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刘旷
5月1日,“爱奇艺下架漫威作品”的话题引起了不少网友热议,部分会员甚至怒喊道“要你会员何用”。
对此,爱奇艺做出了“版权到期,没有补偿”的解释。有趣的是,对手腾讯视频看到后,立马跳出来霸气喊话“漫威下架,在鹅家是不存在的”,双方隔空较量,颇有版权之战再掀高潮之意。
目前,爱奇艺虽已重新上线部分漫威电影,稳住了部分会员的心,但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已冲击到用户与平台间的粘性,对爱奇艺的会员收费、用户量等造成了影响。而这场喧嚣的引发,实际上也披露出爱奇艺、腾讯等在线视频平台“起于版权,落于版权”的生存法则。
从爱腾暗战漫威电影,看版权之重要
爱腾暗战漫威电影的起因,得归咎于“版权”对在线视频的价值属性。
近年来,爱奇艺、腾讯视频们通过重金购买优质IP版权和耗资购买版权后打造自制剧的形式,保证了视频内容质量的输出和内容更新迭代的速率。在优质内容的助力下,爱奇艺、腾讯们吸引了不少用户,加固了市场地位。
例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2018年内容投入成本分别为211亿元和280亿元。基于优质内容的驱动与吸引,双方去年的月活量都实现增长,截至去年12月爱奇艺、腾讯的月日均活跃用户数量都已分别高达1.18亿和1.12亿,稳居行业前列。
而随着在线视频以优质内容聚焦巨额流量后,在线视频们不仅围绕IP打造了会员付费、广告、电商、漫画、游戏、直播等产业生态链,还完成了导流,为平台实现多元化流量变现,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资料显示,在IP赋能会员付费上,《延禧攻略》为爱奇艺带来了1200万会员;《扶摇》和《如懿传》为腾讯带来的1700万付费会员。在IP赋能游戏上,爱奇艺耗资20亿元将《花千骨》由IP落地游戏后,为平台带来首月玩家破1000万,月流水近2亿收入的佳绩......
不难发现,优质内容是在线视频吸引用户流量,实现流量变现的主要“源泉”与“动力”。换而言之,只要在线视频拥有了优质IP版权,就在变现上拥有了话语权。这也就是拥有漫威电影版权的腾讯,为什么能“骄傲”暗怼爱奇艺的原因所在。
而对于“版权=话语权”的演绎,想必搜狐是最有发言权的一方。在“爱优腾”三足鼎立格局生成前,搜狐曾在2014年4月前,先后共引入了76部美剧版权,以“看美剧,上搜狐”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流量,位居美剧霸主之位。
但“生不逢时”的搜狐,一方面因“限外令”,美剧优势遭遇打击,另一方面,BAT对爱优腾的助攻,加剧了各平台间的斗争,无资力支持且尚未盈利的搜狐因无力交战,渐渐被挤到了第二梯队。资料显示,去年腾讯视频以1188部美剧的数量成为最大美剧平台、优酷则以优酷1039部紧跟随后,双方均高于搜狐的196部。
可以看到,“版权”是在线视频的独门武器,也是关乎在线视频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毕竟,平台“降维”或是“升维”与版权内容产生的效应,息息相关。爱优腾们不惜血本交战“版权”亦是同样的道理。
流量渐退,版权之战正转至“独家”高地
经过上半场“抢版权分流量”的争夺赛后,爱优腾们都已分别完成了“流量池”的打造,例如爱奇艺、腾讯在去年Q3财报中就都已突破8000万大关,去年杨伟东曾表示优酷会员数量应该会在7000万以上,想必各家的流量数据都已上涨了不少。
但随着在线视频规模的增速和互联网新入网人数增率双双下滑,以及各平台对流量的瓜分,爱优腾们所能获取的流量红利开始消退。据艾瑞咨询和联讯证券的相关数据显示,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3%下滑至2018年的31.2%。另据Questmobile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均增长率已从2017年1月的17.1%滑落至2017年12月的6.3%。
除了流量红利即将封顶的焦虑外,更可怕的是现阶段市场上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尚未实现盈利。因此,如何寻找新的出路且守住现有阵地,早日实现盈利,已成为各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各在线视频不再止步于“流量争夺”阶段,而是进入了“守流量与抢流量”的新阶段,而作为用户牵引力的版权之争自然也随之掀起新的波澜。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视频平台近年来都将目光投向“独家播放”。资料显示,2019年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的自制剧比例都纷纷超过了版权剧,分别达到56%、65%、65%的份额。而搜狐在2017年起就开始逐渐缩减购买高昂的内容版权,将重心转向自制内容上,2019年也依旧延续“小而美”的发展策略......
