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饕餮中国︱烤乳猪何以成为粤菜中的“当家菜”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晔旻烤乳猪(脆皮乳猪)被视为广东的地方传统风味肴馔,各地粤菜馆往往将其作为“当家菜”隆重推出。只不过,食客大快朵颐之余,

晔旻

烤乳猪(脆皮乳猪)被视为广东的地方传统风味肴馔,各地粤菜馆往往将其作为“当家菜”隆重推出。只不过,食客大快朵颐之余,恐怕想象不到,这道岭南美食有着如此悠久绵长的历史。

烤乳猪的前世今生

所谓“烤”,起源于火,古代通用的另一个字是“炙”。其本义是用火烘熟或烘干。它恐怕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法之一。比如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就曾发现在火中烧食后的动物骨骼。到了文明时代,《周礼》记载当时专供周天子享用的八种美食(“八珍”)里有一道菜就称作“炮豚”。简言之,就是将乳猪先烤再煎,最后“隔水炖”。待到猪肉酥烂了,用醋和肉酱调和以后可食。

虽然“八珍”从此作为“珍馐美馔”的代名词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从今天吃货的挑剔眼光看,“炮豚”尚有“美中不足”。工艺繁琐自不待言,光是隔水炖三天之久,肉质过老怕是不问可知。再加上此种吃法,只能吃肉而无法食皮,自然也是一桩缺憾了。

大概古人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到了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就在名著《齐民要术》里总结了历代烹饪大师的智慧和创造,记载下了“炙豚”的做法。

比起“炮豚”,“炙豚”离如今“烤乳猪”的距离更近一些。首先,与今天一样,“炙豚”的原料需要选用还在吃奶的肥壮小猪,称之为“乳下猪”。这也是“乳猪”之名首次见诸史籍。接下来,刮毛洗净之后剖开肚皮,掏去五脏,再洗净。用茅草塞在腹腔里,装得满满的。再用坚硬的柞木棍穿起来,慢火,隔远点烤炙。一面烤,一面不停地转动,使其均匀受火,防止枯焦。

乳猪

较之周代的“炮豚”,南北朝年间的“炙豚”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良:在“烧烤”时增加了涂抹酒、油的工艺,因而皮肉都可食用。从现代的烹饪角度看,乳猪一般三四斤时即可吃,十斤左右为最佳食期。这时的猪肉纤维细软,含有较多脂肪,别的吃法会令人发腻,唯独炙烤后,味美醉香,香而不腻,猪皮和肉一起吃,据说还可以对皮肤有好处,起到美容的作用。这样的“炙豚”当然是一道佳肴。用贾思勰的说法来说,这道菜上桌之后,“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这段文字读来便是馋涎欲滴,更令人感慨当时的名厨对烤炙“火候”的掌握,恐怕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过,“炙豚”的烹饪方式有点像如今的“北京烤鸭”,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猪皮远较鸭皮为厚。若是厨师无法掌握“火候”,很容易因为从外向内炙烤而出现“内嫩外焦”的结果。就像今天的食客熟知的那样,“烤乳猪”的重点是吃皮儿(所以才叫“脆皮乳猪”)。因此皮的色香味如何,堪称衡量这道菜的成败关键。

烤乳猪

自然也有人想到了这个问题。清代的大学者袁枚同时也是一位大吃货,他的《随园食单》堪称当时食客的一部“圣经”。其中就记载了一道“烧小猪”的做法:取六、七斤重的小猪,钳毛去污,上炭火炙之,待四面变深黄色时,涂以奶酥油,屡炙屡涂。这时的“烧小猪”是先烤内腔,再烤外皮,这样烤出的小猪脆嫩鲜美,别具一格。由此可见,三百多年的“烧小猪”与今日概念里的“烤乳猪”,所相差者似乎只剩下了名字。可以说,我国在“烤乳猪”的技术方面,至清代中期终于臻于完美的境界。

南北皆乳猪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曾写道:“猪,天下畜之。”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既然养猪业遍及神州各地,“烤乳猪”的“四处开花”而成为一种全国性美食,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最为引人瞩目的当然是皇帝的餐桌。清朝的爱新觉罗皇室出自满族。满族人的饮食生活几乎处处离不开猪。袁枚提到的“烧小猪”在当时的满族人中间也很流行。其早期做法是将乳猪(刚生下不超过半月的猪)宰杀、治净后,用稀黄泥涂裹全身,埋于炭火内烧熟,再将黄泥拆解,以刀割之,蘸盐面或调料而食。这与现在夏威夷土著喜爱的“土坑烤猪”倒是有相似之处。后来发展为将乳猪洗净,用白酒、黄酒、蜂蜜水和盐将猪体里外抹匀擦透,再用铁钎插入猪身,担在盛炭火的盆架上,以炭火烤之,边烤边抹油,至熟为止。《随园食单》在“烧小猪”一节里专门加了一句“旗人有单用酒、秋油蒸者”,表明满族人制作“烤乳猪”的手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夏威夷土坑烤猪

