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添城
在7月15日举行的第四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上,首批青年创客亮相。
7月15日,第四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在绍兴市越城区举行。现场,新文旅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首批7名古城青年创客亮相。
自2019年开始,绍兴将每年7月15日定为古城保护日。这个日子承载了绍兴人独有的情愫与乡愁。今年,恰逢绍兴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当地将古城保护日的主题定为“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初心如磐名城之路,近悦远来品质家园”,以新项目的落地和新群体的亮相等形式,开启古城保护新篇章。
畅游古城有了新方式
1982年2月8日,中国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赫然在列。
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绍兴建城2500余年,且迄今城址未变。在约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范围内,有着8片历史文化街区、2个历史地段、9处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78处文保点与55处历史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绍兴古城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为了守护这个“博物馆”内的珍贵“馆藏”,绍兴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形成了一套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徐渭艺术馆,图片由绍兴市名城办提供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绍兴把古城元素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当前,绍兴打造了以越子城、八字桥、书圣故里、阳明故里、鲁迅故里为核心的“一城一桥三故里”历史文化旅游环线和以绍兴古城环城河为主的生态景观休闲环线。景区和街区相融,乘坐一条乌篷船便可悠悠游览,游客眼中的绍兴可谓“满城皆景”。
“连”和“融”的文章仍在继续书写。这次古城保护日奠基的塔山人防综合体工程,将依托尚未开发利用的早期地下人防设施,通过活化改造利用,进一步串联起鲁迅故里、秋瑾故居、徐渭故里,形成一站式地下游步长廊,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旅游、休闲打卡地。未来,游客来到绍兴,将能拥有更好的畅游体验。
千年古城有了新玩法
此次古城保护日上亮相的7位青年创客,是推动古城新业态发展的代表。这两年,他们在古城里开起民宿、书店、咖啡吧,给老城注入新活力。
八字桥,通讯员 张志远 摄
越来越多青年人青睐绍兴古城,他们喜欢这里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也热爱原汁原味的山水风光。
今年4月29日12时,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段开通,千年古城迎来地铁时代。1号线主线段穿越绍兴古城,连通杭州西湖,区间内包含古城重要文物古迹13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越发便利的交通为古城文商旅发展带来新气象。
古城新事还有不少。在去年7月15日举行的绍兴古城保护日活动中,绍兴古城信息展示中心启用。虚实结合的绍兴古城风情画卷、古城全域数字沙盘、VR全景虚拟游览系统……新潮的数字游览方式让游客、市民惊叹:“古城还能这样玩!”
这是绍兴探索数字化改革赋能古城保护的一个创新之举。近两年,绍兴从古城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孪生”概念“克隆”了整个古城,构建了古城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数字化新路径。此外,通过手机端“绍兴古城”APP,游客点点屏幕就能在线“游”景点,根据个人喜好还可“私人订制”游线,增强了古城游玩的趣味性。
老城居民有了新生活
今年66岁的绍兴市民祝文娟住在越城区青藤社区已有36年。2020年,因建造徐渭艺术馆需要,她所居住的和平弄28号平房被征用,他们一家搬到社区另一片区居住。“政府和建设单位帮我们改善了生活环境,我们当然要支持他们的工作。”祝文娟说,现在,她时常带着朋友参观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徐渭艺术馆,告诉他们这里也有自家出的一份力。
书圣故里,通讯员 丁海龙 摄
和祝文娟一样,许多青藤社区的老居民都切身感受到,这两年,住在绍兴古城里,越来越有滋味了。
