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贡海域,一艘小艇穿过网箱组成的渔排(1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新华社香港2月13日电 题:在渔排,遇见不一样的香港
新华社记者查文晔
香港,西贡岸边。
小艇劈波斩浪,将深蓝色的海水犁开一道道白色的波纹。岸边的沙滩、山石,飞速地向后退去。海风吹在脸上,分外凛冽。
船行10多分钟,一座由多个巨大网箱组成的渔排映入眼帘,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矗立其上,迎风招展。
梁锦明(左一)在渔排上接受记者采访(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欢迎你们啊!”渔排主人梁锦明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香港以前是个小渔村,但你们还没见过香港的渔民吧?哈哈。”
身材健硕,皮肤黝黑。49岁的梁锦明理着平头,一身橘红色的风衣,在海水的映衬下十分耀眼。春节期间,正是市场需求量大的时节,他和同事们从节前开始就忙个不停。
按照渔民的习俗,过年要拜天后,在渔船渔排上贴挥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梁锦明说,去年受疫情影响,销量有些下滑,但产量稳定。今年是虎年,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渔民生龙活虎,事业迎来丰收。
坐在甲板上,梁锦明聊起了他的故事。
梁锦明接受记者采访(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与海共舞的少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爸爸是流动渔民。小时候我在渔船上长大。”因为家庭的关系,梁锦明对深邃的海洋并不陌生。
父亲捕鱼,他跟着在渔船上玩耍。当时渔民给船上的孩子身上拴条绳子,以确保安全,但对他没用。好几次船正在航行,活泼好动的梁锦明走来走去,一不小心掉进海里,险象环生。
“可能是我太调皮吧!”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水下的幽暗和耳边螺旋桨的轰鸣。“当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是爸爸、哥哥把我拉上来的。与大海打交道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有朋友不幸离开了我们。”
大海风高浪急,渔民的工作不分日夜。就在许多人上岸寻求安稳生活的时候,梁锦明选择了继承父业。那一年他24岁,已在旅行社、清洁公司、装修公司等工作过。
“以前父母捕鱼来卖,被贸易商剥削,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想不如自己去做一个贸易商,希望价钱公道一些,能帮到父母和其他渔民。”说起初衷,梁锦明忘不了父母付出的辛劳。
“那时不像现在,青年的要求不高,能两餐温饱就很满足了。”别人觉得渔业枯燥、辛苦,他却从中找到乐趣。“我喜欢大海。捕鱼、养鱼、卖鱼,能把美味的食物与家人、顾客分享,我很有成就感。”
就这样,梁锦明一头扎进大海,与海共舞。
渔民捞鱼出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条条皆辛苦
捕捞、养殖、销售,香港、内地、远洋。20多年来,梁锦明凭着一股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小的渔船航向深海,养殖的品类和产业链条逐步扩大,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踩着网箱之间摇摇晃晃的浮桥,梁锦明带我们参观他的渔排。一个个十几米深的网箱中蓄满了海水,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鱼儿在其中游动。“金钱斑、沙巴龙趸、黄腊鲳、石蚌,它们都是养殖鱼中的名贵品种,价格不菲。”
“一条小金钱斑400克,我要把它养到10公斤重,1斤能卖130港元。”现在,梁锦明在香港的养殖基地达1000多平方米,上述鱼类年产量10万多条,销售额近300万港元,规模在同行中居于前列。
养鱼很辛苦。凌晨四五点天还没亮,梁锦明就要起身给鱼儿准备“早餐”。“小鱼和大鱼不一样,小鱼长身体,一日三餐,大鱼一日一餐。喂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鱼会得肠胃病。”
喂完食,一天的工作才刚开始。鱼的生长需要清洁的环境,网箱脏了要清洗,还要给鱼“冲凉”清除寄生虫,哪一样都不能掉以轻心。
无论风吹日晒,渔民日日如此。养鱼风险很大,用梁锦明的话说“今日不知明日事”。红潮、台风、暴雨,都可能将渔民的心血毁于一旦。
2006年和2015年,红潮两次袭击西贡海域,大量鱼群死亡。梁锦明的渔排也损失惨重,他心里难受。许多渔民放弃养殖,转行做起了其他生意。
“我们还年轻,失败了就重新再来过咯,不可以放弃的嘛!”时隔多年,他的语气云淡风轻,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重新来过的经历绝不轻松。
