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孩子落水被救上来,6名救人者中,41岁的栾留伟、64岁的赵金,落水孩子的父亲搭上了自己的命。河北固安县追认了6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栾留伟被追授“新时代宁阳楷模”,被安葬在山东泰安宁阳烈士陵园,当地发放慰问金100万元,并将妥善照顾英雄的父母子女。
英雄当然值得歌颂,可为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搭上生命,值不值?当英雄“栾留伟”的名字,和他的火锅店冲上热搜,我们意识到,舆论本身就是态度,就是正面回答。
栾留伟们所作的一切,以互联网时代的方式,延续京津冀土地上传唱千年的燕赵侠气。2024年8月10日,41岁的栾留伟带着女儿到河北固安永定河边游玩时,勇救3名落水儿童,当他再度返回水中去救遇险的成年人时,体力不支溺水牺牲。与栾留伟一同牺牲的,还有64岁老人的赵金,以及被救孩子的父亲。
< class="pgc-img">>栾留伟走了,他的火锅店坐无虚席,许多顾客说,他们来这里不是单纯为了吃饭,是听说火锅店老板因为救人而牺牲,想以这样的方式向英雄表达敬意。许多外地网友离北京太远,他们在团购网站上给这家火锅店打满分,栾留伟的一些山东老乡担心店里顾客多忙不过来,自发请假到店里帮忙。
知情人说,栾留伟为开这家店付出了许多心血。从老店搬迁过来,一直在负债经营。新店开业四个月,老板却回不来了。栾留伟的妻子,明知一家老小都指着这家店生活,明确交代店员,绝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捐助。每当有人送钱,店员都要追出去很远,把钱还了。看到这一幕,或许“值不值”不是那么重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以“电车难题”自苦。那种逻辑清晰、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会问出这个问题,自己的命也是命,为什么要舍己为人?今天的新闻告诉我们,在争论之外,还有一种具有人性光芒的“中国答案”。
2023年5月,四川省遂宁市,00后大学生杨华清在下班回家路上忽闻“救命”。他毫不犹豫跳入水中……落水女子获救,杨华清因体力不支沉入河里,不幸遇难。
< class="pgc-img">>202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岸边钓鱼的潘冬喜听到孩子呼救,奋不顾身跳入河中,孩子成功上岸,潘冬喜被河水冲走。
2011年6月29日,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学生佐博胜与同学一起到水库游泳,一名同学游泳时因腿部抽筋被水淹没。坐在岸上休息的佐博胜起身跳进水中,用尽全力把对方推上堤岸,自己沉入水中,年仅16岁。
我们认识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感动于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但除了对英雄的缅怀和称颂,很少有人追问,英雄的家人,他们如何抚平悲痛,怎样面对生活?如果明知见义勇为的代价是付出生命,是与亲朋好友诀别,还会有人伸出援手吗?
< class="pgc-img">>在半个月前的河北固安永定河畔,亲眼看到3个孩子岌岌可危,大水快淹没头顶时,还是有人跳进河里。他们救下三个人,也救了人心。
事实证明,普通人的“见义勇为”,不是一个“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的悖论。“勇敢”和“牺牲”并不总是形影不离,有人害怕牺牲而放弃勇敢,有人因为勇敢而无畏牺牲,前者并不可耻,但后者尤其可贵。
< class="pgc-img">>“电车难题”的漏洞在于,它用功利的逻辑来拷问道德,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大义面前,本就没有“值得”。英雄一路走好,愿我们都能比想象中勇敢。如今西二旗的羊蝎子火锅店人山人海,这样的景象是“世道”给英雄的答案,这里有人间最赤诚的烟火。
康买的房子。受访人供图
许康一度以为,他就将拥有自己的“家”了。
这个27岁的年轻人,没攒下一线城市“一个卫生间”价格的积蓄,从新闻里看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房子最低1万多元一套,第一次觉得,自己距离买房如此之近。
他要抓住这个机会。攒了半年钱,他在网上联系好二手房中介,要求只有两个:总价3万元左右,房本上写着自己的名字。
动身前一天,他彻夜未眠,乘火车转飞机再转火车,5000多公里,折腾了两天半,终于抵达鹤岗。
这套房子47平方米,一室一厅,7楼,没电梯,二手房,房龄10年,阳台的白色墙皮有些地方已经发黑,还出现了裂缝,这是他在当地看过的唯一一套房子。在屋子里转了几圈,许康直接拍板,买!
