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比亚迪“电比油低”的高级操作引得行业沸腾。为了争夺销量和市场,其他车企也纷纷发起价格上的反攻战,上来就“开大”的行动不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更让人着实为各大车企的财务状况捏一把汗: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疯狂内卷之后,这些地主家里到底还有多少余粮,够不够继续“卷”下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于是,壹姐赶紧翻出了中国汽车品牌们最近扎堆公布的2023年财报,看看在2023年已经十分动魄惊心的价格战到底有没有造成车企们元气大伤。结果发现,价格战的影响力比想象中还要更加深远。
比亚迪:“卷王”确实有实力
2023年,比亚迪以超过300万的销量成绩在中国汽车市场实现遥遥领先,全年净利润也水涨船高,预计为290-310亿元,同比增长74.46%-86.49%。壹姐简略算了一下,2023年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在9589元-1.02万元左右。
< class="pgc-img">>此外,比亚迪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2023年1-9月份的现金流数据达到978.60亿元。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数据越大,反映企业经营状态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背景下,拥有这样的单车利润和现金流数据,不得不说,比亚迪确实有实力有底气打响价格战第一枪。
长城汽车:盈利能力遭遇挑战
长城汽车2023全年总销量为123.07万辆,同比增长15.29%;2023年净利润为70.01亿元,同比下降15.22%。此外,长城汽车单车利润为5688.63元,相比2022年来说,销量增加,利润减少,赚钱能力出现了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71亿,公司解释称是主要由于根据行业资金成本,采用不同的票据策略产生的资金回流差异所致,壹姐从长城汽车的现金流报表中发现,2023年,长城汽车现金流一直处于负数状态,主要原因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够理想。
目前,在长城汽车的品牌战略布局中,哈弗品牌和坦克品牌是长城汽车销量的主力军,2023年全年,哈弗品牌销量71.52万辆,同比增长16%;坦克品牌销量16.25万辆,同比增长31.21%,成绩可圈可点。考虑到坦克品牌在市场中表现依然很强势,单车利润应该也较为可观,长城汽车利润率下滑的“锅”,有可能主要出在多卖的哈弗品牌身上。
< class="pgc-img">>长安汽车:“远离价格战”才是正解
长安汽车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87.42亿元,同比增长27.34%,不过单车利润只有4676.08元,在主流自主品牌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薄利多销”依然是长安汽车2023年的关键词。
此外,在2023年,长安汽车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4.78亿元,同比增加362.06%,现金流的强劲回升,倒是让长安汽车接下来的大动作更加值得期待了,难怪高合一告急,第一时间就去找了长安汽车协商。
< class="pgc-img">>从销量结构上看,自主品牌的增长是长安汽车2023年的亮点。数据显示,2023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计销量47.4万辆,同比增长达到了74.77%。量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提升单车利润。据了解,2024年长安汽车与华为合作事项也会进一步落地。在华为智能化技术深度赋能下,长安汽车这一年的主题词应该是“远离价格战,争取更高端。”
吉利汽车:优等生不想卷
回顾2023年,吉利汽车应该是综合表现相当出色的车企之一,全年销量 168.65万辆,同比增长约18%。更重要的是,不同于长城的销量涨利润降,吉利的利润也跟着一起涨了起来,根据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吉利汽车净利润70.11亿元,同比增长8.91%,虽然可以看出价格战也影响了利润上涨的速度,但好歹不会是“白忙活”。
另外,从单车利润来看,吉利在2023年的单车利润达到7790元;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40.11亿元,同比增长69.11%,均仅次于比亚迪。
其实,对于价格战,吉利的态度一直是“拒绝”,无论是去年年初CEO淦家阅的放话还是今年年初未响应比亚迪降价的行动,都说明吉利本身是想要尽力避免卷入价格战漩涡的,毕竟领克与极氪两个高端品牌好不容易才起势。但即使吉利不想卷,也未必能顶住同行们的压力,2024年伊始,极氪001就已降到26.9万的起售价小小“卷”了同行们一把。从财务数据来看,接下来无论吉利是选择不忘初心还是“不讲武德”,都有充足的储备支撑它做出选择。
< class="pgc-img">>广汽集团:净利润“伤势”有点重
广汽集团2023年1-12月累计销量为250.50万辆,同比增长2.92%。三季度财报显示,广汽集团净利润42亿元,同比下降48.21%,单车利润2322.36元。无论从净利润还是单车利润来看,广汽集团2023年显然都被卷得不轻,但值得庆幸的是,其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0.22亿元,同比增长300.55%,这也意味着广汽集团接下来有更多筹码进行布局。