网箱中养殖的鱼(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如今,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渔民用上了先进的实时监测系统。海水温度、含氧量、盐度等数据,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如果红潮来袭,系统会提前预警,梁锦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为了提升销路,梁锦明创立了批发零售公司,采用速冻技术,只需要15分钟,就能完成对鱼的冷冻处理,保持鲜鱼的口感。
“地里的粮食粒粒皆辛苦,鱼儿也一样,条条皆辛苦。不能说怕辛苦就不做,没有不劳而获的事。”说到这里,梁锦明淡淡地一笑,眼神笃定。
水大才能鱼大
在传统的鱼类养殖之外,梁锦明独辟蹊径,开始在香港渔业提升基金的资助下养殖珍珠。“香港是东方之珠,但养殖珍珠的人却很少。我养的是马氏珍珠贝,我们自己插核,一年左右就可以开珍珠。”
“蚌肉可以做XO酱、炒菜、煲汤,珍珠可以做项链、耳环,磨成粉后还可以做中药。我们正在研发珍珠面膜和珍珠香皂。”现在,他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师生合作设计生产的“渔愿”XO酱系列食品已上市。
展望未来,梁锦明认为香港渔业应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发展空间。2020年,他入驻了惠州粤港澳流动渔民产业园,次年开始正式生产,目前已有深水养殖网箱15个,产品在内地和香港都有销售。
渔民向记者展示养殖的珍珠(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2022年起,国家正式施行《港澳流动渔船渔民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便利流动渔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流动渔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等。
梁锦明十分感谢国家和特区政府对香港渔民的关心与支持。“香港资源有限,没有饲料厂,没有自己孵化的鱼苗,工人难请。大湾区就不一样了,水大鱼大。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对我们很重要。”
每逢回归纪念日和国庆节,香港渔民团体都会组织渔船巡游。梁锦明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看到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维港高高飘扬,他倍感自豪。他说,爱国爱港的精神需要传递给更多人。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但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渔业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底蕴,是香港历史的根。”梁锦明说,人总要吃饭,渔业永远有得做,他会继续在这一行拼下去。
夜间,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爱和责任的深刻思考。
视频中,一位名叫左阿姨的五十多岁女性,以尧哥的父亲的同居女友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然而,事情的真相却并非如此简单。左阿姨不仅仅是尧哥父亲家中的保姆,她每月还收到尧哥支付的五千元工资。这一情况让人们不禁产生了诸多疑问:这位左阿姨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会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
< class="pgc-img">>随着视频的播放,故事逐渐展开。尧哥的父亲罹患癌症,但左阿姨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照顾他的起居生活,无微不至。她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保姆,更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家人。
然而,这一切并未使人对左阿姨的动机产生疑虑。在视频发布后,许多人开始对左阿姨的高额工资和生活费提出质疑。在一个小县城里,五千元的工资加上四千元的生活费显然是相当可观的收入,尤其是考虑到保姆这一职业通常的报酬水平。
< class="pgc-img">>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的经济和地域差异。在城乡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的工作在不同地区的报酬差异巨大,这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左阿姨的案例只是这个问题的冰山一角,呼唤着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反思。
