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日,海底捞通过上市聆讯,同时更新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4%。与此同时,投资界给予的估值更是攀升至100亿美元。
没错,那家会为你美甲、送你零食、帮忙带孩子,还总担心你一个人吃火锅太悲惨的海底捞,要上市了。
< class="pgc-img">>消费降级,海底捞仍是餐饮界扛把子
吃着榨菜方便面、喝着二锅头、骑着共享单车逛街,这是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流行的自嘲。
不过,这样一番“消费降级”的图景,似乎并不太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一向以“变态逆天”的服务和不便宜的价格著称的海底捞火锅,在全国各大城市还在加快扩张的步伐,生意依然兴隆。
截至2017年末,海底捞门店数量达到了273家,总营收为106.37亿元,净利润11.94亿元,也就是说,海底捞已经成为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实打实的餐饮界扛把子。
< class="pgc-img">>除了“变态”服务,海底捞凭什么上市
相信没吃过海底捞的小伙伴听说过,或者在某音上刷到过,“网红店”海底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变态”服务,等桌的时候做个美甲、吃吃零食;给长发的女士递上皮筋和发夹,甚至说海底捞的服务员抱孩子比父母都专业。但是做到营收百亿的餐饮店,海底捞仅仅是靠好服务的口碑吗?显然不是。
< class="pgc-img">>- 进军了“火锅”——毛利过半的餐饮行业
火锅在中式餐饮市场占有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占13.7%。2017年中国有60万家火锅餐厅,市场规模为4362亿元,预计2022年能达到7077亿元。
同时,火锅这条赛道,毛利率相当高。据数据显示,2017年,火锅行业的整体毛利率达到了49.55%。
海底捞就是乘着国人对火锅偏爱的东风,以及有利可图的前景,在火锅领域开疆扩土。
< class="pgc-img">>- 布局缜密——二三线城市成业绩增长主动力
海底捞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二三线城市餐厅经营收入的大幅增加。其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8亿元,二线城市的收入为34.67亿元,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14亿元。
海底捞的翻台率在中国主要中餐品牌中较高。今年上半年其在二线城市的翻台率最高,达到5.1次/天。
- 不仅仅是家火锅店——产业链延伸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控股7家公司间接控制8家有代表性的产业上下游公司,完成了对火锅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布局。把控产业链能有效降低成本,把关食材,培养人才等等,为企业上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 class="pgc-img">>所以,海底捞的上市可以说是火锅行业独有的特性加上火锅产业链拓展延伸的成功。
但是,笔者对海底捞的上市持观望态度,因为其自身还是存在一些硬性风险的。首先是食品安全问题,海底捞曾被曝出卫生安全问题,比如厨房食品柜里出现老鼠,负面新闻,尤其是卫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往往能扼住一家餐饮企业的命脉。
其次是供应链是否能跟上扩张速度的问题。随着海底捞的迅速扩张,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新鲜优质的食品原料,并管理好所有门店的库存和物流,可能会变得困难。
那么你认为,海底捞做好上市的准备了吗?
>以食为天。不论是电瓶车上载满的外卖、当代“打工人”的标配咖啡+奶茶,还是“香”飘海内外的火锅、快餐……令人着迷的“舌尖”美食离不开一个字——“吃”。
吃,看似事小,却也实力了得。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随着餐饮住宿等接触型、聚集型消费较快回暖,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23年11月26日,市民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一家餐厅用餐。新华社发(王春摄)
堂食暂停、流水大减、成本上涨……多重压力一度让这个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行业在疫情期间遭遇困境:从2019年的4.67万亿元到2023年的5.29万亿元,餐饮收入几经波动。
餐饮业如何“挺”过来?怎样“焕”新颜?
从烘焙、茶饮、预制菜到远程选餐、在线下单;从低脂、轻食到“餐饮+旅游”“餐饮+展演”“餐饮+IP”……多变的环境下,创新的步伐不变,老百姓的美味“清单”在多元业态、智能服务、健康品类和更具创意中质感十足。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不少省份烘焙、茶饮等新兴业态的门店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在这个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力军的行业里,万千经营主体的携手前行支撑中国餐饮业迎来又一个春天。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注册餐饮单位超410万家,个体工商户占比超八成。
餐饮业一头连着“嘴巴”,一头连着“泥巴”,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里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一块馍、一碗面、一盘菜……伴随田间地头的农副产品进城、入店、上桌,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
2023年9月12日,市民在培仁历史文化街一家咖啡厅选购咖啡。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餐饮业能够激发多少就业活力?
以一家餐厅为例,除了厨师、服务员,还涉及采购、运输、市场营销、策划、菜品研发等多个工种。报告显示,平均每10平方米餐厅营业面积就可以解决一个就业岗位。我国餐饮业直接就业人员已近3000万。
餐饮业的撬动力有多大?
上承原料供应、农业发展,下接社会就业、内需消费。2023年,餐饮业带动农副食材、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约2万亿元营收,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有人说,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饮食是生活必需,也是文化传承。经历风雨,让我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共情。
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麻、辣、咸、鲜、香、甜应有尽有,螺蛳粉、功夫茶、潮州菜、沙县小吃等国潮美食名片……丰富多元的餐饮文化流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一道道中华料理、一款款融合菜肴吃出了人气,也提振了消费。(新华社记者邹多为)
华鲜报|餐饮收入超5万亿元!美食撬动消费新活力
民以食为天。不论是电瓶车上载满的外卖、当代“打工人”的标配咖啡+奶茶,还是“香”飘海内外的火锅、快餐……令人着迷的“舌尖”美食离不开一个字——“吃”。
吃,看似事小,却也实力了得。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随着餐饮住宿等接触型、聚集型消费较快回暖,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23年11月26日,市民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一家餐厅用餐。新华社发(王春摄)
堂食暂停、流水大减、成本上涨……多重压力一度让这个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行业在疫情期间遭遇困境:从2019年的4.67万亿元到2023年的5.29万亿元,餐饮收入几经波动。
餐饮业如何“挺”过来?怎样“焕”新颜?
从烘焙、茶饮、预制菜到远程选餐、在线下单;从低脂、轻食到“餐饮+旅游”“餐饮+展演”“餐饮+IP”……多变的环境下,创新的步伐不变,老百姓的美味“清单”在多元业态、智能服务、健康品类和更具创意中质感十足。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不少省份烘焙、茶饮等新兴业态的门店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在这个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力军的行业里,万千经营主体的携手前行支撑中国餐饮业迎来又一个春天。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注册餐饮单位超410万家,个体工商户占比超八成。
餐饮业一头连着“嘴巴”,一头连着“泥巴”,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里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一块馍、一碗面、一盘菜……伴随田间地头的农副产品进城、入店、上桌,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
2023年9月12日,市民在培仁历史文化街一家咖啡厅选购咖啡。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餐饮业能够激发多少就业活力?
以一家餐厅为例,除了厨师、服务员,还涉及采购、运输、市场营销、策划、菜品研发等多个工种。报告显示,平均每10平方米餐厅营业面积就可以解决一个就业岗位。我国餐饮业直接就业人员已近3000万。
餐饮业的撬动力有多大?
上承原料供应、农业发展,下接社会就业、内需消费。2023年,餐饮业带动农副食材、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约2万亿元营收,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有人说,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饮食是生活必需,也是文化传承。经历风雨,让我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共情。
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麻、辣、咸、鲜、香、甜应有尽有,螺蛳粉、功夫茶、潮州菜、沙县小吃等国潮美食名片……丰富多元的餐饮文化流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一道道中华料理、一款款融合菜肴吃出了人气,也提振了消费。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