除了自制剧抢独播版权外,各在线平台也在购买独家IP上发力。如腾讯重金5亿买下NBA的独播权,优酷的独家动画《秦时明月》、爱奇艺的独家影视《延禧攻略》.......
爱优腾狐们趋同的动作,无疑释放出了一个新的信号:以自制剧独家播放版权抢占版权高地,是在线视频下半场以小成本实现流量增长的绝密武器之一。
其实,对于此象并不难解释,一方面,独家版权就意味着平台输出的内容价值更高,能提高用户粘性,留住老用户。另一方面,独家播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平台的用户,产生“强制性”迁移效应,有利于独播平台拉新。简而言之,以小成本打造的不可替代内容,为平台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大。
而对于这些方面践行,其中就不乏搜狐、爱奇艺等平台已尝到蜜果。如搜狐以自制剧《无心法师》积攒了优良口碑后,2017年8月14日首播的《无心法师2》仅开播23小时,播放量就轻松过亿,而此剧开播当月搜狐的用户APP月活量就高达8044万人,较同年6月的4070.4万人涨了近一倍,优质自制剧的企业经济效应之大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独家版权的高价值诱惑正促使各大在线视频平台向新的版权阵地迁移,特别是近期的爱奇艺下架漫威事件更是为各大视频平台敲响了“警钟”。可以说,在线视频的版权之争,再起硝烟。
版权吸金亦耗金,在线视频且行且谨慎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拥有优质IP版权能为在线视频们带来无限风光,但因各家疯抢版权提高了作者议价力,导致各在线视频购买版权的成本随之加大,无形中也阻碍了平台发展。
就拿最近的“爱奇艺下架漫威电影”事件来说,《复仇者联盟4》的火爆上映再度提高了漫威电影系列的价值,自然也提高了版权方议价能力。别的暂且不说,就版权续费上,爱奇艺恐怕免不了加大成本去维护漫威系列版权续约问题。
再如,仅拿下NBA中国内陆地区5年的独播权腾讯花费了5亿美金;拿下《幕后之王》的版权费消耗了优酷3.9亿元;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独播权花费了搜狐近1亿元......
更可怕的是,IP价值的凸显加大了版权人的议价力,版权价值被越抬越高,仅十年间,版权费就暴涨了7200倍。资料显示,《武林外传》2006年的单集版权费为1250元,但到2016年的《如懿传》,单集版权费为达到了900万元。当然,受通货膨胀影响,版权费上升是合情合理之事,不过这个膨胀率也确实太过于吓人。
反观爱奇艺、腾讯这两大头部平台,去年才挺进8000万级别的会员付费规模,但仅个别的版权费就高达亿级别,更别提在线视频们每年投入的视频版权总值了。很显然,版权吸金力与耗资力间的关系还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这成本高压导致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平台至今都深陷亏损泥潭,尚未实现盈利。
资料显示,爱奇艺2015年到2018年的亏损值分别为25.75亿、30.74亿元、37.369亿元、83亿元;搜狐视频2017年至2018年的亏损值分别为3.1亿美元和1.4亿美金;而优酷、腾讯、B站等去年也都延续了以往的亏损之态。
由此可见,版权创造的会员费、广告费等收入,还无法大幅度甚至全面覆盖版权的购买成本,此现状也将在线视频平台们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尽管现阶段各大平台为降本增效,都已陆续向“低成本,大产出”的内容自制阵营转移,但自制内容输出周期长、回报风险大,且自制门槛也在逐年走高,对各平台的基础建设、专业水平等要求越来越高,产出好效果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各平台想要以此盈利还言之过早。显然,各在线视频想要以优质的自制作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是需要平台用一定资金去孵化,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所以,各平台在争夺版权过程中还是需要权衡好版权成本与版权效益间的关系,早日实现盈利才可。
总体而言,在线视频成也版权,败也版权,未来版权依旧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回归理性的各平台开始在购买版权上降本,在会员付费、广告等方面增收,以早日实现盈利。但在线视频平台们在使用版权作为总驱动力时,也要且行需谨慎才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小小的菜篮子”竟是巨头们2019年扎堆狂欢的开场舞台!
