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离职后,不想再做打工人的北京90后女生李筱月,想要通过加盟茶饮店,自己当老板。2020年8月,李筱月开起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奶茶店。但仅仅三个月过后,李筱月就不得不将店铺转手,仅转让费便亏进去了2万元。
成本低且易上手的茶饮店,正吸引越来越多如李筱月一般的年轻人加盟,但年轻人通过开奶茶店致富的梦想,往往被现实撞得粉碎。
中研普华在《2021-2025年中国奶茶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奶茶店的存活率只有20%左右,且大部分新开奶茶店处于亏损状态,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
如今奶茶店越开越密集,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缺少创业经验的年轻人,在掏空自己——其实更多是父母——的钱包支付加盟费后,还要面临高昂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材料采购等,引流推广、平台促销更是样样都需要花钱,最后一算不仅没赚到钱,还可能因此背上负债,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李筱月也曾想过好好经营一家奶茶店,但首次开店遇挫后,李筱月放弃了“开店守店”的传统经营思路,开始有了“不断开店转店赚转让费”的新想法。在不断找人高位接盘的经营模式指导下,在随后的两次新茶饮品牌加盟及退出过程中,李筱月净赚160万元。
不过,李筱月也很清楚,自己当下的经营模式,并不是一种可以持续的赚钱方式。在新茶饮市场越发饱和的当下,想要找到下一只“下金蛋的鸡”,正变得越来越难。
李筱月不仅需要不断去找到新的可加盟品牌,还要对品牌发展趋势,以及进入和退出的时机等等,判断到位。“在我加盟茶饮店这几年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没能全身而退的加盟者,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尽管一着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但李筱月暂时还不想退出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最近,她刚刚参加完一个新茶饮品牌的加盟商面试。
以下是李筱月的自述。
A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新茶饮行业如此内卷,加盟又“十店九亏”,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涌进来?别人我不清楚,但我做的并不是“开店守店”的传统加盟生意,而是持续开店、转店,从中赚取转让费。
然而回想创业初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不想继续上班内卷的我,只想做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小生意。成本低且易上手的奶茶店成了我的首选,但因为没有相关经验,我一开始就想加盟一个知名奶茶品牌。
靠上班攒下的积蓄,我很快通过了品牌的资质审核,但最终卡在了选址上。新茶饮品牌对店铺的选址要求普遍较高,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饮店的生死,但对于我这样没有什么资源的创业者而言,客流量好的商场基本不敢考虑,因为掏不起10万元的进场“公关费”。
于是,我先后提交了七八个选址位置,却迟迟没能通过审核。就在选址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了另一个品牌。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并没有开放加盟,而所谓的品牌名也只是一个品类名,任何人都可以开一家同名的店。
当时这家店的老板也在转让,我看了营业数据,觉得还有盈利空间,就花了12万元盘下了这家店。2020年8月,我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奶茶店。
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我就发现,开茶饮店真的是一个累活。因为这家店基本等同于自营品牌,我需要自己买原材料,自己上外卖,连上新都是在原配方基础上自己研究出来的。为了节省成本,我也经常充当店员,每周末都在店里摇茶,从早上9点站到晚上10点。
刚接手的时候,因为是夏天,还能赚到钱,但到了11月份,天气转冷之后,营业额就开始下滑。这段经历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茶饮赛道马太效应很强,只有加盟大品牌才能为门店赋能,这也更坚定了我加盟知名品牌的想法。
于是,在我终于通过了心仪品牌的选址审核后,我立刻将这家店转了出去,转让费仅收回了10万元,3个月亏了2万元。
当我费尽力气把第一家店转出去时,我已经感受到了新茶饮市场竞争的残酷。我隐约觉得加盟一家店持续经营这条路似乎走不通,于是有了“不断开店转店赚转让费”的想法,而接下来的经历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B
2020年11月,我加盟到了心仪的品牌,店铺位置选在了一家超市的出入口附近,包括加盟费、房租和人工成本等,前期我一共投入了60万元。
作为加盟商,我的盈利情况除了与我个人的运营水平相关,也与品牌的产品设计、扩张节奏,以及加盟政策等息息相关。
我所加盟的这个品牌的产品菜单更偏向冰品和果汁类产品,所以夏天和冬天的营业额差距很大。夏天的时候,门店一个月营业额能做到四五十万元,但到了冬天,保本都成问题。
品牌也会统一在线上平台搞直播售券的大额补贴活动,这样的促销的确能带来客流量。杯数的增加带来物料的消耗,对于品牌而言当然是“只赚不赔”,但对于加盟商而言很有可能是“赔本赚吆喝”。
考虑到产品客单价本就不高,虽然品牌会给加盟商一定的补贴,但产品利润还是会降低一些。另外,我还要考虑人工成本,所以跟总部打了申请,仅工作日可到店核销,客流量较高的周末不参与促销活动。
更糟糕的是,一年时间内,周边同一品牌的加盟店从只有我一家店,增加到了4家,并且其他3家店和我的店距离只有大概一公里。
线下还好,因为我主要依靠的是超市的客流,但如今外卖能点到七八公里以外的商家,所以线上打架很严重。只有我一家店的时候,我每月线上订单大概4000到5000单,但另外3家店开起来之后,我的线上订单数量直接少了一半。