这是2019年11月,卖家在外地,他为此等了几天,等对方回来办理过户。
许康和他的房产证。受访人供图
“房子小点没事,有房本就有家了。”办完手续那天,他举着鲜红的房产证自拍。能在地级市有套房,哪怕跑5000多公里,他都觉得值了。
他太想拥有自己的房了。从小到大,他一直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他14岁离家去北京学手艺,后来在不同城市工作,最新的落脚点是在拉萨,待了6年。
他在流水线上当过工人,更多的时间是在做餐饮切配,每份工作的周期都不长。每回辞职都得搬一回家。他租过房,体验过被房东加租的痛苦;住过集体宿舍,4张床挤在一起,上下铺,别人的脚对着他的头,拴在床头的插线板摇摇晃晃,好几个人共享。
这些年来,他很少回老家,即使是春节也多数在外地度过,“一直挺孤独”。他起的微信名叫“流浪的老哥”。
他自嘲,全部的行李只有一个包,拎着它,随时告别,随时出发。
“看到鹤岗房价便宜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将在这片土地上有房了。”他说。
订下前往鹤岗的票后,许康在百度贴吧“鹤岗吧”开了帖子,兴致勃勃地一路更新在鹤岗的见闻。付了订金后,他写了首打油诗:“3万买套房,有本心不慌。出门千里外,逍遥作仙人。”
有人问他为什么跑那么远买房,他回答得直白——“因为穷,钱不够”。他买不起拉萨的房,也买不起老家洪湖的房。
在他看来,鹤岗是个不错的城市:有蓝天白云,街道挺安静,除了太冷没什么不好。
他对鹤岗的物价也满意。一碗豆腐脑、几个煎蛋、一份肉饼,早餐点下他只花了7元,午餐也只用15元就解决了。
他想过在鹤岗找份工作。不过,在网上看到鹤岗的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他还是决定回拉萨打工,“偶尔来这里歇歇脚”。
小区边上是鹤岗最大的广场人民广场,紧挨着麓林山、三宝寺,距离鹤岗市博物馆走路也就10分钟。出门转悠时,他在附近广场上碰到一群人排着队打泉水,他想,自己入住后也要天天来,没事儿的时候,还可以爬爬山。
许康办理房产过户手续那几天,鹤岗下了一场雪,他站在自己的屋子里望着雪景出神,“感觉倍儿爽 ”。他扔掉了多数旧家具,只留下一个柜子、一张床,自己先凑合住下。那几天,睡在自己家里,他别提有多踏实了,“这房子真没白买”。
他还碰到光着膀子的邻居前来问寒问暖,觉得“真算有个家了”——这个地方,不怎么浮躁,也能过得安逸。
看到房产证上自己的名字,许康就觉得高兴。“家在哪里?其实就在心里,这下可有了归属。”
有网民向他请教经验,许康留下联系方式,干脆把前来问询的几波人拉了个群,他在这个快要满员的群里说:“人生不如意,就来鹤岗买套房,只要带上钱、户口本和身份证,别犹豫。”
买房前,他一份工作顶多干3个月到半年,但凡手里有些闲钱,就辞职出门旅行。他习惯了一两个月时间都在路上,最长的一次跑了快半年。但这次为了买房,他哪儿也没旅行,老老实实攒了半年钱,还背着一万多元的网贷。
交完全款,许康身上只剩几千元了。装修只能以后再说了。他琢磨着,再到鹤岗时,自己买油漆刷墙,回拉萨后要把装修的钱攒出来。
在拉萨,他新找的一份工作在火锅店,月薪5000元,包食宿,他决心好好干。物理上的家有了,“心理上的家还在远方”。工作闲暇,他喜欢打开搜索框,看看鹤岗那套房子边上的广场夏天的模样,把图片存在手机相册里。他在心里倒数去鹤岗的时间。他反复拿出房本,捧在手上端量。
他还没热乎多久,新冠肺炎疫情就来了。火锅店的生意淡了下去,最开始一天只有几桌客人,西藏出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后,他所在的餐饮店被通知禁止营业。对他来说,停工就意味着失去收入。
许康的宿舍没有厨具,煮不了便宜的挂面,他出门买了一大包方便面,想“先把命吊着”。同事留下了一袋青稞面,没有酥油、牦牛肉,他直接用开水泡着吃。“有什么吃什么”的那段日子里,他瘦了10多斤。
微信群里的招工启事,也提高了门槛。他记得原来招人的消息每天都有,可现在几天才来一条消息,两人一起投变成十几人一起抢,“只能看报名顺序一个个排队”。几次报名,许康都没能入选。
他的积蓄逐渐消耗掉了。他的一张银行卡显示,花掉83元多囤了一些食物后,余额仅有0.59元。他想回鹤岗“窝”着,可没有路费,只能在微信上一遍遍看群友发来鹤岗的街景图。
一连憋在宿舍好些天,许康多数时候躺在床上发呆,也经常失眠。他每天都在坚持,希望挺到疫情结束。
但是,还没等到复工,几番犹豫后,背着债务的他就决定卖掉房子,“先解决现在的困难”。他把刚入手几个月的房子挂出来,也有人陆续打电话询问,“价格能不能低点”“有没有房本”,最后的说法都是等疫情结束再看。
今年2月底,一个了解他经历的人出手买了这套房子。他的预期售价是3万元,后来变成“2.5万元一定能卖掉”,最终成交价是2.2万元。“亏不亏都无所谓了,有人帮我就挺好。”他说。还没见面过户,他已把房本寄给了新买家。
