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单,有一家名为木马童话的“黑暗餐厅”,在这里,残障人士化身为服务员、演奏者、采购者,甚至是管理者,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餐厅里有一处无光就餐区,顾客在这里可以感受视障人士的世界。这家餐厅缘何诞生?经营状况又怎样?一起来看看。
新京报记者 张明璇 王子扬 视频 张明璇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王心
< class="pgc-img">文首发“恒星通讯社”,作者守常授权推送
>“如果你不坐在餐桌旁,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
这句令人直接生理不适的话不是好莱坞某部惊悚恐怖片的宣传语,而是上个月中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中对国际关系做出的描绘。
坦率地讲,我是真没想到一个大国的首席外交官,会在这种全球最高规格的一轨半安全对话平台说出这番话。
因为按照这个概念,人类社会将不再是各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而是要退回到智人进化前几十万年的人种竞争蒙昧时代,变成一个只有吃人或被吃两种选择的黑暗餐厅。
这种赤裸裸鼓吹弱肉强食的反人性论调出现在现代国际交往的正式场合,毫无疑问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羞辱。
但是,这还不是事情最严重的地方。
作为资深外交人员和美国政府的代表,布林肯在慕安会上所做的这番发言并非“心直口快”或者“口误”这么简单,更不是漫无目的的闲言碎语,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美国政府是在宣扬弱肉强食,那显然是把问题看轻了,没有听懂其弦外之音、看懂其背后真正的用意。
那么,这个话外之音,或者说真正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
01
真实目的
StarNewsAgency
为了防止某些热衷于为美国政府洗白的人说我们断章取义,我们把布林肯做出上述言论的会议过程放在今天的次条,这里不做重复。
坦率地讲,整场看下来,我实在不知道这种洗白的尝试应该如何入手,因为这位国务卿就是众目睽睽之下说出了这番话的,并不存在任何前置语境或假设前提的情况,因此也不存在什么断章取义。
事实上,我有一句话要劝劝那些想洗白这番言论的人,那就是先别忙着洗,不然马屁会拍在马腿上。
因为这番言论其实是在表达美国政府想要传递给全世界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政府不但不需要任何淡化或者洗白,反而还希望全世界都能把这个信号听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那是什么强烈信号呢?
我们只需做一个简单的逻辑推导,就能知道美国政府想释放的真正信号是什么。
根据“黑暗餐厅”理论的定义,不坐在餐桌旁就得出现在菜单上,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有没有可能全世界的国家都坐在餐桌旁呢?
没有,因为那样的话大家都是等吃饭的,而餐桌上就没有食物了,对吧?
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自然就得有人被赶离餐桌,成为菜单上的食物,这样剩下来的人才有得吃,对吧?
也就是说,光减少坐在餐桌旁的国家数量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些被减少的国家都做成食物才行。
核心问题就在于这个“做成”。
正是这个“做成”,使得“黑暗餐厅”理论的血腥程度远超弱肉强食理论——
弱肉强食理论中的强弱,更多是由国家大小、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硬性条件决定的,强调的是如果你是弱国,那天然地就应该被强国吃。
而“黑暗餐厅”论则更进一步,它所指向的“餐桌旁”和“餐桌上”强调的是位置,意思是国家无论强弱都只有吃人或被吃两种可能性,没有第三种状态,因此都必须在吃人和被吃之间二选一。
那么怎样的选择才能不被吃呢?
关键就在于站位,如果你站对队伍,成为“餐桌旁”的那一批,那么不但可以逃过被吃的命运,还能参与吃人。
是的,这套理论的本质就黑暗在这里——
如果说弱肉强食理论还只是讲强者吞噬弱者,那“黑暗餐厅”论指向的就是更血腥的一种模式:
结盟猎食
至此,美国政府真正想传达的信号就清晰了:
通过渲染“被吃”的前景,向中小国家提供“另一个选择”——“站队,去吃人”。
这才是布林肯在全球顶级安全会议上说出此番惊人言论的底层逻辑和真实目的。
事实上,美国本届政府上台三年来,其诸多系统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在世界上拉帮派、抢地盘的黑社会思维,这些系统嘴上说着不强迫其他国家站队,手上却一刻没停地强推它的那些小圈子,其目的就是要让这种结盟猎食的黑暗餐厅开张营业。
以在亚太地区为例,它们政治上复活了所谓“QUAD四边机制”、军事上拉扯出所谓“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经济上大搞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情报上又加强了所谓“五眼联盟”,几乎涵盖了国际交往的各个主要领域。
这些具有强烈排他性、目的性的机制,无不充斥鲜明的结盟猎食色彩,本来明明可以大家一起做蛋糕、吃蛋糕,它却非要刻意架空甚至破坏原先让大家都受益的合作体系,另起一套炉灶、另摆一套餐桌。
试问,如果不是为了吃人,它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
那么,它的这些做法达到目的了吗?