“青藤社区是个城区内的老旧社区,过去因为整个片区没有铺设下水道,居民们不能用抽水马桶,生活有许多不便之处。”亲历了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的绍兴市文旅集团总工程师沈波说,项目落地过程中,除了徐渭艺术馆及周边高端民宿改造后给居民生活带来变化之外,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的社区老旧民居改造工程也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通过飞线入地、排污纳管等手段,项目方为300多户家庭住房进行了改造,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在城市保护利用过程中,绍兴一直面临着解决城市居民现代化需求和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绍兴下了不少功夫。
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主任徐觉民介绍,过去几年,绍兴建立起一个以47名名城保护、规划设计、文史研究、古建工匠等领域专家为核心的“智囊团”,在多次调研基础上,专家们研讨出了“既能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又能满足社会民生需求”的有效方案。
“按照古城整体保护、活态保护、有机保护的思路,我们系统谋划了‘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建设。”越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说,通过向社会征集群众所思所盼,近年来绍兴陆续开展污水截污纳管、内河水质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提档升级、古城基础设施微更新等民生实事工程,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古城的变化。
如今,继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后,绍兴又揽获“东亚文化之都”美誉,古城保护与传承进入新阶段。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绍兴古城将以全城申遗为目标,在网络化大城市建设中,探索持续发展新路径。
源:解放日报
不打折不在乎客源 这家艺廊底气何在
正午12时,市民乔溪趁午休时间,从公司所在的静安寺溜到位于建国中路上的艺廊“介末”,准备买一只售价近3000元的杯子,送给好友作生日礼物。可不久之前还有10余只存货的架子上,现已被销售一空。店员们正在忙碌准备周末新的展览——这已是疫情之后这家艺廊举办的第二个展览。
复工后忙着办展览
“介末”在上海有两家店,建国中路沿街的门面房,是为手工艺人和艺术家举办展览的展厅;藏在绍兴路书店“光之空间”背后的老店,堆满历次展览留下的作品,是不少本地粉丝和海外游客必到的淘宝之地。
比起周边其他小店,这家因疫情延迟复工的艺廊恢复得很迅速:2月10日全面复工,4月初推出一次展览,本周末即将举行第二个展览,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大室桃生将在这里展出最新的玻璃艺术作品。而“介末”在微博上的展览预告,已经排到了11月份。
“介末”的主要展览大多来自日本,但海外疫情并没有扰乱他们的节奏。“介末”的主理人说,“现在虽然比计划乱一点,但我们预案充足,发生变数后能及时调整,比如一个艺术家来不及,另一个马上就能顶上。”很多展览的准备周期至少1年以上,“变化”对“介末”而言是常态。以本周末举办的展览为例,“介末”与艺术家在两年前就约定好了。
复工之后,“介末”快速调整了计划,先是整理出去年曾经办展的日本艺术家尾上耕太一批新作,开出首个“迷你展览”,又相继确认了两名国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展。除了海外艺术家,“介末”也开始涉足国内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以创作各类动物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家廖亮也正在准备展品。
“内容”是持续生命力
“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法旅行,就想收藏些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结果大家跟我的想法一样。”乔溪造访了“介末”两家店,之前看好的3000元的杯子、5000元的花器和近万元的烛台都卖掉了。“介末”的主理人坦言“生意还算稳定”,“主要靠几年积累的老客户和充足库存。”
乔溪记得,自己是在微博上搜索到这家店的,“他们拍的海报和日常图片太好看了。”实地走访之后乔溪成了“铁粉”,跟同好交流才发现这家店在网上名声很响,“好多生活在日本欧美的人都知道。”
但“介末”并不像人们熟悉的“网红”,虽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账号,但更新不算勤快,大多是“店内日常”;互动也不算频繁,一般只回答“何时开店”这样的实用信息。至于如今热门的“直播”,他们坦言“没精力做”,就连顾客的微信他们也很少加,更没有拉个“卖货群”。
新展在即,几乎要通宵工作,从海报到展陈,一遍一遍尝试调整。开店之前,“介末”的主理人一直从事广告摄影,“介末”的海报总能在网上引发点赞:陶艺家池田优子的作品色泽清浅线条柔和,他们把作品放进铺满白沙的水中拍;“铁匠”李共标新作只有黑银两色,他们调高对比度,拍出版画般的质感。“我们只有精力和兴趣做内容,顾客来得多不如来得精准。”
在乔溪看来,把“内容”做强才是真正的“网红”应具有的实力:“互联网是把内容的反选权给了受众和消费者。只有真正做好内容的‘网红’,才有持续的生命力。”记者 简工博
