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观察者网 董佳宁】
【内容提要】
各位好啊,我是董佳宁。你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自助餐厅,好像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大家上回吃自助餐还是什么时候?最近我看到一个消息,说自助餐越来越不好做了,从2018年开始,就开始关店,疫情以来,每年减少30%。那些年天天想着吃垮自助餐厅,不会成真的了吧?
自助餐这种形式,消费者的心态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异化。不是冲着吃饭去的,也不是冲着享受服务去的,而是去比赛的。一场面对面的比赛,规则都摆明了,餐厅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洋溢着快乐、满足、痛苦、遗憾的战场。
很多消费者是带着强烈的敌意去的,吃之前头几天,就莫名地开始给自己拱火,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怠慢,甚至是羞辱。就像酒桌到最后,总会冒出来的那句话:你是不是看不起我?在自助餐厅,中国人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零和博弈”,一切行为都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就是“吃死你”。餐厅收了钱,也没办法,只能说“吃死你”。
就像必胜客的推出的自助沙拉,25块一位,不限量但每个人只能盛一盘子。这个规则无意间推动了我国力学,还有建筑学的发展。很多人就专门研究,怎么用一个盘子把整个餐厅端走。白菜、萝卜、玉米粒,就是一个往上堆啊。
资料图
各种复杂的微积分公式在这里推导,各种强度理论、压杆稳定在这里被验证。必胜客后来发现不对,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分所,不断涨价,后来干脆叫停了。从此,中国的力学和建筑学缺少最重要的一块地基,只能按照原来的速度缓慢发展。
可是中国的民间物理研究并没有停滞,反而越来越蓬勃。如果往瓶子里先倒水,等水满了就装不下沙子;但如果先装满沙子,缝隙还能装下很多水。中国人把这个简单的现象活学活用,论证出了要少喝水,多吃肉这样一个经典理论,推广到各式自助餐厅。
带着理论来实践,这劲头是不一样的。最著名的实践场所就是金钱豹,来自我国台湾的企业,号称自助行业的天花板。2003年进入上海,一家店有七八千平方米,相当于七个游泳池那么大,装修也是豪华至极。吃一顿要花200元多块,相当于当时上海月收入的1/8。泳池里塞满了400多种食物,龙虾、鲍鱼、哈根达斯。群众们交了钱,一猛子就扎了饭池子里,开始纵情徜徉。
到了2010年,金钱豹在大陆开了20多家店,年顾客接近500万人次,营收高达9亿元人民币。创始人袁昶平觉得阳光会一直这样明媚,花儿会一直这样鲜艳,提出要把年营收提高到30亿。很多行业的崛起,总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天赋和奋斗的结果,其实他们只是碰到了时代脉搏,和时代共振了那么一下。
从2011年开始,金钱豹一年不如一年,也转卖了好几次。2017年,在北京最后的一家门店倒闭。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物理研究行业,销声匿迹。袁昶平可能想不通,自助餐在美国大行其道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在大陆消失得这么快?
资料图
自助餐的起源,据说是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现在是瑞典、挪威、丹麦,都是高收入、高福利国家。但是以前这里过得可苦了,实现工业化以前,多少个世纪以来,都是天寒地冻,物资匮乏,有了上顿没下顿。所以要靠抢劫,自己才能生存下去。他们离英格兰近,靠英吃英,多少个世纪都是这么抢过来的。后来扩展到西欧地区。
都当海盗了,自然没那么多讲究。每次干完活,他们就把食物摆成一排,啤酒免费、饮料畅饮,各种胡吃海喝。这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必然结果,逮着一顿饭,肯定得照着一礼拜那么塞。
在那些欧洲封建贵族看来,这种吃法相当野蛮。一开始内心是拒绝的,后来挨了几顿揍,就慢慢也接受了。这就算是自助餐的雏形吧。后来是美国人,把它发扬光大。1939年世界博览会,在纽约。瑞典人带着自助餐来了,在世博会展区里面搭台子,用自助的方式推广美食。美国人刚经历大萧条,哪儿扛得住这个啊,顿顿饱做不到,一顿饱还是行的。于是就这么记了下来。
1940年代中期,拉斯维加斯的一个赌场里,一名工作人员夜里给自己加餐,就是做了一个三明治而已。来赌博的客人看到了,提出也想吃。于是这名工作人员,叫赫伯·麦克唐纳(Herb McDonald),觉得这个有利可图,就在赌场推出24小时自助(Buckaroo Buffet)。只要花一美元,就可以无限吃到各种冷热主菜。
这可是赌场的一大创举,他们不在乎亏本,就是为了让赌客尽可能长地呆在赌场里。顾客吃得舒服,吃得美,把能量补充得好好的,回到赌桌重新再战,这才是首要目标。什么钱不钱的,还不都是图一乐么?