至于九五至尊的清朝的皇帝们,虽然从白山黑水进了紫禁城,但一直保留了满族喜食猪肉的习惯。根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代每属中秋,“烤乳猪”正是朝廷置办的应节佳品。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以女主秉政。这位“老佛爷”也很喜欢吃烤乳猪。曾担任过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德龄公主)在自己的《清宫二年记》里记载,“熏炙一类的东西,似乎最合太后的口味,象烤鸭,烧乳猪,熏鸡,煨羊腿等等,差不多是不断的会供呈上来的……宫里头的烹调法,多少总比外面更考究些。”

可惜究竟如何个考究法,书中付之厥如,实为憾事。不过,就像德龄告诉读者的那样,“寻常的百姓们在外面的酒菜馆里也可以享受得到”。珍妃的堂侄孙,民国著名美食家唐鲁孙回忆,彼时北京城里的“盒子铺”专做烤乳猪生意。纯粹用钢叉挑着肉在炭火上转着烤熟的乳猪,“皮酥而脆,肉细而嫩,最妙是滑香腴润毫不腻口”,广受老饕好评。

而在“彩云之南”,“木公之子”也曾宴请过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肴味中有柔猪”,徐霞客品尝后,询问其制作方法。“柔猪乃五六斤之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就食。”其味香嫩可口。根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里的文字描述,这道“火烤柔猪”其实也是“烤乳猪”。

在诸多“烤乳猪”的产地里,自然无法忽略广东。“烤乳猪”之于粤地,称得上是十足的“源远流长”。1983年6月9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南越王墓在象岗山被发现。闻讯赶来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包括“文帝行玺”在内的一系列珍贵文物。但最令广大吃货感兴趣的莫过于随葬品里让人眼花缭乱的烹饪器具。其中的烤炉,下面自带滑轮,方便哪吃移哪,上面四角翘起,防止食物滑落。烤炉旁还置备有铁叉两支,长83厘米,很可能就是用来叉烤小乳猪的——因为在出土的方形小烤炉壁上铸有4头小乳猪。在这小炉的旁边,又有一个铜鼎内也发现乳猪的遗骨。由此看来,当年安居羊城的南越国王似乎早已享用到了“食在广州”的“脆皮乳猪”。

南越王墓里的烤炉等物

为何是粤菜

当然,南越之世,去今甚远(超过两千年)。很难说今日粤菜中的“脆皮乳猪”与南越王墓的(疑似)烤乳猪有着直接继承关系。近代的广西学者刘锡蕃在《岭表纪蛮》曾经考证,“烤香猪”最早是来自“桂省(今广西)蛮区的特产”,后来其做法传播到了广东,“烤乳猪”也就应运而生了。

无论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历史真相,其实无关宏旨。这是因为粤菜对其他菜系的借鉴向来很有一套。比如著名粤菜“菊花鱼”便是借鉴自苏菜中的“松鼠鳜鱼”。这就是所谓“珠产于海而腾贵异乡,花栽于园而飘香墙外”。即便“烤乳猪”原本可能是从他处引进而来,如今“烤乳猪”毕竟在广东最为普及。有人甚至认为,它已经成为“广东的首席名菜”。这样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松鼠桂鱼

一方面,当然是粤人对于饮食的“讲究”态度。就像民国著名记者郁慕侠所说:“(广东人)惟独对于吃的问题,是非常华贵,非常考究”。由于这个原因,粤菜看重食材产地。清人吴震方在《岭南杂记》里就说,粤北南雄有一种龙猪,“皮薄肉嫩,与常猪不类”。如此上等的乳猪原料,自然“广城亦重之”了。

选料之外,做法同样考究。选料上,要求乳猪皮薄且躯体丰满,宰杀洗净后,把五香粉和食盐涂抹于乳猪腹腔内,腌制半小时后,再将调味酱、腐乳等多种调料涂抹于腹腔,又腌制半小时,然后用沸水烫皮,再涂上糖醋,用小火烘烤半小时,直至肉熟。烘烤完毕后,取出乳猪,在其表面刷上一层香油,最后用刀片将猪皮(不可带肉)切成32块,整只上桌。上好的粤式烤乳猪,色泽油亮,外皮呈大红色,皮酥肉嫩,入口奇香。

