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网广州8月10日电(记者魏蒙)从9日起,在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国内百家红木家具企业,借当日开幕的首届中国新中式红木家具大会,连续6天亮出了自己在这一领域中的全新利器——新中式家具。“新中式的出现与流行,是红木家具产业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全国工商联执委、全国工商联艺术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会长宋建文说。
以中山大涌为主基地,国内已出现多个红木家具的产业基地。广作、苏作、仙作、京作等四大主要流派的作品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但无论那种风格,都遇到一个瓶颈——市场主体已转入上世纪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出生的人。他们喜欢这些好木材,也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但源于明、清的风格,让他们觉得少了时代感。正因为这样,早在15年前,我们就率先提出了新中式的概念。”中山市家具商会会长吴赤宇说。
他是红古轩品牌创始人。在首届中国新中式红木家具大会上,他推出了红古轩“云龙”系列。这个系列,以新中式为语言,强调高颜值、高性价比、高格调的产品特性,在设计上,更力图体现原生态的红木质感,流畅又圆润,明快而俊朗,将精雕细琢与温润的线条有机融合。“力求把红木家具做精、做细、做透,让传统红木家具文化在时代背景下成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载体。”吴赤宇说。
来自上海的李女士,她家的住房正在装修,趁此次大会,她想配齐家具。“我就中意新中式,因为没那么老气,而且设计上更注重人体功能学。例如,木质沙发上加了个垫子坐起来就舒适了。”她注重的是格调大方,素洁文雅,没有什么繁杂的雕刻、镶嵌,即便是雕刻、镶嵌也有点现代,不那么老套。她的爱好,既有些苏作的影子,但又不等同于苏作。
本届展会,汇聚了国内上百家的行业翘楚。除了有中山红古轩等众多植根于中山大涌的企业外,还有佛山联邦家私、杭州顾家·东方荟、东莞国寿·世外桃源、上海老周·春舍里居、台湾青木堂、温州澳珀家具、深圳洪达仁设计、东阳苏阳红·東遇、东阳大成尚品、深圳云水檀心、深圳自 在工坊、深圳景初设计、江西鲁班木艺、江门居典等家具行业中的佼佼者。
佳作连连,精彩无限。多数作品都 透射出“新意思”的追求——在红木家具和红木家具展示环境设计的规矩中,以不同的设计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
“观山雅院”的展销品,就很能体现这种“新意思”。这家工厂显然已以新中式为主要风格,而且只用黑酸枝作材料,设计风格上推崇“红木时尚化”,出现了由完全满足收藏到时兼顾实用的转变。
程路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他指出,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新中式家具要留住传统、守住文化,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家具。(完)
色大胆活泼、图案栩栩如生的苗绣据传诞生于苗族迁徙途中,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针当笔、用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绣在服饰上,苗绣也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活化石’”。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致敬前辈,用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着民族的生生不息。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聚居的贵州,近年来将这一文化瑰宝作为产业大力推动发展,妇女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不仅用一针一线创造出“锦绣”新生活,还将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苗绣巧妙融入时尚元素,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如今,古老的苗绣,正在得到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
“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
乌江之畔,峡谷壮美。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一身苗绣装扮的“95后”绣娘杨文丽,准时上线直播,热情地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向网友推介产品。
绣娘杨文丽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推介苗绣文创产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最多的一场直播卖了8万元。”杨文丽兴奋地说。最近,她购入一批直播设备,培训附近的年轻人,今后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直播销售苗绣等特色产品。
绣娘杨文丽(右)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蜡染刺绣车间刺绣(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思路,搭建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行业五个平台,采取“龙头公司+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2023年,我们争取苗绣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张敏说。
贵州对苗绣推动妇女增收的工作起步于10年前。2013年,贵州省妇联聚焦“针功夫”,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技艺开展锦绣计划,目前累计培训10万人次,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基地、锦绣计划创新研发基地等千余个,带动50余万人就近就业增收,近三年创造产值60余亿元,“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
“大巴车开动的时候,孩子死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走。”回忆起近20年前,送三姐和三姐夫去广东打工的那一幕,43岁的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妇女韦祖英至今还会红了眼眶。
韦祖英(中)在贵州省从江县美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刺绣公司里与绣娘们一起刺绣(2021年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如今,仅有小学文化的韦祖英通过制作苗绣服饰等,公司年产值已达到一两千万元,带动900多名群众就业。“政府在我们这里搞培训,只要愿意学,就有人教。”韦祖英说。
“过去,绣娘们刺绣是为自己和家人制作服装,现在她们知道,拿着绣花针,能够绣出美好的生活。”从江县妇联主席梁银丽说,“妇女们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甚至成为女企业家。”
