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生前的留影
短短22天,叶叶和许俊从不相识变成了名义上的夫妻。
4月12日,在叶家二楼,许俊用菜刀将叶叶残忍杀害,随后投案自首。案发前,他曾对朋友说,“就是还了账(彩礼),我也要把她杀掉”。
为了结婚,许家向亲戚借钱,向银行贷款,前后花费40多万。而在订婚之后,察觉到“不对劲”的叶叶,坚持退还彩礼,解除婚约。
血案,在毫无征兆中突然发生。
血案发生在二楼叶叶的房间内
被染红的白色上衣
4月12日下午4点多,许母接到电话,电话另一头,儿子许俊语气急切:“我把叶叶给杀了……”
随后许俊打电话自首,其间开车回家,妹妹看到他眼里有泪。
此时,叶家还不知道女儿被杀的消息。
许俊自首后,村主任得到消息,匆匆赶去叶家,看到叶母正在扫地。他试探性地问,叶叶在哪儿?叶母说,楼上。
二人随后上楼,发现了地上的大量血迹。叶叶的手机还播放着音乐,声音很大。叶母掀开被子,女儿躺在血泊中,白色的上衣和牛仔裤都被染红。据叶家大哥称,房间里有打斗的痕迹,凶器是叶家厨房里的一把菜刀。
下午5点,邻居李霞正准备换鞋干活,突然听到叶母的哭声,撕心裂肺。她跑去叶家,进门看到惨状,扶住墙才能站住。
在外地打工的叶父得知消息之后,匆匆赶回鹰潭。见到女儿时,叶叶的头部留着几十处刀痕,头皮脱落,脖子、手臂上同样有多处刀伤。
4月13日,贵溪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鸿塘镇界牌村叶家组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许某因纠纷将叶某杀害,目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还了账,也要把她杀掉”
叶叶是许俊的未婚妻,正月初五,两个人通过相亲认识,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定亲。之后,“总觉得不对劲”的叶叶提出想退婚。事发前一天,许俊住在叶叶家中,双方商量如何退还彩礼花费。
侄女美琳听到了许俊和叶叶的对话。许俊对叶叶说:“你有那么多钱还我吗?”叶叶回答:“你放心,我会还给你的,我出去打工还你。”
“那你一天还不起,你一天就是我老婆。”许俊说。
晚上睡觉时,叶叶让侄女美琳睡在自己和许俊的中间,许俊不同意。叶叶和侄女商量一起睡到房子一楼西边的小竹床上去,一人睡一头。许俊见了,说了一句:“你真有办法。”随后用力敲打叶叶的背,叶叶反手挠许俊的手,她的指甲很长,许俊的手流出血来。
西边房间的保险锁不好,临睡前,叶叶和侄女拿铁棒栓住房门,再用铁楸撑在门后,防止许俊进来。
当天,许俊在叶家吃了早饭和午饭。每次妹夫来,叶家大哥都会赶回家多做两个菜。许俊午饭吃了两碗,饭后给哥哥们发烟。
下午,叶家大哥和朋友去钓鱼,许俊说,我开车送你。叶家大哥说不用。之后,许俊向大哥打听二哥和叶母的去向,得知他们两人去了鸿塘看病。3点,叶家大哥离开,家里只剩下许俊和叶叶两人。
3点多,二哥收到叶叶发来的最后一条短信,家中没水了,她让二哥带一桶矿泉水回来。