资料图
后来自助餐流行起来,老板们发现自己没有亏钱,反而赚钱了。虽然是无限量供应,但是大多数人吃的东西并没有变多。再有呢,把一些便宜又占地方的菜品,给做得特别美味,就像炸鸡、炸鱼,利润还能更高。像现在有些自助,经常会把鸡腿、鸭腿冠上招牌,诱导大家排队抢,也是同样的道理。
发现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后,老板们高兴坏了,到处“挂自助卖鸡腿”。1980年,自助餐遍布全美50个州,最发达的就是拉斯维加斯,至今还是美国自助餐最密集的区域。
好景不长,繁荣几十年后,美国人消费偏好开始改变,健康的概念流行起来。后现代消费观成形,以量取胜的理念遭到痛击。2019年,美国自助餐销售额约为50亿美元,只占餐厅业务总额的1%。
自助餐的繁荣一般都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就是大家开始能吃饱,可是离吃肉自由还有一点距离,这时候势不可挡。吃的人拼命塞,商家拼命完善规则,压低成本。要靠量压低进货价,这相当于带量采购了,跟医保似的。有的海鲜自助员工就爆料,进货价约等于你去市场上买最便宜的海鲜,还要再低30%。
多往返几个回合,消费者发现吃不回本,那就会不花钱,立省100%。以前是进了自助餐厅,吃多吃少就由不得你了,进退维谷,要么亏钱,要么伤身,二选一难题。大家就开始寻思,我干嘛来受这份儿罪啊。
现在人们从蛋白质稀缺的必经之路走过来了,而且科普这么多,知道摄入过高热量带来的危害,大家也会搂着点儿。以前的狂胡暴卷已经被认定是吃相难看,还会浪费食物——不光是拿到桌上不吃的,猛塞到肚子里的,也是一种浪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自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所以商家就得升点级,解决消费者遇到的困境,同时还得把利润明确地留出来。现在的自助,走向高端化,对食材、服务、环境和场景,提了更高要求。有一种面包自助,几十块钱,几十种面包和各种口味的果酱,还可以拍照打卡。很多日料自助,套餐也是分档次的,而且不少菜品只能点一份。餐费和食材的档次比较匹配,这个时候我作为消费者,攻击性也少了很多了,胜负心也没那么强了,内心逐渐平和。吃完想,这店还可以,先留着。
这行业忽生忽灭,这些年我们也见习惯了。我最忘不了的是曾经跟兄弟们的那种战斗情谊,那种在餐厅里同仇敌忾,互相鼓励,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吃完了还要复盘一下,哪儿用力过猛了,哪儿还要加强,今天不巧有一个对手没来。
然后相互搀扶地走出战场,说一些勉励的话,相约下次再来。现在我们都已经吃不动了,饭桌上也只能说一些有的没的的片汤话,曾经的战斗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只有某些路过自助餐厅的夜晚,闻到那个香气,脑海里会闪过一丝片段,闪过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我抬起头想,至少还有星空可以作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喜欢吃自助餐吗?
< class="pgc-img">>你对自助餐是什么印象呢?