其实,广汽集团的利润率下降也不能怪自己不努力,只能说曾经的利润奶牛“两田”如今都成了自主品牌疯狂内卷、新能源车大行其道下最受伤的品牌之一。在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结构中,广汽丰田2023年销量为95万辆,同比下降5.5%;广汽本田销量为64.04万辆,同比下降13.7%。
也就是说,增强旗下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是广汽集团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 class="pgc-img">>上汽集团:转型步入深水区
与广汽集团一样,手握众多合资品牌的上汽2023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2023年,上汽集团实现销量约502万辆,同比下滑 5.3%。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上汽集团净利润167.31亿元,同比下滑2.37%;单车利润4953.67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0.98亿元,同比增长313.66%。
对于剧增的现金流数据,上汽集团表示,原因是公司之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业务需求,适度调整了贷款规模。这也意味着,面对下滑的销量数据和转型压力,上汽集团的确开始有些急了,所以需要充足的现金储备来为产品全面转型以及其他业务投资做准备,希望能在2024年实现新的转机。
< class="pgc-img">>蔚来汽车:依然在等待
2023年,蔚来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为16万辆,同比增长30.7%。但综合此前披露的季度财报数据可计算,蔚来汽车前三季度净利润-153.52万元,与同是造车新势力的理想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不过,蔚来前期并不是不想挣钱,只是为了换电等服务不得不烧钱。如今,已经抓住“换电”王牌并试图打开智能新局的蔚来汽车,正在收缩过去的“烧钱模式”。2023年,蔚来汽车免费换电、零元订阅辅助驾驶权益双双退坡。2024年,蔚来汽车给自己定下相对保守的年销量目标,为23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预计将在下半年推出子品牌阿尔卑斯,该品牌奔着“走量”而来,但真正能引发的市场效果还有待检验。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会是蔚来汽车2024年的主题词。
< class="pgc-img">>小鹏汽车:退无可退,不如放手一搏
小鹏汽车2023年全年销量数据14.2万辆,同比增长17.3%。但在增长的销量背后,小鹏的净利润却属于亏损状态。财报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净利润为-90.28亿元,此外,再看小鹏汽车前两年的财报数据,会发现2021年到2022年的全年净利润数据分别为-48.9、-48.63亿元,均处于亏损状态。
可以说,扭亏为盈的压力成了悬在小鹏汽车头上的一把刀。
2024年,小鹏汽车将销量目标定为28万辆,此外,在产品更新上,除了大家熟知的小鹏X9外,预计还有5款新车亮相,技术和出海也将在2024年迎来大动作,对比其他车企来说,这一年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更多了一丝“生死攸关”的紧迫感。
多面布局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力度,这也对小鹏汽车扭亏为盈的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何小鹏提出将在2024年底实现整体成本降低25%,2025年实现收支平衡。对小鹏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的目标。
< class="pgc-img">>理想:单车利润之王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2023年当之无愧的“黑马”——理想汽车,不仅用超比亚迪3倍的单车利润狠狠证明了自己的吸金能力,而且一年就赚回了过去几年亏损的金额。
财报数据显示,理想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118.1亿元,与2022年全年净亏损20.32亿元相比,实现质的飞跃。理想2023年全年销售37.6万辆,同比增长182.2%,销量大幅增长+超高单车利润,理想真是想不赚钱都难。
对理想来说,这也是自其成立以来表现最佳的财务数据。得益于2023年的精彩成绩,2024年,理想乘胜追击,定下80万辆的业绩目标。其中,在售的L7、L8、L9三款车今年销量目标为40万辆,今年3月份将上市的纯电MPV MEGA将挑战月销8000辆目标,4月上市的L6挑战月销3万辆目标。
< class="pgc-img">>综合分析下来,不难看出,虽然真正“亏本卖车”的还是少数,但是大部分车企确实都在价格战中受到了利润影响,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不过,同样处于中国汽车品牌中的头部梯队,不同车企的财务状况也在逐渐拉开差距,从当前的单车利润率与盈利能力来看,面对新一轮的价格战,比亚迪、吉利、理想等车企尚且游刃有余,长安、长城就稍显吃力了,而蔚来、小鹏则是几乎已经经不起折腾,必须尽快开始盈利。
续联名、加速开店、筹备上市,新茶饮下一步怎么走?