下午5点多,二哥和母亲看病回来。叶母喊了叶叶几声,没有回应。叶母以为女儿在二楼睡着了,这时许俊从楼上探出头来,说“叶叶不在这里”。
随后,许俊下楼离开叶家,迎面碰上扛着矿泉水的二哥。二哥事后回忆,平日里,许俊见面总会打招呼,这次没有,他离开时两只手拍了拍身上,神情淡定。
叶家推测,在下午三点至四点多之间,家里只有许俊、叶叶两人,许俊在二楼将叶叶杀害。叶家二哥注意到,许俊离开时穿的衣服和早晨一样,身上并没有血迹。让叶家不解的是,许俊的仇恨何以至此,在杀人后,还残忍地肢解了尸体。
叶家多位邻居称,案发后,许俊的朋友曾出现在村子里,他们提到,之前许俊说过,“就是还了账,我也要把她杀掉,我花了那么多钱,没有做我的老婆,我要把她杀掉”。朋友们当时还以为这只是气话。
叶叶的聊天记录,称“总感觉不对劲……”
借来的22.8万元彩礼
2月16日,叶叶和许俊第一次约会。一周前,他们在相亲中认识。
当天下着小雨,叶叶叫来两位发小一起参与这场见面,帮忙考察一下这个男生。
叶叶和两位发小先到,等待期间,叶叶与一位发小互相涂口红,随后,三人在商场内抓娃娃。叶叶内向,大多数时候,发小在玩,她站在旁边安静地陪着。
“不喜欢说话”、“安静”、“性格内向”,是朋友、家人和邻居说起叶叶都会提及的词汇。自高二辍学之后,叶叶一直在义乌卖手机,赚了钱会贴补家用。每年过完年后,叶叶就会很早出去打工,发小们的聚会很少参加。
叶叶的父亲做钢筋工,一天有240元的收入,一年回来两三次。母亲常年生病。作为家里的小女儿,叶叶有两个哥哥,大哥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卖二手车。二哥还未结婚,在义乌做库存。
即使家庭条件不算很好,每次出去玩,叶叶还是会抢着付钱,“挺大方的一个人,不会很小气,一直觉得挺好说话。”发小洋洋说。
许俊到了之后,四人一起去吃火锅。点餐时,叶叶询问对面的许俊想吃什么,这是二人约会中仅有的交流。三个发小相互扯皮,没怎么理许俊。
在“年纪不小了”、“再晚好对象都被别人挑走了”的焦虑中,乡下年轻人的喜事从不拖泥带水。相亲、约会之后,如果双方家长没有反对意见,女孩和男孩三天到一周就要做出决定,是否进入订亲程序——见主家、吃订亲酒,以免耽误对方见下一个相亲对象。
即使认为自己还小、跟闺蜜说“总觉得不对劲”,但顶不住各方压力,叶叶没能打破这个节奏。
“没有那么喜欢,也没有很不喜欢,就这样处着吧”,叶叶和朋友在微信中聊道。
3月2日,叶叶和许俊举行订亲仪式,在许家小卖部的过道摆了四桌,许家包了一辆公交车接人过来。许俊的妹妹称,由于人多,公交车超载了。在订亲宴上,叶叶一如既往,没怎么说话。
过彩礼是乡村定亲酒的一大景观,要排场,不能输给别人。男方直接把给叶家的22.8万现金摆在桌子上。“不把钱给到,人家不吃饭的”,许俊的父亲说道。
改口费、感谢媒婆、给亲戚小孩红包,订亲当天,男方家给出去的现金有25万。
在鹰潭的乡村,男女订婚,吃了饭,意味着女方就是男方家的人了。许父认为,两个人一定是相互看中,不然不会来吃饭。
当晚,叶叶住在许家。按照鹰潭的风俗,订了婚,男女会同居。两三天后,许父发现儿子脖子上有伤,问起怎么回事。许俊称,叶叶不同意。许父劝儿子别着急,要体谅一下。在许家的十几天内,两人睡一张床,却未发生关系。
不骗,怎么能把你娶到?
