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王萍 实习生 胡晓萱)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最新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标称北京同禾道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羊肉被检出含氧氟沙星,磺胺类(总量)含量也超标。8月4日,新京报记者根据公布的抽样地址进一步核实了解到,该公司为便宜坊一个加盟店。便宜坊集团称正在核查此事,对出现问题的加盟店会进行处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20年第33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中,标称北京同禾道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羊肉(生产/加工/购进/检验日期为2020年1月31日),检出含氧氟沙星60.1μg/kg,该项指标的标准值为“不得检出”。另外,磺胺类(总量)为428μg/kg,而该项指标的标准为“≤100μg/kg”。
图/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北京同禾道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显示在
北京市房山区广阳新路9号院1号楼4层401-L4016。新京报记者经多方核实,该地址为便宜坊饭店,店内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称对抽检尚不知情。
新京报记者随后联系便宜坊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该门店确为便宜坊饭店的加盟店,同禾道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该店的经营方,便宜坊集团授权其使用便宜坊饭店的品牌。据其介绍,该公司只加盟了一家便宜坊门店,且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抽检地址及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此前的行政处罚信息,这家门店即为位于房山区长阳镇半岛广场四层的便宜坊饭店。
对于该加盟店羊肉被抽检不合格的情况,便宜坊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也是刚刚获悉此事,正在责成集团相关部门对该门店出现问题的羊肉进货、销售等具体情况进行核查。
上述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加盟店,便宜坊集团就要对其进行包括食品安全、进货渠道、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核,发现问题会及时整改。“出现问题,便宜坊集团会对加盟店按照集团的相关管控标准,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进行相应处罚,并督促整改。”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曾被广泛用于畜禽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我国自2016年12月31日起,停止经营、使用用于食品动物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原料药的各种盐、酯及其各种制剂。而磺胺类药物是合成的抑菌类兽药,除了治疗敏感菌所致传染病外,通常情况下还用于治疗传染性脑膜炎、痢疾、弓形体病。《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所有食品动物的肌肉中磺胺类(总量)应不超过100μg/kg。
新京报记者 王萍 实习生 胡晓萱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章云(左)、任章武在香菇棚内察看香菇长势。张海军摄
任章云坐在记者对面,娓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今年41岁的他,是卢氏县潘河乡上川村人。那里曾是一个深山贫困村,每人只有7分耕地。
地处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谓“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卢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
苦孩子成“香菇状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任章云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种起了香菇。2000年,他种了4000袋,收获8000多斤鲜香菇,被评为全县的“香菇状元”,县里还奖励他一台小型香菇烘干机。
但受限于当时的种植规模,任章云彼时的收入依然寥寥。2004年他结婚,欠下了6万元的债务。为了多挣钱还债,婚后不久他就随村里人一起去矿山,当起了爆破工,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工种。
2012年端午节前夕,他在实施爆破时发生了事故,造成腿部严重骨折。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全心全意种香菇。
这年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十多亩平地,并拿出辛苦攒下的十几万元,加上贷款共投资40多万元盖了多座简易大棚,建起一个小型香菇种植基地。
当年,他做了6万袋菌棒。做菌棒是个体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后,再把木屑和麸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匀,然后一个个装袋。装完袋之后还要灭菌,需要在大笼屉里蒸三天三夜,这期间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1万袋菌棒原料就有20吨,6万袋就是120吨,这需要人工一锹一锹至少翻三遍,再一个一个装袋。”任章云说,这是巨大的劳动量。那时,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任章武也辍学回家,兄弟俩和父母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着。
辛苦没白费。2013年,这6万袋香菇让他挣来了40多万元,不光把投资全部收回还有剩余。他信心倍增,2014年将香菇增加到了8万袋。这年价格虽有所回落,他还是挣了30多万元。
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时候。2015年他又做了8万袋,但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颗粒无收,不但一分没挣,还赔了30多万。
“做菌棒是重体力活,管理香菇则是高技术活。”反思这次失败,任章云说,“在菌棒灭菌环节,如果出问题杂菌灭不干净,就会全‘菌’覆没,长不出香菇来;菌棒做好后,往棒上点菌种也需要技术,否则香菇长不匀称卖不上价;长菇时,水分、温度都得严格管理,有一点差错就会出大问题。”
这次失败后,让他陷入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香菇种植变得轻松、简单而收益又稳定呢?”
