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第二季度电话财报会议上,麦当劳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肯普钦斯基被问及公司打算将机器人应用到何等程度时,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称机器人代替人工的这些想法,虽然适合上新闻,但在绝大多数餐馆中并不实用。肯普钦斯基补充说:“经济上来说并不划算,不一定有足够的空间,而且要投资很多基础设施,还要考虑效用和空气调节系统等等。暂时还没有基础广泛的解决方案。”(凤凰网科技)
新网7月17日电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面临诸多挑战,餐饮业无疑首当其冲。
一组数据披露了餐饮业在疫情期间的惨淡。来自艾媒咨询《2020年“新冠疫期”中国餐饮业运行状况与变革创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餐饮行业收入同比下跌44.3%;中国餐饮商家规模也在不断减少,预计2020年降至941.4万家。
需要看到,疫情背后带来的不只有损失,更多的机遇也随之而来。
后疫情时代的得与失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各地餐饮业发展受挫,堂食客流显著下降。如今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门店堂食渐渐恢复。当问到疫情过后最想去做什么,很多人都选择要到外面吃一顿大餐。
然而,疫情过后的人们还是顾虑重重。这种顾虑加上疫情的肆虐,让不少企业难以招架。7月7日,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上半年公司预期收入比2019年同期下降约20%。西安饮食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38万元至-6413万元。与此同时,上半年,全聚德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5186.32万元至13886.32万元。
就在众多传统企业陷入困局时,6月22日,一家前所未见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在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附近开业了。该餐厅涵盖中餐、火锅、快餐三大业态,共有炒锅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粉面机器人等20余种餐饮机器人设备集中亮相“上岗”,所有核心技术均由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自主研发,选择丰富、秒级出餐。在这家餐厅,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井然有序地“搬砖”传菜、炒锅机器人自动识别菜单和炒菜、AGV送菜小车在头顶云轨上平稳穿行,一道道菜品从“天”而降……
可以发现,让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人来代替完成复杂的餐饮服务工作,既有助于解决餐饮企业的成本、人效、坪效等问题,又能解决消费者关注的餐饮时间、成本、安全卫生等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机器人餐饮能减少人与人接触,体现出高度的“边际递增”效应。
0到1 迅速布局智慧餐饮
后疫情时代,碧桂园以机器人为抓手布局餐饮行业,无疑踩准了时机。
实际上,碧桂园在2018年7月就已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并在2019年5月专门成立了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下称“千玺集团”)。显然,在地产行业已积累庞大规模和雄厚实力的碧桂园,是看到了智慧餐饮产业的机会,决心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伴随疫情后复工复产有序开展、居民消费进一步释放,预计2020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餐饮业毫无疑问将是形成国内强大市场、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行业。
面对巨大的蓝海市场,发力机器人餐饮产业,碧桂园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即符合“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价值定位,机器人烹饪稳定、高效、安全,能够快速标准化复制,并与自身地产、农业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能够真正服务于现代美好生活。
最为关键的是,结合当下的环境和形势,从安全、质量、效率、竞争力等角度拓展延伸,发展餐饮机器人,乃至建筑机器人等业务,成为碧桂园顺势而为开辟的新战场。
据悉,碧桂园成立千玺集团后,1年多的时间里就实现了从研发制造、系统搭建到整体运营从0到1的快速推进。截至2020年5月,千玺集团累计提交超500余项专利申请,自主研发自己人设备及软件系统80多种,其中有61款已投入使用,除了6家机器人餐厅,还在东莞麻涌镇建设60000平米中央厨房。
当前千玺集团业务已覆盖后端供应链生产(中央厨房)、机器人生产、餐饮门店运营及机器人单机设备运营等全产业链。
多元化助力下的完美产业链
