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的一声,小古当着医生的面哭了起来,一旁的陪诊员赶忙安抚。
在到医院前,小古和陪诊员只是素未谋面的网友。
不少像小古一样的患者,去医院就诊时需要有人陪同,他们或是害怕独自看病,或是异地就医人生地不熟,或是年老失能……又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身边没有亲友可以陪同。于是,陪诊员这一职业应运而生。陪诊员帮忙领路、挂号、排队、收费……可以省去患者很多时间与精力。
看上去需要陪诊的人很多,应该是个大市场。但陪诊这个行当有难处:很多陪诊员找不到目标客户,有需求的患者却不知道上哪儿去找陪诊员。有人找到了所谓的陪诊员,却发现他们是“黄牛”。需求和供给难以对接,不少人想到了建一个陪诊平台。2015年前后,陪诊平台曾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可很快就成为资本的弃儿。他们发现,提供正规陪诊服务的平台也很难。
陪同血透患者、抑郁症患者看病
及时抚慰
9月3日11时许,陪诊员徐乃珍穿上制服背心,跨上助动车,来到苏州市民许惠明的家。徐乃珍是许惠明在网上预约的陪诊员。2018年,苏州市“相伴医路”平台就已上线。有需要的家庭,通过平台微信公众号或者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官方渠道进行预约,由陪诊人员按照预约指定时间和地点上门,进行就诊全程陪伴服务。每次陪诊付费120元。
徐乃珍进了屋,一眼就看到墙上的挂钟停在了4时45分,“许老师,你家的钟停了。”徐乃珍提醒了一句。许惠明掏出手帕捂着流泪的眼睛,说:“唉,看不见,什么时候停的也不知道。”因为病情并发青光眼等,许惠明的眼睛怕光还会不断流泪,视力也直线下降,右眼几乎完全失明,左眼视力0.04,能够感知微弱的光,出个门都举步维艰。
今年56岁的许惠明身有残疾,每周需前往当地医院做3次检查和血透,一个人前往医院是件难事,而家人也因为各自工作脱不开身无法陪同。
徐乃珍逐一检查了就诊所需要的证照物品:血透记录卡、残疾人证、墨镜,还有一只大号的手电筒。即使是大白天,许惠明也需靠手电的光来找到下一个落脚点。徐乃珍这样的陪诊员是许惠明眼中的另一道光。
大概从去年开始,徐乃珍成了许惠明固定的陪诊员。无论刮风下雨,徐乃珍都会准时出现在许惠明家门口。有一次,徐乃珍叩响许惠明家门,但未得到他的回应,这可把她急坏了。她赶紧骑上电动车赶往医院,发现许惠明并未到医院。需要接受血透治疗的病人耽搁一次就可能会有危险,她和护士沟通联系上了许惠明家人,后来才发现,许惠明与家人沟通不畅内心抗拒治疗,躲在家生闷气。经过劝说,许惠明才重新开始治疗。
街上,许惠明左手紧紧搭着徐乃珍的肩膀。一路上,徐乃珍诉说着眼前看到的东西,来指引许惠明。“白茫茫的一片是什么?”许惠明停住脚步问。
“是个广场。”徐乃珍答。正值阴天,天光映在广场上,在许惠明眼里是白茫茫的一片。徐乃珍顺势踢开许惠明脚前的小石子,滚动的小石子窸窣作响。许惠明循着声音扭头,继而迈开步子。碰到有台阶的地方,徐乃珍也会再次放缓脚步,提醒许惠明。
许惠明和徐乃珍走进地铁站。郑子愚摄
到了医院后,徐乃珍替许惠明完成一系列的手续,从预约治疗、测量体重血压,再到把许惠明扶到病床上接受血透。这一套流程,她谙熟于心。血透治疗用了4个小时。徐乃珍守在病房外寸步不离。
身患抑郁症的小古代表着另一类需要陪诊员的群体。23岁嘉兴姑娘小古此前因抑郁症到上海就医。小古在陌生人多的地方会焦虑,在焦虑情绪控制下甚至会自伤。她期待有人陪诊。而小古家人身在外地,对医院电子化的就诊系统也不熟悉,能够找到一个同龄陪诊员无疑是个更加周全的选择。
小古在微博上发了帖子,很快就有网友来应征。他们约定,双方不会有金钱来往,也不会过多地互相打听私事,在陪诊结束后,小古则请吃火锅来回报。
就诊时,小古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难以克制地情绪崩溃,在诊室里号啕大哭。这不是第一次发生,小古寻求陪诊的最大原因也是在此。在她看来,医生需要接诊的病人很多,不应该为病人个人情绪负责,特别是在情绪崩溃的时候直接会对排队就诊的后来病人造成影响。这时候,小古招募的陪诊员站到了身边,抚慰着她,给医生和小古减轻了负担。