2022年以来,随着新茶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奈雪的茶、喜茶等头部新茶饮品牌带领下,新茶饮行业开开始了“集体降价”,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新茶业品牌们仍在继续寻找出路。
有些品牌选择继续联名营销,但其中也不乏“翻车”状况。2023年11月,喜茶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发起联名活动,推出“佛喜茶拿铁”等系列产品,但因遭到“对佛教文化缺乏尊重”等质疑,最终在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约谈后,联名活动匆匆结束。
有些品牌选择跑马圈地加速开店,其中蜜雪冰城国内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9000家,古茗门店数也超过9000家,沪上阿姨、甜啦啦等纷纷提出冲刺万店的目标。此外在喜茶之后,乐乐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也开始开放加盟。
筹备上市也成为了一些新茶饮品牌谋求未来发展的热门选项。2023年8月,茶百道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2024年1月古茗、蜜雪冰城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当前新茶饮行业已经进入了加速洗牌的阶段,无论以何种方式,新茶饮品牌们都需要寻求突破,进而构筑自己的品牌优势与规模优势,以应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
餐饮收入首破5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餐饮收入达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356亿元,同比上升20.9%。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2023年随着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积极开展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促消费活动,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复苏,行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恢复,充分体现了餐饮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等特点。
生鲜不新鲜 “山寨”充其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广西2023年社区团购平台商品和服务质量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不足五成的消费者使用过社区团购;在使用过社区团购的消费者中,有超过五成的人在购买生鲜类商品时遇到过质量问题,有两成消费者购买日常用品、酒水饮料类商品时遭遇“便宜没好货”。
社区团购平台不能过度依赖“价格战”,追求商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口碑才是社区团购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关键。建议社区团购平台从源头挑选质量过关的商品,特别是加强生鲜类商品的品质管控;加强平台内商品的宣传和质量监管,更换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宣传照片,及时下架假冒伪劣商品、“山寨货”等,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购物体验。
“微醺经济”升温 上市公司如何与年轻人“碰杯”?
在“微醺经济”和年轻人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新场景涌现,相关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徐徐打开。
行业人士认为,对于低度酒的创新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原料上,口味上、包装上均大有可为;二是渠道的创新,如电商系统、社区团购等,低度酒还未形成强势的营销渠道。三是品牌的创新,目前低度酒品牌理念同质化较严重。
首张蛋白粉备案凭证发放
近日,保健食品蛋白粉首张备案凭证、蛋白粉复配产品首张备案凭证相继发放,这是自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来,以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为原料的产品获得的首批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凭证。
此次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同时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主要面向蛋白质缺乏免疫力低下人群,提升了保健食品人群使用的针对性,有效限制产品夸大宣传。
年夜饭预订火爆,一些餐厅顺势抬高消费门槛
今年的年夜饭预订非常火爆,一些餐厅顺势抬高消费门槛。有的餐厅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有的餐厅只能预订几种套餐,有的餐厅则表示人均消费须达888元,才能预订大年三十的包间。多名消费者表示,无奈之下,只能接受高价套餐。
专家认为,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餐厅不接受单点,只能预订几种套餐,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同时,也有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的嫌疑。
饮料巨头纷纷大手笔扩产
当下,饮料市场格局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期,多家头部企业开始大手笔加码产能布局,加速“跑马圈地”。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成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产饮料可以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产饮料品牌可以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国际品牌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土特产亮出不少“隐藏款”
近期,随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冰雪旅游进入旺季,以黑龙江、广西两地游客互换砂糖橘、蔓越莓特产礼品为代表,国内南北各省份互赠特产带动了多款“隐藏土特产”走俏,如黑龙江蔓越莓、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安徽鹅肝等,也引发消费者对这些“隐藏款”特产的关注。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业内人士认为,应从土、特、产三个方面提升供给水平、丰富产品内涵。“土”即挖掘乡土资源,“特”即打造特色品牌,“产”即培育优势产业。此外,还要补齐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卷的当下,火锅品牌为活下去,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成本管控,于是,降本增效之声不绝于耳,那么,作为品牌端,该如何向后端要效益、要效率?如何将成本管控的颗粒度细化到“纳米级”?