这套房子,他只住过几天。他本以为,“有个房有了安稳后,走到哪就再也不慌了,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卖房的事,许康没在他建的那个鹤岗买房群里提过。8个月过去,这个群也慢慢平静下来,没什么水花了。
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去鹤岗买房时的心情。那时候,他在凌晨3点多钟上了火车,准备睡一觉,等着抵达鹤岗,“美滋滋的”。
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2万元可以买一套房子?
近两年,辽宁省阜新市的“白菜价”房子,反复登上各类社交媒体的热搜,这个城市也因此被称为东北的“新鹤岗”。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在阜新走访多日注意到,这些“白菜价”小区,基本都是20年前的回迁房或者棚改房,周边配套相对完善,但楼龄久,住户多为老人。有外地年轻人将这里当作短暂休憩的庇护所,享受这里的低成本生活;也有年轻人在小城躺平计划失败后准备离开。
阜新曾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因资源而兴,也在矿产枯竭后因资源而落。有专家认为,这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白菜价”住房,原因是产业衰退后人口外流,导致当地住房供大于求。
“2万元一套”的买房族
“2万元一套房是真的。”
今年8月,“2万元在阜新买房”的话题又火了。在阜新市随便搭上一辆出租车,稍微年轻一点的司机都能聊上几句阜新房价的新闻,再脱口而出几个阜新市个位数房价的小区。每逢遇到不解的乘客,他们也会解释,这些房子产权基本没问题,当地过户也方便,只是房子的年头久了些。
这两年,在中介、“新阜新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阜新低价房也成为热搜的常客之一。如今,打开二手房交易软件,定位阜新,3.5万元、4万元、5万元一套的二手房房源仍令人眼花缭乱。从阜新乘高铁,40分钟到达辽宁省会沈阳,两个半小时到达北京。
24岁的王唯一是今年春天来到阜新的,在此之前,她先后在大连、杭州从事服装开发工作。这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没有在经济上带给她足够的支持,第二份工作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当她在社交平台上发现2万元能在阜新买到一套房时,便瞒着父母辞职,来到阜新买下了属于她的第一套房子。
不到60平方米的6楼,不临街,20年左右的楼梯房,原房主要价2.8万元,最终王唯一花了2.4万元买下。因为讲价的过程比较顺利,她至今都在怀疑是不是还价时出价高了,“当时心里只想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王唯一的房子在阜新市海州区平煤城西路与平安路之间,当地人把这一片的小区统称为平安西部,这里距市中心的解放广场只有8公里左右,搭车十多分钟就能到。因此,小区居民又自称这里是“市中心边缘地带”。据房产中介介绍,整个平安西部片区一共有300多栋楼,清一色的6层住宅楼,无电梯,外立面统一刷成上白下红,楼体侧面印刷有“沉陷55”“沉陷62”等字样。当地人说,数字是楼栋编号,这一片区距煤矿沉陷区较近。
平安西部片区路口卖水果的摊位
这些居民楼虽然会被栅栏围墙隔离区分,但大门口并没有明显的小区名字,王唯一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也没搞清楚她的小区到底叫什么名字。不过,住宅楼临街的底商基本都有人经营,39.9元的自助美甲店、5元一碗的面馆……道路两边是卖水果和蔬菜的小贩,旁边停着几辆红色的三蹦子,到两三公里外的目的地也只收两三元钱。继续往胡同里走,还有烤冷面、凉皮等小吃摊。对于王唯一来说,这些已经满足了她的基本生活需求,“物业费5毛一平方米,取暖费一年1000多元,下楼就吃饭,生活成本低又便利。”
马路上停着的三蹦子正在等待拉客
王唯一来自吉林省的一个小县城,在定下来阜新前,她也看过鹤岗,还想过回老家,但她老家没有这么便宜的房子,鹤岗又距离吉林太远,最终才选择了阜新。7月份,已经得知她辞职买房的父母从吉林赶到阜新,看了她小区附近还比较有烟火气,才放心地回了老家。
同样因为“渴望拥有自己小房子”而来到阜新的还有南方姑娘李梦,她已经来阜新生活快一年了。2022年初,她从网上看到阜新的低价房后,甚至都没有来到现场看一眼房子,便拜托中介帮忙拍视频,以2.05万元定下了位于阜新市新邱区的5楼小一室,过户手续都是中介帮忙办理的。直到2023年10月,她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入住了。她现在还记得,从车站出来后,“东北币”带给她的震撼,“火锅自助只要十几块,盒饭自助也只要12元。”
平安西部小区底商,39.9元的自助美甲店