叶家和许家这场的订亲仪式,是至少5个媒婆努力的结果,每个媒婆都拿到了2000元的答谢礼。
叶家村叶婆的姐姐认识许家,找到叶婆说亲:“男方家在乡里,一个儿子,有很多房子,还有一个超市。”又因为邻居王英与叶家相熟,说得上话,将其拉入做媒,叶叶的大伯母和姑婆听闻,对许家很满意,几位媒婆竭力撮合。
“男方的条件,都是别的媒婆告诉我的,我只管转达。”对此,媒婆之一的王英说。
除此之外,许俊还曾对叶家说,自己有20多万存款。叶家两个哥哥不相信,叶母解释道,“别人不喝酒不抽烟省钱,加上会做事,也可能存这么多钱。”
但据鸿塘村村民介绍,许俊家仅有的一幢房子已经20多年,从没有翻修过。
叶叶在许家住了几天后发现,媒婆和许俊所言并不属实,许俊买电脑的钱也需要向别人借。
“不骗你怎么能把你娶到呢?”许俊曾亲口对她说。
鸿塘村的村民对婚前的谎言已习以为常。很多夫妻订完亲之后,先需要打工几年还清债务,才会举行婚礼,带着孩子办婚礼的情况也有,只订亲不结婚的夫妻很多。但叶家大哥说,叶叶最讨厌别人说谎。
在许家住了十几天之后,叶叶搬回娘家。媒婆们上门劝,得到的叶叶的回答是,“本身合不来,那个男生也会打她”。
从叶叶住回娘家,到案发前的十几天,许俊生活的主题变成了“接媳妇回家”,在鸿塘镇到叶家村之间的4.6公里乡村公路上奔波往复。刚开始许俊骑电动车,后来媒婆说买了车就能接回去,他又零首付贷款13万买了一辆原价9万元的汽车。
“有时候一大早就来了,有时候一天跑好几趟”,路边的邻居说。
但叶叶再也没有回过许家。
许家在楼下开的超市
年年发生的彩礼纠纷案
许家一两年前在自家楼下开了一间小卖部,100多平米的店面昏暗破旧,货架上的商品蒙着一层灰。
许父平时在外打零工,150块钱一天。他的手黝黑粗糙,布满老茧,掌纹被黑色填满,掌心磨破蜕皮,露出粉色的新生皮肤。
许俊是家中独子,初中辍学,在邻居眼中,本分、讲礼貌。平日里,和父亲在工地干活,做水泥钢筋。“一个年轻人,在太阳底下给人家干活,现在已很难得。”
除了许俊,许家还有两个女儿、80多岁的爷爷。妻子身体不好,许父让她看店,等儿子结婚了,抱孙子。
许俊到了25岁还没结婚,许父有些着急。鸿塘乡下男多女少,很多人21-22岁就已定亲结婚。
为给儿子娶媳妇,许父费劲周折。他听媒婆说,家里房子不好,没人会嫁,于是花六七万元给屋子加盖了半层。
儿子订婚时,许家拿了22.8万彩礼给女方。叶家二哥称,彩礼的价格是媒婆定的,双方都同意。据许父说,订婚前前后后花费一共40多万,加上买车13万,将近60万。为了凑钱,他向亲戚借了一部分,还将自己的房子在银行作了抵押贷款。
叶家大哥称,彩礼收到22.8万,之后有见面礼、上门、打首饰的钱,一共收到30多万。与男方所提出的金额相差8万。叶家称,按照男方的算法,40多万包括从一开始接触到现在的所有花费,包括吃饭、买衣服、请媒人。但按照乡村习俗,“吃的用的是不算的。”
叶叶的发小砺石称,高额的彩礼让许多人“因婚致贫”。普通家庭拿不出那么多钱,为结婚去贷款很常见。彩礼每年都在上涨,媒婆抬价,当地人爱面子,会抱着“我家女儿不能比你家差”的想法要求高彩礼。
谈起叶叶的彩礼,媒婆王英说:“22.8万算中等水平。彩礼要19.8万的有,要29.8万的有,要58.8万的也有。”
多位村民表示,当地悔婚现象很多,因为双方接触时间太少,之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地关于彩礼纠纷的案件年年都有。
许俊和叶叶退婚、退彩礼的矛盾持续了10多天。许父称,儿子多次到叶家商量,叶母回答:“你抓我女儿回去,钱就给我们用掉了”。而叶家表示,所有的钱都存在叶叶的卡中,除了用掉的,其他的钱都可以慢慢还回去。
直到出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还有希望,两家人试图劝叶叶回到男方家,彩礼的事情还在商量中。
而这一切,在4月12日突然终止在叶家二楼的一滩血泊中。(北青深一度 )
< class="pgc-img">>1世纪互联网冲浪中,要说什么消息看完最能让人心跳加速,
除了“我爱你”,肯定会有人提名这句,“在吗”。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伤害却那么大。
前几天,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半夜发消息问我,“在吗”。
我等了十分钟,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急事,在等待的途中,我还在心里暗暗猜测,他最近是不是结婚了,还是急需用钱。
看对方久久不表明意图,出于礼貌我回了句,“在,什么事?”