周边密集开店摊薄了门店利润之余,我的房租成本还在持续增加。对于几乎所有餐饮从业者而言,房租都是成本支出的大头。如果租的是商场店,情况相对会好一些,因为商场不会漫天要价,也不会漫天涨价。但如果是从个人房东那里租,租金基本每年都会递增,最少5%。
即便是疫情期间,我所租的商铺第二年房租依然涨了5%,而我隔壁的商铺也是同一家老板的,首次租金却和我前一年的租金持平,每月2万元。
房租还在持续上涨,但我的单店盈利水平已经到了顶点,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继续门店运营的同时,开始找下家接手,并寻找下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店铺转让的消息一出,就有很多人联系我。2022年3月,我以50万元的价格把这家店转了出去,在此之前,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已经收回了本金,一共净赚60多万元。
赚到钱后,我的胆子也变得大了起来,在看好下一个品牌后,直接加盟了两家店,前期投入一共140万元。
2022年10月,我新加盟的两个品牌店同时开业,但这次我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其中一家开在了一家商场负一层的高端生鲜超市旁,但很快超市就撤出了,商场也没能引进其他超市,导致客流量不足,影响了运营情况;好在另一家店的运营情况不错,8个月就回了本。
回本之后我立刻找人接盘,最终两家店一起打包120万元转了出去,净赚了100万元。
C
近期,我刚刚参加完一个新茶饮品牌的加盟商面试,我此前预估的前期投入不超过100万元,但聊完才发现要150万元起步了。
新茶饮赛道都已经卷到加盟商面试了。我最近面试的品牌就要经过初审、一面、二面,审核加盟资质包括验资和考核管理经验、行业经验等等。这也让我梦回毕业前找工作的阶段,我甚至提前在社交平台上做攻略,并找面试过的人询问经验。
我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想要加盟的这个品牌最近势头很猛,加盟门槛很高。去年12月我就已经在线上申请了,审核通过后,面试时间排到了1月下旬,我通过一个朋友侧面打听了下,目前京津冀的加盟商都在北京面试,已经排了一万多人了。
如今各大新茶饮品牌争着上市,对我们这些加盟商而言,其实弊大于利。上市意味着更大的规模扩张,这就意味着之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年内附近开出3家店”的经历,会不断重演,加盟商的利润也会随之被摊薄。
对于杀红了眼的品牌方而言,不断扩张又是必然的。在我刚刚经历的这次加盟商面试中,面试官问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对品牌方频繁布店怎么看?”我内心怎么想的不重要,想要通过资质审核,就要给出对方想要的答案:“这样品牌势能才会越来越大,我们加盟商才能活得更好”。
不是说品牌扩张就一定会伤害到加盟商的利益,而是有个“度”的问题,或者说一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但作为加盟商,要看自己是否有陪跑的能力。
比如单一城市的加盟店,如果品牌势能不足,在0-50家进去的时候需要一段时间“养店”,但在50-100家的时候,可能进去就直接能赚到钱,但在超过100家的时候,利润可能就会因为开店密集被稀释。不过如果资金能支撑住继续陪跑,等到品牌干掉对手,赢家通吃的时候,还会赚上一波。
但很多中小加盟商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新茶饮赛道,新品牌层出不穷、产品同质化、品牌护城河低,谁又敢保证自己一定能跟对“大哥”,等到一统江湖的那一天。
我也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才选择了“快进快出”的开店方式。但我也明白行业竞争加剧下,品牌越来越集中,我这种赚钱模式持续不了多久。
我需要不断去找新的品牌,除了自身的选址和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品牌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进入和退出的时机把握。在我加盟的这几年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没能“全身而退”的加盟者,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随着我对市场和品牌越来越了解,我发现能满足我条件的品牌越来越少。而我能选出来的,其他人也看得到,这就是我最近看好的品牌要排上半个月才能面试的原因之一。但好的品牌,加盟费也同样水涨船高,启动费用都要150万元的话,能接盘的人会少很多。
与此同时,品牌对加盟商的“收割”也越来越重。大部分新茶饮品牌的加盟费都在35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品牌使用费、设计费、培训费、首次物料费、设备费、运营费等。以前的运营费是每年1万元左右,现在基本全都变成了提点的方式,每个月要提走单店营业额的1%-2%,以单店每月营业额平均30万-40万元来计算,每年的运营费就增加到了4万-5万元。
除此之外,装修费用也越来越贵。我之前加盟的品牌,装修费基本上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最新洽谈的品牌每平方米装修费用在5000元-7000元之间。面试的时候,招商人员还问我“对设备的装修和迭代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就是花钱呗,而且还不是一笔小数目,动辄20万元起步。装修迭代也基本上是所有品牌加盟商都要面临的问题,我加盟的第一个品牌到期后,也有专人来审核店内装修和设备情况,只是当时因为状况不错就没让换,但此后是每年一考核,如果赶上总部统一换风格,就必须换了。
另外,以前的加盟合同大都以三年为有效期进行签订,但现在的合同期越来越短,有的品牌一年就要重新签订一次。如果加盟商没有通过品牌的考核,品牌就不会续签,你前期的投入也就打了水漂。
换句话说,如今品牌给到加盟商的保障越来越少,收割花样却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难找到“接盘侠”了。
(文中李筱月为化名)
<>< class="pgc-img">>章最后有投票,欢迎大家投票,我们会更新大家最想看的干货内容!
