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餐食最便宜的套餐788元
最贵的洋酒可以到几万块
在相亲约会时
为了给女方留下好印象而出手“大方”
却不知自己跌入了诈骗陷阱……
近期,上海浦东公安部门破获一起酒托诈骗案
流窜团伙两月骗得200多万
见女网友成被宰的“冤大头”
李先生36岁,一个人在上海工作,由于妻子一直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空虚寂寞的他渐渐迷恋网络交友。
8月中旬,他结识了一名头像清秀、话语温柔的“女网友”,两人相谈甚欢。交流中,对方多次暗示李先生自己单身一人,未来有更深入的交往空间。
认识几天后,女网友向李先生发出线下见面邀请。美女相邀,李先生自然不假推辞,如期到对方指定的咖啡馆赴约。
为了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李先生示意这名的年轻女孩可以随意点餐。点了四五百元的果盘和咖啡后,女孩又点几杯单价数百元的鸡尾酒。不到1小时,李先生“被消费”3000多元。
为了避免女孩再次狮子大开口,李先生匆匆买完单后,抽身离去。女孩特意走出餐厅,替他拦了一辆出租车。
李先生不是第一个被宰的“冤大头”。从今年8月开始,几名年轻女孩,几乎天天在上海的几家咖啡馆约见不同男网友。一些男网友或是幻想与约会女子有进一步发展,或是碍于面子而硬着头皮付完“天价账单”。
诈骗团伙分工明确
事后发觉不对劲的李先生,向浦东警方提供了线索,一个横跨多省市、分工明确、架构严密的酒托诈骗团伙,逐步进入警方视野。
作为团伙“大老板”的杨某,建立了跨越多个省市的诈骗团伙,诈骗过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
线上人员被称作“键盘手”,多为男性,专门负责在网络相亲和交友平台上搭识男网友。过程中,“键盘手”冒充成妙龄少女,用极富挑逗性的话术,通过虚拟定位向上海等地的男网民抛出“绣球”。有的“键盘手”一天就能成功钓到七八男网民。
获得上钩网友的电话和姓名后,“键盘手”会通过“传号手”,把这些信息分配给7名“酒托女”,“酒托女”随即邀约对方到指定的咖啡馆见面,这些“酒托女”中年纪最小的仅20岁。
咖啡馆是老板杨某事先布设好的“屠宰场”。“杨某会跟咖啡馆谈好抽成比例,长租一片区域或几个卡座。”浦东分局陆家嘴公安处治安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周健说,这样做既能减少成本,也能规避执法打击:“他们通常半个月左右就会更换一家咖啡店。”
涉案场所除“键盘手”及“酒托女”外,诈骗团伙还包括“服务员”——负责为“酒托女”提供点单、上酒及报账、结账等;“望风”——负责维护店外秩序并注意周围情况,随时留意警察及之前来店里消费过的男性客人。骗局精心设计在这些咖啡馆门前,往往会有卖花或玩偶的摊点。进门前,“酒托女”会拿起玩具佯装喜爱,并要求男网友“给我买一个吧”。这些市场价不过几十元的玩具,此时一个就要卖200元。事实上,摆摊的也是团伙成员,目的是测试男网友愿不愿掏钱。如果毫不在意掏钱买下,说明有大把油水,被团伙成员称作“猪”;如果不愿意,干脆趁早脱身,做下一单。进咖啡馆后,“酒托女”会根据之前试探,点果盘、红酒、鸡尾酒等。看人下“刀”:有的一单三四百元,多的上万元。
不过,这些酒和食品其实是假冒伪劣产品,一杯饮品的成本,通常不超过20元。
犯罪团伙使用的廉价饮品原料为避免引起警方注意,“老板”杨某要求“酒托女”和“服务员”,在店内杜绝与顾客发生肢体冲突。如遭遇极个别拒绝为“天价酒水”买单的顾客,便由“酒托女”提出AA或者买单,“服务员”也会根据情况适当给出折扣。杨某事后会把这笔钱还给这名“酒托女”。19人被刑拘今年9月26日,陆家嘴公安处会同反诈中心及片区派出所,兵分多路开展跨省市的收网行动。其中,在本市各地抓获以杨某为首的线下诈骗团伙成员11人,在外省市抓获王某等10名“键盘手”。自今年8月以来,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一团伙的诈骗金额已高达200多万元。目前,以杨某为首的19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余2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警方提示
在进行网络交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务必选择正规婚恋网站,在涉及金钱来往时要多留一个心眼。如发现遭遇诈骗,请及时报警求助。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
刚申请注册商标,便收到一个来自“北京商标注册发文处”的包裹,支付了37元到付费后,才发现被套路了。最近,广州市民李先生遭遇“到付费”骗局,骗子从网上获取李先生注册商标信息后,假装政府机关发出假冒的“商标审查公告”,骗取到付费。金额虽小,却防不胜防。南都记者注意到,此前多地曾发生过类似骗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就此发过相关提示。
刚办理商标注册就有到付文件
李先生是广州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工作需要,近日,他委托商标注册公司在网上注册了公司商标,注册流程目前按计划正在进行中。
9月13日,李先生收到了一份寄件地址为“北京商标发文处”的文件快递。派送的快递员称,这是“代收货款”件,也就是说收件人必须支付商品费用。李先生想起自己最近刚好在办理商标注册事宜,就支付了37元到付费。
李先生拆开包裹发现,里头是一张写着“国家商标审查公告通告”字眼的A4纸。该“通告”称:“您在中国国家商标局所申请的商标,预计将于2021年9月30日审查完毕,您的商标注册申请将顺利进入公告期。拒收视为放弃本次商标公告知权利。”
但这张“通告”没有盖公章,落款是“商标注册发文处”,引起了李先生的怀疑。他于是问他委托的商标注册公司,对方称这是一个骗局,此前公司已发过公告提醒客户。
该到付快递内仅有一张假冒的“商标审查公告通告”。
假冒“北京商标注册发文处”
寄件地址实际在山东
李先生提供给南都记者的快递面单显示,该件为“申通快递”包裹,该件寄件方是所谓的“北京商标注册发文处”,寄件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某大街。该面单还备注“商标证发文”“商标发文拒收不再补寄”。
南都记者留意到,该面单留有寄件方的手机号码。记者拨打发现,该号码属地为河南郑州,状态为“已停机”。
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收到快递后,快递人员曾向他提到“这个快递是从山东寄来的”,“可是寄件地址显示是北京,怎么会是从山东寄来的呢?”南都记者查询该快递单号发现,该件于9月10日下午16时39分揽件,状态为“山东青岛东李公司的收件员【东李C】已收件”。也就是说,该快递确由山东发出,而并非从北京发出。
