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奶茶”“折耳根奶茶”等网红饮品纷纷横空出世后,一款洗衣液瓶造型的奶茶最近接棒走红网络。有人觉得新奇,向周围朋友推荐;也有网友质疑,这种造型的奶茶会不会误导孩子,增加儿童误食家中洗衣液的风险。有网友担心,“儿童没有判断力,他们会觉得洗衣液是好喝的……”(5月16日《成都商报》)
#产品创新需要有边界感# 李小丽:“洗衣液奶茶”走红,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孩子未必知道“洗衣液奶茶”和“洗衣液”的区别,这会让他们错误认为洗衣液可以喝。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许多商家纷纷想着产品创新,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任何的产品创新都应该遵循基本的底线意识,不能有违常识,不能带来安全隐患,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产品真正做大做强。“洗衣液奶茶”引发担忧的背后,也再次提醒人们,创新需要有边界意识,任何突破边界的行为,都有可能遭到差评。
#“洗衣液奶茶”走红,不能“一棒子打死”# 章平周:洗衣液瓶跨界成了奶茶包装,这样独特的创意,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走红网络并不意外。与此同时,“洗衣液奶茶”引发的容易误服的担忧,涉及生命健康安全,也不是杞人忧天。“走红”和“安全”之间,处理得当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洗衣液奶茶”可通过在外包装上印上醒目的可饮用标识,让人一眼辨别。对于年龄过小无法分辨的小孩,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毕竟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都会存在安全隐患。“洗衣液奶茶”走红,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一棒子打死”。
没恶补完“绿水鬼”的知识,这两天我又被流行语“车厘子自由”给上了一课。讲真的,乍看到这么高端的词,受到惊吓的我赶紧吃了口瓜压压惊。
据报道,“车厘子自由”源于几天前的爆款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文章把女生财务自由从低到高分为15个阶段,最基本的是辣条自由,然后是奶茶自由、视频网站会员自由、外卖自由、咖啡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衣服自由等。
之后网上掀起了晒车厘子价格接力和“朋友圈杯”车厘子摄影大赛;“我终于知道一颗车厘子多少钱了!”成了微博热门话题;“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连车厘子都吃不起!”也一语风行。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让人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不只是生活,还有新晋炫富或哭穷标准。
忽如一夜炫风来,车厘子就挤掉了茶叶蛋、辣条在“炫富(哭穷)界”的C位,成了衡量财富多寡的标准,这多少让人始料不及——“车厘子自由”怎么就在“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彻底财务自由之间插上了队?
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将干干巴巴的辣条盘得圆润过后,网友们又盘起车厘子,不是偶然,恰是必然。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没有“车厘子自由”,就是整体性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傲娇型哭穷。
那些嚷着自己没有“车厘子自由”、只有“喝水自由”的网民,很多都是哭穷界“惯犯”,当下拿穷来自嘲俨然成了一种风尚。
很多人忙不迭地将各种跟穷有关的新词往自己身上贴:一会儿说自己是“吃土族”,一会儿将自己列入“隐性贫困人口”,一会儿嚷着“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会儿调侃自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丑和穷可以”,还将“穷丑”合体推选为2018年度汉字……有时候,你想在“高调哭穷”的队列中加个塞都难。
但哭穷的未必就是真穷。无论是车厘子还是咖啡,价格都没那么亲民,还经常被看做小资情调、小布尔乔亚式享受。将这些相对“高级”的食物当成穷富度量衡,本就是标准层面的“升维”:从用“吃不起辣条”来自黑,到用“吃不起车厘子”来示穷,表明网友们之于跟穷对应的消费能力认知“水位线”在上升。
以往腰包支撑不起对车厘子的“买买买”,未必叫穷。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买车厘子时想起了花呗账单上的赤字,继而有点犹疑,那就有了哭穷资格。也正因为消费需求层次在水涨船高,他们对“穷”的界定标准也在上移。
广州,市民正在选购车厘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真穷的未必会在网上哭穷。对那些扶贫意义上的贫困人口来说,他们的消费需求清单里,可能压根就没有“吃车厘子”这一项。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第一梯度需求都还没满足,哪还会想到更高阶段的享受性需求?果腹都是难题,哪还会大饱口福?