这是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第 1661 期
文 |张冬
火锅、中餐、茶饮、酒馆……
餐饮老板个个“吃不饱”
2024第三季度已过半,餐饮行业依旧没有恢复的迹象,“死走逃亡伤”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
一边是不断上涨的大盘数据,一边是饥饿苦寒的切肤感受,实在搞不清希望的太阳会在哪天升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餐饮业收入为26243亿元,同比增长7.9%,今年一、二季度餐饮收入增速分别为 10.8%、5.0%,环比降速明显。
而一些看似营收增长的餐饮品牌,算盘一打,盈利依旧跌得厉害,落在嘴里的,真没几口。来看一些数据。
像3年亏了8亿的呷哺呷哺,去年上半年终于扭亏为盈,而且是继2020年后首次盈利,但今年又不行了,上半年综合账目评估,预期收入约24亿元,同比减少约15.9%;录得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相比去年同期录得的净利润212万元,若取最大值,净利润暴跌近133倍,一下子又干到解放前。
◎呷哺呷哺
奈雪的茶这段时间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原因是,自从2018年上市后,基本没赚过钱,好容易去年挣了7000万,今年又血亏。
根据奈雪的盈利预警公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收入约24—2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4.2—4.9亿元,利润同比下滑近8倍。
老品牌餐饮西安饮食,净利润为-6500万元至-5450万元,净利润下滑41%;
小酒馆海伦斯上半年营收4.3—4.5亿元,同比减少36.6%-39.4%;净利润为6700—7400万元,利润下滑53%左右;
九毛九官网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30.64亿元,同比增长约6.4%;归母净利润不少于670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跌了约7成。
?◎达美乐比萨
本地的经难念,外来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达美乐中国达势股份公告说,预计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相较去年同期的亏损,增长了近5倍。
华丽的袍子下,是一具具骨瘦如柴的身躯。
成本不降,客流锐减
饱和的大城市开始走下神坛
如果说在穷乡僻壤不挣钱,那么,富庶的一线城市如何?
先看数据。北上广深的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餐饮收入下降3.5%,深圳餐饮收入增长1.3%,广州餐饮收入增长3.2%;1—5月,上海餐饮收入下降3.1%。
◎北京的餐厅??
下降的城市且不说,上涨的跑输大盘(7.9%),人多、钱多、高端餐饮店多,关的也多,像北京长城饭店、北京瑜舍酒店、上海KOR Shanghai、上海玉芝兰、上海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等高端品牌,都在今年走到了尽头。
一线城市成了餐饮行业的修罗场,主要原因是消费习惯的变化和成本问题。
先说消费习惯。随着投资和外贸的收窄,消费紧缩的压力最先波及一线城市,作为餐饮消费的主体,这两年遭受了降薪、被裁员的冲击,无处安放的肉身和灵魂,少了很多“欲望式消费”。
过去经济好,白领信心足,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而这两年,在没什么消费信心的状态下,该尝的尝了,该吃的吃了,对于餐饮的期待,也就逐渐回归到“吃好一顿饭”上。
所以,一些快餐品牌如南城香、超意兴、米村拌饭、嘉和一品,一些正餐品牌如小菜园、兰湘子、费大厨等,成了餐饮之光——行业和顾客的光。
◎南城香
再说成本。根据火锅餐见的采访和实地探访,疫情之后,全国多地火锅店的房租成本并未出现大幅下降,很多大城市反而出现一些上涨;人工成本上,也无太大变化,甚至有些品牌为降成本,开始灵活用工,比如招钟点工、做二休一等。
反观最大的变化,就是客流少了,挣的少、出的多,自然难以为继。
该败退的败退、该转型的转型、该关店的关店,而一些围绕一线城市打的品牌,这两年也基本完成布局。
大城市接近饱和,下沉市场尚嗷嗷待哺,等到下沉市场也饱和时,餐饮互搏时代才真正来临。
在存量时代,虽然能诞生伟大的品牌和卓越的供应链,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厮杀会更加惨烈。
降价救不了餐饮
什么才是破局的“倚天剑”?
