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华联,还有戏吗?
记者 解世忠 朱 姝
●华联,作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为运城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然而,就在两年前的抢购风波中,华联暂停歇业至今。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个疑问:华联,还有戏吗?
●2001年,运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华联超市隆重开业,一座城市“新地标”横空出世。在华联巅峰时期,带动就业3000多人。十五年间,华联平均每年的营业额可达2.8亿元,每年为国家纳税1000万余元,连续十年被盐湖区评为“纳税贡献大户”。
●华联在向“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转型的过程中,因土地、房产等手续缺失,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带来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了华联目前的困境。然而究其根本,还是“自信过了头”。战略眼光缺乏、对新业态冲击应对不力、风险意识淡漠、企业文化滞后、危机公关缺失……都在这时显现。
●政策环境的超大红利,员工们的不离不弃,供货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积极推进的战略合作。在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有理由相信——华联,还有戏!
< class="pgc-img">歇业后的华联积极寻找出路,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又融资上百万元,投资建设了大数据云端设备,为电子商
>2017年之前,提起运城市华联购物广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联”),相信大家都会称赞叫好。作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为运城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
然而,现在提起华联,不少市民记忆犹新的却是2016年的那场抢购风波。当时传闻华联要倒闭,手里购物卡没消费完的顾客进店大肆采购,货架被一扫而空,一片狼籍。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看着人去楼空的超市,仍然静静地站在那里,相信每个路过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
华联,还有戏吗?
< class="pgc-img">运城华联(资料图)
>昨日之风光
大型超市引领者
巅峰时吸纳3000多人就业
11月21日,下午3点。华联董事长杨鸿,坦然走进华联南风广场店会议室。这是杨鸿自2017年华联歇业之后,第一次面对员工们。
这里已聚集了200多人,他们都是参与华联内部入股的前员工。在华联歇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没有一个人给杨鸿打过电话要“债”,也没有一个人上门闹过事。今天,听说杨鸿要过来,他们想亲眼见见杨总,亲耳听听杨总讲话。
杨鸿走进会场,大家先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华联歇业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为自己而响起的掌声。
这掌声,让杨鸿感激涕零;
这掌声,也把杨鸿带回了华联开业的17年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鸿从运城市饮食服务公司业务科长的位置上离职,毅然“下海”。一开始,他在原王庄开了一个家具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到九十年代末,实力雄厚的杨鸿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在外多次学习、考察之后,他发现超市这一新业态大有可为。
“当时,咱运城人买东西都隔着一个柜台,买东西要‘指指点点’半天。尤其在生鲜食品这类散装物品方面,运城人都是从传统菜市场采购。”杨鸿说,“所以,我们当时去上海看到超市这种销售方式时,就觉得很新鲜,大家直接在货架上拿货,想买什么拿什么,不必再跟售货员比划来比划去。这里还什么都卖,从散装的肉、蛋到包装精美的食品礼盒,从一个小指甲刀到彩电、冰箱都能买到。”
说干就干,他与当时的上海华联集团合作,以加盟的方式,正式将大超市经营模式引入运城。2001年,运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华联超市隆重开业,一座城市“新地标”横空出世。
“开业第一天,光盐就卖了2吨。”华联南风广场店店长郭新萍说,“开业没多久,东北、兰州等地的客商都前来考察这个项目。”
之后,2004年华联国际家具汇展中心开业,2005年华联永济连锁店开业,2006年华联禹都店开业……
十五年间,华联平均每年的营业额可达2.8亿元,每年为国家纳税1000万余元,连续十年被盐湖区评为“纳税贡献大户”。
“当时很多员工都是慕名来华联工作,觉得这里不错,就把自己的爱人、亲戚介绍来工作。我们的员工都以进入华联为荣。”华联人力资源部经理李燕说,“每年我们还面向大中专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在最巅峰时,华联的员工曾达到3000多人,一年的工资开出6000万以上。很多来自农村的“打工妹”“打工仔”都通过在华联就业,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为了城市人。