开年以来,美团推出“美团买菜”、饿了么牵手叮咚买菜、盒马推出“盒马买菜”、苏宁小店推出“苏宁菜场”、谊品生鲜获得腾讯领投的20亿B轮融资等加码下注“菜篮子”的动作便层出不穷。
从常规认知来看,赛道拥挤度是行业价值高低的凸显,也是淘金者为瓜分红利而发起的一场“盛宴”。但对于赶上电商大发展黄金时期,却兴于电商红利封顶时期的生鲜电商业而言,既是一场“盛宴”,也是一场“剩宴”。
生鲜电商:壁垒下的“剩宴”与“盛宴”
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既有大存量,也有大增量,这给予了生鲜电商一个万亿级别的赛道。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万亿元,其中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03.2亿元,较2017年(1402.8亿元)增长49.93%。尽管如此,被称为“最后一片电商蓝海”的生鲜电商,却长期存有1%的低概率盈利之痛。
一方面,前期的生鲜电商正处于摸索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但互联网思维下的入局者却将先入优势作为主要衡量因素,不理性的布局导致行业前期发展不顺畅。
自褚橙成功进京,未来生活初尝蜜果起,被注入强心剂的生鲜电商业就备受创业者和资本的青睐。据悉,爱鲜蜂、社区001、多点dmall等自出生就获得融资,而多点dmall仅获得的天使融资就高达1亿美金,且2015年新成立的生鲜电商就高达260余家。
资本的扶持很大层面上促进了行业的进步,但部分生鲜电商平台为抢占市场,采取“烧钱”策略盲目扩张,最后因资金链断裂,集体陷入亏损、倒闭的困境中,其中不乏美味七七、壹桌网、社区001、后厨网、青年菜君、许鲜等众多生鲜平台。
于是,资本开始回归理性,谨慎投资。因此出现了众人在2015年时还在高声呐喊“生鲜电商风口已至”,转眼却在2016年喊出“集体陷入寒冬”的口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88%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处于亏损之态,仅有1%实现了盈利。
另一方面,生鲜业不同于其他电商业,对供应链要求非常高,前期投入成本大,高压下也形成了“折戟者常有,而突围者不常有”的行业格局。
易果生鲜创始人金光磊曾称:“从产地到零售商,生鲜产品最终损失50%以上是常有的事”。另据数据显示,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
由此看来,承担最关键角色的冷链物流供应链,在成本建设上占据了极高的地位。物品耗损高之痛,需高成本、长周期建设的冷链才能治愈,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极大。且不均匀的资金分配,严重挤压了商品采购、人工运营管理、配送时效等环节的建设与完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令资本的耐心值被消磨,无力支撑的电商平台将难以维持;二是内部管理矛盾会造成各环节断层,企业运营将难以同步有效进行。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为什么生鲜电商难做。
基于这些壁垒的存在,导致万亿级别的生鲜电商市场至今都尚未出现超级独角兽,成为被“剩下”的一片电商蓝海。而生鲜电商作为最后一个具备诞生超级独角兽的垂直赛道,自然也成为众玩家的“盛宴”之地。
先行者的践行与试错给予了后来者不少“前车之鉴”。无论是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巨头,还是中小玩家们,看到生鲜电商业发展时机后都纷纷入场。在展现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也刺激着参赛者升级,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头部平台便已经在建立新的护城河。
在商品供应链上,稳定而有品质的生鲜供应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生鲜战场的首要关键因素。
对于商品供应链的优化,每日优鲜建立护城河的逻辑是基于“去中心化”,多维“降本增效”的考虑。一方面,缩短商品供应链链条长度,缩减流通中的不必要成本。另一方面,平台直接接触供应商,直采比例逐年增高,以保持商品的高品质,降低由中间供应商带来的风险。
每日优鲜采用大规模直采、标准化加工的形式,既保障了商品品质保持稳定,又控制了采购成本,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目前,每日优鲜90%的水果已实现产地直采,未来甚至50%的蔬菜也可做到产地直采。
在物流供应链上,每日优鲜又以前置仓模式去探索市场需求,相比传统仓储模式,前置仓时效性更高、冷链物流成本更低。
目前,每日优鲜已在全国拥有1500多个前置仓,覆盖近20个主要城市,并通过大数据赋能前置仓的选址、选品、供需补货、配送路径优化、动态营销等,对这些分布式仓储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管理。
