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会发现我们去一家餐厅消费的时候,店家会给我们发放优惠券,为什么餐饮店不直接在菜单上改动数字,而要大费周章地发放优惠券?今天就来和大家交流揭秘其中的奥秘。
优惠券作为价格歧视策略,区分了两类消费者
优惠券作为价格歧视策略的一种,极好地区分了愿意付出时间成本来搜索优惠信息的“穷人”(工薪或学生阶层)和不在乎优惠信息直接到门店购买的“富人”两类消费者。
< class="pgc-img">>对待“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商家给他们提供的商品比较贵(没有优惠),对待“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商家给他们提供的商品比较便宜(享有折扣)。商品一样,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这一价格歧视策略,使得商家从消费者身上榨取了更多价值,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在他们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下进行消费,从而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注意,这里的“穷”与“富”并非单纯指经济境况,而是指消费者对待同样商品时支付意愿的高低。
< class="pgc-img">>单纯降价不利于强化消费倾向,并可能引起行业内价格混战
单纯降价在短期内会带动销量的上升,但不利于强化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品牌感知,一旦重新提价,消费者的负面反应会比较大。另一方面,降价虽然是获取市场份额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但市场是动态波动和有机统一的,一旦开始降价,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势必会做出应对,其结果最终导致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引发企业间的价格混战,最终不仅损害企业本身,而且恶果会波及整个行业。
< class="pgc-img">>餐饮店提供优惠券有什么好处
1、优惠券能让消费者在心理上形成应激机制。
每当你看到名目众多的优惠券和app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感觉,每看一次和再看一次的过程,都会无形中加强你的消费倾向和品牌感知。而单纯的降价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优惠券特别能够吸引那些愿意付出时间成本搜索优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忌惮门店高价的经济不宽裕群体,因为这类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类似占便宜的应激机制。
< class="pgc-img">>
2、优惠券能让消费者在实际支付中造成价格失敏,持续刺激消费者。
优惠券的优惠策略会结合销售情况及时更新。在保证低于门面价的基础上,优惠券的价格时常在变,优惠组合也在变。比如一份麦乐鸡套餐门店18元,优惠券可能这周会把价格设为14.9元下周又设为15.9元,这周给你搭配个果汁,下周又给你赠杯可乐。如此变来变去,消费者对优惠券上的价格并不太敏感,他们所确定和坚信的一点是——使用优惠券会比门店便宜,如此一来使用优惠券能够持续刺激消费者。
因此,餐饮店不能单纯地依靠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发放优惠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力于开发新餐饮行业
为餐饮商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工具和服务
作者 | 小高老师
公司 | 小高科技有限公司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xgls0001)
外卖现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流量最大的还是餐饮外卖,毕竟“人以食为天”。
做外卖每一家都做有活动,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呢?其实这基于平台规则,做满减,活动力度大,可以很大一部分影响到你的店铺排名。排名好,流量大,店内自然就有顾客。如果没有流量,何来顾客进店呢?
满减与折扣目前是外卖平台最重要的两个促销方式,他们就像店铺的两把武器,各自有不同的作用。满减对进店转化率影响比较大,而折扣对下单转化率有较大的影响。这个理解起来比较直观:大力度满减会吸引用户进店,而良好的折扣设置会缩短用户的点餐时间从而促进下单。
折扣设计方法
一款商品如果被上成折扣后,就不会在下面的菜单分类中出现了,所以我们的选择需要慎重,很多商家把热销商品上完折扣后,会发现下面的菜单分类变得冷冷清清了,仅只有几款低销量产品供用户凑满减。所以为了避免满减成为鸡肋,我们折扣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法:
1全单品折扣:折扣商品控制在15个左右(具体要看店铺sku数量)。1-2款超低价引流主食单品、5款左右热销主食单品、3款凑单小食、3款折扣饮料。这样的好处就是,能使折扣区成为一个独立菜单。用户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在折扣区完成下单,可以提高下单转化率。
2全套餐折扣:建10个左右套餐(主食+小食+饮料)。折扣力度比这些单品相加满减后低1-2元。这样的好处是:不破坏原来的菜单分类和菜单结构。爱凑满减的用户仍然可以随意凑单。而通过用户点折扣套餐也能提高我们的客单价和利润。
解决折扣菜和满减冲突问题
老板们都是知道满减活动和折扣菜是互斥的。如果一道菜设定为折扣菜,那么点这道菜意味着不能参与满减活动。
同时,因为折扣菜在菜单上排名靠前,非常显眼,很多老板把自家店的热卖菜品都设置为折扣菜。于是,这渐渐导致一种情况:能够让顾客参与满减活动的菜品少了,顾客难以下单。
有的老板们可能觉得奇怪,顾客们也可以点折扣菜啊,这对顾客而言有什么差别呢?其实是有差别的。因为在顾客点进店铺之前,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满减的标签,于是不少人带着要凑满减的想法点进店铺。
结果进入后才发现,手机滑动了好几屏都是折扣菜,根本不能点满减,难免感到不满,甚至有种受骗感。
折扣菜和满减冲突的情况,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可以解决,那就是菜品的“一分为二”。把同一道菜在菜单上上两次,一道是折扣菜,一道是能够参与满减的普通菜,它们除了名字不同外,菜品本身没有任何差别。用这个小技巧,就可以让想买折扣菜的顾客买折扣菜,想凑满减的凑满减了。
满减实际折扣率
什么是满减的实际折扣率?