结果没想到,直到今天,我们对话框里空空荡荡,再也没有了下文。
说实话,每次看到半熟不熟的人发来这样的消息,我都会很紧张。
又怕他们不说话,又怕他们乱说话,又怕我秒回了之后,对方半天才说话。
跟朋友吐槽后发现,我身边大多数人经历过这样的困扰。
而且据他们亲身经历而言,比起问一句“在吗”就消失的情况。
更让人崩溃的,是这种连环太极似的发问。
在吗?
—在,怎么了?
刚没看到,还在吗?
—你直接说什么事?
啊,对了,你现在还在吗?
—?
哲学家卢梭曾说:“浪费时间是一桩巨大的罪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又何尝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
循环往复问一样的事情,不但消耗他人的时间,同时也消耗着对方的耐心。
真心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网络世界的社交礼貌——
找人的时候不要只发一句“在吗”,请把要说的事情一起说出来,好让对方判断自己究竟在不在。
毕竟,你不说清楚要干嘛,我怎么知道自己该不该在?
其实喜欢问“在吗”的人中,有一部分可能并没有什么恶意。
他们也许只是胆小,沟通能力不强,又或者是怕你不方便,提前询问一声。
只是作为被问的这一方,在一次又一次被冗长又无聊的对话折磨之后,
当别人再问起那句“在吗”,就会条件反射般,习惯性沉默。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被问“在吗”,原因无外乎两个:
1、成年人的时间,最值钱。
很多时候,询问“在吗”的提问者自己是空闲的,他就以为别人也是方便、空闲的。
但其实你不忙的时候,别人或许在开会、工作、开车,并不方便沟通。
还有些时候即便不忙,也想休息一会,独处一下。
此时,一句“在吗”,突然打破了难得的宁静,让人心生一种不安感。
对于工作上的伙伴,不能不回,对于曾经的朋友,又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
这时如果对方没能及时表明意图,让人再去消耗大量精力等待、猜测。
对不起,成年人上有家庭、下有工作,没那么多功夫去周旋未知信息。
有事直说,是对彼此时间最大的尊重。
2、以“在吗”开始的对话,大概率是烂事。
过往经验表明,问完“在吗”后半天不继续说事的,通常是烂事,急事自然而然会打电话接着继续说。
之前网上有个提问,“微信上被问'在吗',该如何回复”,底下有位网友写下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回答:
你好,请你拿着你的手机打开语音朗读下面的文字对天起誓并发送给我:
“我找你聊天不是让你投票,注册、下载软件,也不是我要结婚了,我生小孩了,也不是我有一个好的产品推荐给你,也不会让你帮忙砍价;
更不是我要问你借钱,让你贷款,只是单纯地想你了,想请你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
可见有不少网友,都经受过“在吗”背后套路的困扰。
确实,很多时候秒回“在”,反而像点下了一个负能量开关。
接下来对方要么是一句接一句语音发过来请求帮忙,要么是几个字几个字诉说着自己的情绪。
当一句正常的问候,变成人和人之间推拉对话的铺垫。
还有谁能直视“在吗”两个字,做到毫无心理防备?
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事说事,直截了当,就是最舒服的关系。
一段以“在吗”开始的对话,大概率需要对方付出时间或者精力来帮忙。
那么最诚恳的方式就是开门见山,既尊重自己的时间,也尊重他人的时间。
相信大家身边很多朋友日常发微信,开场白都是这样的——
洋洋明天有空吗,一起吃火锅!
刘姐刘姐,有事想请教你,不知方便吗?
明晚唱K,老同学,来不来?
看到别人这样的消息你并不会觉得不适,反而会觉得很大方。
这样的发问让人即便没时间或者不想帮忙,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委婉拒绝的理由,不至于尴尬、伤和气。
其实有事直说,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分寸感的体现。
后台读者小文之前在国企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表格和文档。
后来,部门有位新同事入职,经常问她“在吗”,每次小文回复,她都发来一个截图问“这个怎么弄呀”。
一开始小文觉得新同事刚入职,对业务不熟悉,多说几遍就好了。
后来发现同样的问题,有时她讲了两三遍,对方还是会一遍一遍来问,就像直接翻到练习册最后一页查看答案似的。
两三个月之后,小文对“在吗”两个字已经有应激反应,看到就心烦,而同事却越发得寸进尺。
那天是季度末,小文工作也很忙,同事还像往常一样问着非常基础的问题。
小文,在吗?