“散装”的陪诊员
小古在国外留学时曾接触过当地的陪诊。在购买医疗保险后,针对某类病症或需要帮助的人群,挂号、看病、取药都会有社工陪同。这档服务与医保挂钩,不用额外支付费用。回国后的小古也明白,诸多现实问题导致他山之石不可能适配国内的就诊环境,她也无奈只能通过网络招募陪诊员,自己也做过陪诊员。
此前,小古的一个朋友去医院就诊,病情和小古相似,便找到小古询问能否陪诊。就诊时,小古的作用体现了出来,她自己就对这类病情十分了解,能够把朋友的病史理顺,再转述给医生。这让医患之间的沟通畅通很多。
眼下,有陪诊需求的人不知道去哪儿找陪诊员,陪诊员们也找不到目标客户。陪诊员们像是“散装”的。各地鲜有规模化的陪诊员预约平台。除了零星几座城市以外,患者一般只能借助某二手交易平台预约陪诊员。不少陪诊员服务挂靠在高端理财产品之下,作为其增值服务,与其说是陪诊员,不如说是管家。
身在上海的宋金刚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日常接受医院取药等跑腿类单子。2019年,他收到一位女客户发来的信息,家中有个6岁的孩子要看病,由于日常工作脱不开身,而家里老人不熟悉医院的环境,只能拜托宋金刚跑一趟。宋金刚答应了下来。
这位母亲先完成线上预约挂号,并要求宋金刚先到家中取幼童的就诊卡等证件,下午1时先去医院开单、付费、排队等。等检查时,再通知母亲卡点带孩子前来就诊。等到所有流程走完,已是晚上6时。
整整陪诊一下午,宋金刚只收到80元,这远远低于他的预期。但他觉得是个商机。不久后,他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了自己提供陪诊服务的消息。他看到平台上各色人等提供价格相差悬殊,低的198元/次,高的达2000元/次。他把价格定在半天400元,全天700元,超出时间按小时另计。此外,他特意注明,不接急单。他解释,这个要求给了自己挑选客人的机会。
在网络平台上,宋金刚发现,自己是这个行业里的少数,他的陪诊服务前提是由病人自己挂号。一些开价明显虚高的陪诊员则会提供挂号服务,有些更直白地声称自己在医疗机构工作,可以加塞和代挂号。这些人对高价陪诊费的理由都讳莫如深,对于这些“黄牛”,陪诊只是附赠品。
挂号是宋金刚接单的雷区。曾经一次,有人一开腔就问:“有没有某某专家的号?”宋金刚当即回绝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不干“黄牛”这档子事儿,另一个是陪诊供需双方该是平等地位,需要陪诊的一方如果是个态度不好的人,后续服务会滋生诸多麻烦。
提及态度的认识,来源于一次陪诊服务。一个女青年找到了宋金刚。宋金刚了解到,这个女孩罹患肿瘤,家人暂时不方便陪诊。到了医院检查,女子对普通门诊医生开出的检查项目颇有微词,转而让宋金刚去挂专家号重诊。
按照宋金刚的经验,医生开出检查单自有道理,就诊初期无须专家门诊的挂号费支出。女孩坚决不同意,宋金刚拗不过只得硬着头皮挂了专家号。
可就诊时,专家对着宋金刚大吼:“这个科室的医生都是我带出来,你质疑我的学生就是质疑我,另请高明吧。”宋金刚听得出来,专家也是照顾到女孩的情绪,多有指桑骂槐的意味。宋金刚也是自我定位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桥梁,却承受着医患之间“拉扯”的无奈。
事后,女孩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礼,朝着宋金刚大发脾气。不欢而散后,女孩与宋金刚断绝联系,很长一段时间,宋金刚也没见女孩上过线。
宋金刚还有些单子是不接的,比方说老年人。有一次,他在医院帮人跑腿,眼见一位老人就诊时出现了不适,家属和院方有了矛盾。虽然,宋金刚也知道,陪诊惠及老年人,但他很担心,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条例的保护双方,一旦出现纠纷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陪诊平台有望重新规范化吗?
