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社区商业越来越受青睐。社区商业的运营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在激烈的内卷中,还诞生“社区市集”的新物种。
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也加入了这场“社区餐饮”的淘金热。
总第 3317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王盼 | 文
“新物种”诞生?
“社区市集”究竟是个啥?
从社区底商、到社区商业街、到社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的样貌变得多元且丰富。如今,一个叫“社区市集”的新物种在全国开花。
近日,北京顺义潮白河西岸一个“京郊粮仓”,被改造成“钱粮市集”。这个社区商业项目,定位家庭型休闲街区,规划中仅有不到50个铺面,餐饮占比60%,主要客群是亲子和家庭,中央广场上也会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流动市集、流动餐车等活动。
这类社区市集,有常驻的固定商铺,也有短期的流动型摊位,满足附近居民餐饮、购物、社交、休闲的需求。社区市集比社区购物中心更接地气,也更有烟火气,还提供“一老一小”的全时段社区服务。
内参君搜索关键词,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相关类型,至于餐饮的比例,不同的市集也有不同侧重。
比如山西太原的“堂堂美食市集”,定位“社区食堂”,是纯餐饮的社区市集;徐州“1818有好市”,广告语为“家门口的社交中心”,苏州的“双塔市集”由老旧菜场改造而成,如今成为苏州人最为浪漫的时髦地。
内参君了解一圈后,试图为大家梳理出“社区市集”的几个共同点:
1、背后均有一定的“政府背书”和支持。比如钱粮市集是2049投资集团在北京市重点国企顺鑫集团的支持下打造而成。而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市集,围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城市更新提质工程”、“完善社区建设试点”等政策开展。
2、紧扣社区居民的餐食需求。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成为这类社区餐饮的重点“捕捉”对象。
3、注重强调“家门口的社交场域”,重构邻里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非只是贩卖产品,而是打造邻里生活空间。
4、小而美、接地气是普遍共性。
同时,“全时段、夜经济”等和餐饮相关的热词也频频出现。从疫情前两年被热议的“社区型商圈”,到更细分的“社区型市集”,新物种频出,背后有哪些原因?
首先,“狼多肉少”的竞争局面是现实。当“下沉社区”成为餐饮人的共识,蓝海快速变为红海,大家都想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然而,社区的点位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好的铺面就那么多,且基本都被“老大们”早早盘踞。在这种现实状态下,新物种的诞生,一定程度给了餐饮更多机会。
其次,传统的市集,餐饮比例少,配套和审批都“不易”。一位专业市集举办人向内参君透露,市集涉及餐食的,报批关卡就是个“坎儿”,“毕竟餐饮有卫生许可、排污、油烟等限制,不像零售那么简单。加上口罩的因素,想要做餐饮类的市集,没有政府背书确实有难度。包括现在的新物种,很多也是在一早的设计中就把动线流程规划好了,具备餐饮的属性。”
第三,小而美更容易分散风险。2049投资集团CMO胡家源坦言,梳理今年上半年的商业体项目,3-5万平米的小型项目特别多。小型、社区型、普惠型的商业项目,也是分散风险的表现。相比而言,大型商超的招商难度大,且对客流的要求很高。涌入社区并做小而美,是未来趋势。
< class="pgc-img">>餐饮品牌们,也纷纷抓住了这股社区商业兴起的趋势,纷纷进军社区餐饮。
社区餐饮
迈向连锁化、品牌化、集群化
最近,内参君所在的小区附近,突然开出一家“眼熟”的兰州拉面店。
远远看过去,蓝底、白字,无论是色彩还是字体,都与“马记永”颇有相似。和店长沟通才知道,这是一家诞生不久的区域品牌,在这个区域已开出好几家连锁。之前开商场店,如今下沉至社区。
与之前的“拉面新贵们”相比,这一品牌用更实惠的产品价格、相对(夫妻店来说)更有品牌感的形象、更具连锁运营经验的优势,立足于这一条社区美食街上。
其实,这家品牌面馆并非个案。当下,社区餐饮正被各类大中小连锁品牌“包抄”,除了原本就定位社区的品牌如南城香、袁记云饺、吉祥馄饨等。如今,不少之前主打商圈选址的头部品牌,也开始大举涌入社区。
海底捞今年在成立海底捞社区营运事业部,日前还在北京方庄、潘家园等地悄然上线了海底捞·捞派小厨的外卖店铺;
巴奴旗下的小火锅品牌“桃娘”,11月预计在北京开出社区型新店;
星巴克在广州、上海、成都开出社区店后,“啡快”也快速在社区中布点。
拥有120多家门店的快餐品牌“陕味食族”,门店几乎都开在商场中,如今已开始发力社区型品牌“烤翅先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区餐饮,正向连锁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说得通俗一点,叫得上名字的品牌越来越多地聚集在社区了。对于成熟社区来说,商业配套已相对完善,于是这些品牌主要“瞄向”新社区。
据赢商网统计,预计2030年我国将形成2万个以上的新社区;同时,中国社区有3.5亿家庭,背后涉及到的社区服务产业形成了万亿级消费市场。共同催熟了社区商业,也让一众餐饮人看到新商机。
再来看几个老牌的“社区”型选手,在疫情期间逆势拓展的最新数据:
袁记云饺,当前共有2098家门店。2021年开业的就有858家,2022年仅4月份就开出250多家门店,是典型的“后疫情时代下的逆袭”。
紫光园,2年覆盖北京500个社区12万人。2020年疫情期间,半年新开70多家门店,均在社区,营业额甚至超越2019年同期;
吉祥馄饨,现有2196家。2020年新开545家,2021年新开327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到10月末,开出新店约300家左右。
老牌牢牢盘踞,新品牌强势“入侵”,社区餐饮的新故事,正在掀起新的高潮
“接近刚需”并非口号
社区餐饮同样面临“客流焦虑”
在说到社区餐饮时,有一个共识的观点:越接近社区,越接近刚需,越比拼效率。
在内参君的观察中,当下的社区型餐饮,呈现“四分天下”:好的品牌源源不断开出新店,摸清社区经营的精髓;头部品牌如海底捞等,斥重金投入,在人力、研发的投入上,绝对大手笔具备压倒性优势;更多的品牌则在徘徊和探索中;以及不计其数的夫妻老婆店。
那么,小而美的“集群化发展”,真是一条好路子吗?