通过大数据、算法等形式塑造的前置仓模式,显然从选址到配送整个交易流程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一整套优化机制,不仅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每日优鲜的高效服务流程,也提高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加固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资金和规模上,头部平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盒马鲜生、京东7Fresh、苏鲜生等背后的资金实力颇为强大,每日优鲜更是获得了高达8轮的融资,其中腾讯投资了4轮,还有高盛、老虎基金等国际老牌资本大鳄为其背书。
强大的资本支撑既保障了平台的稳健发展,又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安全指数,生鲜电商也得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据Trust Data的报告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月活量已达到680.8万,稳居榜首。且据每日优鲜CFO王珺透露,公司月GMV已接近10亿,并在北京连续10个月实现了正现金流。足以见得,生鲜电商的头部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并进一步得到了用户的信任,护城河也越来越深。
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生鲜电商独角兽正孕育而生
纵观市场布局,不难发现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领跑者已从价格到供应链各个环节,撬动了行业壁垒,建起新的护城河。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来,各生鲜电商显然已不再止步于供应链建设、产品多元化等层面的比拼,而是将新战场转移至更高层面上。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玩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前置仓上,并纷纷加码布局,生鲜电商也因此在今年进入“前置仓之年”。很显然,被视作生鲜电商行业标配的前置仓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方面,前置仓能缩短生鲜电商与用户间的距离,抢夺“就近”优势,以速度服务制胜。在产品趋于高度同质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体验正成为消费者选择生鲜电商平台的重要考核因素。而抢先布局前置仓,平台能从就近仓库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高频交易。
目前,众平台采用前置仓模式后,都已先后看到前置仓带来的利好。在配送速度上,每日优鲜已实现从下单到配送完成,1小时达妥投率超98%;屈臣氏将200多家门店变身“前置仓”后,也已实现3公里内送货;在业务量上,苏宁小店在上海南奉公路前置仓的单日销售金额已超过3万元;菜鸟实行前置仓模式后,仅试行两个月,订单增长倍数就已超过10倍。
另一方面,以小仓做大仓的前置仓模式,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坪效。前置仓模式的采用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租金、运营、交付成本上,还是经营效率上,都实现了边际效益最大化。这种“以小博大”,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例如,每日优鲜已用150平方米的前置仓储,达到了面积胜其5倍的实体店铺所承载的经营能力。据每日优鲜CFO王珺在近期的采访中透露,该公司在北京的前置仓年坪效已接近10万/平米,为传统业态的5倍左右,而每日优鲜还有计划将现有的150平米版本前置仓升级,进一步扩充品类,增加经营能力。
显然,具有降本增效特性的前置仓是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决胜关键点。换而言之,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王珺表示,5年后,线上生鲜领域有望达到1万亿规模,其中前置仓业态可能占到6000亿的体量,这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winner takes all或者winner takes most的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以超过680万月活量,位居生鲜电商赛道之首的每日优鲜,早在2015年便试水前置仓,现已在配送时效、仓储成本、前置仓数量等各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先入局优势下,每日优鲜极有可能抢先赢得前置仓的重要卡位,成为最后的winner,这也意味着生鲜电商的超级独角兽将孕育而生。
<>< class="pgc-img">>小小的菜篮子”竟是巨头们2019年扎堆狂欢的开场舞台!