最近,又有数个提供陪诊平台出现在市面上,似乎预示了一个新的风口。事实上,陪诊员算不上新职业。2015年前后,陪诊软件风靡一时,市场上涌现了一批提供陪诊服务的平台,其中不乏获得千万元融资的。当时一家名为“安心陪诊”的平台,在仅成立一年后就获得A轮融资3000万元。陪诊员职业受热捧,吸引不少医疗机构人士辞职下海。而如今这些平台已悉数关停或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这与2016年中的一份通知有关。2016年5月3日,当时的国家卫计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八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严禁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暗示了一个结论:专营陪诊是一条艰难的路。
2019年,60岁的徐乃珍在人才市场看到了“相伴医路”项目招聘陪诊员。这是她第一次听说陪诊员这个职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报了名。经过岗前培训,徐乃珍正式上岗。一次陪诊服务结束后,徐乃珍能有80元的收入。
听说她要做陪诊员,家人不解还有点介意:一把年纪的徐乃珍总是要往医院跑,简直受罪。“做事也是怕得老年痴呆,很多地方七老八十的人还在做事的。”徐乃珍不依。第一次陪诊,徐乃珍问得很清楚,对方是否有传染病等。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她,“没有传染病,所有接受服务的对象都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才让徐乃珍和家人放下心来。
“相伴医路”项目负责人汤小兵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此前是公益活动,自2018年开始商业化运作,其中涉及政府购买。陪诊服务每次120元,其中80元归陪诊员。根据后台的数据,超过50%的人第一次听说陪诊员这个服务时都不认可。理由很简单,觉得自己一个人能行,也不愿额外支出费用。但使用过一次陪诊服务后,回头率很高。可是,相对稳定的客源仍无法让平台的运营收支平衡。汤小兵希望陪诊员最好是年轻人、有基础医疗知识、熟悉电子设备操作,此外,他也希望平台能通过陪诊服务赢利。可这些都难以实现。
除了价格以外,行业规范的缺失是不可回避的。
网上对陪诊员毁誉参半。有人认为陪诊员有可能坑害患者,引发医患纠纷,医院应对陪诊员实施必要监管。比如,设立进院陪诊的基本门槛和收费标准,并在医院建档登记,取得许可,持证上岗。还有人建议,监管部门必须作出详尽规范,防止陪诊员与“医托”勾结,让不法分子钻了这个行业的空子;防止陪诊员成为医院利益的代言人,忽悠患者接受滥检查、大处方。
另据新华网报道,早在2006年,某地一家政公司在病人就诊时,派出专业“陪诊人员”。这些陪诊人员是一些从医院退休下来的老医生,工作职责就是为病人出主意,以“打破医患不对等的关系”。但是,“陪诊服务”的建议与医生作出处方产生矛盾时,究竟谁更有权威?当地卫生部门回应,“陪诊人员”是否真正为病人做参考?又该由谁来监督?如果因为“陪诊人员”删改处方造成后果,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9月3日晚,许惠明治疗结束后,在回家路上有些兴奋。他不断地和徐乃珍分享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虽然不少新闻也是徐乃珍早就了解到的,但她还是会耐着性子倾听。
许惠明偏重,徐乃珍在陪诊过程多少有些吃力。平台问许惠明是否需要换一位男性陪诊员来照顾,许惠明不肯。在他眼里,这份安全感来之不易。
许惠明和徐乃珍。郑子愚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
作者:郑子愚
来源: 上观新闻
4个省市
34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
你的家乡是哪一款?