—怎么了?
这个PPT转word你会吗?
—你去这个网站里自己转一下~
你有空帮我弄下吧?
小文心里的愤怒一下就起来了,她严肃地拒绝了同事的请求,表明大家工作都很忙,要自己独立处理任务。
并建议同事以后不要晚上八九点突然问一句“在吗”,有事直说。
成年人相处之中,非常忌讳浪费时间,互相猜忌,更忌讳没有情商,随便越界。
希望我们身边的人都能有事直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人际内耗。
在与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多点明问题,少拐弯抹角,双方都会舒服很多。
如果你不善言谈,不懂如何礼貌又直接地讲出诉求,可以尝试在便签上列出计划。
在便签上梳理自己的想法、如何措辞、以及要达成什么目的。
当你把问题清晰地描述出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难题。
而且一次性发过去,也不会给对方造成多次微信消息提醒的干扰。
别问在吗,有事直说,希望人人都能把这8个字当成社交自觉准则。
点个【在看】吧,愿我们余生的交情,都能有爽快利落的回应。
作者 | 田字格,按时结果子,叶子不枯干。
图片 | 视觉中国
代传奇辣椒酱。摄影/彭凯剑
-风物君语-
每家都有一位“老干妈”
贵州人在家乡不吃“老干妈”。
尽管漂泊在外,思乡心切的时候,这一罐代表中国味道的“女神辣酱”足以安抚肠胃;但回到贵州老家,随意到菜市场买上一把干辣椒,与花椒、芝麻一同捣碎,过热油烹炸——就成了“老干妈”的原型:油辣椒,而香气、口感、风味尤胜。
正在晾晒的干辣椒。图/图虫·创意
从这个角度看来,对于贵州人来说,“老干妈”只是乡愁中的一味;而对外乡人而言,来到贵州,会有一万种吃辣的方式扑面而来。
辣椒,为贵州“代盐”
中国到底哪里最能吃辣?在这个问题上,各省人民恐怕谁也不服谁。但如果问哪里的人最先开始吃辣?不爱吃辣的广东人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论述道:辣椒广泛地进入中国饮食,当始于贵州省。
贵州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辣椒。图/视觉中国
当年这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辣妹子”,最先在东南沿海登陆,浙江人却只将她当成一个用来观赏的“花瓶”,不知其威力几何;而后,辣椒经长江航道入湘,湖南人竟也与这位他们日后饭桌上的“真命天女”擦肩而过。直至传到贵州的苗族土司地区,才产生了最初的食辣风气。
采摘辣椒的女人们。图/视觉中国
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思州府志》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是辣椒最早的食用记录。贵州古来就缺盐,先民们经历无数次尝试,终于邂逅了这位能为食物“代盐”的辣妹子,而后在漫长的时间里,食辣之风逐步点燃了四周的省份——到今天看来,贵州正好就处在西南食辣地图的中央,被辣界前几位的川、渝、滇、桂、湘所环绕。
贵州花溪辣椒种植基地走遍贵州,哪里都有的农家三包:阴辣椒、干炸洋芋片、花生米。摄影/@张腾岳
而贵州作为最早吃辣的地区,首先也是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适宜于辣椒生长,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辣椒品类。
贵州花溪辣椒种植基地。摄影/李光荣
在黔中,贵阳的花溪辣椒状若牛角,色泽深红,尾部还带有一个小弯钩,使人看见就头上冒汗。可其最显著的特点并非在辣度,而在绵长醇厚的回味,花溪辣椒肉质肥厚且富含氨基酸,因而香气十足,甚至被称为“辣椒中的调味剂”,令人尝之难忘。