9式绿色的警服,五名意气风发的年轻民警,手持着“文物卫士,功在千秋”的红色锦旗,荣获集体二等功的专案组民警代表昂头挺胸,接受着来自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26年过去,照片中专案组的5位民警,只剩下了4名。曾为侦破“6·5珍贵文物特大盗窃案”立下汗马功劳的专案组副组长兰兴勇在2004年因患上肝癌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
看着这张尘封了26年的老照片,当年专案组成员之一,如今的大足区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东坡向我们回顾了这件26年前的惊天大案。
佛头被盗,老人失声痛哭
1995年6月4日清晨,天下着绵绵细雨,龙岗山上一名信仰佛教的古稀老人背着背篓来到多宝塔前,延续着她坚持20年每天为塔里的释迦摩尼像上香的习惯,这天她照例将三支香点燃插进塔前的香炉里,虔诚地打躬作揖,当她站起身抬起头望向塔里的释迦摩尼像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恐万分,随后怅然若失,瘫坐在地上失声痛哭。
多宝塔1号龛坐佛的佛头不见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大足石刻佛头被盗,这迅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多宝塔1号龛坐佛高78厘米,头长28厘米,始建于我国南宋绍兴年间。被盗割的释迦牟尼佛头,雕刻精美,文物价值极高,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被盗佛头像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
据现场勘验民警回忆,坐佛颈部平整,佛身四周散落着碎石,民警判断嫌疑人应该是用工具撬开多宝塔1号龛的铁栏,使用锯子之类的工具将佛头割下后盗走。
案件引起了重庆市文化局、公安局及大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局党委当即成立了以副局长陈东坡为组长、刑警队长蓝兴勇、副队长李尚升为副组长的“6·5”珍贵文物盗窃专案组。
这一年恰逢大足县将举行“第一届石刻艺术节”。专案组成员立下军令状,务必9月前破案,追回佛头。
多宝塔地处大足北山,周围人迹罕至,案发时又暴雨倾盆,证物遭到破坏,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有效证据,专案组成员每个人都明白,要侦破这起案件的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经研究,专案组对嫌疑人进行了人物刻画,判断嫌疑人应该具备“本地人、对古玩感兴趣”这一特征,随后民警将走访重心放在“收古玩、案发后消失”这一关键点开展工作。
以案发地为中心,辐射周围30公里以内的所有村落——龙岗镇、中敖镇、化龙乡等30公里内的所有住户,一家一户全走个遍。
当年龙岗山附近全是山路,警车根本去不了,所有的走访工作都只能靠腿走,那时正值夏季,专案组民警每天早上6点携带干粮出发,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在途中还会遇见一些住户未在家,专案组民警就会做好标记,等待晚上归来时再走访一次,以防走漏。
“光脚”走出关键线索
中暑、摔倒、鞋子走破......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了,民警回忆道,当年的村民都住得很分散,有些住在深山里根本就没有路,本来就是夏天,为了走到一些农户家需要翻山越岭,特别是在穿过一些丛林里,野草割过皮肤后发红发痒,再被汗水一咬,十分难受。
20天的走访,民警们询问了群众800多人次,在派出所的协助下查遍了龙岗地区47个大小宾、旅馆和30个村居委,每天晚上专案组开会汇总分析当天的调查走访情况。有群众反映有外地人来大足四处收购古董,河南商人、温州商人……专案组将目光锁定到这部分人身上,但经核实,都与案件无关,案件毫无头绪。
专案组领导提议,对那些因无人在家而漏掉的农户,再走一次,专案组民警感觉希望渺茫,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6月25日,民警准备走访前几日因家中无人而漏掉的一家村民,据了解该村民在大足北禅村以打石头卖石雕为生。当时,民警在途经一个下坡路时,因为要控制重心和速度,他后仰着身子往坡下走去,因为坡度较大,重心后移,鞋子就承受了过多的向前的摩擦力,结果皮鞋坏了,民警的脚直接穿过皮鞋,皮鞋瞬间变成了拖鞋,卡在了脚踝处,民警坐在地上,半天都取不下坏掉的皮鞋,那滑稽的一幕,引得同事哈哈大笑,但更具体的是,鞋子坏了,走访工作还得继续。
民警光着脚来到村民家,而正是这次走访,让专案组收获到了一条特别重要的线索。据该村民反映,距他家十来米的处远有户人家,家里的年轻娃儿整天游手好闲,喜欢搞点旁门左道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这人从案发后好像就消失了。
据该村民提供的线索,该男子名叫刘某,平头,二十岁左右,专案组研究,该男子可能是整个案子能否侦破的关键点。民警从熟悉刘某的人口中得知,刘某前几天去了北京,最近听说手头没有钱了,可能要回来,专案组立即派出2个组,蹲守在距离刘某家十来米的草丛中静待刘某出现。
草丛里蹲守72小时
刘某住在龙岗山下的一个农家院子,院子前有一条小路,小路两旁是荒废的农田,横穿过农田就有接近1米高的野草和绿竹。
两组民警两班倒轮休在草丛里蹲守,整整三天三夜......