一个字符一个城市的“故事”
近日,贵州设计师石昌鸿所设计的《三十四省市简称字体设计2020》一经发布,立刻刷爆了朋友圈。从苏州园林到客家土楼,从火锅城市到雪域高原,网友们纷纷品味着自己家乡的设计,并赞叹道:“每个字符中皆能寻找一个城市的‘故事’,了解这个城市的形象。”
石昌鸿(右一)和同事商量设计图纸 李婧 摄
与常见的浓墨重彩不同,石昌鸿设计的城市字体将美食、建筑、京剧脸谱、傩戏面具等具有地域特色和独具代表性的城市特征,用绘画的方式融入字体中,既像字又像画,构图新颖,颜色活泼。
山水倒映成桂林、徽派建筑筑安徽、布达拉宫代西藏……
石昌鸿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当中,城市入画,打动人心。
石昌鸿说,每次做完一个城市的设计后都非常开心,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感觉一个设计就像带着自己又去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想去旅行一次。每一个城市都有“故事”,石昌鸿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设计当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一个字符一百种设计方案石昌鸿表示,这套作品是自己耗时2年时间创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通过实地考察、翻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的方式去了解每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并将它们一一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让更多人在观看自己作品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
石昌鸿在汉字中寻找灵感 李婧 摄
《三十四省市简称字体设计2020》也是石昌鸿设计的第三季城市主题作品,此前创作的34个城市名字体设计,也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然而,整个创作的过程却是非常艰难。
石昌鸿在在设计城市字体 李婧 摄
“其实,大家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不同的认知,怎么能让大家产生共鸣,这是非常困难的。”石昌鸿说,在设计过程中,每设计一个字,他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当地的文化,再将一个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符号融入到字体当中。有时,一个字的设计就需要画上上百张草稿。
同时,由于许多城市都有字相同的情况,如杭州和广州,设计时就必须要把两个“州”区分开,要让它们有差异感。所以,石昌鸿在设计时,在杭州的“州”中融入了西湖、杨柳的元素,而广州的“州”则融入了广州塔的元素,让人一目了然,马上就能区分开。
“还有设计山东的简称鲁时,我就想到很多。我把所有涉及山东的特征都收集起来,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寻找出最具代表的特征,最终选了书卷为元素,因为山东出圣贤。”石昌鸿就以书卷打开的形式融入到鲁字当中,这一设计也成为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一个字符彰显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除了设计城市字体外,石昌鸿还围绕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设计了二十四节气图,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对应一张动态图,把二十四个节气展现得惟妙惟肖。
与中国34省市字体不同的是,二十四节气字体动态十足,石昌鸿将节气特色、含义、元素综合起来,用他自己的独特视角重新解读出二十四节气的美。 石昌鸿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更了解“火星文“,他希望能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手法,让大家了解二十四节气,尤其是让孩子看得懂,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石昌鸿巧妙的设计,把二十四节气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立春”中的绿芽萌动;“惊蛰”中的春雷响动;“春分”中的杨柳飘拂;“清明”中的细雨绵绵……他把每个节气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美,还展示了浓浓的中国风。