十五年间,华联的供货商队伍中,出了200个以上的百万富翁、50个以上的千万富翁。
“举个看得见的例子吧,这里一个卖服装的商户,开始是骑着三轮板车来送货,几年后开着奔驰来送货了。”郭新萍说。
多年来,华联立足运城本地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同时常年收购本市范围内滞销农产品,每年带动本地面粉、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售5000万余元。
“很多农户来给华联送货时,都说先不要钱,等货卖出去了再结。华联从来不亏人。”郭新萍说。
多年来,华联始终把这种诚实守信作为经营的根本,多次获得“山西省消费者放心购物示范店”“山西省商业企业诚信承诺优秀企业”“山西省诚信示范店”等称号。
今日之困境
“四两”难住英雄汉
主要原因在于自信过头
面对台下的200多名员工,杨鸿跟大家证实,自己确实陷入了困境,但他不会逃避,两年间也从没逃避过……
说起华联的困境,在路人眼里,大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倾颓的。
然而,华联的困境却是偶然中的必然。
杨鸿坦言,说必然,现在看来,表面上是资金链断了,但根本原因在于,战略眼光缺乏,对政治大势把握不清;乐观自信过头,对新业态冲击应对不力;风险意识淡漠,对资金链研判不够;企业文化滞后,团队抗风险信心不足;危机公关缺失,对社会上一些传言失声失语。
事实正是如此。
由于网购和外来大型超市的冲击,华联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因为华联是供货商供货,大型超市和网络销售平台很多都是厂家直接采购。跟他们相比,华联的采购渠道多出一环甚至几环,每增加一个环节,意味着多付出一环的采购成本。所以,当时华联下定决心准备转型。”杨鸿说。
在对整体消费环境和消费趋势的研判后,华联准备向“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转型。
2014年,华联拟出资数亿元,在市内禹都东街中段和原华联家具汇展中心、华联禹都连锁店基础上,打造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
“说实话,投资这个‘综合体’,基本上是‘小马拉大车’。”杨鸿说,“‘综合体’的一切支出,都是由华联几家超市的收入来平衡的。”
在超市的销售收入中,当时购物卡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重。华联每年的购物卡销售额可达到数千万。按照杨鸿原先的设想,超市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撑“综合体”的建设。
然而在2016年初,情况几乎是急转直下,作为收入重头的购物卡销售遇冷,超市的收入大幅度缩水。这给“综合体”的建设资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时,杨鸿在公司内部开展员工入股。基于对杨鸿信任,员工入股很快达到1个多亿,暂时缓解了“综合体”建设的资金困难。
眼看“综合体”要收尾时,资金又遇到了问题。摆在杨鸿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动用超市的流动资金,要么放弃“综合体”的建设。
这个选择是艰难的,更是悲壮的。一边是自己十几年的心血付出,一边是自己几乎倾其所有的新项目。无论选择哪一边,对杨鸿来说都是彻底的“伤筋动骨”。
为了让华联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杨鸿选择了“综合体”。为了推进“综合体”的建设,他冒险动用了超市的流动资金。
做出这一选择,杨鸿还有另外的原因,他总觉得自己起码还有“综合体”这个资产,还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只要这个抵押贷款一到位,从超市抽走的资金“缺口”,就可以被迅速填平。
“‘综合体’建设用地来自很多户居民的拆迁地,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很多拆迁户都没有土地证或者相关手续,这就导致‘综合体’这块地,我们一直没有取得相关手续。”杨鸿说。
没有相关手续,银行贷款也就无从落实。
“2017年6月,为了推进华联的发展,市国土局、商务局,还有盐湖区政府,都为这块地的手续特事特办。”杨鸿说,“土地证、房产证还有相关的一些土地手续的办理,仍需要2000多万元。”
凑齐这2000多万元,有了土地相关手续,银行就可以贷款3亿元,可以还清1亿多元的各项欠款,盘活华联整体8.5亿的资产。如此来看,这2000多万元即是可拨千金的“四两”。
然而,就是这“四两”,彻底难住了杨鸿这个在商场上奋战多年的汉子。
在“综合体”的建设中,不仅掏空了华联,也掏空了杨鸿的个人家底儿。他卖掉了自己在西安、深圳的房产,关闭了深圳的办事处……向“综合体”又投入资金3000万余元。
杨鸿苦笑说,他当时银行卡里的8000元存款是“全部家当”,再让筹这2000多万元的土地出让金,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了。
至此,“综合体”以及华联超市业务的资金链彻底断裂。
再之后,华联超市的经营确实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无限风光的华联超市不得不歇业。华联南风广场店、华联永济店……如今,都已人去楼空。
明日之希望
“冬去春来风光好”
有2000多万可激活8亿元资产
看着台下充满期待的200多双眼睛,杨鸿横下决心:“绝不能让信任我的员工‘没饭吃’!”
