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河南警方:严禁任何餐饮行业添加罂粟壳、罂粟籽、罂粟苗及其非法制品
4月2日,为严厉打击非法种植罂粟毒品原植物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强化全省禁种铲毒工作,河南省公安厅发布相关通告。
一、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种植罂粟(俗称“大烟”);严禁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种子或者幼苗;严禁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罂粟壳。
二、严禁任何餐饮行业、食品生产经营者或个人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罂粟籽、罂粟苗及其非法制品。
三、凡主动铲除罂粟或主动上交非法持有的罂粟种子、幼苗以及罂粟壳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四、凡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且不主动铲除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非法种植罂粟五百株以上且不主动铲除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种植的罂粟一律强制铲除。
五、每个公民都有检举、揭发非法种植罂粟以及其他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义务。对于积极举报非法种植罂粟,举报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种子或者幼苗,举报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罂粟壳的,公安机关将按照《河南省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并为举报人严格保密。
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禁种铲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定期组织公安、农业、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非法种植罂粟巡查踏查。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依法承担禁种铲毒的主体责任,发现非法种植罂粟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铲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非法种植罂粟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铲除,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七、凡有关市、县(市、区)或乡镇(街道)未认真履行禁种铲毒职责,被国家禁毒办或省禁毒办暗访踏查、无人机航测发现非法种植罂粟问题突出达到重点整治标准的,省禁毒委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分级分类重点整治,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电话:110
河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0371-65882906
(大河网)
源:中国禁毒
湖北潜江一餐馆老板
为了提升菜品口感
招揽生意
动了歪脑筋
竟然在卤菜中添加罂粟!!
近日,湖北省潜江市公安局森警支队联合环保支队在相关派出所的协助下侦破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6年,朱某某在某大市场内租下了一间店铺打算经营卤菜店,原本准备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财富。可偶然的一天,朱某某发现自己租住的店铺内藏了不少“宝贝”——罂粟壳,隐约猜到这些“宝贝”可能是上家租户留下的。
朱某某深知,这些罂粟壳如果和自己的卤菜混合制作,销量一定火爆。可是想到食品中添加罂粟壳是犯法行为,朱某某犯了难。一边是犯罪利益诱惑,另一边则是报警上交罂粟壳,最终朱某某抱着侥幸的心理打算先用少量的罂粟壳试试水。
在制售卤菜期间,朱某某将少量罂粟壳和八角、桂皮、丁香等佐料混装入卤料包,卤制鸡腿、鸡翅、猪肉、牛肉、牛肚、海带等卤菜,并在某大市场某卤菜店销售,结果招揽了很多回头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某某心中的邪念也在不断膨胀。
今年4月底,潜江市市场监管局在日常巡查抽检中发现,某大市场某卤菜店的卤菜中含有罂粟碱嫌疑,于是将相关线索移交潜江市公安局。潜江市公安局森警支队立即介入,在其作坊、销售点扣押了相关实物。
最终经检验鉴定,朱某某调制的卤菜、卤水内检测出罂粟碱、吗啡等成分。
随后,朱某某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在这里提醒广大商家
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
以身试法
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等
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吃了含罂粟的食物
不仅成瘾,还损害健康
罂粟壳含有吗啡等物质,易使人体产生瘾癖,对人体肝脏、心脏有毒害作用。如果食客吃了含有罂粟种子或者罂粟壳的食物,会对人的味觉感知有麻痹的作用,长期食用会使人产生成瘾性,对其具有一定的依赖。而且,罂粟壳或者罂粟种子中残存的生物碱,会逐渐麻痹人体神经和器官,损害健康。
罂粟壳中的生物碱虽然含量较少,但对于未接触过毒品的人,尤其是对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来说,食用添加了罂粟的食物会产生轻快感,有的人可能脸部微微发红,有的人可能心跳加快,有的人可能容易打瞌睡,而有的人可能不易入睡。
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招揽回头客,食客吃了这种食品,开始是“吃了还想吃”“一吃忘不了” ,产生依赖性后,“不吃也得吃”。
一边大把挣着食客的钱
一边用罂粟损害食客的健康
如何分辨添加罂粟的食物?