花溪辣椒。摄影/李光荣
到黔西北,毕节的大方辣椒通体细长,外皮起皱而辣味纯正,尤以鸡场乡的“鸡爪辣”最为知名,据传一直是“辣酱皇后”老干妈的秘传原料,随之远销海外;而黔南的独山皱椒个头不大,同样外表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圆润,食之不觉辣味太甚,吃完额上早已冒出一层薄汗了。
图片依次为小米椒、子弹头(团子椒)、朝天椒、七星椒。摄影/彭凯剑
说到贵州辣椒的圣地,却非黔北的遵义莫属。在这里,成片的朝天椒直指苍穹,红透了半边天,其中本地人唤作“团子”的朝天椒,堪称辣椒界的“贵族”,不仅辣度惊人,且集色、香、味于一体。晒干后通体红艳诱人,形似子弹头而光滑流畅,捣碎后天然带有醇厚而炽烈的香气,入口则似一把火点燃了香料房,在舌尖持久地激荡。
虾子镇,大家在采摘和制作鲜辣椒。图/视觉中国
在遵义的虾子镇,天南海北的辣椒在此汇聚,济济一堂,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在这里,几乎每一位老饕都能邂逅自己心仪的那一款。坐拥此等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关于吃辣这件事,贵州人的创造力得到了无限的发挥,花样之多足以笑傲辣界江湖。
吃辣,是一门学问
贵州人的清晨,有时从一碗羊肉粉开始。
羊肉粉。摄影/学文映像 在冒着热气的早餐店里,桌上最显眼的地方至少摆着两种辣椒——一大碗油辣椒,一大碗煳辣椒,总是盛得满满当当的,颇为豪气,供食客自取。羊肉粉端上来先撒一把花椒粉,小口啜饮,热乎的羊汤从嗓子里灌下去,一扫睡眼惺忪的倦怠,就像运动员起跑前热身似的,然后,贵州人就得开始考虑放哪种辣椒了。
请你数一数,这辣椒面就有几种。摄影 /余培荣
煳辣椒讲究的是“本真滋味”,得用小火慢烘,最好是柴火,熏出来的辣椒带有些草木香气;而火候和时间的掌控至关重要,增之一分则太糊,少之一分则太生,须不偏不倚,点到为止。深谙此道的高手不需眼观,闻香可识,待鼻子捕捉到恰到好处的焦味,即转入擂钵碾碎。
煳辣椒。图/视觉中国
相传这种闻香知味的手段,来自最初的农家制法——把干辣椒直接丢进灶台的柴火堆里,只能凭气味把控什么时候该刨出来。这样捣碎而成的煳辣椒,带有真正的“人间烟火”之气。
而油辣椒则是最经典的辣椒制法,是高温对辣味的“极尽激发”。在煳辣椒制成的基础上,将其下入滚油之中,还可根据喜好添些花生、肉沫、香菇丁等等,丰俭由人,花样繁多。最初的“老干妈”以这个形态问世,大抵是过油之后有利于保存,受到了以前贵州人外出都会带上一罐油辣椒“行走江湖”的启发。
鸡辣子,不同于“辣子鸡”,“鸡”只是辣子前的修饰语。图/学文映像
当鲜美的羊肉粉遇上这两种绝世调味料,要么随煳辣椒变得焦香四溢,大肆冲击着鼻腔;要么放油辣椒而显醇厚浓郁,入口刺激了味蕾。年轻的食客才做选择,作为一名老饕则当然是:我全都要。
贵州版的辣子鸡。图/学文映像
而源自川渝一带的辣子鸡,在贵州也找到了新的“灵魂伴侣”——糍粑辣椒。多选用以香气著称的花溪辣椒,连同嫩姜、蒜瓣一同舂至糊状,过程如同把糯米捣成糍粑似的,故有此名。当鸡块在油锅中与糍粑辣椒一同翻炒,辣味连带着姜、蒜的香气缓缓入侵其中,均匀地渗透到鸡肉的每一个角落。故贵州的辣子鸡虽不比川渝那般火爆热辣,却胜在回味悠长。
糟辣椒。图/图虫·创意
至黔东南,凯里的酸汤鱼在糟辣椒之外,还添入了“毛辣果”以增强酸味。贵州的糟辣椒,以新鲜辣椒与姜、蒜一同剁碎,并加入糖、盐、酒置于坛中腌制,经时间发酵,本就辣中带有酸甜,兼之毛辣果的辅助,更在辣味里突出了酸。且与山西人钟情的醋不同——如果说醋味儿是轻灵的,使人浑身舒泰,飘然欲仙;那么这一碗红酸汤的滋味则让人厚重,好似扎根在大地,走山路的步伐也稳健起来了!