脆皮乳猪

另一方面,则与文化有关。考虑到“烤乳猪”制作工艺的精细繁复,平常人家只有在十分隆重的节庆中才有可能为之。广东婚俗,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要去岳家拜见岳父、岳母,称为“回门”。一场传统的婚礼到此才算真正结束。在广东许多地方,新郎官“回门”的必备礼物就是烤乳猪(也称“金猪”)。据俞溥臣在《筠廊笔记》中所说:“广州婚礼,新妇成婚礼后三日返父母家,又以烧猪随行,其猪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晚近以来,“三日回门”的内涵有所变化,但宴席上无论丰俭,还是须有“烧猪”一味,以示如意吉祥。

婚嫁礼俗向来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回门宴上对于“烤乳猪”的重视,也令其余仪式典礼效法。广东人逢年过节上香拜神都会摆上乳猪,旧时粤地重大竞技比赛,也常将烤乳猪作为奖品。甚至公司企业开业庆典时,亦喜切乳猪,象征身体、事业红当赤壮,以图吉利。

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反过来更强化了烤乳猪在粤菜中的地位。比方说,今天的深圳固然是个移民城市,但本地有一种“盆菜(也叫“围菜”)”。这种传统饮食是用盆盛放的杂锦菜。其最顶层据说通常铺满烧乳猪(或以白斩鸡代替),象征其尊贵地位。相比之下,民国年间的文人胡朴安在《广州之宴会》一文中所声称的“广东之酒楼,可谓冠绝中外”,“若烤猪、蒸窝等亦为珍品”,当然就显得更加直白了。

除了这些“内在因素”之外,如今“烤乳猪”之名几为广东独占也有机缘巧合的关系。就像唐鲁孙所言,自从清代以来,京城亦曾流行“烤乳猪”,最后缘何让大名旁落岭南?这恐怕是因为“北京烤鸭”的存在。中国饮食界历来就有“南猪北鸭”的说法,“南猪”即盛行于广东的烤乳猪,“北鸭”指的就是北京烤鸭。两者制作手法迹近孪生,吃法也颇有些类似之处(比如都重视“皮”的滋味)。但对北京人而言,被誉为“天下美味”的烤鸭地位显然要高过“烤乳猪”。就连唐鲁孙先生似乎也是持此态度——“就浅见所知,真正道地的北京大菜只有挂炉烤鸭吧!”既然如此,“烤乳猪”在京城屈尊让位,恐怕也在情理之中了。

更加热爱烤鸭的唐鲁孙先生

话说回来,无论是广东或是其他地方的烤乳猪,有一点倒是共同的:烤乳猪一定要现烤现吃。若等到乳猪变凉,则皮不酥脆,风味大减。乘热吃一口乳猪,呷一口酒,岂非人间一桩乐事乎?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张艳

“以酸代盐”的无奈到不可或缺的生活味道,酸汤养成凯里人“嗜酸如命”的饮食习惯,也是凯里乃至贵州待客的首选味道、必备滋味

从餐桌上的一碗酸汤到一条贯通一二三产的产业链,凯里以酸汤产业发展回馈群众、反哺乡村,并不断创新力求赋予酸汤崭新内涵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智强 徐思远

“一天不吃酸,哈欠连连叹;两天不吃酸,饭菜不想沾;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打捞蹿是贵州方言,意为走路身体不稳,东倒西歪)”……在贵州凯里,关于酸汤的俗语不胜枚举。

凯里自古“食不离酸”。从过去“以酸代盐”,到如今“无酸不欢”“嗜酸如命”,千年沉淀的酸汤不仅是凯里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味道,也在俘虏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味觉。

蓬勃发展的酸汤产业更给乡村、农户带来可观的致富机会。从西红柿、辣椒、生姜等酸汤原料种植中受益、以酸汤为招牌发展乡村文旅……凯里正擦亮酸汤这张味觉名片,以味道的自信唤醒产业的自信、文化的自信。

从“以酸代盐”到“无酸不欢”

凯里人无法想象没有酸汤的生活。在凯里,甚至在整个贵州,人们偏爱酸、依赖酸。

贵州自古不产盐,又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获取盐更加困难。凯里苗族先民无奈之下,通过发酵制作酸汤并“以酸代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食盐短缺。