“香菇状元”当上龙头企业的厂长
2012年,卢氏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区,卢氏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引进受到很大限制。“特色农业”成了一个重点突破口。
2016年,卢氏县委深入调研发现:卢氏香菇种植存在农民各自为战,原始粗放、低质低效的问题,整个产业处于组织化程度很低的阶段。
为此,县委确定两条思路:一手扩大规模,通过金融扶持和各项政策带动更多农户种植香菇;一手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技术、标准、销售和服务上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2017年,县里引进了林海兴华和金海生物两家龙头企业。7月,林海兴华投资建设的东明镇涧北香菇基地开始试生产。作为香菇种植大户,任章云受邀带领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参观。
走进现代化的种植大棚,任章云大开眼界:大棚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银色反光层,第二层是黑色吸热层,第三层是白色透光层。里边布设了喷淋系统,从地下抽出来的深井水只有11摄氏度。
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大棚彻底解决了温度的调控问题:夏天过热时,打开反光层和吸热层,棚内温度就会大幅下降,如果再打开喷淋系统温度就会降到11摄氏度左右;冬天温度过低时,就可以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增温。
任章云说:“去前我们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热的时候,按我们的经验是根本不会长香菇的,可是确实看到棒上已经长出几毫米大的菇;等到几天后我们再去看时,已经开始采摘了。”
现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质量更稳定,还解决了四季出菇的问题。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这个“香菇状元”的认知。就这样,任章云加入了这家龙头企业,从基层员工做起,如今已成为菌棒厂的厂长,管理着300多人的团队。
“龙头企业的介入,使得香菇种植不再那么艰难,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可以种植。”任章云说,农户可以承包龙头企业的大棚,菌棒从企业赊欠,技术按企业要求严格管理,所产香菇交由企业统一储存销售,每10天结算一次,企业收购的价格一般都会高于农户自己卖的价格。
在东明镇涧北村,记者见到了48岁的常梅菊、李海霞和55岁的余金枝三人,她们仨经常在家门口的香菇大棚里做工。工钱都是按小时结算,每小时10到12元不等。她们说,现在既能照顾家,每月还能挣到2500元以上。
从2017年至2021年年底,卢氏县共建设现代化钢结构标准香菇大棚5092个,投资近3.3亿元,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每个标准化大棚一茬可以种植1万袋香菇,一年可以种两茬到两茬半。光这一项,每年香菇规模就增加1.2亿袋左右。
弟弟接棒成为“香菇状元”
在离朱阳关镇政府不远的灌河村,有林海兴华公司的一个香菇种植基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任章云的弟弟任章武。
这几年他在这里承包了72座现代化高效种植大棚,每茬种植80万袋香菇,每年会种两茬半共计200万袋,每袋至少生产两斤鲜菇,共计400多万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小时工钱10元,每年光劳务费就要发120多万元。任章武告诉记者,他每年的净利润至少80万元。
哥哥当了厂长,弟弟接棒成为全县有名的“香菇状元”。
同样是“香菇状元”,兄弟俩的“成绩”却相差甚远:规模从当初4000袋到现在200万袋;产量从当初8000斤到现在400多万斤!“状元兄弟”的成绩单,折射了近几年卢氏香菇种植的巨大变化。
如今在卢氏,香菇从业人员多达11.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近40%。在脱贫攻坚期间,有360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香菇4200万袋,户均增收22000元。
一组数据也反映了卢氏香菇产业的迅猛发展。2016年,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只有1.03亿袋,产量2.16亿斤,一产产值7.28亿,综合产值14.6亿;但截至2021年底,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6亿袋,产量7.28亿斤,一产产值36亿,综合产值41亿。短短几年,无论从规模、产量还是产值都增长了两倍左右。
“这几年,卢氏围绕‘特色农业强县’的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目前全县香菇及食用菌、连翘及中药材、核桃及苹果等特色产业已经具备了规模效应。”卢氏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万增说。