路边卖辣子的小摊。图/图虫·创意
贵州辣椒的吃法,自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还有当零嘴儿吃的“香辣脆”,就是辣椒拌上了花生、芝麻入锅炸脆,撒上糖和盐;黔北据说更有种海椒鮓(zhǎ)(也有唤作“鮓海椒”的),用粉状的鮓面拌上新鲜辣椒和红苕丝腌制,取出来先蒸后炸,滋味也是非同凡响。而在各家各户,又都有一本独门的“食辣经”,故说黔人食辣之法有千百种,也并未夸张。
蘸水,辣椒的灵魂
如果把贵州的食辣文化比作一篇锦绣文章,那它丰富的辣椒品类就是先声夺人的“凤头”,辣椒制法之妙则如中间“洋洋千言”,道之不尽,而蘸水才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堪称黔人食辣之魂。
炸豆腐丸子配蘸水。摄影/学文映像
贵州人吃涮菜、煮菜,蘸水主要由汤决定——先是一小把辣椒铺底作为“主调”,再伴以葱花、姜末、酱油、食盐等调味,最精髓的在于舀上一大勺锅里翻滚的汤汁,浇在碗里将底料化开。吃什么锅就得放什么汤,用“时髦”的话说,这叫“调性一致”。
往放了调料的碗里加一勺羊肉汤。摄影/学文映像 煮素菜多用清汤,除了日常吃涮锅下的玉米、土豆、青菜、白菜等,贵州人餐桌上还有一道几乎家家会做、顿顿都有的“素瓜豆”,用小瓜(即西葫芦,据说还得是用手掰成块的)、棒豆下锅,不放任何调料,只用白水煮。这些素菜本身清淡,滋味全在蘸水里,蘸水则多以煳辣椒面为底,入口又带着蔬菜的清爽,恍若夏天的一场阵雨。
酸汤鱼。摄影/学文映像
吃火锅则花样更多,贵阳的豆米火锅汤汁醇厚香浓,里面还藏着一粒粒脆哨,蘸水则宜用剁辣椒或糟辣椒,是“爽爽”的贵阳风味;若要吃凯里的酸汤鱼,则还需在蘸水上放几片薄荷叶子,再浇上鲜浓的酸汤,当清凉的薄荷遇上狂野的辣和彻骨的酸,口腔里仿佛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冰火大战”,全面冲击着味觉感官。
在贵州,热辣的锅要配薄荷。上图:罗青龙;下图:摄影/苹果
到遵义人的豆花面,干拌的尚且不论,有蘸水的就必须得用油辣椒为底子。鲜嫩的豆花和筋道的面条上下一白,浸在豆浆之中,淡香素雅;蘸水则包罗万象,除了各色香料还放入了脆哨、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等。吃的时候用筷子尖儿挑起豆花,经蘸水碟裹上一层辣椒油,颤巍巍地送入口中,这是独属于遵义人的“伟大发明”。
每家豆花店都有独特的蘸水配方。图/韩诗杨
六盘水的水城烙锅“烙天烙地”,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鲜蔬等等以至于包子、馒头,无所不“烙”。但到头来,还是回归一碗蘸碟!据说这种吃法最早是源自清朝官兵在外打仗的无奈之举,此后几经改良,用了五香辣椒面调味,如今更是用到烧青椒蘸水以及最具贵州特色的麻辣折耳根蘸水。
豆腐果配折耳根蘸水。图/图虫·创意
对于折耳根,贵州人更是有着如同初恋般的执念。拌上以煳辣椒为主的佐料,凉拌着就可端上桌;而将煳辣椒面洒在切碎的折耳根上,浇上一勺汤,就成了直击灵魂的折耳根蘸水。尤其在小吃里用的多,豆腐果、洋芋粑、丝娃娃、狼牙土豆、豆腐圆子……全部都离不开这味特立独行的食材,它与辣椒形影不离,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版的“贵州味道”。
烤洋芋蘸辣椒。图/图虫·创意
学者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提到,辣椒作为某种廉价的调味品,其实带有一定下层阶级的印记;而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正是因为它的实惠易得,帮助黔地之人度过了古时候缺盐的困窘,能够使千千万万人大碗下饭,也带来了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
独特的贵州味道。摄影/学文映像
从这个角度讲,辣椒虽小,却是真正地泽被万民,造福苍生了。
- END -
文丨叶吟啸图片编辑 | 袁千禧封图丨视觉中国
来源:地道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