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范学院支教队队员涂建枝在娘蒲乡中心小学上课(9月3日摄)。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海拔近4000米,是布江达县海拔最高的学校。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学校同年建校,目前在校397名学生,大多来自高山牧区,离家最远的约50公里。
刚建校时,学校硬件条件差,秋冬时节教室里要烧炉取暖,老师们要打水备餐,本地教师流失率一度高达20%。2016年,广东省中山市援藏工作组整合资源,中山市学校与工布江达县所有中小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教学物资设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师资培训等领域展开合作。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6年启动“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17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累计派出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组团方式对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至今帮带本地教师2500余名、团队150多个。
对口教育援藏工作有力补充了专业师资力量,改善了学校硬软件设施设备。2017年起,娘蒲乡中心小学陆续有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如今,教室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取暖设施,校园有室内外的篮球场和两个足球场。今年3月,学校被林芝市教育局评为“粤林体育苗圃计划足球基地学校”。
在这座海拔4000米的小学,教育援藏正在开花结果。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在娘蒲乡中心小学,岭南师范学院支教队队员涂建枝在晚自习前和孩子们一起温习功课(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洲鹏 摄
华社拉萨9月5日电(记者刘洲鹏、晋美多吉、丁增尼达)“大家看,淀粉遇碘变蓝……”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的科学课上,岭南师范学院第15批援藏支教队成员涂建枝正用触摸屏教学一体机播放视频。
涂建枝与孩子们一路同行(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援藏支教队是对口教育援藏的重要力量。娘蒲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健元说,“1994年,对口支援在西藏实施,学校同年建校。”
海拔接近4000米的娘蒲乡中心小学是工布江达县海拔最高的学校,目前在校的397名学生大多来自高山牧区。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全貌(无人机照片,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李健元回忆,曾经学校硬件落后,秋冬时节教室里只能烧炉取暖,老师要打水备餐,耗费大量时间。
“在工布江达县,像娘蒲乡中心小学这样师资短缺的学校有很多,对口教育援藏补充了专业师资。”工布江达县教育局副局长覃子湘表示,2016年,广东省中山市援藏工作组整合资源,将中山市各级学校与工布江达县所有中小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教学物资设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师资培训等领域展开合作。
如今,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老师安心教课,学生专注学习——教室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供暖设施,校园有室内外篮球场和两个足球场……
硬件改善提升了教学质量。娘蒲乡中心小学藏文老师格桑曲珍说,教育援藏支持力度很大,老师们也有机会到广东省学习、培训。
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多年来的对口教育援藏工作。“这里也曾是我的母校。现在教研室、各种实验设备真正开始用起来了,教育援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格桑曲珍说,她们将学生耳熟能详的藏族民歌旋律与藏文语法知识相结合,创作出朗朗上口的语法歌,在学生间传唱。
娘蒲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课间在操场上踢球(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今年3月,娘蒲乡小学校被林芝市教育局评为“粤林体育苗圃计划足球基地学校”。娘蒲乡小学5年级学生贡乔热旦说:“学校和父母不仅重视我们的学业,也非常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课间和体育课时,会有老师在足球场指导我们踢球。”
“上小学后,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援藏项目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成长环境。”贡乔热旦的父亲王登说。在他家客厅一处墙面上,贴满了他和哥哥的各种奖状。
娘蒲乡中心小学学生贡乔热旦正在课堂上回答问题(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6年启动“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17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累计派出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组团方式对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
胡正培辅导学生课业(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学生们会悄悄递给我手写的纸条,邀请我去踢足球、玩游戏、一起去食堂吃饭……”岭南师范学院援藏支教队成员胡正培笑着说。
萨南山公园,位于布达拉宫的正南方向。曾经,南山被当地人称为“恰恰山”,藏语意为“灰白荒凉的山”。缺林少绿,这或许曾是不少人对西藏拉萨市的山之印象。
9月1日,“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这里,却看到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拉萨南山公园是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重要成果。2021年,拉萨南北山绿化作为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启动。预计到2030年,将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
“让树上山”其实并不容易。
南山海拔在3600米至4050米间,平均坡度达60度,山体大部分区域土层瘠薄,石砾含量高达60%至70%。植树难、成活难、管护难,是造林绿化的“拦路虎”。
“坑要在山体上挖,土要从远方运,水要从河里引。”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宝平说,栽活每棵树有37个环节,从选苗、起苗、下苗,到客土、扶正、施肥等,都需要心力的浇灌,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2022年3月,在拉萨南山公园西侧山体造林期间,植树人员背着土球苗上山。(受访者供图)
林业专家在170多个树种中,选出了最适宜在这里生长的树种。运用无人机运土、运树,一台无人机可完成8匹至14匹骡马的工作量,相较人背马驮的方式,更加安全省力。
无数林草人的匠心与付出,让灰白色的荒山生长出绿色景观。从空中俯瞰,拉萨河谷两岸的群山披上绿纱,宛如两条“绿色哈达”。
2024年9月1日,游客在拉萨南山公园游玩。新华社记者舒静 摄
现在,南山公园成为拉萨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每天入园上山的游客达3000人至5000人,节假日更是超万人。记者在这里看到,有带着孩子休闲的一家人,也有从东北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
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也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已组织600多万人次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20亿元。拉萨南山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尼玛多吉说,公园聘用了不少护林员,他们的月工资至少4000元。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有了稳定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
据介绍,南北山绿化工程全部完成后,相当于增加600个南山公园。
30多年前入藏、将一生都奉献给林草事业的李宝平,亲眼见证了拉萨生态环境的改善。说起未来,他豪情满怀:“5年之后你再来看,拉萨的环境肯定会更好!”
“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构想,正在务林人的坚守中落地,“绿色哈达”的接力仍在继续。(记者舒静、吴思思、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