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节,很多人喜欢吃火锅。怎样吃火锅才健康呢?
首先,火锅在使用前应彻底洗刷干净。特别是铜质火锅的铜锈务必要除去,以免发生铜中毒。
其次,必须在滚开汤中煮熟煮透。吃火锅多是用生肉、生鱼、生菜边涮边吃。这些食品易被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所污染,所以吃时必须在滚开汤中煮熟煮透,以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从而防止或减少消化道炎症和肠寄生虫病的发生。
第三,入口菜肴的温度不要过热。刚从火锅中取出的食物要稍冷一会儿再吃,以免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致使口腔和食道发生溃疡,或对牙龈牙齿产生损害,引起过敏性牙痛。
第四,吃火锅的时间不要太长。长时间坐在那里吃火锅,会使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体得不到正常的休息,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痛、腹泻。
第五,火锅汤最好现做现用。火锅汤不宜反复使用,更不能将残菜汤放在锅中过夜再用,否则久煮的汤中亚硝酸盐(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含量会增加,食后对身体健康有损害。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标题:火锅界“厨神”有什么上岗要求?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负责火锅烹饪的料理师可谓是火锅界“厨神”,并于2022年被确立为新工种。
就在今年2月,人社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联合颁布中式烹调师(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标志着火锅料理师国标正式获批发布施行,这个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是如何“做大做强”的呢?
职业定义与等级
根据此次发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文件,中式烹调师(火锅料理师)指的是从事火锅底料、汤料、酱料、蘸料制作,食材加工、菜品预制并具备一定餐饮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
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
小编注意到,文件中明确,从业人员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火锅原料、火锅烹调、火锅经营管理、安全及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职业技能评价要求
该职业的评价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以及综合评审。
理论知识考试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操作技能考核主要采用现场操作、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具备的技能水平;综合评审主要针对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
理论知识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评审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含)以上为合格。
在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火锅料理师成为中式烹调师职业下的新工种。
2023年2月,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启动会召开。
历时一年,这项标准通过审核并正式颁布。
(图源:华龙网)
去年2月启动标准编制
据新华社报道,按人社部部署,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联合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由全国火锅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编写小组,于2023年2月全面启动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工作。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研员王小兵在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启动会上强调,标准编制必须遵循整体性、等级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普适性、全国性成编制关键词
王小兵还强调,标准的编制要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应反映当前该职业活动在我国的整体状况和水平,不仅要突出火锅料理师的主流技术、主要技能要求,还应兼顾不同地域或行业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要具有普适性,同时考虑其未来发展。
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李剑峰表示火锅职业标准一定是面向全国的,不局限于一地一域,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本次“火锅料理师”新工种职业标准要涵盖国内主要火锅品类,如川渝麻辣火锅、北方铜锅涮肉火锅、广东潮汕牛肉火锅等等,做真正属于全国的“火锅标准”。
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就在火锅料理师新工种公布后,重庆市火锅协会副会长王文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以前火锅行业的标准参差不齐,比如对油温的把控,不同人做法各异。油温不当不仅会影响底料口感,甚至还会危害食客健康。
他还表示,“新工种出现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将会同市商务委,积极争取‘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资格,此举有利于对行业的规范管理,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支撑产业人才培养
据新华社报道,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施行,填补了火锅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没有标准依据的空白,将为从业者搭建起由普通劳动者提升为职业技能人才的通道,并将助力火锅产品提质、产业发展增效。
央广网则在报道中提到,该职业国标的成功开发,实现了重庆职业标准“国标”开发零的突破,是重庆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全国火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各地的火锅料理从业者们,也在通过各项竞赛、技能培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方式大放光彩。