“冬去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为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三十条具体措施。
“党委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华联,不管是运城市委市政府,还是盐湖区委区政府,他们为华联做的一切,我都非常感动,铭记难忘。”杨鸿说。
就在11月,杨鸿接到了市商务局一领导的电话,表示市里正在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的项目,有意通过这个项目扶持华联“东山再起”。
对华联的支持,何止这一次。早在华联出现运营问题之初,运城市委领导就曾第一时间积极介入。
运城市政府及盐湖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华联既救“急”,又救“穷”,既给予资金上的帮扶,更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2017年6月22日,经深入调研,了解到华联出现困境在于“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因土地证的相关手续短缺无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时,市商务局就向市里提交《运城市商务局关于运城市华联超市办理土地房产手续情况的报告》,建议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
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批复,盐湖区政府闻风而动,于2017年6月26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专门成立处置领导组负责华联相关事宜,向华联提供1600万应急资金,并由处置领导组负责向市政府申请,协调有关部门将“综合体”土地、房产等手续办理授权盐湖区办理。
紧接着,2017年7月,运城市国土资源局向盐湖区政府发函,委托盐湖区办理“综合体”土地手续,从根源上解决华联的经营困境。
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着华联,华联员工则牵挂温暖着杨鸿。
华联歇业之后,原来的员工另谋出路。李燕就带着几名原华联的员工在河北学习技术。得知杨鸿来北京办事,李燕从河北沧州驱车4个小时到北京找到他,看到过去意气风发的老板变得苍老憔悴了,李燕忍住眼泪,邀请他去河北跟老员工们见个面、聊一聊。
“我当时没想太多,就是看着杨总太辛苦了,我们虽然没办法帮他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是希望他和大家见一见之后能开心一点。”这次李燕没有忍住眼泪。
“我当时见到他们之后,心想我这人力资源经理李燕是大学生,现在却不得不转型做中医理疗,心里真不好受,觉得自己没照顾好他们。”杨鸿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面,仍然有些激动。
华联员工的凝聚力来自于哪里?
“我们信杨总。”郭新萍、李燕等员工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不止华联的员工,对杨鸿给予充分信任的还有跟他合作多年的供货商。
“华联是我合作过的卖场中信誉最好的,结款非常及时,从不欠款,我们只管供货,从不操心对账这些事情。”说这话的是闫磊,曾经华联超市日化类商品的供货商,从他父亲那一辈就与杨鸿保持合作,一直延续到他这里,已经二十多年。
在十几年的工作交往中,杨鸿的为人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在华联还好的时候,杨鸿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自己在银行的贷款情况,什么时候该还多少钱,记得清清楚楚,总是按时还贷。”一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在华联经营出现问题时,所有人都劝杨鸿,采取像其他超市顾客付款“一半现金一半购物卡”的方式,可以回笼一部分资金,缓解自己的燃眉之急,杨鸿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华联的兴起源自运城的老百姓,我不能亏待大家。”杨鸿说。
大家支持华联,杨鸿更没闲着等着,而是积极努力自救。多方寻找合作伙伴,积极参加招商引资……目前,正与山西万乐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拓新领域,推进新业态。
政策环境的超大红利,员工们的不离不弃,供货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积极推进的战略合作,今日之华联,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倘若,再有2000多万元的贷款,撬动激活拥有8亿元资产的华联,指日可待!
华联,还有戏!