降价潮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估计未来一两年也不会有停止的迹象。
前几天,汉堡王终于坐不住了,推出“招牌汉堡,周周9.9元”活动,连续四周,将四款招牌汉堡价格降到9.9元;很明显,对标的是麦当劳“14天汉堡10元起”的活动;当然,此前汉堡王也对标了肯德基“周四国王疯,比疯更疯”套餐,但貌似效果一般。
一向稳坐钓鱼台的陈记顺和,在多年坚持后,开始大规模降价,一盘牛肉类产品降价4—10元,现售价基本为28元,蔬菜类产品直接降价4块左右。
?◎陈记顺和牛肉火锅
当然,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餐饮品牌,用“开卫星店”“开副牌”的方式降价,如你所知,卫星店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都很低,产品售价自然可以卖很低,且能盈利,根据火锅餐见的探访,大部分的卫星店坪效基本能做到4000元左右,人效达25000以上。
最近,喜茶开了个“波波站”,十几平小店,极简SKU,主打黑糖珍珠奶茶,产品基本10元出头,也算是变相降价了。
用降成本的方式来降价,对于牺牲利润来降价的品牌而言,妥妥的降维打击,虽然售价一样,但是,你走着去罗马,跟别人出生在罗马,完全两个概念。
向供应链要效率、要效益,成了很多餐饮品牌的主要打法,像和府捞面、西贝、乡村基、米村拌饭等,玩法如出一辙。
从另一角度看,供应链也需要降本增效,唯有如此,才能给品牌端足够的利润空间;前端品牌活下去,后端供应链才有所依存。
华鼎冷链科技CEO王君说,供应链节省1%,可以给前端带来3%的利润。
在为餐饮上下游的降本增效上,华鼎冷链科技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打法。
?◎科技改变生活
过去,供应链企业在运输上,由于物流公司没有更系统、更精准的管理,以致于食材送到用户方时,品质大打折扣,且低下的运输效率,还会造成周转资金慢和食材损耗等问题,门店拿到手中,成本反而上涨。
为解决这个难点,华鼎冷链科技自主研发SaaS系统,目的是将线下的冷链物流各环节形成统一的、全流程的数据流通,用户可通过线上可视化管理,降低损耗率、确保食材品质。
更为先进的是,华鼎可通过整体的运营数据分析,用数据为连锁餐饮品牌提供经营决策依据,进而提升货品的周转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运营损失,并减少生产端的资金占用,使得门店的管理更加统一和标准化。
对于餐饮门店端而言,华鼎助推了品牌的扩张速度。
过去,连锁餐企想向全国拓展,必须要在不同省区找冷链物流公司,但这些供应商之间互不链接,数据也不透明,造成餐企运营效率低下。
而华鼎最大的优势是“建立全国化冷链仓配网络,实现全国仓储配送一盘棋”,22个仓、2890条干支线网络,直接链接从上游工厂到下游终端门店,连锁餐饮品牌无运输因素制约,大大加速餐企全国化拓展的脚步。
简单说来,连锁餐企可放心把后背交给华鼎,而专注于自身的品牌运营,不必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供应链环节上。
效率高,意味着节约成本,而这部分的成本和利润差,可让餐企连锁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空间和先机。
我们一直强调如何降本增效,以上,就是。
最后
价格战打了多年,火锅老板对于成本颗粒度的把控,几乎到了纳米级别,毕竟,抠下来的,就是利润;有利润,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然而,总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一些你看不到的东西,在占据着成本空间,使利润增长困难。
拥有极致成本,才会有极致性价比,所以,你还得借一双“火眼金睛”。
对接通道
如果您对 华鼎冷链科技 感兴趣
找到餐见君帮您对接
1774041044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