绣娘在贵州省黔西市一家非遗文化公司里制作苗绣(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一二三产互动,亮出锦绣新名片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誉,妇女擅长刺绣。在县城的刺绣银饰一条街姊妹街上,苗绣州级非遗传承人石传英制作的苗绣远近闻名,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地。
“光是这个旅游纪念品,我一年就能卖出去一万多本。”石传英指着一款笔记本说。她用蜡染土布做封皮,绣上一个苗绣图案,可以卖到120至150元一本。
“浩邓”是石传英的苗名,在苗语里,“浩”意味着丝线,“邓”则是真丝缎子的意思。创业时,石传英为自己公司取名“浩邓”。
蝴蝶妈妈、凤凰、龙、鱼……石传英将苗族崇拜的图腾和对祖先历史的理解,嵌入时髦的高档旗袍上,也融入日常所用的背包、发卡、腕带等小商品上。2022年,石传英的旅游商品店仅苗绣产品销售额就达到200多万元。
苗族姑娘们在参加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盛装巡游(2021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改变苗绣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小散乱”局面,2021年,贵州省成立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深入推进苗绣保护传承、市场培育、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六大工程” ,加快实现苗绣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发展目标。
在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崭新名片。
榕江县自2018年以来,立足苗族、侗族群众利用板蓝根枝叶染制衣服,再加以刺绣的古老习俗,串起采蓝(板蓝根)、制蓝(染膏)、刺绣等手工工艺,将苗绣、蜡染形成“蓝染”文化产业链。
据榕江县常务副县长王飞介绍,目前,榕江县累计种植板蓝根3.2万亩,年产量5.25万吨,产值达6800余万元,带动6339户群众参与,户均收入达4417元以上。榕江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古法制靛基地,蓝靛膏等板蓝根粗加工产品年销售产值达4488万元。
贵州省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为重点打造苗绣产业集聚区,推动配套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诞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创和服饰”等一批非遗品牌。
数字化传承,保护锦绣非遗之美
最近,台江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欧小念带领着一支团队,走村串寨,寻找苗绣传承人、非遗工坊,对散落于民间的绣品进行视频、图片、音频、文字记录,再上传到省里进行数字化处理。
在贵州省台江县萃文街道仰黎坊,苗绣传承人潘玉珍在刺绣(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位于台江县萃文街道的仰黎坊,欧小念找到了年近八旬的苗族老人潘玉珍,这是一位几乎终生都在刺绣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多次身着苗绣服饰登上国际T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刺绣手艺失传。”潘玉珍说。
在贵州省台江县萃文街道仰黎坊,苗绣传承人潘玉珍(前)与女儿张艳梅在染布(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们会将您的针法、工艺记录下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欧小念说。
精湛的苗绣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处乡村的绣娘与外界市场面临信息鸿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贵州已有不少部门、企业在行动。
近年来,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对苗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应用进行研究,统筹搭建“两库一平台”,即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
勾线、绘制、填色……在位于贵阳市的多彩贵州文化数据平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坐在电脑前,将从贵州各地收集的苗绣绣片进行矢量图提取。
多彩贵州文化数据平台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在电脑上做苗绣矢量化提取(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们将人工制作的绣片工艺流程简化,完成二次创作,将其变成数字化产物。碰到复杂的绣片,需要一两天才能提取完成。”公司苗绣数字化平台建设负责人韩霄阳说,“通过版权登记,给每一个苗绣传统纹样制作一张虚拟‘身份证’,让它成为可购买、流通的虚拟产品。”
据统计,自去年底以来,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已收集和拍摄苗绣纹样图片9000多张,完成矢量图提取3550张,并进行了版权登记。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工作人员在展示苗绣文创产品(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据多彩贵州文投集团经营管理部负责人、贵州省苗绣产业协会会长彭阳介绍,该集团已与国际女性时尚品牌企业达成合作,首批许可使用1500个苗绣纹样,转化为服装及相关产品150余款,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巴西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贵州对全省苗绣绣娘情况进行摸排,目前已取得近4000名绣娘、100余个绣娘工坊数据。贵州制定了机绣、手绣、平绣3个苗绣产业团体标准,提升贵州苗绣产品规范化水平,苗绣纹样版权保护管理制度正在制定中。
“增强苗绣的商品属性,打通时尚界与工匠的桥梁,推动苗绣走向国际,走进大众生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时代光彩。”彭阳说。
文字记者:李惊亚、周宣妮
视频记者:周宣妮、李惊亚
海报设计:谢悦
编辑:储兴华、刘羊旸、戚文娟、王浩程、邬金夫
统筹:王洁、方思贤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策
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
监管
PPTV视频牙膏广告宣称防龋齿 运营主体聚力传媒被罚
“贝贝哺旗舰店”发布虚假婴幼儿辅食广告被罚
一公司打着低价旅游的幌子,向老年人虚假宣传,被罚款40万元
“天鹅到家”“和包”等11款APP被通报
抽检
广州:饮料、红酒等37批次食品不合格
提醒
勿轻信“找后门”低价办理养老保险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官方网站、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杜科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