当地一位中介介绍,据她所知,在距离平安西部片区不远的文欣苑小区,有100多名外地年轻人前来买房。她带客户看房时,在小区里偶遇到一名外地女孩,当即便询问对方是否也来阜新买房,并表示如果女孩愿意留在阜新,可以到她的中介公司上班,每个月能拿上万元。
当地另一名中介杨镇表示,这次热度再次带火当地二手房市场,用他的话说是“24小时都在卖房子”。此前,每周约有三四十人在二手房交易平台私信联系他,最近两个月每周找他的有七八十人,“账号都要爆了”。
最近一段时间,杨镇正常工作了五六天,已卖了8套房,他准备先停下工作再休息一段时间。此外他注意到,最近当地的二手房售价也或多或少有所上涨,他觉得市场有点乱,准备先缓一缓。
20年累计流出24万余人
不过,网上的热闹并未传递给在这些小区生活的老年居民们。在他们眼里,这些老小区,四楼以上的房子都是“没人要的”。他们提到的小区包括平安西部片区,也包括同在文欣苑和附近的南驿小区等。这几个小区,或是煤矿工人的棚改安居房,或是回迁楼,还有铁路职工的安置楼等,而煤矿职工,曾是阜新市人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市中心解放广场附近的建筑
阜新位于辽宁西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曾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1953年,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正式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而由其供煤的阜新发电厂,也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据媒体报道,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以来,累计采出煤炭2亿多吨。直到20世纪末,国家对阜新的投资88%集中在煤电行业,55%以上的城市人口为煤电系统职工和家属。21世纪初,阜新矿务局有20多万名在职矿工。而根据当地人介绍,上述回迁房、安置房等建设时间也几乎都在此段时间。可以说,如今丰富的房源也是当时煤矿产业繁荣所带来的结果之一。
2001年,阜新矿竭城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内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阜新市的东梁矿、平安矿、新邱露天煤矿以及海州露天煤矿因煤源衰竭被弃用,一半在职矿工下岗。曾任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资源枯竭的阜新最困难时,全市职工36%下岗,贫困线以下人口占25%。
下岗潮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人口外流。辽宁省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束,阜新当时人口数量为189万人。20年后,即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结束,阜新市常住人口为164.7万人,20年间累计流出24万余人。因此,不少本地人认为,房子便宜是因为“人都走了”。
平安西部片区的老居民张建国介绍,十多年前,他刚从村里搬到平安西部时,图便宜,花4.5万元买了不到60平方米的6楼。之后他因为年龄大了,上下楼不方便,又重新在同一小区买了1楼。在他看来,6楼的小房子,现在就是挂3万元赔钱卖,大概率都没人愿意买了。
“岁数大的买了不方便住,年轻人又都愿意去市里,贴广告都没人搭理,谁买?”张建国说,现在这几个小区留下的都是在这居住多年的老人,一方面换到城市的电梯房也需要更多钱,他们不愿再付出成本;另一方面老人们也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邻居,所以他们更关注1楼到3楼的房子,“好点的房子或许能卖到十多万元,比6楼贵很多。”
阜新某小区广场上休息的老人们
在平安西部靠近煤矿路的地方,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广场,只要没下雨,居住在附近的老人们便会扎堆在这里出现,打牌或唠嗑散步,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中介杨镇对此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这些小区虽然老旧,有的小区里甚至还有多年前立起的电线杆、变压器和高压线,但生活设施都非常便利,对老年人非常友好。不少住在4楼以上的老年人,也确实希望能继续在同小区的低楼层重新买房,所以1楼至3楼算是这些小区里面相对优质的房源。
网络之外,热度在现实可持续吗?