“我是个天马行空的人,所有的设计都来自生活的灵感。”1985年石昌鸿出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那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他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在他看来,中国文字、民族特征都是有着独特的美感,加上适当的想象,成为了作品的来源。
“越中国越国际,我设计的理念一直是从中国的文化出发。”石昌鸿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设计灵感可以挖掘。
“汉字的‘玩法’有很多。”说到自己的灵感来源,石昌鸿一直强调汉字的魅力是独一无二的,它具有专一性、定制性。他说,古老的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汉字字体设计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对于未来,石昌鸿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围绕城市主题,挖掘自己家乡的文化,从爽、酸、侗等代表贵州特色的字上下功夫,让大家在了解贵州的同时,也能看到汉字当中的“宝藏”。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号)
< class="pgc-img">>于一座城市的向往,往往从美食开始。
谈起苏州美食,很多人眼中都是各色糕点、大闸蟹、得月楼松鹤楼等“老牌”美食,其实,苏州美食,不止于此。
作为在苏州的本地小娘鱼,苏州除了老店,更有很多备受小姐姐喜爱的小众美食店,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个小酒馆,推开门就是故事
< class="pgc-img">破立 traproom
>处在小巷深处的创意园中,寓意:破而后立,晓瑜新生。店中的瓶啤以中高端的世涛、酸为主,辅以最新到货的IPA,足以满足处在各种阶段的酒客。
< class="pgc-img">>除了各色酒水,破立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店铺的老朋友Dj Jewel_z,他早期是一名Poppin舞者和And1球手,后来师承Dj Shorty-S至此正式投身Dj行业,在他的Set里除了能听到当下流行的热单外,还能听到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总能在你不经意时刻给你的耳朵注射一剂猛药。
< class="pgc-img">>配上一点美食,大大的满足!!!
< class="pgc-img">特色流黄卤蛋
>< class="pgc-img">新泽西香考新肋排
>< class="pgc-img">秘制原味幼鸡
>破立Taproom
推荐:世涛、IPA、精酿生啤
人均:90元
地址:姑苏区渔郎桥郎浜路16号德必姑苏WE国际文化艺术坊2栋103
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
上了年纪的墙面,却挂着小店精致的招牌,“爱的妈妈”四个大字,不由让人驻足。浓浓的苏式装修风格,颇有几番古代文人墨客的意味。
店中墙上摆放的书籍 ,菜单,蒲扇,简单却又讲究,午后缕缕阳光照在斑驳的墙面上,仿佛是回到了童年时候的苏州。
由于经营小店的夫妻两是信佛的,所以店内的所有菜食都是素食。所有的食材都是手工制作,拒绝多余添加剂,手工水饺,皮薄汁多料足一口下去,全是妈妈的味道。
桂花赤豆小圆子,苏州人对于甜食是无可抵抗的,一碗热腾腾的赤豆小圆子,撒上几颗黄灿灿的桂花,香气扑鼻,会让寒冷的冬天充满暖意,暖胃又暖心。
炸春卷,一口咬出儿时记忆。春卷色泽金黄的外皮里,包裹则鲜美丰富的馅料,一口咬下去,酥脆可口,春光乍泄,满腔都是春天的气息,幸福感油然而生。
吃春卷要趁热,但也不要太过着急,因为经过高温油炸后,春卷的内部温度非常高,而春卷皮又将热量牢牢地锁在了里面,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外皮咬破,待其中的热气散尽,再尽情享用。
有时候喜欢一家店,不仅是因为它的口味,它的菜色和服务,更是因为你吃出了经营者的用心,读懂了店铺的初心。老伙计们忙碌的身影,放佛让我们看到了爸妈在厨房准备三餐的样子,店里的装饰,似乎就是小时候的那番景象,吃着吃着,就好像吃到了妈妈的味道听到了她最常和我说的话,要好好吃饭......