《中国餐饮报告2019》预测,随着新消费群体崛起,餐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行业结构转向、供给侧数字化、商业模式升维、智能商业、餐饮零售、精细化运营。而在后疫情时代,机器人餐厅在多个环节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这种用餐方式符合目前的需求,也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同时,机器人餐厅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技术革新来推动餐饮行业的升级转型,向智慧化积极迈进。在这方面,机器人作为碧桂园着力发展的主业之一,从投入、研发、前期成果来看,公司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基于碧桂园自身多元化产业布局,将形成一个可供输入和输出的产业闭环。在供应链前端,千玺集团与碧桂园农业板块合作推进产地直采,自建中央厨房,实现食材全流程可监测、可溯源;在后端,不管是门店运营、单机投放还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均可在房产项目、酒店、教育、物业等在内的多元场景中很快落地,最终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未来,千玺集团将在供应餐饮机器人单机设备、线下开设FOODOM机器人餐厅和提供传统餐饮空间智慧化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三方面布局,助力“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理念的实现。尤其在推进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建发展倡议指引下,碧桂园将创造出更多智慧、实用、便捷的科技成果。
目新闻记者 石倩
近日,一家机器人餐厅现身武汉街头。以往江城餐厅的机器人大多用于传菜或迎宾,而这家餐厅的机器人可代替厨师,为食客炒菜。
据该餐厅负责人透露,炒菜机器人内置八大菜系2000多种菜谱,符合年轻人方便、省时的就餐需求。
专家表示,餐饮行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机器人餐厅是餐饮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做到提质降本增效,就是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机器人餐厅储存食材的储物柜
炒菜机器人餐厅引市民尝鲜
12月7日晚,在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西路的一家机器人餐厅,市民李先生扫码点单了一道鱼香肉丝,外加米饭一共支付了26.1元。他打开储物柜的柜门,取出一份盛有胡萝卜丝、笋丝、猪肉丝、青椒丝等食材的餐盒。
随后,店员将这些食材倒置在一台炒菜机器人上,按动了操作按钮,机器便运转起来。大约3分钟后,机器停止工作,并发出提示音。店员将机器人锅里的鱼香肉丝装盘,端到李先生的餐桌上,“第一次尝试吃机器人炒的菜,味道还不错,等餐时间也短。”李先生说,下次吃饭时间紧张时,可考虑到机器人餐厅就餐。
记者在该餐厅内看到,一楼操作台上共有3台炒菜机器人,二楼还有2台。炒菜机器人旁边有小葱、洋葱等配料。储物柜里有上百个餐盒,餐盒内装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香干回锅肉”等菜式的食材,价格从十几元至50多元不等。
餐厅负责人秦女士介绍,餐厅于10月6日起试营业,菜品原料是自有基地种植,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保证食材品质和口味稳定。餐厅没有厨师,所有菜式由炒菜机器人制作,炒一道菜大约用时3至5分钟,制汤大约7分钟。机器人内置八大菜系2000多种菜谱,每周餐厅都会根据食客的点单率调整上架的菜式,平均每周上新或调整五至八种菜式。
“餐厅可以到店就餐,也可以将菜品食材打包回家自行加工,每道菜可便宜3元。”秦女士说,开餐厅前曾考察良久,最后选择机器人项目。一方面是考虑疫情因素,机器人餐厅可以减少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年轻人喜欢方便省时的就餐方式,机器人餐厅可以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
此前,小蓝鲸、亢龙太子等江城多家餐厅,先后引进了迎宾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机器人作为服务人员的补充,使餐厅更有“卖点”,很受顾客欢迎。而北湖西路这家机器人餐厅,则是由机器人代替厨师炒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鲜。
代替厨师的炒菜机器人
数字化转型应提质降本增效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科治理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在数字经济时代,餐饮行业也在经历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任何一个行业,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升级,是符合商业和经济逻辑的。
王鹏指出,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能仅仅将机器人作为宣传噱头,而应该从提质降本增效的角度出发,实现客流和营收双双提升。如果无法覆盖经营成本,转型之路或将难以为继。他说,部分菜品的标准化程度高,是比较适合无人化、机器化操作的。但中餐菜系中的有些菜品,制作起来比较复杂,可能并不适合机械化操作。建议餐厅做智能化改造时,应该注意这方面的考量。
如果在提质降本增效上,机器人餐厅均能实现的话,仍需考虑一个问题。王鹏举例称,餐厅一旦出现纠纷或顾客的个性化诉求,炒菜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造过程中加以完善。
王鹏表示,机器人餐厅是餐饮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口味、服务是餐饮店的立身之本,机器人餐厅要向普通餐厅看齐,甚至要超越普通餐厅,方能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