>信公号“上海市场监管”
针对舆情反应的上海世纪华联多家特许经营门店抬高起送价、收取高额配送费的情况,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于当天迅速展开了调查和处理。
经查,世纪华联西藏北路加盟店在外送销售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某平台app线上配送费计算方式。自2022年3月27日22时44分至年3月28日11时57分,将原有每单15元左右的配送费用大幅度调高为每单88元至188元不等,最高涨幅达十倍以上。上述期间该店共成交44笔高额配送费订单,收取配送费总计4872元,其中支付给骑手实际配送费用共计856.5元,违法所得为4,015.5元。
经查,张某某自2022年3月28日11时38分至2022年3月28日14时44分,在商品价格、配送范围、距离、天气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为将原每单20-35元左右的配送费调高至每单50元、60元、88元、100元不等,配送费涨幅高达3倍。上述期间该店共完成12笔高额配送费订单,收取配送费总计1038元,其中支付给骑手的实际配送费用153.5元,违法所得为884.5元。
世纪华联虹口加盟店于2022年3月28日成交1笔配送费高达500元的配送订单,但其当事人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与消费者联系,已经主动退还了配送费用。
世纪华联西藏北路加盟店、柳州路加盟店在疫情期间大幅度提高配送费用、变相推高相关民生商品价格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相关规定,构成哄抬价格行为。3月29日,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已分别向其制发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责令世纪华联西藏北路店、柳州路店改正并退还多收价款,对期限届满没有退还的多收价款,将依法予以没收,对世纪华联西藏北路店处违法所得5倍的顶格罚款,计人民币20,077.5元,对世纪华联柳州路店处违法所得5倍的顶格罚款,计人民币4422.5元。
世纪华联虹口店,因其在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处理前及时向消费者退还了多收取的配送费用,对其行为批评与教育,并责令其立即改正,且以视频录像形式向社会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另在调查中发现,相关加盟店特许加盟授权方中京世纪华联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未按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当日市市场监管局已将相关线索通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
责任编辑:王晓峰 图片编辑:李晶昀
片来自“视觉中国”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为83.7%,占网民比例达到28.5%。其中,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到1.94亿,使用比例由16.8%提升至27.9%,年增长率为86.2%。
目前,中国在线外卖平台迈入新时期。从市场份额来看,网上外卖市场形成5:4:1(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格局。从发展阶段来看,在线外卖平台已跨越前期的跑马圈地阶段,进入比拼品质、服务和产业渗透能力的中期阶段,并为未来市场全品类配送,从技术、商业模式及多元化的服务上做足准备。
外卖平台纷纷转战“即时配送”,布局新零售
目前O2O的平台,流量的红利阶段已经过去了,单靠流量去获得赚钱或者是盈利很难支撑整个商业模式的长期发展。在整个O2O领域,未来更多的是要在供给侧进行创新。供给决定需求,供给侧品类的极大丰富,正是这股新力量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过去一年,外卖平台都在推行全品类战略,大力增强正餐以外商品的供给能力。商店超市,这个以往我们很难将之与外卖平台联系在一起的品类,在其中的发展反而最为瞩目。
据饿了么发布的数据,2016年8月,平台商超品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1倍,商家数同比增长6倍,两项数据均在正餐以外的“新品类”中位列第一,且高于平台整体水平。可见,外卖餐饮市场的成长本已惊人,商超这个品类更是显示了凌厉的增长势头。
目前饿了么已经合作的零售品牌有华联股份,(华联股份也是饿了么F轮的投资方),良品铺子,麦德龙、绝味鸭,2017年1、2月,饿了么又与Today、上蔬永辉、屈臣氏、7-Eleven等4家便利店优质品牌达成合作。甚至,近日饿了么还专门成立了“新零售项目部”专门对接线下门店。
实际上,不止饿了么,美团、百度等外卖app也早已不局限于餐饮行业,开始不断扩充品类,先从餐饮、生鲜、零食等高频的品类,逐渐扩充到生活用品等相对低频的品类,提供即时配送服务,不过总体还是围绕生活服务的高频场景。
2016年7月,美团点评宣布,获得华润旗下华润创业联和基金战略投资,双方将在外卖平台探索互联网+零售的新业态。据公开资料,华润旗下的华润万家、苏果超市、Tesco、OLE、Vango便利店以及太平洋咖啡、华润堂等上万家线下零售门店都将集体“搬入”美团外卖。
据美团方面介绍,目前进驻美团的商家,主要是超市和水果这两个垂直品类,下面还是二级三级品类细分,零售商超合作商家比如大润发,苏果等等;水果合作商家比如鲜丰,百果园等等;此外还有像下午茶这样的错峰餐饮品牌扩充。