爱的妈妈
推荐:八珍水饺、春卷、桂花冰粉、手工汤面、豆干
人均:32
地址:胡厢使巷10号(胡厢使巷桥旁边)
西大园,告诉你苏州火锅的味道
西大园火锅不同于大家平时吃的火锅,因为它的味道是带有苏州特色的。都说火锅的灵魂是锅底,也就是汤头,因为它要“孕育”进入我们嘴里的那些食物。
西大园的锅底有好几种。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也就是它家的王牌,发家锅底---番茄锅底,被民间称为“一口气可以喝5碗锅底的汤头”。
酸酸甜甜,不油不腻,入口清甜,每一锅汤汁均由30颗新鲜饱满的番茄经过温火慢炖而成,番茄的果实全都化为汤里的精华。
远看是一片沙沙的红,几缕炊烟,朦胧中带着鲜红,汁肉与水融为一体,等待烂熟,入口即化,爽口不刺激,解腻不反胃,是养颜减肥的秘密武器,更有初恋般酸甜的味道哦。
玫瑰腊肠、芝士鱼丸、滑蛋鸡肉都是必点菜肴,而说到必点饮料,不得不给大家推荐它家的米酒,苏州米酒本来就是特色,它家的米酒分两种,白米酒和黑米酒,几乎每桌都会点上米酒,它家的米酒还是自家酿制的,不论是能不能喝酒小姐姐,都会爱上,因为它丝毫没有酒的苦涩,只有大米的香甜,开车的小哥哥也不用担心酒驾,因为它没度数!
西大园火锅
推荐:芝士鱼丸、牛仔骨、西红柿、玫瑰腊肠
人均:120/人
地址:书院巷93号
遇见豆壳,遇见最好的创意菜
简简单单,偏时尚的INS设计风,干净清爽的摆盘,一走进豆壳,就有一种舒适的心情。店铺装修非常小资有情调,适合三两好友或者情侣的就餐,温馨又舒适。
芝士海鲜焗海螺,走到这家店,你会看到几乎每桌上都有这倒菜,奶油芝士的馥郁香滑加上劲道螺肉的Q弹爽口,一口咬下去,就放佛找打了塞纳河畔就餐的感觉,薄荷叶的点缀不仅赋予了螺肉清香的口感,更在色泽上达到了最平衡的美感。
安格斯烧焗牛肋骨,牛肉七分熟,恰到好处,不老不腻,牛肉非常软嫩, 肉质纹理和口感都没得说,吃完过后,其他牛肉都成了将就。靠近肋骨的肉质带着些许牛筋,成色不比外层牛肉,但味道更好配上黑胡椒酱,简直是完美。牛肋骨一旁的蔬菜都是老板用镊子一点点码出的小景观,蔬菜用油煎后更激发了蔬菜本身的鲜甜,口感软糯许多。
泰式脆米海虾球是选用《舌尖》都认证过好吃的东北五常大米,炸制金黄色,每一粒都变得酥酥脆脆。而每一只虾都只保留了头和尾巴的壳,炸得酥脆一口吃掉都可以。浇上店内独有的酱汁,吃起来带着丝丝果香味的酸甜,配合脆米,吃起来充满了层次。
这家店的老板原本是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后来放弃了五星级酒店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他说,听到食客们亲口夸赞好吃,比程式化的后厨温馨的多。店里有一款老板自制的牛肉花生酱,超级下饭,还入选“苏州城市伴手礼”。在这吃饭和在五星级酒店吃饭,虽然你只花了比五星级少不止一半的钱,但是却能享受到一样的味蕾享受。
豆壳
推荐:安格斯牛排、芝士焗响螺、泰式脆米海虾球
人均:90
地址:学士街418号(天官坊对面)
苏州串串界的扛把子
从开门到凌晨两点钟关门,无论什么时候去,这里都是排队排队排队...虽然店铺很小,只有空调加三排风扇,但是店内确实热火朝天,大家或是下班后的团建,或者三两好友的小聚,撸着串串,喝着啤酒,一片热火朝天。
< class="pgc-img">>镇店之宝—猪脑!在这里,猪脑是必点菜肴!很嫩很滑,口感也是没谁了,配上酱料,还有豆芽超好吃!能接受猪脑的吃货们不要错过啦。
等待过程中店员会来询问口味,老板娘去吃一向是“微辣、加粉”。建议不是特别能吃辣的微辣就好了。没等多久,串串们就端上来了,等你看到这一锅端上来的时候,你啥都不想说,只想快速解决完这锅!