事实上,“集群型”餐饮驻扎在社区,如果品牌不够强势,依然要面临不小的流量危机。
“如果是小店,那承载力必然有限,品牌的多样性很难实现。另外,长江以北的冬天,并不适合外摆,如果位置不占绝对优势,那么和打开APP能叫到的‘三公里外卖’没有区别。”一位调研过社区小店型的老板坦言。
时间、客流、消费力是否匹配,也是考量“拓店”的重要因素。以北京来说,老破小社区的老人和儿童居多,但是否具备足够的消费力?而年轻人有消费需求,日常却更多在写字楼附近解决就餐问题,消费时间和场景未必匹配。
这也是很多社区餐饮集群规划美好,最终沦为“黄焖鸡、过桥米线”驻扎地的原因。
北京的“像素小区”紧邻六号线草房地铁站,是北京最大的商住楼盘之一,这里聚集这众多年轻人。像素北区南区之间,有较大的中央广场,还有“像素湾”配套商业。理应是社区商业选址的好地方。
但内参君前去探店,发现像素小区社区外的沿街商铺很红火。社区内部的像素湾却很冷清,底商是一些餐饮小店,内部的餐饮倒了一大片,甚至因为此前的疫情管控,连美食城都没开下去。附近2公里外就是常营商圈 ,日常可以点外卖,周末想吃点好的,一站地走20分钟也能到。
此外,不少社区商业大打“人情牌”,提倡“友好邻里”,这对策划者、运营者的要求更加严苛。
但一些项目属于“实验项目”,相关各方没有营运经验,还有一些是房地产商包装打造,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招商本就参差不齐,更不要说后续运营了。餐饮老板不光要承担更高的租金,也可能会面临经营惨淡、空铺越来越多,项目定位与规划面目全非等风险。
南城香汪国玉:理性“扎堆”和“拓店”
不是所有的社区餐饮都稳赚
做社区餐饮要理性,打铁还需自身硬。刚需和效率,并不是口号。背后链接的是极强的洞察力、研发力,以及供应链赋能。
“社区快餐坪效之王”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曾聊到了对社区餐饮的相关看法,点透了社区餐饮的几个考量核心。
1、自家的包子因为提升品质,涨了5毛钱,遭到了部分客户的投诉,“说明腰包还是不认可”。
社区居民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有时候超出想象。可见,东西好吃又卫生,只是满足了“基本需求”,性价比这道坎,餐饮还得跨过去。
2、从30家到130家,南城香一直在探索“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不做夜市,一定要做早餐;产品只做基本款,新鲜现做;违建的房子不租,煤气罐不用;不卖炒菜,取消调理包,明厨亮灶……”
不是开在社区,就能完胜MALL,也不是所有的餐饮,都适合同一套打法。比如有些品牌的夜市红火热闹,而有些则“不做夜市做早餐”。
3、客流足够充足时,把小店改成大店。南城香的定位是“一个店当两个店开”;同时,开店速度放缓,关掉低效的店,守住现金流。
汪总坦言,年中某月,南城香关掉4家店后,周边店的生意一下子涨了起来,说明“开店密度是有限的”。换句话说,该开开,该关关,钱要用到刀刃上。
大家开小店,他做大,大家扎堆涌入社区,他反而下起了“撤”棋。“走在周期之前”的汪国玉,再一次给同行提了醒。
拨开迷雾,汪国玉只是道出了社区餐饮的几个底层逻辑。
社区餐饮热,但餐饮老板别跟着头脑一热,把资源全部梭哈。毕竟,不是所有的社区餐饮都能稳赚。
<>多创业者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都会把目标锁定在餐饮行业上,因为餐饮行业的门槛低,而且受众非常的广。但是很多老板会把开店位置选择在商圈,在他们看来,商圈人的流量大,顾客也会比较多。其实除了商圈以外,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把咱们的餐饮店开在社区。那么,开在社区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租金低
店铺的租金往往是餐饮行业最大的成本,如果选择把店铺开在商圈,就会面临非常高的租金.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租金还会越来越贵。有很多把店铺开在商圈的老板都在抱怨,自己其实在为房东打工,每个月除开房租之外收益还没有上班高。
【2】关系单纯
商圈的店铺因为涉及的利益非常多,关系会错综复杂。具体的咱们不讲,如果在商圈中开过店的人就应该明白其中的困难。如果是小白,建议不要在商圈中选择门面。在商圈中开店,只适合于有比较丰富的人脉关系,或者行业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司机。相反,如果我们把店开在社区当中,在关系这一块就会单纯的多,也不用面对那么多的烦恼。
【3】方便做口碑
和繁华的地带不一样,社区的餐饮店,不会有那么大的流动人口。来消费的大部分都是附近的人,这样就能方便我们去拉近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收拢老顾客,形成口碑。
【4】网络推广是公平的
现在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管是传统的餐饮店还是其他的行业,或多或少的都可以运用到互联网,顾客也越来越多的会选择在网上选择餐厅。所以,在这方面来讲,把店开在商圈和开在社区是平等的,只要你选择的地方交通比较方便,那么通过网络的宣传就能吸引到来自各个地方的食客。
(本文章由壹玖长红文案组供稿)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几年,随着社区的增多和不断成熟,社区餐饮很快茁壮成长起来。那对于社区餐饮,如何能经营得更好?
