萝卜最多,平均每月各消费12斤左右,此外还会吃一些魔芋、莴苣、青菜、南瓜、榨菜等。肉类消费则极少,平均每户(户均3.6口人)每月仅消费猪肉2斤左右,蛋类平均每月消费不足3枚,牛肉鱼肉等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丰子恺绘《菜粥》,出自《战时相》。

张闻天1942年调查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的八个自然村,发现当地的中农家庭只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还有二十三日,有机会吃到“几斤羊肉或猪肉”,其他时间都是吃素:“惊蛰后,农业劳动开始,早晚黑豆糊糊里放些炒面,或带些炒面做点心吃。清明后开始吃三顿,早饭吃些散面谷垒,糠窝窝;午饭黑豆糊糊里加些炒面;晚饭吃黑豆糊糊,菜仍是酸菜和蔓菁。三、四月有了苦菜,即把苦菜伴在黑豆糊糊里吃。六月以后吃南瓜。七月吃豆角子,一直吃到八月半,山芋下来时,还吃些山芋。秋收后,又只吃二顿,又是黑豆糊糊和酸菜,七天八天才吃一顿捞饭。”

1944年的驻滇远征军号称中国饮食标准最好的部队,也仍是以素食为主,仅“每人每月给肉类一斤”。同年,美国卫生专家在滇缅战区随机抽取了1200名中国抗日士兵进行体检,结果发现营养不良者高达57%。这种营养不良,其实就是古籍所载的“面有菜色”。

中国人告别素食时代是近几十年间的事情。1980年,中国的人均年肉食消费量是12.79公斤,1990年是20.1公斤,2000年提升至城镇年人均消费量27.4公斤,农村17.44公斤。这场饮食结构的变化,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完全同调。

《唐人媚灶宴乐图》墨湫龍绘。

作者/马加秦

编辑/李永博 李阳

校对/薛京宁

、如果生活踹了你好多脚,别忘了给它两个耳光,反抗总比流泪强。

二、以前提起你,满口的骄傲和满足,后来想起你,全是心酸和可惜。

三、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彼此越是明了对方的心,越会对相爱的人挑剔,越容易造成伤害。

四、后来我们都很干脆,你没有回头,我没有挽留;从此成为陌路,音信全无。

五、单身不可怕,晚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住不下任何人了。

六、这么多优秀的人,我都不要,却惟独只要你。

七、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八、善良和爱都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你的爱需要带些理智,带眼识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它们。

九、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有一颗心,坚持中方显真诚;你懂了,我靠近天堂;你不懂,我成为经过。

十、人有时候也是可怜,喜欢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的怀疑,失去的怀念,怀念的想相见,相见的恨晚,终其一生,都满是遗憾。

十一、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就像个精神分裂者,像个怪人,像个神经病,一边要压抑自己悲观的情绪和想法,一边要让自己看起来活泼大方,人见人爱。

十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努力更能激励人心,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颗奋进的心。只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勤恳付出,真诚做人,仔细做事,去努力,去拼搏,就一定会遇见自己的美好人生。

十三、因为真的很喜欢他,所以想把所有的美好的事物跟他分享,姑且不说爱他,单单就是喜欢。我也希望能把我能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都跟他分享,比如今天的月色真美,风也温柔。

十四、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中应该学会放弃,就像清理电脑中的文件一样。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

十五、一直觉得这世界上的告别仪式挺多的,比如喝一场大酒,比如一场旅行,又或者情不自禁的在车站大哭一场,可是后来才知道,人生中大部分的告别是悄无声息的,原来那天的相见,竟然已是最后一面,此后即便不是隔山隔水,也没有再重逢;我爱你:我要的不多,一杯清水,一片面包,一句我爱你;如果奢侈一点,我希望:水是你亲手倒的,面包是你亲手切的,我爱你是你亲口对我说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源:北京青年报

眼下,崇尚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餐饮业浪费之风在全国迅速掀起,广大群众纷纷响应。然而除餐饮业之外的其他浪费现象也不少,比如家庭药品浪费现象也很惊人,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几个月前,我一直不停流鼻涕,打喷嚏,去看医生,经诊断是鼻炎,医生各开了三盒药,花了三四百块钱,真是药到病除,刚吃了五分之一就好了。有道是“是药三分毒”,既然病好了,剩下的那几大盒药还吃不吃?又去咨询医生,医生说,既然病好了,那就不用吃了。如今剩下的那几大盒药一直放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药效也在一天天降低,直到过期扔掉的那一天。

由此想到十几年前,在小区门口有一家诊所,每次自己或带家人去诊所看病时,那个女大夫总会给我一个个小纸袋,里面分别装有相应剂量的药品,纸袋上分别写明了服药的方法和时间,等这些小份药吃完了,病也就好了。而如今那个诊所早不在了,此时此刻,很怀念往昔“吃多少,买多少”的售药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节约资源,替患者着想并省钱,更重要的是杜绝了剩下的过期药品乱扔乱弃对环境的影响,可谓一箭三雕。

那么现在的药品为什么不拆开小份卖呢,难道国家有规定禁止?其实,国家一直在鼓励药物拆零销售,笔者专门查了一下,早在2000年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就有关于药品拆零销售的说明。2013年的新版规范中明确要求“药店要设置拆零专柜,并配备消毒棉球、药品袋子、剪刀等;拆零销售应当使用洁净、卫生的包装,包装上注明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批号、有效期以及药店名称等内容;负责拆零销售的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拆零的工作台及工具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提供药品说明书原件或小印件”等等。

看来,一些药品可以小份卖,国家也有规定,虽然有些麻烦,但这样做既可以节约资源,杜绝过度包装和药品浪费,患者也期待,关键是执行力不到位。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使“药品拆开小份卖”这一利国利民的好做法早点回来。 (汪志)

责任编辑: 张倩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