然而,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左阿姨对待尧家人的态度。尽管她的身份只是尧哥父亲的同居女友,但她对待尧哥和小树林的爱护却无微不至,超越了一般保姆的范畴。她的行为令人动容,引发了人们对爱和责任的深刻思考。
< class="pgc-img">>在这个充满功利和物欲的社会中,左阿姨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诚。在追求利益和地位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真挚的情感和善良的本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左阿姨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和责任并不取决于地位和财富,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愿每一个人都能像左阿姨一样,用真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class="pgc-img">>感谢 点赞 关注 欢迎评论区留言
华社福州8月30日电 题:一个渔民的“讨海新方”
新华社记者周义
“呼……呼呼……”天刚黑,海边的风就开始“凶”起来,风声、浪声、流水击石声,声声入耳。
8月27日刚过零点,胡国新从床上爬了起来,提着妻子为他准备好的早饭,往码头赶去。“嘟嘟嘟”,船机齐声轰鸣,一条白色的渔船顶部闪着黄光,划破黑夜,奔向大海深处。
8月27日刚过零点,莆田市平海镇上居村,胡国新(左)和他的世侄胡高明(右)在家中打包饭菜。(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胡国新是福建莆田市平海镇上居村渔民,56岁的他已经从事捕鱼38年。“以前渔民都是划着小木船捕鱼。30多年前我划船遇到台风,8米多高的浪花把人和船掀翻在海里。”胡国新说,当时自己一边挥手一边喊救命,觉得再也回不去了,好在船慢慢地浮了起来。
平海镇的渔民,祖祖辈辈靠海吃海,胡国新是无数“讨海人”中的一员。“讨海”38年来,胡国新见证了当地渔业的变迁。
8月27日凌晨2点,胡国新在海面上举头看着月亮。望月辨位是早年胡国新判断航向的一种方式。(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他回忆说,几十年前船是木壳船,没有机械动力和仪器,没有天气预报,渔民张帆划桨,望月辨位,与茫茫大海博弈。直到2012年,平海一级渔港码头推动渔业生产由“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转变,由政府免息放贷,鼓励渔民配备钢质渔船。
“钢船上有驾驶舱,有导航,还能上网。”胡国新告诉记者,他的船是官方认证的平海镇第一条钢质渔船,给周围的渔民打了个样。
从木壳船到钢质渔船,渔船的变化过程,也是捕鱼生产方式的革新过程。随着渔船升级,胡国新从划船手变成了掌舵人,生产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
8月27日凌晨2点40分,胡国新在驾驶钢质渔船。(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啪”的一声,打在挡风玻璃上的浪花,被渔船瞬间冲散,驾驶舱内的胡国新丝毫不受影响。跟着导航,渔船安全到达捕蟹海域,胡国新走到船头,扯着渔网和浮标,用力往水里一扔,只见浮标落,渔网沉。紧接着,船又启动,冲向下一个地方。
“感觉很有战斗力!船上有了网络后,海区的天气、水情、鱼情都可以快速了解。”胡国新说,船的速度快,安全性好,风浪再大心里也不怕。就这样,“嘟嘟”声时停时起,总长13公里的123张渔网,被胡国新精准投放到指定海域中。
8月27日晨,太阳初升,胡国新在渔船上撒网。(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渔业的信息化水平插上了翅膀。近年来,渔船配备海上宽带终端设备,政府给予渔船卫星通信流量补助。通过“海上通”终端设备,渔船可以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等综合应用功能。
“上货咯!”天蒙蒙亮,胡国新用长钩揽住浮标,使劲一拉,渔网带着海水在空中飞起,缠着一只只螃蟹。“一晚上100来斤,加上其他的小鱼小虾,大概能赚6000块钱。”胡国新说,一切都感觉很好。
用生命搏浪,张帆划桨,是“讨海”的旧法。用科技斗海,卫星导航,是“讨海”的新方。
8月27日,胡国新的钢质渔船满载而归,停靠在平海一级渔港码头上。(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船到码头,一筐筐新打捞的海鲜被抬上了岸,霎时,采购者蜂拥而上。货物卖完,举起手背,胡国新揩揩脸上的水渍,不知是汗水,还是盆中海鲜溅起的海水。在金光映衬下,船上红旗迎风招展,就像“讨海人”对大海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