< class="pgc-img">>普遍认为,自助餐就是“暴饮暴食”,无限量供应满足了人类最极致的吃货欲望。
< class="pgc-img">>因为这种“暴食”的标签,所以很多人把自助餐和美国关联在了一起。但实际上,自助餐最初来自欧洲。
< class="pgc-img">>首先,“自助餐(buffet)”这个词源于12世纪法语中的“bufet”,它的意思是长凳或凳子。
< class="pgc-img">>到了19世纪,英语中的“buffet”指的是供应食物的餐具柜,后来才从家具引申为用餐形式。
< class="pgc-img">>实际上,自助餐的形式最早源于中世纪,那个时候王室、贵族和富人的餐桌上总是有各种面包、肉、葡萄酒等,就连餐具都是炫目的金器和银器,这些中世纪的盛宴就是自助餐的雏形。
< class="pgc-img">>而最早命名这种形式的盛宴的是瑞典人。在16世纪的宴会之前,瑞典人会用“br?nnvinsbord”欢迎客人,“br?nnvinsbord”直译是“酒桌”。
< class="pgc-img">>它由面包、黄油、奶酪、腌肉和熏鱼等手抓食物组成,而最受欢迎的就是一种被称为“Br?nnvin”的香料伏特加。除了Br?nnvin外,后来又加入了啤酒、杜松子酒和白兰地。
< class="pgc-img">>到了18世纪初,瑞典人把餐前的“br?nnvinsbord”变成了正餐,称之为“sm?rg?sbord”,经常供应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 class="pgc-img">>Sm?rg?sbord通常以冷热菜肴为特色,重点是各种瑞典美食,比如咸鱼、鸡蛋、水果和蔬菜。
< class="pgc-img">>直到今天,Sm?rg?sbord在瑞典仍然存在,但和今天的自助餐还是存在差异的,因为它只是给你很多选择,却不是无限量供应。
< class="pgc-img">>并且,Sm?rg?sbord餐桌上按照顺序精心摆放着各种食物,所以只要是有点修养的人都不会一次性拿走太多的食物。
< class="pgc-img">>1912年瑞典举行了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当时Sm?rg?sbord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也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推广吧。
< class="pgc-img">>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瑞典馆内的餐厅继续推出了传统的Sm?rg?sbord。
< class="pgc-img">>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第一次体会到这种用餐形式,几年后,自助餐就变成了美国流行的“饕餮盛宴”——很多人认为正是源于瑞典的Sm?rg?sbord。
< class="pgc-img">>接下来就是自助餐的“正史”了。1945年,一家叫“埃尔兰乔维加斯”的赌场/酒店在拉斯维加斯开业。
< class="pgc-img">>这里有奢华的住房、受欢迎的餐厅、夸张的表演和通宵的派对,它是现在拉斯维加斯娱乐设施的先驱。也是在这里,自助餐诞生了。
< class="pgc-img">>传说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中期的一个深夜,埃尔兰乔维加斯的员工赫伯·麦克唐纳肚子饿了,他就到厨房拿了冷盘、奶酪和面包,自己做了一个三明治。
< class="pgc-img">>在赌场里的客人看到了就想要分一杯羹。聪明的赫伯·麦克唐纳想到了赌场的客人可能因为饥饿离开这里,于是他马上为客人准备了一份瑞典式Sm?rg?sbord。
< class="pgc-img">>然后在赫伯·麦克唐纳的建议下,埃尔兰乔维加斯推出了24小时自助餐,提供了沙拉、海鲜和冷盘。
< class="pgc-img">>这一些顾客只需要花费1美元就可以享用。很明显,在自助餐这个项目上赌场是不赚钱的,但是却确保了顾客可以长时间地待在赌场里赌博——这才是重点。
< class="pgc-img">>然后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开始,美式自助餐扩展到了50各州,最终在1980年代达到了巅峰。
< class="pgc-img">>当时美国的自助餐十分泛滥,通常是各种沙拉、熟食、水果和果冻等,品种繁多、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
< class="pgc-img">>光顾自助餐厅的客人有的是来家庭聚餐的,有的是来商务出行的,也有在游轮上或度假村的客人。
< class="pgc-img">>这个时期的电视广告也掀起了一股自助餐热潮。想象一下,当你在电视上看到诱人的广告,又从亲朋好友以及邻居那里听说过了他们的自助餐体验,你能不好奇吗?
< class="pgc-img">>当你来到餐厅以后,你是不甘心只点餐单上的菜肴的,因为点单数量是有限的,而自助餐会供应无限量的丰富美食。
< class="pgc-img">>在1980年代,时时乐牛排、必胜客和很多酒店餐厅几乎成了自助餐的代名词。
< class="pgc-img">>经历1980年代自助餐的疯狂,到了1990年代美国自助餐因为过分扩张和竞争加大开始走下坡路,想要从自助餐中获利是很难的一件事。
< class="pgc-img">>事实上,拉斯维加斯大多数自助餐如果单独营业,就会很快倒闭。只有那种和赌场捆绑在一起的才能长久营业。
< class="pgc-img">>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家庭仍然是自助餐的目标人群。在很多美国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是全职工作,每天晚上在家准备饭菜的时间都比较少。
< class="pgc-img">>如果餐厅在郊区,那么年轻人很有可能成为主要的目标。如果餐厅在高速公路边,主要人群就会变成旅客,一些出差人士、卡车司机以及游客等。
< class="pgc-img">>如果这个自助餐厅是很有特色的,很有情调的,或者里面有播放精彩体育赛事的大屏幕电视,那么又是另一回事了。
< class="pgc-img">>和美国相比,我们的自助餐热潮来得更晚一些,但和一开始的狂热相比,现在大家也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其他用餐体验了,自助餐热也在不断降温……
< class="pgc-img">>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你对自助餐有什么看法呢?