显然并没有,如果达到了目的,或者正在达到目的,布林肯也不用在慕安会上公然对世界发出恐吓了。
为什么美国政府搞结盟猎食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呢?
这就要说到霸权信用的破产了。
02
直接原因
StarNewsAgency
霸权信用的破产,这是美国政府无法搞成结盟猎食的直接原因。
简单来讲,就是美国的主要盟友们已经认识到:
跟着美国政府围剿其他大国,最多只能分得一点残羹冷炙,但成本最终却要由自己全部承担。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欧洲先是跟着美国政府搞垮了苏联,又按照美国规划的路线图拒绝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重新融入欧洲的请求,其结果是什么?
结果不是迎来欧洲的持久和平,而是彻底终结了欧洲自二战之后总体和平的历史,硬生生逼出了一个掀桌子的俄罗斯,让欧洲人现在不得不为自己的历史短见买单。
上世纪80年代,被围堵成强弩之末的苏联寻求和欧洲国家签订永久性和平协议,90年代,几乎被吃干抹净的俄罗斯也乞求能重回欧洲大家庭,但在美国霸权的连续干涉和诱导之下,老欧洲不仅关上了接纳俄罗斯的大门,还配合美国违背承诺不断推动北约东扩,导致如今的多输局面,几代人追求的“欧洲永久和平”理想也随之化为烟尘。
这个历史过程中,美国政府在要求欧洲拒绝俄罗斯的时候十分积极,各种拍胸脯保证,而到要收拾烂摊子的时候却又换了一副嘴脸,开始指责欧洲不重视保护自己,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搞得欧洲各国政府现在里外不是人。
试想一下,如果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对俄罗斯予求予取之时,欧洲人能站出来制止这种行为,重新接纳俄罗斯,那如今还会陷入受制于人、进退失据的局面吗?
当然不会,不但不会,如今的欧洲还能成为各大力量中心中资源要素最齐备、发展基础最好的一支力量,毕竟一个纳入了俄罗斯的欧洲,要技术有技术、要资源有资源、要空间有空间,完全能够再次驰骋全球。
而这一切,都随着欧洲当初错误的战略选择而成为泡影,这个历史教训不可谓不大。
实践出真知,如果现在的欧洲人能带着记忆回到当初,他们还会再上一次这种当、跟着美国人去猎食吗?
当然也不会了。
也因此,如今美国迫切希望欧洲能和它站在一起,向中国开刀,而欧洲主要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却始终拒绝配合。
这些国家保持战略定力的背后,其实就站着欧洲社会的共识,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
去年年中,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在11个主要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匈牙利、荷兰、波兰和瑞典——做了个民意调查,主题就是如何看待对华关系,结果显示16000多名受访者中认为中国是各自国家的“盟友”或“必要的合作伙伴”的比例高达46.6%,远高于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的22%和认为是“对手”的11%。
标题:民意调查:大多数欧洲人支持在中美冲突中保持中立
许多受访者表示,北京是“必要的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或“对手”
对于这个结果,参与这项调查的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欧洲事务高级主任、乔治敦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坎(Charles Kupchan)感叹道:
“跨大西洋关于中国的共识将更难维持。正如民意调查显示,许多欧洲人将中国视为‘必要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鉴于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局势,在与中国的商业接触以及亚太地缘政治方面,华盛顿可能很难维持跨大西洋团结”。
【原话: “a transatlantic consensus on China will be harder to sustain. As the poll shows, many Europeans see China as a ‘necessary partner’ more than a rival. Given the tensions building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ashington may have a hard time maintaining transatlantic unity when it comes to commercial engagement with China as well as geopolitics in the Asia-Pacific.”】
人总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欧洲人被卖了一次,自然也就长记性、不好忽悠了,知道了把中国搞垮最终还是欧洲吃亏的道理。
这种情况下,美国人想开张黑暗餐厅可谓难上加难,因为主厨被骗了一次,上一次合作的结果是赚的钱归老板,亏本却由厨师掏钱垫上,世间哪有这个道理?所以现在主厨不好请了。
主厨不好请,打杂的就好请了吗?
也不好请。
上面我们说了,“黑暗餐厅”论的目的是让中小国家重新站队,相当于重点是要招聘中小国家来这个餐厅当配菜员、跑堂小二等等辅助工种。
按理说,辅助工种的核心技术要求不比主厨高,也不敢要求分红,只要给点工钱就不难请,对吧?