开年以来,美团推出“美团买菜”、饿了么牵手叮咚买菜、盒马推出“盒马买菜”、苏宁小店推出“苏宁菜场”、谊品生鲜获得腾讯领投的20亿B轮融资等加码下注“菜篮子”的动作便层出不穷。
从常规认知来看,赛道拥挤度是行业价值高低的凸显,也是淘金者为瓜分红利而发起的一场“盛宴”。但对于赶上电商大发展黄金时期,却兴于电商红利封顶时期的生鲜电商业而言,既是一场“盛宴”,也是一场“剩宴”。
生鲜电商:壁垒下的“剩宴”与“盛宴”
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既有大存量,也有大增量,这给予了生鲜电商一个万亿级别的赛道。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万亿元,其中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03.2亿元,较2017年(1402.8亿元)增长49.93%。尽管如此,被称为“最后一片电商蓝海”的生鲜电商,却长期存有1%的低概率盈利之痛。
一方面,前期的生鲜电商正处于摸索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但互联网思维下的入局者却将先入优势作为主要衡量因素,不理性的布局导致行业前期发展不顺畅。
自褚橙成功进京,未来生活初尝蜜果起,被注入强心剂的生鲜电商业就备受创业者和资本的青睐。据悉,爱鲜蜂、社区001、多点dmall等自出生就获得融资,而多点dmall仅获得的天使融资就高达1亿美金,且2015年新成立的生鲜电商就高达260余家。
< class="pgc-img">>资本的扶持很大层面上促进了行业的进步,但部分生鲜电商平台为抢占市场,采取“烧钱”策略盲目扩张,最后因资金链断裂,集体陷入亏损、倒闭的困境中,其中不乏美味七七、壹桌网、社区001、后厨网、青年菜君、许鲜等众多生鲜平台。
于是,资本开始回归理性,谨慎投资。因此出现了众人在2015年时还在高声呐喊“生鲜电商风口已至”,转眼却在2016年喊出“集体陷入寒冬”的口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88%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处于亏损之态,仅有1%实现了盈利。
另一方面,生鲜业不同于其他电商业,对供应链要求非常高,前期投入成本大,高压下也形成了“折戟者常有,而突围者不常有”的行业格局。
易果生鲜创始人金光磊曾称:“从产地到零售商,生鲜产品最终损失50%以上是常有的事”。另据数据显示,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
由此看来,承担最关键角色的冷链物流供应链,在成本建设上占据了极高的地位。物品耗损高之痛,需高成本、长周期建设的冷链才能治愈,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极大。且不均匀的资金分配,严重挤压了商品采购、人工运营管理、配送时效等环节的建设与完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令资本的耐心值被消磨,无力支撑的电商平台将难以维持;二是内部管理矛盾会造成各环节断层,企业运营将难以同步有效进行。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为什么生鲜电商难做。
基于这些壁垒的存在,导致万亿级别的生鲜电商市场至今都尚未出现超级独角兽,成为被“剩下”的一片电商蓝海。而生鲜电商作为最后一个具备诞生超级独角兽的垂直赛道,自然也成为众玩家的“盛宴”之地。
< class="pgc-img">>沙中淘金,每日优鲜们正建立新的护城河
先行者的践行与试错给予了后来者不少“前车之鉴”。无论是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巨头,还是中小玩家们,看到生鲜电商业发展时机后都纷纷入场。在展现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也刺激着参赛者升级,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头部平台便已经在建立新的护城河。
在商品供应链上,稳定而有品质的生鲜供应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生鲜战场的首要关键因素。
对于商品供应链的优化,每日优鲜建立护城河的逻辑是基于“去中心化”,多维“降本增效”的考虑。一方面,缩短商品供应链链条长度,缩减流通中的不必要成本。另一方面,平台直接接触供应商,直采比例逐年增高,以保持商品的高品质,降低由中间供应商带来的风险。
每日优鲜采用大规模直采、标准化加工的形式,既保障了商品品质保持稳定,又控制了采购成本,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目前,每日优鲜90%的水果已实现产地直采,未来甚至50%的蔬菜也可做到产地直采。
< class="pgc-img">>在物流供应链上,每日优鲜又以前置仓模式去探索市场需求,相比传统仓储模式,前置仓时效性更高、冷链物流成本更低。
目前,每日优鲜已在全国拥有1500多个前置仓,覆盖近20个主要城市,并通过大数据赋能前置仓的选址、选品、供需补货、配送路径优化、动态营销等,对这些分布式仓储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管理。