01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刚刚过去,许多大学生走出校园,就业或者创业;
最近发现讲课之后,很多年轻人都来问陈校关于创业开店的问题;
大部分问题都围绕赚钱,类似如下:
1、想创业,开个小店,需要投资多少,不知道能不能赚钱?
2、有一个奶茶店一天营业额1500元,要卖多少杯奶茶啊?
3、我的店一天营业额多少才正常呢?
4、我想要加盟和兑店,管我要16万,说月营业额3万,是真的么?
5、一天营业额才180元,明明回头客也不少,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陈老想说,大家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保本点,是经营的核心概念。
< class="pgc-img">>02
初听这个词,相信很多人会跟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反应一样;
即熟悉又陌生;
看字面意思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知道和它的用法;
在讲概念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我之前的案例:
有次过节家里团聚,晚辈里有一对年轻夫妻;
聊天中夫妻俩跟我说开一家奶茶店;
因为初创业,选择了加盟品牌连锁店;
考虑到节约人工成本,员工只有小夫妻两个人;
除去租房和装修,所剩不多;
开业2个月,人气一直不错,月底结算竟然没挣钱;
俩人很着急,问我怎么回事;
我先给他俩算了一笔账:
开店成本:
房租:6万元/年,月租5000元
装修:3万元,月均2500元
人工费:3000元/人/月,2个人
电费:600元/月
兑店费:6万元,月均5000元
加盟费:3万元,月均2500元
总计:21600元/月,720元/日
也就是说,奶茶店需要每天收入720元,才能保本;
接着我们又根据店里的情况,核算了一下:
日收入:
一杯饮品的均价在13元
一杯的成本大概在3元
一杯的利润13-3=10元
粗略算一下,如果想要保本,一天需要720/(13-3)=72杯
也就是一个月需要卖到2160杯。
这里用到了一个概念:保本点就是收入=支出
03
经过计算,夫妻俩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白忙活两个月,却不见钱的原因了;
他们统计过,一个月能卖到2000杯;
因为生意一直不错,觉得挣钱是一定的;
可是没想到,忙活了两个月只是把每个月的本金挣出来;
真的想要赚钱,起码还需要卖更多的杯数或者提高价格,当然这些就是后话了。
04
在讲清了这个概念之后,对于很多问题,就可以解答了;
比如前面的第二个问题,有一个奶茶店一天营业额1500元,要卖多少杯奶茶啊?
粗略计算1500/13=115杯,每一杯的利润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核算;
其实深层次想一下,只知道营业额和杯数,还是不知道是否赚钱;
还是要先算好保本点,卖多少杯保本,再多卖的就是赚的了。
05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陈老会持续为大家分享市场营销、运营类干货
欢迎大家关注我!
>022年3月,熊市似乎已经成为了A股市场的共识,“政策底”,“市场底”等熊市特征词汇已经频繁出现在了卖方的策略报告中,某私募大佬高调宣布基金产品大范围清仓躲过了3月的股市的暴跌,同业对此举评价褒贬不一,价值投资到底是不是时间的朋友?需不要择时?谈谈个人拙见,抛砖引玉。
1、价值投资的基本逻辑之我见
记得研究生刚毕业那会,一群朋友相约合伙开一家奶茶店,说本金投入之后3年-5年可以回本(旺铺甚至可以做到1年),回本之后就可以躺着收钱了。那会儿本人理工科专业刚毕业,不懂“人”、“货”、“场”,也没有“平效”和“人效”的概念。所以当时思考的问题也极其简单,即:我要投多少钱(占多少股权),多久可以收回本金,本金亏损的风险有多大。
我相信,凡做生意的,先不去考虑经商细节,首先想到的框架问题一定会有以上三个。然而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股票市场时,却时常忽略这些基本道理。
为了更好的阐述个人的观点,这里要先引入一个思考:如果不能交易,你买的股票还有价值吗?