对这座东北小城而言,现在的热度又意味着什么?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和军教授向记者介绍,阜新目前出现的低价房,和其本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脱不开关系,但实际上,与阜新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在全国多地乃至世界各地都存在。比如美国“钢都”匹兹堡、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都出现过产业或矿业发展之后衰退,城市人口流失的现象。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军解释,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单一产业型城市”。以阜新为例,是人们先发现了矿,后才聚集了人形成了城市。可以说,城市依矿而建,因矿而生。这类城市一般有两个特点,首先是产业单一;其次是其工厂往往缺乏深加工工艺,只能对外出售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如果资源枯竭,最终城市就会“矿竭城衰”。
和军认为,阜新出现“白菜价”房子,是因为供大于求。城市人口跟着产业走,人口流失的背后,反映出城市产业的衰退和不景气。他认为,现在阜新“白菜价”房子虽然在网上有一定的热度,也确实有年轻人慕名而来,但这只能算个例,不会改变一个城市产业衰退的大趋势。
阜新的一个发电厂烟囱
和军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多种转型模式,其中包括创意产业转型,如原有废弃厂房、仓库租金较低,可出租后装修,成为景点、民宿或特色小镇等,供人拍照打卡等;或者将这些租金较低的房子,租给支持远程办公的企业,也可以在当地形成一种创意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接续型转型,即在城市原有的产业基础上,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如传统煤炭企业向煤化工转型,从初级加工变成煤制气,原本的钢铁厂向特种钢加工厂转型等。据其了解,近些年,阜新也在积极转型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
2021年,辽宁省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通报,通过20年的转型实践,阜新市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扭转,煤炭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2.4%下降到2.3%,培育壮大了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0%;同时还从无到有发展出氢能源、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产业,全面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期目标。
不过,对于阜新人来说,他们似乎还未来得及跟上这种转变。提起阜新的产业,当地人更多想起的多是曾经的煤矿开采盛景。退休矿工想起的是下井每月能拿到1万元工资;出租车司机想起的是十几岁做服务生时,矿里人到店里吃饭点上千元一瓶的好酒,让他当时一个月酒水提成就达到4500多元,比现在的出租车月收入还高。
那这些新来的年轻人,又将何去何从?王唯一说,她计划在阜新休息一年,现在她每晚直播3个小时,想在放松之余刷一刷直播经验。一年后,她会离开阜新,再到南方找一份与直播相关的工作。她曾尝试在阜新摆地摊、开网店赚点钱补贴一下支出,摊位费10元,有时摆一晚赚不回摊位费。她也曾尝试在阜新找工作,但到了面试公司反而被老板“鸽”了,最后无疾而终。
李梦已经在着手出售她的房子。两年前花2.05万元买的房子,她准备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加上装修成本,算是赔本卖房了。在她看来,和大城市相比,阜新的生活压力确实小,但她身边人的经历提醒她,只靠存款在小城市长期躺平并非易事。卖房后,她也会回到南方工作。
不过,广东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宇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阜新虽然由于资源枯竭,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但是城市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很完善。在房地产越来越回归居住属性的今天,一定会吸引一部分人前去居住。
(应采访对象要求 王唯一、李梦、杨镇、张建国为化名)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