通过大数据、算法等形式塑造的前置仓模式,显然从选址到配送整个交易流程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一整套优化机制,不仅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每日优鲜的高效服务流程,也提高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加固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资金和规模上,头部平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盒马鲜生、京东7Fresh、苏鲜生等背后的资金实力颇为强大,每日优鲜更是获得了高达8轮的融资,其中腾讯投资了4轮,还有高盛、老虎基金等国际老牌资本大鳄为其背书。
强大的资本支撑既保障了平台的稳健发展,又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安全指数,生鲜电商也得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据Trust Data的报告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月活量已达到680.8万,稳居榜首。且据每日优鲜CFO王珺透露,公司月GMV已接近10亿,并在北京连续10个月实现了正现金流。足以见得,生鲜电商的头部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并进一步得到了用户的信任,护城河也越来越深。
< class="pgc-img">>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生鲜电商独角兽正孕育而生
纵观市场布局,不难发现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领跑者已从价格到供应链各个环节,撬动了行业壁垒,建起新的护城河。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来,各生鲜电商显然已不再止步于供应链建设、产品多元化等层面的比拼,而是将新战场转移至更高层面上。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玩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前置仓上,并纷纷加码布局,生鲜电商也因此在今年进入“前置仓之年”。很显然,被视作生鲜电商行业标配的前置仓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方面,前置仓能缩短生鲜电商与用户间的距离,抢夺“就近”优势,以速度服务制胜。在产品趋于高度同质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体验正成为消费者选择生鲜电商平台的重要考核因素。而抢先布局前置仓,平台能从就近仓库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高频交易。
目前,众平台采用前置仓模式后,都已先后看到前置仓带来的利好。在配送速度上,每日优鲜已实现从下单到配送完成,1小时达妥投率超98%;屈臣氏将200多家门店变身“前置仓”后,也已实现3公里内送货;在业务量上,苏宁小店在上海南奉公路前置仓的单日销售金额已超过3万元;菜鸟实行前置仓模式后,仅试行两个月,订单增长倍数就已超过10倍。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以小仓做大仓的前置仓模式,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坪效。前置仓模式的采用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租金、运营、交付成本上,还是经营效率上,都实现了边际效益最大化。这种“以小博大”,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例如,每日优鲜已用150平方米的前置仓储,达到了面积胜其5倍的实体店铺所承载的经营能力。据每日优鲜CFO王珺在近期的采访中透露,该公司在北京的前置仓年坪效已接近10万/平米,为传统业态的5倍左右,而每日优鲜还有计划将现有的150平米版本前置仓升级,进一步扩充品类,增加经营能力。
显然,具有降本增效特性的前置仓是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决胜关键点。换而言之,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王珺表示,5年后,线上生鲜领域有望达到1万亿规模,其中前置仓业态可能占到6000亿的体量,这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winner takes all或者winner takes most的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以超过680万月活量,位居生鲜电商赛道之首的每日优鲜,早在2015年便试水前置仓,现已在配送时效、仓储成本、前置仓数量等各方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得前置仓者得天下”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先入局优势下,每日优鲜极有可能抢先赢得前置仓的重要卡位,成为最后的winner,这也意味着生鲜电商的超级独角兽将孕育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