为了确保隐蔽性,民警在草丛里保持高度警觉,为了减少夏季蚊虫的叮咬带来的骚动,虽然气温高达36度,但所有参战民警都穿上长袖衣服,有些民警出现了中暑的症状,还有的民警因皮肤被野草刺挠后出现过敏反应,颈部、大腿、胸前开始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疙瘩。
6月29日凌晨,夜里的月亮,倒映在小路旁的农田里,显得格外亮堂。突然,一个黑影出现,黑影穿过竹林,走上农田边的小路,来到刘某家的门前 ,然后开门进了屋。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让蹲守的民警瞬间兴奋起来,激动之余,民警黎宪良提议再等等,万一是刘某的亲戚呢,随后留两人继续观察下是否还有其他人回来,回去一人通知单位同事。
早上6点,专案组人员到齐,留守的民警确定男子并未再外出,民警将刘某家包了个圆。
“请问刘某在家么,我们是他朋友。”民警上前询问。
房子里的老妇人正端着木盆在门口倒水,抬头看了一眼民警,随后用头偏向里屋,喊了一声刘某的名字,见没有反应便对民警说“在屋头睡觉呢。”
老妇人的这句话,让民警确定了昨晚回来的这名男子,就是目标人物。
民警走进屋,见刘某正在床上睡觉,随后朝门外同事比了个手势,所有人进屋将正在睡梦中的刘某抓获,刘某惊醒后看着专案组其中一位民警说:“我认识你,你是警察。”
通过连夜审讯,刘某交代,在5月份的一天,他在大足西门喝茶时认识了一位名叫王某的成都人,从事蹬三轮车工作。王某希望他能帮忙引路,去偷点石刻拿到成都倒卖。刘某平日里喜欢研究古董收购,两人一拍即可,随后刘某还约上了阳某、杨某、周某等3人,5人多次来到石刻景区踩点后,最后发现多宝塔里的佛头不仅精美,而且地处偏远无人,便相约6月4日晚上动手。4日晚,刘某因在岳父家喝酒并没有去,后来得知他们得手后,因为害怕跟他们一同商量过偷盗佛头、踩过点会被抓,就跑到外地躲了起来。
随后民警根据刘某供述,找到周某和杨某,经调查,两人因担心被抓也没有去偷佛头,目前只有王某和阳某不知所踪。
在大海里捞回了针
人员确定了,但抓捕王某和阳某却存在一定难度。
刘某对王某并不熟悉,只见过几面,知道他是成都龙泉驿人,从事蹬三轮的工作,而阳某已经外逃不知踪迹。民警当天从石刻研究院借来了一辆小汽车,带着刘某一同赶往龙泉驿,寻找王某的下落。
7月1日凌晨2点,专案组成员经过7小时车程来到了龙泉驿,专案组决定当晚就开展行动。
不知王某的名字,也不知长相,更不知道王某居住地,专案组民警却信心满满的想当夜就把嫌疑人抓获。而他们的抓获方式,就是开着车,在100余平方公里的龙泉驿四处逛,用这样的方式去碰嫌疑人。
2个小时,专案组民警将龙泉驿所有的大街小巷逛了一个遍,一无所获。目标人物有可能在家,也可能在外面,要想靠“碰”的方式,几率跟中彩票无异,就是这种看似毫无希望甚至有些荒诞的寻找方式,专案组成员却信心满满,如今是大足区公安局治安支队政委的杨宏刚道出了缘由:“因为那是我们连续工作了24天,第一次感觉离破案最近的时候。”
天快亮了,龙泉驿街边的包子店开门,蒸笼冒起了白色的浓烟,街面上开始有了蹬三轮车人,民警看了下手表 ,清晨5点30分,民警正准备下车买点早饭,突然“啪”的一声,车上的刘某竟朝民警大腿上一拍,指着离包子店不远处的一个睡在三轮车上的人说:“那个人好像就是!”
只见这名三轮车车夫正翘着二郎腿,斜躺在三轮车上。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全车人兴奋不已,所有人屏住呼吸,将车缓慢的靠近三轮车车夫,刘某斩钉截铁说:“就是他!”
车还未停稳,专案组民警从车里一拥而上,民警亮明身份,三轮车车夫一脸惊恐,随后叹息说:“我晓得我要遭,但真的没想到这么快。”
据王某交代,他与阳某在盗走佛头后,两人相约由王某销赃,等出手后两人再汇合分钱。然而因媒体的报道,当地没人敢收,王某也不敢四处询价,只好将佛头藏到了郊区的一个公墓中。
根据王某指引,民警来到藏匿佛头的公墓,王某指着一堵红色的围墙说,就在那土里。担心用工具会损坏了佛头,专案组民警用手小心翼翼的刨土,发现土里有块红布,将红布拿出打开一看,这正是大伙寻找多日的失窃佛头。
历时25天,走坏了10余双皮鞋,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这起震惊全国的佛头被盗案成功告破,嫌疑人王某因涉嫌盗取文物罪被判处死缓,而同犯阳某一直潜逃在外,被列入全国通缉名单。阳某先后在海南、广东、重庆躲藏,靠打工为生,还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下了两子。2006年8月30日,警方获得线索后,在重庆马家岩一建材门市抓获阳某。阳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如今,这颗失窃的佛头被收藏在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展厅里,它上面点点的金箔发出金色的光,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铭记着那一段公安前辈书写的光辉记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