比如说满20减10,是不是等于5折呢?其实并不等于5折,用户实际点单时最少得点到25甚至30元才能满减掉,那这个多出来的5-10元其实就是我们商家所能掌控的利润范围。
所以对于一个30元的菜品来说,满20减10实际的折扣率仅仅只有7折,所以我们把他设计折扣的时候是不能高于7折的(不然就会破坏店铺的价格平衡,让人有漏洞可钻)。
所以我们商家在设计折扣之前,要把我们需要“模拟下单”,把店铺内菜品的实际折扣率给算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商家的利益。
很多老板非常头疼说自己的店铺的设的满减,用户总是能够刚刚好凑到我们的满减门槛。比如我们设满30减15,用户就是能够刚刚好点到30块钱(或者31块钱),这样其实他的实际折扣率就等于满减折扣率了,对于我们商家来说其实是没有发挥满减的优势的,很多利润被我们浪费掉了。
那么我们怎么去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一个比较土,但是很实用的方法是我们可以把用户点单组合都列出来,
如果我们发现菜品A+凑单B=30元(刚好可以凑到满减门槛)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调高菜品价格
我们觉得用户满减后的价格实在过低(甚至无法覆盖成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调高相应菜品的价格(提价之前需要对菜品包装一下,避免给用户带来“廉价感”),让用户点单金额比30元多一些,多出来的自然就是我们的利润。
第二种方法,降低满减门槛,把满30减15改成满20减15
如果之前的用户实际支付的价格我们能够接受的话,那我们不去调高菜品价格,我们可以把满减门槛调低,这样的好处就是用户点单金额没有变、减掉的钱也没有变,所以我们的利润也没有变化。但是通过降低满减门槛我们的满减系数提高了,从而对提升排名也更有帮助了!
满减设计误区
误区:第一,所有产品都打折;第二,套餐设置大而全。
“外卖还是要产生利润的,如果不赚钱,还不如不做。”黄道泳说,用户经过多年养成习惯,外卖不打折很难做下去,关键在于如何设置折扣力度。
首先,打折的单品,应该以爆款为主,也就是那些能够吸引用户下单,同时,打完折还有少量利润,作用就是引流。
从美团外卖App用户下单界面观察,乐凯撒深圳保利文化广场店铺中,9英寸的金枕榴莲比萨,原价79元,打折之后卖49.9元,折扣力度为6.32折,月销量在172款,是该店销量较高的产品之一。
其次,在套餐折扣设置上,因为满减功能可以有效解决用户不同餐品组合的问题,所以,乐凯撒只针对一些重要的就餐场景进行套餐打折,比如:一人餐、二人餐、三人餐,其中,保文店一人餐原价104元,折扣价59.9元,力度为5.76折。
最后,因为折扣餐品比较容易计算成本,所以只需要针对某个具体折扣单品或套餐,设计几款成本低廉的折扣凑单产品。
因此做满减一定需要避免的问题:
1.盲目以利润率(折扣率)来设计满减
比如有的商家在计算了菜品成本和平台抽佣之后发现自己的毛利在50%左右,于是决定“我可以做一个7折的活动,这样还有20%的利润空间”,于是他便设置满10减3,满20减6这样的满减(正好是7折)。只能说这位商家太实在了!
同样让用户享受7折优惠,有的商家的满减设置就比较聪明,把满减系数甚至能做到50%以上 什么是满减系数?,而且可以让用户最后实际支付金额等于甚至高于7折!这样一来,后面这个商家不仅排名占优势(满减系数大),而且对用户吸引程度也大,最重要的利润率并没有因此得到下降!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根据利润率来设置满减,这样太实在了,浪费成本不说还达不到好的效果。
2.盲目模仿别人的满减:
盲目跟进竞争对手的满减设置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家的餐品种类价格、凑单品价格,以及用户点餐搭配都不一样,同样的满减设置可能他家赚钱你家亏钱。除非你们的菜单和利润都一样。
所以我们最好要根据自身店铺的情况来设置适合自己的满减。
一个好的满减设置,不仅对用户的吸引力强,系统判定活动力度大(排名加权大),而且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一个好的满减设置,利润都应该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
但是有很多商家的满减设置,往往是钱花出去了但没达到想要的效果,典型的“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再相同的满减成本的基础下得到最大的排名加权?而且对用户的吸引程度最大?