通常,添加了罂粟的食物肉眼很难分辨,不法商家通常是将罂粟碾成粉状,直接添加在食物中。在这里给大家来支支招!
1.初次食用了添加罂粟壳的火锅和卤制品后,人体一般有心跳加快、脸微红、吃后不易入睡等感觉。
2.如果对某种食物产生与往常不同的依赖感,经常想要食用,甚至刚刚吃过还想再吃,不吃就觉得难受,那该食物中含有罂粟壳成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万一不慎误吃“罂粟食物”,应尽量避免再次食用,而且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加快排出有毒物质。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不可忽视
当你觉得对某食物“上瘾”时
警惕里面含有毒品成分
必要时,可报警处理!
【供稿:湖北禁毒】
日,江苏连云港。市民向警方反映称,一家凉面店食材里可能含有罂粟成分。经检测,民警发现食材内确实含有罂粟碱、那可丁成分,随后在该店内搜出大量含有罂粟壳成分的辣椒油及粉末。据店主交代,疫情期间生意冷清,就想借此增加收入,自8月7日使用罂粟粉以来,该店收入比之前多了三分之一,获利1.5万元。目前,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关工作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网友评论
毒品还是调料?人们对罂粟壳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由于被认为有香料价值甚至致瘾功能,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罂粟壳成了一些餐馆留住回头客的“公开秘密”。一些不良商家大动歪脑筋,专门用罂粟壳熬制“老汤”,想要用“舌尖上的成瘾”换来“腰包里的大钞”。
2000年,最高法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中,罂粟壳已经被归类为“其他毒品”。2008年时,原卫生部明确把罂粟壳列为非食用物质。国家禁毒委等还曾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行为”。事实上,罂粟壳如果食用过量,轻则乏力、面黄肌瘦,重则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显然,以罂粟壳调味,既有损身体健康、践踏商业伦理,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餐饮已经产业化的今天,往食物中加哪种香料、加多大剂量、有无副作用,可能决定着食用者的健康。小小罂粟壳提示我们,既想吃到美味,也要健康安全,这绝不能是一道“鱼和熊掌”、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食品安全大于天,这首先是个管理问题。就以罂粟壳为例,“部分药用”变成了端上餐桌、“法律禁止”变成了公开售卖,哪怕就像有些餐馆声称的“供应商设备残留”,仅仅靠执法打击的“末端治理”,恐怕仍难以打消人们对管理违禁物品的忧虑。源头在哪里、如何从各个环节入手管控、怎样普及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等,如果回答不好这些问题,那么通报的35家餐饮单位就可能只是违法添加的“沧海一粟”。
食品安全关乎人,这其实也有个文化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一位副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罂粟壳和形似罂粟壳的草果,分别加入火锅中烧煮半小时,结果并没吃出火锅味道上的差异。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陆林也认为,罂粟壳本身没有味道,有些甚至带有酸涩的苦味。行业中、社会上的“以讹传讹”,竟然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铤而走险,甚至让一些食客也为使用罂粟壳“辩护”,不能不说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都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重于山,这最终是个人心问题。多年来,从穿山甲到果子狸,从二噁英超标的烧烤到如今再受关注的罂粟壳,食品安全的警钟一再响起,可还是屡屡出问题。中国人爱吃会吃,但饮食安全应该有底线。不管是政府监管者、餐饮企业,还是消费者,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添加、哪些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都应该明白准确,不能因为“潜规则”而使之含糊过关。“地沟油再便宜也不能用”的观念不仅应成为共识,还得变成实际治理作为、自主选择,否则难免再出现跟罂粟壳类似的“香料”。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绝不是小事。
(原标题:店主在凉面中加罂粟粉1个月获利1万5 警方严惩)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星视频、人民网、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