那为什么说它现在连打杂的也不好请呢?
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这个餐厅老板之前不仅骗了主厨,也骗过打杂的。
举个例子,日本。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但放在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它的影响力客观讲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或者说一个区域型大国。
冷战期间,出于遏制苏联的地缘政治考量,美国视日本为亚欧大陆东大门,让日本做负责餐厅东边几桌的跑堂。
冷战初期,美国实业雄厚,随便给日本一点就能让这个小二吃得嘴上冒油,对自己感恩戴德,到后来等苏联眼看不行了,美国索性就不给吃的了,甚至还要反过来勒索员工。
我们都知道,让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是扭转现代日本发展轨迹的重要转折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旨在改善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协议,不是签在日本经济发展最快、挤占美国市场份额最迅猛的上世纪70年代,而是签在1985年9月?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就因为70年代冷战形势对美国来说还相当严峻,此时的日本还有重要的看门作用,还要帮着料理苏联,所以这个时候美国不敢克扣这名员工。
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以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路线确立为标志,苏联开始了全面倒向西方的自我崩溃,这时日本对于美国来讲作用就大大下降了,也就可以给脸色了。
到了冷战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对于美国而言都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怎么看怎么嫌弃,于是90年代初美国政府就直接不装了,开始对日本发起贸易摩擦,先是围绕汽车、半导体、钢铁、纤维制品、农产品等部门强力施压日本政府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最后摩擦扩大到贸易、汇率、检验检疫、安保条约等领域,把日本政府逼到不得不在这个阶段转而向亚洲国家寻求团结。
64%日本人认为与美国的关系“不友好”
《纽约时报》1993年的一篇报道
这就叫狡兔死、走狗烹。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冷战结束之后日本成熟的政治家无不寻求缓和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光谱偏右翼的领导人。究其原因,就是但凡有点远见,都能看到美国政府有着卸磨杀驴的传统技能,从而意识到日本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作为战后美国亲手改造的国家,日本对美国的真实立场尚且如此游移,美国政府还能指望哪些像样一点的国家能跟它真正的“同心同德”、为美国利益而火中取栗?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美国政府能招到的打杂人员水平越来越差、层次越来越低,完全没有了当年带头大哥叱咤风云的风光模样。
靠这些人来支撑门面,美国政府的黑暗餐厅生意不可能好得了。
如果说以上是我们从实践层面对美国政府这门生意的梳理,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其内在规律,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明白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
03
根本原因
StarNewsAgency
为什么今后的世界,很难再接受霸权国家开设的黑暗餐厅呢,甚至很难容忍霸权的存在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霸权的存在是一种阻碍世界发展、违背多数人利益的畸形格局。
所谓霸权,是指在研究范围内存在唯一的大国力量,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国际关系中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谋求垄断或强制占有对国际事务甚至他国内政控制权的一种国际政治现象。
一个地区出现这样的国家,那它就是地区霸权,全球范围内出现这样的国家,那它就是全球霸权。
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大国争先恐后地争夺全球霸权,又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原因就在于只要是霸权,就必然走向遏制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发展的道路,因此最终必然众叛亲离。
实事求是地讲,美国这个国家具有进步的理想主义的一面,曾经也是最有希望逃过西方数百年来霸权魔咒的国家,但遗憾的是,其统治阶级终究还是被霸权能为小团体带来的巨额利益所蛊惑,逐渐劫持整个国家蜕变成全球霸权国家,这不得不说是美国人民的悲剧和世界人民的灾难。
那么,为什么今后人类社会很难再接受霸权的存在呢?
首先,这种单一力量的主导地位极易导致资源垄断和分配不公,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失衡,加上霸权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一旦缺乏制衡力量,其他国家根本无法阻止其肆意掠夺。
其次,霸权国家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其他国家的强制控制,这种行为模式助长了侵略和压迫,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国际关系的准则,极其容易导致冲突甚至战争。
第三,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事实真相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霸权国家的行为很难再像以往一样逃脱公众审查,使得人们对霸权的反感和抵制也日益加剧。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人类社会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在这个背景下,霸权国家的单一主导地位已经不再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多极化、平等和合作将成为推动全球繁荣的主流路线。
因此,未来人类社会很难再接受霸权的存在,因为这种事物,无论是其诞生,还是发展,还是最后的毁灭,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世界人民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合作和共赢的国际秩序,以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和稳定。
换句话说,霸权国家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而多极化、民主化的新世界秩序正逐步形成。
看懂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理念,而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有这种我们所代表的世界进步力量的存在,也进一步决定了今后的世界不可能再出现结盟猎食的局面。
在这种历史大势面前,不管是谁,只要是想开黑暗餐厅的,其最终结局必然是赔光所有老本,为世界人民所清算。
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遮住光,照亮心——一家“黑暗餐厅”的冒险
作者 李晗雪
当你又一次漫不经心坐到餐桌前,拿起碗筷,一边瞄手机或平板屏幕一边挑拣食物,能否想象若突然失去一切光亮,习以为常的吃饭,该如何进行?