我们看到很多商家做满20减19的满减也能挣钱,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点单实际价格大于满减门槛的方法。
比如某A外卖商家和某B外卖商家:
< class="pgc-img">>很多人多会觉得35减15力度更大些,但真实情况不是如此:
折扣力度大小=满减金额/满减门槛,所以上图两个商家的折扣力度分别是0.5(10/20)和0.42(15/35),前者折扣力度更大。
A、B商家如果在销量、评价、客单价等影响排名因素上差不多的前提下,商铺A在外卖平台上的排名会高于B。
二、单档满减VS多档满减
在外卖App(这里以大众点评为例),我们会看到有的商家只有1个满减活动,而有的商家有好几个,前者称为“单档满减”,后者即为“多档满减”。
单档满减 VS 多档满减:
< class="pgc-img">>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两个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哪个设计看上去更划算呢?
根据我多年点外卖的经验,发现了如下规律:
单档满减商铺特点:客单价比较集中。
< class="pgc-img">>和合谷单人商务套餐集中在40-50元。
品牌具有粘性:KFC的死忠,价格往往不是问题
< class="pgc-img">>多档满减商铺特点:菜品种类多,且价格分散;只做外卖,品牌识别度不高。
< class="pgc-img">>如二十五块半、优粮生活、台资味等外卖品牌
总结一句话,单档满减和多档满减设计没有哪个更精明,根据商家情况而定才是王道。
另外在满减设置时,我们一定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满减力度,尤其是产品或服务与竞对差距不大的商家,满减力度需与竞对持平或略高于竞争对手。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外卖店铺运营里面的学问,你get了吗?
饮业的烟火气回来了,价格战也打响了。“38元10个菜的3人火锅套餐”“49.9元的牛杂煲4人餐”……随着低价团购愈演愈烈,部分商家菜品和服务品质也出现下滑,引发消费者不满。
团购原本是有效的营销工具,通过适度让利、薄利多销的批发模式降低商家成本,帮商家获客,替消费者省钱。然而,当一边是“打折打到脚踝骨”的售价,一边是商家为了减损在团购套餐里加入高利润的饮料,或者把免费果盘、小菜标上高价充数。而这只能算是常规操作,此外低价团购至少还有这么几个“坑”: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鲍鱼龙虾大餐看似丰盛,可端上来的鲍鱼跟纽扣一样大,龙虾不知道在冰柜里待了多久,活脱脱演绎了“便宜没好货”。
虚标价格,无中生有。部分套餐的菜品标价远高于门店实际售价,有的团购套餐里的高价菜品,门店菜单里却没有列入,让消费者无从比对品质和价格。
扯虎皮做大旗,高射炮打蚊子。在套餐里增加用不上的高价商品,例如普通双人餐里搭配标价几百元一瓶的红酒,或者将服务生的拍照标示为专业摄影服务,折价数百元,人为拉高原价。
有的商家还对低价团购的消费者区别对待,比如份量打折、隐性消费,不加钱不让走。还有些商家用低价团购把消费者引到店里,然后用各种借口拒绝使用团购,逼着专程而来的消费者花钱消费。种种变味操作下,消费者对团购也没有那么热衷了。
低价团购内卷,商家也有苦衷。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国现有餐饮相关企业1500万余家。其中,今年1月份至7月份新增约158万家。加上去年新增的300万余家相关企业和大量个体户,行业竞争之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突围,商家广泛使用团购揽客,连锁店和知名店铺还能维持合理折扣,新店和小店往往被迫以超低价引流。再加上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更多进入本地生活后,要求商家上线更低价的套餐,让竞争变了味儿。
从实际情况看,低价团购对商家经营的影响弊大于利,还往往带来消费者差评。用这种办法引导流量,或者说对于流量本身,不管是餐饮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多一点理性。消费者不要被占便宜的心态牵着鼻子走,碰到折扣过低的团购,还是要理性考虑成本这个客观因素。如果遇到虚假宣传等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可联系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平台导向很重要。过低的折扣率不一定能带来真优惠,反而可能给商家留下玩花样的空间,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产生的负面评价同样有损平台口碑。鉴于团购远低于成本的趋势,平台有必要设置折扣上限,避免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同时,帮助商家发掘受欢迎的菜品,搭配出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回头客的优惠套餐,让团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商家弄清楚:抛开低价,能靠什么吸引顾客?是一道好吃的招牌菜,是记得住每一个客人口味的细致服务,还是看得见风景的景观位?毕竟,还有那么多不做低价团购却依然座无虚席的商家,他们靠什么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更值得研究。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