< class="pgc-img">>你坐在那里看着一盆串串端上来的时候就知道了,色香味俱全尤其是香!香喷喷的热气一直往鼻子里钻,根本顾不上拍照。
串串中的C味,不仅味道巨OK,量更是良心到底!一份冒肥牛,再也不是像其他家的,只有豆芽,没有肥牛了,如果你爱辣!爱肉!绝对可以在这儿找到美食的天堂!
飞拳特攻之歪串串
推荐:猪脑、冒脑花、鸭血
人均:69
地址:竹辉路666号工人文化宫临街商铺 (全家超市旁边)
苏式汤面的C位
苏州人的一天是以早上的一碗汤面开始的,早晨能唤醒苏州人灵魂的,不是豆浆包子烧饼油条,正是苏式汤面。
苏州对吃讲究,对吃面更讲究,作为苏州面馆之光的裕兴记,有一款面可谓是最受苏州人喜欢的,那就是价值98元一碗的三虾面。
1斤虾1碗面,三虾面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光是处理三虾就需要整整一上午的时间,要历经以下三道复杂繁琐的工序,而且全部由师傅手工完成,因此每一碗面都很珍贵。
经过三道工序后的成品,一斤活虾只能剥出一碗面所需的虾脑、虾籽和虾仁。
均匀地搅拌以后,每一根面、每颗虾仁都被虾籽包裹,嗦上一口,颗粒感很分明。面上还浸入了汤汁,很是鲜美。可谓是一口虾,一口面,那感觉真的是太满足了,这时候你还觉得一碗面98贵么,哈哈哈。注意,这碗三虾面是时令面哦,对的,苏州人对吃的什么都讲究时令货,只有初夏才有哈。
每天新鲜现拆,6只蟹堆1碗面,除了三虾面之外,另一碗大名鼎鼎的秃黄油面,它真的是面界爱马仕了!
每一份秃黄油都是现拆现卖。有七年拆蟹经验的师傅,手法熟练又老道,拆蟹、去壳、挑蟹,每一步都又快又干净,新鲜程度溢出屏幕啦!
每一碗秃黄油面足足由3只公蟹+3只母蟹组成,从刚剥好的蟹膏蟹黄到最终上桌的秃黄油,还需要经过炒蟹、熬制等几个步骤,最终才呈现出如此诱人的秃黄油哦!
秃黄油装得扑扑满一碗,拿勺子舀一勺起来蟹香直接扑鼻了!入口之后也是鲜到眉毛掉~
把秃黄油均匀地浇在热腾腾的面条上,搅拌的时候香气就已经飘得到处都是啦!混合了一些蟹油之后,面条会更加湿润充满香气~
每根面条都裹上了浓郁的秃黄油,一筷子下去幸福感爆棚啊!每一口都能吃到大块的蟹膏和蟹黄,一碗面吃完嘴里是浓浓的蟹香~
苏州人吃秃黄油面习惯配上一碟姜丝,既可以起到去腥降腻的作用,食用姜丝也可以起到暖胃的作用哦~
裕兴记的浇头面是浇头和面条分开点单的,面条有红汤白汤之分,用的都是老母鸡熬制6个多小时后的高汤。
店内的浇头则多达20+种,每一款都是嗦面党的爱!
一开始苏式面的概念就是早餐,到今天人们慢慢把它当做了一种主食,早中晚都可以选择吃面常忆起小时候与父母起个大早去等面馆开门,就是为那一碗头汤面,时至今日仍是对那魂牵梦萦的美味念念不忘。
裕兴记面馆(西北街店)
推荐:三虾面、秃黄油面
人均:60
地址:西北街11号(近朱鸿兴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