三门峡市委常委、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我们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建成百亿级香菇产业集群,将卢氏从国内知名的‘香菇第一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香菇食品加工强县’、国内最大的香菇提取物原料供应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香菇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向华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典型代表,‘解剖麻雀’般深入探究卢氏县的做法,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章云兄弟二人先后成为‘香菇状元’的故事,就是卢氏实践的一个缩影。” (记者李丽静 参与采写:张海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声在线6月9日讯(记者 余茜 谢龙彪)你种我销、成品回购。近年来,宣称“致富新机遇”“1人即可简单管理”“产销一体、成品回购”的金耳菌种植创业项目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圈,零门槛、高收益,让不少种植新手跃跃欲试。
实际情况是否真如预期?近日,多名网友在华声在线《消费投诉》栏目反映金耳菌种植包销“套路”,种植户有的精心栽培种不出菌,有的种出菌,合作企业却无故失联,无渠道回收。
投诉:高价买菌包种不出、成品公司不回收
今年4月,广东的刘女士(化名)花了29500元与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以下简称“湘之农”)签订协议,购买了600个金耳菌菌包。
“公司宣称金耳菌是‘菌中黄金’,种植周期短,产量高,还承诺包技术包回收,30天即可收一茬,一个菌包可收三茬。”而实际上,刘女士收到货时,就有部分菌包已霉变,自己悉心照料剩余菌包,精心栽培了一个多月,却什么也没长出来。
已霉变的菌包。 (投诉人供图)
由于刘女士拒绝购买公司推荐的6800元的营养液套餐,技术人员便不再指导,随后,大部分菌包发霉,金耳菌颗粒无收。刘女士质疑菌包有问题,是三无产品。
相比刘女士,江苏的黄女士虽种出了金耳菌,公司却不回收成品。
今年3月,黄女士与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菌种购销合同,以18800元的价格购买了450个菌包,双方合同约定,金耳菌干品回收价格为420元/公斤,鲜品回收价格为90元/公斤。
黄女士与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的合同截图。(投诉人 供图)
“我种的金耳菌大部分都出芽了,预计4月中旬可采摘第一茬,于是我便提前联系公司回购,技术员称自己已离职了,我尝试联系公司其他人,也联系不上了。”黄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已收获的100多斤鲜耳,无人回收。
记者在《湘问·投诉直通车》《消费投诉》栏目搜索发现,近期还有四川、河北、山东等地多名种植户反映遭遇了金耳菌种植包销套路,或者种不出、或者种出了企业不回购。
公司正申请注销,回收价高于市场价近一倍
金耳菌种不出的原因是什么?公司是否有成功回购的案例?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上述两家公司,均未能联系上。
记者通过企查查查询企业信息发现,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4月13日申请简易注销,同时新增一起种植、养殖回收合同纠纷的诉讼信息。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则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还不足3个月。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金耳菌鲜品价格30-50元/公斤,普通干品价格250元/公斤,比公司回购价格低了约50%。按正常的商业逻辑,公司不可能亏本回收。
农业部门:未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已介入调查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依据我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从事菌种生产经营的,应取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仅从事栽培种经营的,可以不办理许可证,但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知识等,并报农业主管部门备案。此外,销售的菌种应当附有标签和菌种质量合格证。
受访中,多名种植户均表示,企业未告知过他们种植金耳菌需要向主管部门备案,也未协助过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6月6日,常德市德山经开区农业农村中心回应,已联合常德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经查,该厂销售的菌包均为外购,非自产,未按相关要求取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他情况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刘女士与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达成一致,退回部分款项。
9日,记者就黄女士的情况,电话联系了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农业农村局,该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已收到过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类似投诉,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该工作人员建议黄女士向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视具体情况再由相关部门督办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