事实上,很多贫困户连什么是车厘子都不知道,就像不知道“啥是佩奇”那样,更别说对着空中楼阁般的“车厘子自由”对镜自照进而哭穷了。
相较于这些贫困户,很多网友的哭穷更像是一种傲娇。哭穷是他们在高强度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中的“延缓行动策略”,也是他们跟“理想丰满VS现实骨感”矛盾的暂时认输式妥协。
虽然他们可能是每月工资花光的月光族,是“工资一还完款就几乎白领了”的白领,平常买起好点的水果都会心疼好半天,可这只是他们过紧日子的日常,就跟很多寻常人家“能自己做饭,不轻易下馆子;能坐公交车,不轻易打车;能领优惠券的商品,先领了再说”的生活场景差不多,跟真正的穷没太大关系。他们对低保线以下的穷是缺乏亲身感知的。
所以说,有无“车厘子自由”,没有太多的扶贫参考价值,只能说明,在消费升级的语境中,很多人的中高端消费需求正日趋旺盛。
□ 佘宗明(媒体人)
编辑:孟然 实习生:李文隽 校对:李世辉
湃新闻首席记者 邹娟 实习生 张超焱
初冬午后的永康路,阳光照到的地方,即便有风,也暖意融融。这几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来永康路68号“打卡”的人络绎不绝。
在永康路68号,街边一堵灰色水泥墙砸出一个碗口大小洞。洞后,时不时伸出一只黄褐色毛绒绒的熊掌,托着一杯咖啡而出。顾客取走咖啡后,“熊掌”时不时与客人握握手,摸摸头,甚至送上一朵红彤彤的玫瑰花。
01:05
上海永康路68号,一家咖啡店用“熊掌”递出聋哑咖啡师调制的咖啡。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实习生 张超焱 剪辑 邹桥(01:05)
12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见到咖啡师薇薇(化名)的时候,她端着自家的咖啡杯,咖啡杯上贴着一瓣玫瑰花,杯身上画着爱心形状。怕怠慢了我们,她用手指了指耳朵,又在喉咙边比划了一下,示意自己听不到,也不能说话。
同时,她不断用手语表示“谢谢大家对熊掌咖啡的喜爱”,“说”完便腼腆地笑起来。阳光洒在她白净的脸以及乌黑利落的短发上,乍一看,会以为她是一名男生。
最初一波顾客,被“熊掌”取咖啡的创意打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顾客知道了,墙洞之后的咖啡师是聋哑人,这家咖啡店帮助生理残疾人士就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来这里打卡买单的人越来越多,还没正式开业,就已经是大众点评网咖啡排行榜第一名。网友亲切称这家店为“熊掌咖啡”。
永康路68号
“熊掌咖啡”颇受欢迎
店里,咖啡价格都是20元/杯。菜单中,还有果咖、椰浆拿铁、玫瑰拿铁等,一经推出,颇受欢迎。
“上个周末,我们单日出杯量,已经达到了500杯子。这个数字,逼近目前这家店的极限了。”熊掌咖啡店的原名叫HINICHIJOU,创始人之一王海青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家店的创始人一共有三个,三人是好友,都有主业。王海青服务于知名投资公司,在店里管财务。另一位开过奶茶店,管品控。还有一位,长期做公益。
王海青说,开店的初衷是对咖啡共同的爱好,“我们想开一家精品咖啡店。简单说,希望这家店的咖啡,好喝但是不贵。”熊掌咖啡的创意,也是源于在国外的一些见闻。比如,他们曾经在国外见过,有在酒吧外开一扇小窗,调酒师不与顾客见面,酒杯从小窗递出。后来才知道,原来小窗后面的调酒师,容貌受损。
后来讨论咖啡店的设计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开一家类似的店,也能帮助容貌受损人士就业。为此,他们专门找到残联。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容貌受损人士到他们机构求助、参加就业培训的不多。当得知他们的创业项目是开精品咖啡店时,便向他们推荐说,有很多聋哑人士,其实适合这份工作,残联也有专门的咖啡师上岗培训。
通过残联,咖啡店顺利招聘到2位咖啡师。其中一名就是接待记者的咖啡师薇薇。
另一名聋哑人咖啡师盈盈(化名),是这家店的店长。来这里应聘之前,她已经拿过两届残疾人咖啡拉花大赛冠军,也在另一家咖啡店服务过。说起跳槽的原因,她说,因为第二次准备拉花大赛的时候,原东家并不是很赞成。但她知道,自己对做咖啡是认真的,并不仅仅将之作为谋生糊口的工具。而入职之前,这里对他们职业规划的认可和鼓励,也是打动她的原因之一。
点单页面截图
前两天,咖啡店招到了第三名咖啡师,是一名普通人,之前在星巴克就职。
“这家咖啡店在网上走红后,也有人会问说,我们是不是用残疾人打幌子,也有人问说,我们递咖啡的熊掌,是不是干净无菌。”王海青说,咖啡店的员工,不会只用残疾人士。比如递熊掌的员工,就是健全人士,因为他要负责接单,还有一些和顾客简单的互动、店内消毒等。同款熊掌准备了多个,每天替换消毒,定期清洗。现在,店里排队时间基本在1小时左右,人员密集的时候,他们也会派发口罩。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熊掌咖啡也选在这一天,作为正式开业的时间。“现阶段,订单量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还是先做好品控吧,毕竟产品质量才是生命线。”王海青说道。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