(图源:上游新闻)
首届全国火锅料理技能大赛举办
据央广网报道,2023年10月29日,第九届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火锅专项赛全国决赛暨首届全国火锅料理职业技能大赛在重庆举办。
来自全国17个省市百余名选手参赛,有80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24名最优选手从决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金奖。
裁判长王文军在赛事点评中谈到,本届大赛是在火锅料理作为职业工种向社会公布后举办的首届全国火锅料理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需在120分钟内完成红汤、清汤、蘸碟、火锅宴席制作等比赛内容。
涌现多位火锅技能大师
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2015年,重庆市人社局就将火锅料理师作为地方特色工种,并建立了专项职业能力规范,6万多人考核获得了火锅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近年来,在全国火锅大赛带动引领下,重庆市已累计开展火锅调味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有力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涌现出多位火锅技能大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龙头企业和火锅技能人才。
截至去年10月,重庆市火锅企业突破2万家,火锅门店超3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年产值4000多亿元。
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下一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将携手市商务委强化火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火锅料理师职业培训、实行火锅料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举办火锅料理师职业技能大赛,助推“重庆火锅师傅”人才品牌、火锅“巴渝工匠”培育打造,加快火锅产业、行业、就业链条建设,为重庆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综合来源:人社部官网、央广网、新华社、华龙网、上观新闻、重庆广电第1眼频道等)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锅店招服务员只要985院校毕业生,年薪20万+。河南郑州一家火锅店的招聘广告,在一些网络平台炸开了锅。该店负责人解释:“我们发布这个信息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我们这个地方,有更长远的发展。”
新闻还没有下文,尚且无从得知该火锅店能否真如广告要求所言,招收到985院校的毕业生。如果把这则招聘广告视为一场营销策划,它无疑达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然而,这显然不是寻常的商业营销。在商业营销之外,还有很多真问题有待解答。短短几字的招聘广告,有人读出了店主的自信,有人感到就业形势的紧张,也不排除有人敏感地察觉到对名校学历的奚落。
无论认同还是抵触,“985”是引发争议的核心元素。尽管在国家着力建设“双一流”的当下,“985”“211”逐渐成为历史名词,但在普通人的心目中,“985”依然是无法抹去的时代印记。用“985”指代名校,成了舆论表达的习惯。
习惯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在形形色色的高校排名榜之外,公众有着约定成俗的对“好大学”的理解。一些高校在某些排行榜上起起伏伏,每年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却不见得有多大变化,恰恰说明社会对学校声誉的认可是相对稳定的。
好吧,姑且用985院校毕业生指代名校毕业生。那么,名校毕业生从事服务行业,为何至今引发争议?不管是名校毕业生送快递,还是当外卖小哥,大大小小都算个新闻。
有人认为,从事服务业不符合名校毕业生的身份,甚至觉得大学毕业给人端茶送水有失体面。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早就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少数精英了。而且,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服务业同样需要大量有知识的人。
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服务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价值被低估的岗位。前些年,媒体报道快递小哥月入上万元的消息时,还屡屡引发惊叹。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真的愿意放下身段去送快递。这未必因为大学生看重所谓的“体面”,而是快递行业的整体收入并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高。
整体而言,社会仍然享受着廉价的服务业,并且通过这种廉价受益。比如,花十几块钱就可以发快递到全国各地,甚至享受“次日达”服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可能要花几倍的价钱,以及更长的时间,才能把快递送到目的地。但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必然阻碍服务业升级换代。服务可以廉价,但不能永远通过压缩劳动力成本、降低服务水准来实现。
有人担忧名校学生去当服务员,浪费了多年学习的知识。这其实是可有可无的矫情。只要有心,任何岗位都能找到知识的用武之地。如今,关于服务业的吐槽很多,抱怨很多,却很少有人真正从整个行业的人才结构中寻求答案。没有哪个行业是注定高端的,也没有哪个行业仅靠低门槛的人才投入,就能实现长远发展。
说实话,现在有些名校学生趋之若鹜的岗位,也未必有多高的专业知识门槛,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一个在学校里门门功课都是A+的高才生,在某些岗位工作几年以后,也可能把大多数专业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有的岗位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无非是要么收入高,要么带给人稳定感,而服务业等所谓“低端岗位”尚且无法体现出这些优势而已。
火锅店招服务员要求985,刺痛了人们的许多根神经。其中最痛的一根刺,就是对固化的行业分层的反省。只有打破这样的行业分层,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才能更加合理。人们也不必再为“大学生从事×××”倍感纠结。
近年来,每每有类似大学生从事养殖、当技工、投身服务业的新闻爆出,社会舆论的整体评价都是正面的,这固然体现了思想解放,表达了社会对多元化选择的包容。但是,在鼓励个体勇敢地踏出那一步之外,也要引导社会消除对部分行业的偏见,让社会价值在人才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
(来源:中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