你喜欢吃自助餐吗?
注我,带你解锁财富密码!点赞关注,财富好运一路飙升!
韩国娱乐圈
,一个充满梦幻色彩却又无比现实的名利场,在这里,新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多少曾经红极一时的偶像团体,最终都逃不过“花无百日红”的命运,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而那些曾经被万千粉丝追捧的偶像们,也面临着转型、沉寂,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境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女帝时代”,是多少人心中的美好回忆,九位青春靓丽的少女,用她们的歌声和舞蹈,征服了整个亚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辉煌的团体也难逃解散的命运,成员们各自单飞,各自精彩,有人继续在娱乐圈打拼,有人回归家庭,也有人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初代女团少女时代成员权俞利罕见露面,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一次,她没有出现在华丽的舞台上,也没有精致的妆容和造型,而是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象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悉,有网友在韩国济州岛的一家度假村自助餐厅偶遇了权俞利,照片中,她身穿一件宽松的黑色T恤,搭配一条薄荷绿色的运动短裤,脚踩一双人字拖,打扮十分随意
更让人惊讶的是
,权俞利的这双人字拖看起来已经穿了很久,鞋底和鞋带都沾满了灰尘,显得有些“脏”,这样的穿着打扮,与她以往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难怪网友们纷纷表示“认不出”图片来源于网络
>照片曝光后,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一些网友表示,权俞利如今的打扮过于随意,与她明星的身份不符,甚至有些“掉价”,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明星也是普通人,私下里穿衣打扮舒适就好,没必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
其实
,这已经不是权俞利第一次因为“不修边幅”的打扮引发关注了,此前,她也曾多次被拍到素颜逛街、穿拖鞋出门的照片,在韩国这个注重外貌的国度,女明星们通常都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即使是私下里也会有如此“接地气”的打扮图片来源于网络
>权俞利的“反差感”也让不少网友感叹
,曾经的“女帝”如今也变得如此“接地气”了,或许,对于已经35岁的权俞利来说,经历了娱乐圈的风风雨雨后,她已经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舒适和自在回顾权俞利出道以来的经历,不难发现,她一直都是一个真实不做作的女孩,在舞台上,她是魅力四射的“黑珍珠”;在舞台下,她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邻家女孩,她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也不惧怕外界的评价,始终坚持做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真实和不做作,才让她在竞争激烈的韩国娱乐圈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此次“人字拖”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亲切的权俞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褪去舞台上的光环,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权俞利展现出了与舞台形象截然不同的一面,或许对于她来说,舒适自在比什么都重要,穿着宽松的T恤,踩着人字拖,在琳琅满目的自助餐前自由选择,这才是属于权俞利自己的放松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的偶遇照,也让我们看到了权俞利这些年的变化,曾经的她,身材纤细,皮肤白皙,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而如今的她,身材略微发福,脸上也多了些岁月的痕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魅力,反而让她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亲切
有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但对于权俞利来说,岁月更像是雕刻师,将她雕琢得更加成熟、更加有韵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在流逝,但权俞利的笑容依旧灿烂,照片中,她与偶遇的粉丝亲切合影,丝毫没有明星架子,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也正是她多年来一直备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从曾经的“女帝”到如今的“邻家姐姐”
,权俞利的转变,也折射出韩国偶像行业的残酷现实,在这个新人辈出的圈子里,偶像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即使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体,也难以逃脱过气的命运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偶像选择转型,有的偶像选择回归家庭,而权俞利则选择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虽然不再是舞台上的焦点,但她依然活跃在演艺圈,参演影视剧、综艺节目,用自己的方式继续闪耀
权俞利的经历
,也让我们看到了偶像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并非只能活在聚光灯下,也可以回归平凡生活,享受普通人的快乐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对于权俞利来说,舞台上的辉煌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如今的她,更加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她不再被名利所累,而是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权俞利怎能不让人喜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青春岁月的偶像们,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她们或许不再年轻,或许不再光鲜,但她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回忆,却永远不会褪色
少女时代,一个时代的象征,一段青春的记忆,她们的歌声,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她们的舞蹈,曾经点燃我们心中无数的激情和梦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
,虽然“女帝时代”已经落幕,但她们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我们,也将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少女时代,以及对权俞利的看法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