就此,南都记者拨打了申通快递的客服热线反映该问题,客服人员提供了“申通快递山东青岛东李公司”的联系电话。但截至发稿时,记者多次拨打,一直未有人接听。
李先生收到的包裹的快递面单。
骗子从网上获取商标注册信息
相关部门曾发骗局提示
那么,骗子是怎么知道李先生曾申请过注册商标的呢?南都记者发现,男子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上公布的商标公告信息锁定办理注册的公司,再通过网上搜索的方式获取公司信息。
南都记者了解到,2020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就已发过《关于谨防以邮寄纸质“商标公告”方式骗取到付邮费的提示》:“近期我局收到商标申请人反映,有人向申请人寄送纸质‘商标公告’,以骗取数额不等的到付邮费。为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此特别提醒,我局2016年5月以后商标公告已采用电子公告的方式,不再对外寄送任何纸质商标公告,我局向申请人寄送的官方书件均不需要申请人支付任何费用,请大家提高警惕,谨防诈骗!”
律师:该行为或已涉嫌犯罪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刚表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装政府机关发出假冒的“商标审查公告”,可能属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为,涉嫌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相关方使用了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还可能涉嫌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均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邓刚表示,李先生被骗金额不大,就单个事件而言,可能不构成刑事上的诈骗,但可能会被认定为民事上的欺诈。李先生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同时向被冒充的政府机关投诉,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采写 实习生李欣悦 苏乐仪 南都记者陈杰生
月29日上午10时许,南海市某家电商店的老板李先生(化名)接到了一通自称是“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表示由于店铺存在违规行为,所有商品将被迫下架。经过一番交谈,李先生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最终被骗走金额高达21万元。
< class="pgc-img">>事件的开端发生在7月28日下午3时,李先生正在店内整理商品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十分亲切,自称是某知名电商平台的客服,告知李先生因其店铺涉嫌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因此需要立即对店铺进行整改,否则将会面临严重的处罚,包括全店商品下架和罚款。李先生对此表示担忧,随后对方开始进一步施压。
对方在电话中声称,若李先生不立即处理此事,损失将会更加严重,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为了帮李先生解决问题,对方提供了一种“快速解除处罚”的方案,声称只需缴纳保证金21万元,即可立即解除店铺的违规状态。
< class="pgc-img">>由于对方的语气十分专业且态度诚恳,加上李先生对平台规则的不了解,最终他选择了相信对方,并按照指示将21万元汇款至指定账户。此时,李先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了一个诈骗圈套。
在完成汇款后,李先生等待了数小时,却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店铺解除处罚的通知。7月29日上午8时,李先生拨打了该电商平台的客服电话进行确认,却发现自己的店铺并没有收到任何投诉,也未出现违规记录。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李先生感到无比绝望,他迅速回拨之前的电话,但对方已经关机。他立即前往南海市公安局报案。警方随即介入调查,并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谨防类似的电话诈骗。
南海市公安局表示,目前已经对李先生的案件展开调查,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特别是经营者在接到类似电话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来电中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到汇款的情况。
< class="pgc-img">>警方还提供了一些预防诈骗的建议:
- 核实身份:无论是客户还是平台工作人员,若有重要事项需要处理,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 保持冷静:诈骗分子常利用紧迫感来施压,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 不要轻信:对于陌生来电要求付款或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应高度怀疑。
- 及时报警:如发现自己可能被骗,立即拨打当地警方电话,及时报案。
此次事件不仅让李先生损失惨重,也为其他电商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消费者和商家都需提高警惕,以免再度成为受害者。商界人士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诈骗的识别能力,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随着警方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期待能够尽快侦破这一案件,挽回李先生的损失。同时,也希望通过此事件的报道,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电商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