2016年苏果、大润发纷纷与百度外卖达成合作。百度外卖CEO巩振兵表示“百度外卖最终要做的是同城物流生意,以最为高频的餐饮外卖为切入口,锻炼物流能力,从而实现从餐饮到商超、下午茶、水果生鲜、药品等全品类配送。”
而其他与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无法形成均势的外卖O2O平台也都在不同程度进行转型,而方向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即时配送服务;“点我吧”于2015年6月开展即时物流配送服务。“生活半径”从2016年5月开始暂停外卖O2O线上平台运营,关闭微信及App下单渠道,专注于线下短距离即时物流配送服务。
”即时配送“是外卖平台进军商超的基石
物流配送是决战下半场的关键性因素,配送速度快、服务品质高,才能真正撬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大盘子。
据比达咨询发布的年度餐饮外卖市场数据报告,即时配送方面,2015年6月,饿了么蜂鸟配送系统正式上线,2016年7月,饿了么推出“准时达”服务,定位于“半径3公里内的即时配送“,对超时订单进行即时赔付。近期,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饿了么宣布旗下蜂鸟“准时达”单均配送时长已降至29分钟。
而美团点评从2015年5月开始从“信息提供型的轻模式”,逐渐转向“自建物流配送的重模式”。提供美团专送(自营+加盟)、众包“三位一体”的配送机制,供商家选择。除了“三位一体”配送模式上的创新,美团外卖在产品技术、流程机制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创新尝试。在速度方面,美团外卖的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充当配送员的“超级大脑”,在100毫秒内提供最优化的配送路径,将美团外卖的平均配送时间缩短至28分钟。
百度外卖通过"专职+派单"的物流配送模式,将每一单的配送时长降至32分钟,配送准时率达到98.78%。2016年7月,百度外卖还上线了全城跑腿业务“随意购”,可以提供送文件、代挂号、代排队等众多服务,这也表明百度外卖在同城物流商业拓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充足运力加上高效配送,如今的蜂鸟和美团专送,百度专送在正餐食品配送上已经走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大多数情况下,商超标品对于配送速度的要求往往比正餐还要宽松一点,在承担这部分品类配送的时候,蜂鸟和美团专送等外卖配送系统自然更加游刃有余。
外卖平台拥有完整且开放的生态平台,原有业务对C端用户具备强粘度,吸引优质品牌入驻后,或将是实践新零售的最佳试点。借助外卖平台的交易平台以及配送体系,商超将自身单店覆盖半径扩大到五公里,而用户则能享受到一小时极速送达服务。从以上种种来看,或许,每逢周末逛超市的消费习惯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
互补需求,实现共赢
而这样的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有需求,对于外卖平台来说,原来的餐饮行业,每天的送餐峰值明显,快递员一天可能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这些资源和时间无法被有效利用,而生活用品等品类的需求分布则更为平稳; 同时扩宽品类有利于平台占领更多场景,提高订单数量和品类,增加收入,降低每一单的成本。
再加上,一直以来,外卖难以盈利的原因,是平台不得不以高额补贴维系用户。因此未来要实现盈利,降低甚至取消补贴势在必行,但在此之前,平台运营者必须培养起一部分高消费力的核心用户,以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而商超的附加值天然就能帮平台筛选出拥有较高消费力的用户。根据外卖平台2016年在线外卖各项目客单价显示:鲜花蛋糕、果蔬生鲜、商店超市客单价已经超过餐饮,商超品类的客单价比平台整体高出整整34%。从客单价来看,消费者更乐意在餐饮之外的品类花费。这群用户,不仅愿意为更便捷的配送,也愿意为更优质的商品付出额外费用。
而对于线下商家而言,随着天猫超市和京东等电商的物流体验逐步提高,品类也越来越多,线下的零售商早就觉得压力山大。这也要求他们要重视线上渠道,而跟外卖平台合作可以给商家导流,提高销量,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线上商超的攻势,自然有不少线下商家乐意尝试。
外卖平台联合商超不仅是尝试新零售玩法,更是要以最为高频的餐饮外卖为切入口,进入本地生活,在千亿级的同城物流市场分一杯羹。但羹也不是那么好分的。因为互联网外卖平台大部分是自建或自建+众包配送相结合的模式,对于自建来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对员工进行培训,包括工资、设备等;而对于众包团队来讲兼职人员众多,难以统一管理,运力、服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过这些不足,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的手段进行弥补的。天生便具有优势的互联网即时外卖平台,只要把握好“势”,未尝不可一跃而起。所以说,联合商超还仅仅只是开始互联网外卖平台尝试新玩法的开始。
本文作者冀玉洁,亿欧专栏作者;微信:15201292967(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赏
3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