在北京西单这家“黑暗餐厅”,顾客就将体验这样的就餐环境——不是浪漫暧昧的昏暗,而是模仿盲人视觉的漆黑。用餐前,必须先寄存手机等一切发光物品,然后将手搭在视障服务生肩头,接受“导盲”服务。
穿过微光适应区的门帘,许多顾客在黑暗就餐区头一次真正明白“伸手不见五指”,随即迈不开大步。待紧跟服务生指引、求救般摸着桌沿坐下,就可正式开始探索“黑暗中用餐”。第一步,是摸到自己的餐具。
“有些客人出来后,要画一画他吃到了什么。”店主于爽向中新社记者分享,很多客人留言,“吃了一顿饭,才知道看得见就是幸福”。
于爽本是外科医生。1999年,她突然遭遇单眼视网膜脱落,幸而经治疗复明。但那段时期的害怕、不便对她冲击很深,她希望为视障群体做些什么。2010年,机缘巧合下,她开了这家“黑暗餐厅”。
于爽说,“黑暗餐厅”的设计初衷,就是让视障人士在平权环境下工作。在黑暗中,视力健全的人是无助、不适应的,视障人士却“轻车熟路”。这些常常需要他人帮助的人,在这里,可以帮助别人。迄今,已有80多位盲人和低视力人士在此工作过。
因为强调“平权”而非“慈善”,餐厅并不主动告知客人员工有身体残障。每每有客人疑惑服务生们为何能在漆黑中健步如飞,于爽就笑答店员都有特异功能,因此特别难招。
餐厅厚厚几册留言本里,记录了客人们各式各样的用餐体会。有人写自己偷吃了同桌的牛排,有妈妈鼓励孩子不要害怕……更特别的,是同样有身体残障的顾客的体验。曾有一位视障小伙子带母亲来餐厅。用完餐,小伙子的母亲告诉于爽,她很震撼,儿子30多年看不见,她却从未想过在家里关上所有的灯,吃一顿饭。“在你这里,我才明白儿子生活的真正滋味。”
还曾有一个听障的女孩,走出黑暗区后兴奋得跳起来,因为一下子觉得拥有视力是那么了不起。而提供服务的视障员工则感到,自己还能听见美妙的音乐,已非常幸运。
于每个客人,黑暗中就餐都是一次不同的冒险。而那些生平特殊的员工,也在这里经历了他们人生的冒险。
店里高大帅气、穿梭自如的大男孩,是餐厅的盲人钢琴师——周昊雨。昊雨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钢琴调律和声乐。他说,很多人默认盲人只能去做盲人按摩,但他的梦想是成为美声歌唱家。
昊雨演奏钢琴时,常常引来好些女孩“围观”。但于爽说,昊雨来应聘时,最拿手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二胡,后者不太适合餐厅的氛围。为了留在餐厅,昊雨又苦练了钢琴,这是她多年后才知道的。
在餐厅和许多热心客人支持下,昊雨现在还做起线上直播,并收了几个声乐徒弟,也会出外演出、给钢琴调律。只要他在餐厅,就处处能听到他明亮的歌声。
2018年起,餐厅开始接收有其他身体残障的员工。那年,传旺来到餐厅后厨。这个眉毛浓黑的小伙子幼年被高压充气泵严重喷伤,一度是社会新闻的焦点。于爽回忆,传旺刚来时“像只小病猫”,别说自信,连正常交流都有困难。餐厅的老厨师长还曾因为他损容的面貌离职。但于爽坚决留下了传旺。
如今传旺已是店里的主厨。不久前传旺生日时,于爽欣慰地听到他豪气地跟大家说:“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学呗!”
餐厅里个子瘦瘦、动作小心的短发女孩心雨,经于爽介绍,才知她有智力障碍。采访时,她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大家齐力制作的曲奇饼干。疫情下,餐厅生意冷清,有时单日零流水,外卖饼干是新想到的救急办法。心雨自己一块也舍不得吃。
于爽更舍不得关掉餐厅。她说,12年前开餐厅的时候,只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但这个意义还是“空”的。12年来餐厅里的员工、客人和所有的故事赋予了餐厅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竭尽全力地保住它。”(完)
【编辑:陈海峰】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