以下举例两个股票没有价值的例子:
< class="pgc-img">>以上假设了两个极端的情况,我们遇到的概率极小。但由于金融全球化且经济自有周期,我们在投资生涯之中遇到的熊市背景可能会无限接近于上述两个极端假设。而巧的是,在魔幻的2022年,战争和交易所临时关闭的情况已经在境外出现。
所以股票价值的体现到底在哪?那种无惧交易市场风格变化,无惧股价涨跌,无惧交易所关门的价值底究竟是什么?
一是分红带来的现金流。我们买入的每一股都代表着一份分红的权利,就和开奶茶店一样,我们投入本金拿到股权,企业赚钱给我们股权对应比例的分红,随着企业的经营,一年又一年,我们靠分红收回自己投入的资金。
二是公司净资产变现带来的现金流。我们转让奶茶店的时候,可以按股权比例领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转让资金,转让的时候企业如果升值了,我们卖股权的钱将会多余当年的投入,如果贬值了,则反之。
开奶茶店是一门简单的生意,这门生意没有过多的资本包装,没有长坡厚雪的故事,没有政策驱动的刺激,也没有花哨的资本运作,所以我们面对奶茶店投资需要思考的问题,清晰且容易,但这也恰恰是投资的本质:围绕分红、股权与本金风险去思考问题。
个人认为,这是价值投资的基本逻辑,随着市场的演变,开枝散叶成为了各种流派。
2、关于买成长的理解
在二级市场投资中,有些企业的赛道够长,行业天花板够高,商业模式可以推广复制,平台型公司还可以跨界赋能,并且这些公司高速成长的财报也强化了上述逻辑,很容易让投资人兴奋。
此外,这类企业又没有奶茶店那么容易被一眼看到终局,成长与演化的时间足够长。于是就有投资人站出来大胆的提出假设:我相信十年以后这公司的净利润会是现在的几十倍,按届时的分红能力计算,我的投资款靠一年的分红就拿回来了。即前十年公司可以不分红,专心长大,第十一年的时候,我靠分红拿回本金,第十二年,我靠分红让我的投资翻倍,第十三年,第十四年……
基于上述美好假设,这类投资人愿意以较高的价格买入公司的股权,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十年后企业的分红能力。这类基于对企业未来分红能力乐观预测做出溢价投资的投资人,就是成长股的投资者。
然而十年时间太长,这期间企业会经历实体经济的上升周期也会经历下降周期,而对应的股票也会经历牛市与熊市,所以期间成长股的投资人会因为股价上涨达到自己对企业未来市值的预期而提前离场,并不一定会等待企业十年后兑现分红来获取投资收益,他们大多数最终享受到的是企业成长历史中一段时间的红利。
3、关于买价值的理解
目前A股市场内价值股似乎是用于描述那些个增长缓慢但稳定,市场地位确定,分红稳定但想象力有限的公司,这些企业已经不需要激进的扩张,成长中产生的负债也已经慢慢还清,每年经营的利润也可以做到真正拿出来分红,企业已经走到了当年成长投资者们心中幻想的那个终局,然而买成长的投资者们却已早早离场。
因为当企业真的开始分红的时候,成长投资者们似乎已经看不上每年10%的股息率,觉得靠分红赚钱太慢。而此时还愿意买入这类股票的被称为买价值股的投资者。价值股的投资者采用分红再投资的策略,尽可能多的拿到这类高分红企业的股权,从而拿到更多的分红。
4、价投是不是时间的朋友?
结合前文2,3小结,我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属答案。
5、关于择时
投资者择时的原因千千万万,但如果从赚钱的角度分析,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通过择时赚到更多的钱。
个人认为价投是可以择时的,因为从分红再投资的角度出发,我们终其一生的投资目的就是找出并锁定一家或几家伟大的公司,并且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拿到它的股权。
然而个人的子弹终归是有限的,有时候择时仅仅是为了在相同预算的情况下,拿到更多的股权而已,所以个人认为价投是可以择时的,但是择时的目的要明确,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
当然,实战之中,择时的难度很大,所以有些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就慢慢的演变为在相对底部,尽量不做择时。
文末,总结一下。个人认为现在的市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只要我们是围绕着分红、股权与本金风险去思考策略就是价值投资。
(文/丰熙投资 黄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