定位要够准
社区餐饮主要还是为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服务的,这就不同于在商业区和旅游区的餐饮。
顾客来吃饭,要的就是实惠。所以在价格上要特别合理,这样才有足够的魅力把居民从家中吸引出来。
其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菜品分量大也是实惠的同义词,如果菜量大的话,客人就可以少点一些菜。即使吃不完也可以打包回家,感觉很划算。
菜品要够家常
说到社区餐饮的菜式选择,自然要以家常菜为主。因为,社区餐饮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就餐和简单的朋友聚会。
一般来说,在开店之初,社区餐饮的经营者就应该考虑到,哪些菜能让客人天天吃都不会腻。这就要求社区餐饮的厨师们从平凡的家常菜中寻求亮点。
哪怕是一道平实得如同“油渣莲白”这样家家会做的简单菜品,也要把它打造为经典之菜,让顾客百吃不厌。让顾客冲着菜品,而经常光顾社区餐饮店。
上菜要够快
社区餐饮不同于在商业区的餐饮,来这里的顾客大多冲着吃饭而来,没有什么交谈和应酬。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餐饮的上菜速度一定要快,最好是凉菜能在5分钟之内上桌(可边点边上),热菜尽可能在15分钟内上桌。
一定不要让客人催菜,这就要求后厨准备一定要充分,尽可能地缩短点菜和上菜之间的间隔。其实,上菜要够“快”,还可以提高餐厅的翻台率。
订餐系统要好用
互联网时代要跟上潮流,微信改变了大家的习惯,微信订餐是一种时尚,更贴近老百姓的心。
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不想做饭,不想下楼,拿起手机点几个可口的美味,坐等饭菜送上来,又可以有积分,又可以摇奖,又不用洗碗,又有时间休息等。
据统计,现在社区餐饮店以及办公楼餐厅里每天微信订餐的收入就占营业额40%,但是商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信订餐系统,不能光有展示作用,而下不了单,那样顾客感觉就不好玩了。
服务要够热情
所有餐饮服务的基本宗旨是对客热情,但社区餐饮对此的要求就更高一些,社区餐饮需要使客人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就有回到家的感觉。
服务员不仅要热情,还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要像对待自家的客人或朋友一样关心体贴,让服务员和客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和谐的氛围。
这样,一点点很细心的关照也许就会让客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更愿意迈进这社区餐饮的大门。
细化流程,考虑顾客进店后的每1分钟的心理需求。
丰富的产品结构能满足不同居民的用餐需求,但针对于产品的制作时间,需要针对性的调整出餐速度快的产品,以此让顾客感觉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
如果能开发适合外卖打包的产品进入社区店,这样赶时间的顾客就可以打包带走,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还有服务上的细节,比如,装修时设置亲子洗手台,运营前配备宝宝椅、围嘴、软垫、靠枕等类似细心细节的服务。
营销要重互动
互动营销,永远要绑定消费者的下一次消费。家庭用餐中老人、孩子的需求,是必须特别关注的。
比如,增加宝宝餐,做一些与老人、孩子相关的主题营销活动,让老幼顾客参与互动、熟悉品牌。
价格要够亲民
店铺小、菜品少、客单低。居民生活用餐对价格相对敏感,所以社区周边开店也要相应地调整运营模式。
社区店一般较商场店会压缩面积、减少人工等开支,同时调整菜单和客单价。
食材要够新鲜
社区店的食材新鲜,菜品卫生健康可能是菜品的“最高标准”。
社区店用餐的顾客,老人孩子占比远高于商场店,所以社区店的食物可能就是最高标准。
社区店的客群是复杂的跨年龄段的顾客,老人、孩子对食材、卫生的要求更高。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报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