凯里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副主任张玉龙告诉记者,人体对钠离子的需求几乎只能从盐中获得,但酸汤能帮助身体缓解钠离子流失,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凯里曾对当地百岁老人做过调查,他们普遍谈起顿顿不离酸汤的饮食习惯。在张玉龙看来,酸汤有益健康具有一定科学依据,因为酸汤矿物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还能促进食物消化、增强食欲,某种意义上提高了人体抗病和免疫能力。

凯里酸汤主要分为白酸、红酸两种。张玉龙介绍,白酸汤使用米汤发酵,通常为乳白色,酸味较为柔和;红酸汤以番茄、辣椒为主要原料,辅以花椒、木姜子、薄荷叶等配合发酵,酸味更加浓郁。此外,因酿制酸汤的人携带菌群和所处环境不同,最终发酵出的酸汤味道也会多多少少存在差异。

现在自然已不需要“以酸代盐”,但酸汤已是百姓舌尖不可或缺的滋味。

在凯里市巴拉河沿岸的平乐村季刀苗寨、南花村南花苗寨等苗族传统村落,随处可见百年木制粮仓、木制吊脚楼和青砖步道。临近晌午,村庄小路溢满酸汤香气。

南花村村民刘兰英说,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掀开酸汤坛的盖,舀酸汤解渴。“两勺酸汤下肚,感觉从头到脚都舒爽了,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凯里市一名干部说,小时候在农村顿顿吃酸汤煮菜,如今在城里上班,每天下了班还是要拐到菜市场,买一些酸汤煮的菜回家。之前生活不富裕时多是吃酸汤煮瓜菜,现在更多吃的是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

“无酸不欢”不仅在平时,一些重要节日更如此。平乐村副主任黄志思举例说,每年农历七月卯日,是群众庆祝丰收的“吃新节”,每逢“吃新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晚餐,酸汤菜肴是餐桌的当家菜,特别是酸汤鱼——自家酿的酸汤、自家稻田养的稻花鲤鱼,别提多诱人了。

“苗族妇女个个都是酿制酸汤的高手。”南花村妇女主任龙秀芬告诉记者,苗族人家的灶台上,摆有至少一个酸汤坛子,用来酿制白酸汤。“酿制白酸汤的关键是水质和温度。之所以将坛子放在灶台,一是方便把每次煮好的米汤舀进坛子,二是灶台温度有助于酸汤发酵。”龙秀芬说。

当地青年男女也以“会做酸汤”为荣。龙秀芬说,民间俗语讲“小伙不会做酸汤,娶不到漂亮的姑娘;姑娘不会做酸汤,嫁不出远近村庄”,在南花村,“会做酸汤”几乎是聪明伶俐、巧手能干的代名词。

从“以酸代盐”的无奈到不可或缺的生活味道,酸汤养成当地人“嗜酸如命”的饮食习惯,也是凯里乃至贵州待客的首选味道、必备滋味。

在贵州省凯里市万潮镇盐井村,吴笃琴正在介绍如何制作酸汤(2024年6月18日摄) 刘智强摄/本刊

从一碗酸汤到一条产业链

酸汤这一传统味道,不仅是凯里甚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很多群众的重要生计,而且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凯里的街头巷尾、乡村小路,随处可见经营酸汤菜品的餐馆或小摊。据专家粗略估算,凯里城乡从事酸汤鱼和酸汤相关美食的从业人员不少于5万人,整个黔东南州的酸汤餐饮从业者更超过15万人。

为做好酸汤这篇“大文章”,借酸汤产业汇集更多群众、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省政府将凯里酸汤产业列入《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黔东南州专门成立酸汤发展机构,凯里市积极布局酸汤产业,在黔东南高新区规划建设900余亩凯里酸汤及生态特色食品加工制造园区,着力为酸汤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位于凯里市碧波工业园区的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酸汤气味。

公司负责人吴笃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她告诉记者,考虑到使用传统的农家发酵手段酿制酸汤产量有限,公司近年同高校合作,研发改进酸汤发酵技术,已完成技术攻关,筛选出优质的发酵菌种,并采用超大容器快速发酵,目前建成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过去一年只能生产1吨酸汤,现在一年能生产1万吨。”

贵州玉梦集团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和生产加工基地。记者现场看到,发酵、灌装、炒制、包装等车间十分忙碌,特别是发酵车间上千个酸汤坛子依次排开,场面壮观。据介绍,玉梦集团已建成酸汤等生产线26条,酸汤年产能3.5万吨,其生产的酸汤火锅底料、凯里酸汤粉、硒米酸汤饮料等热销。

“酸汤发源于农村,我们也想借酸汤带富农民。”玉梦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酸汤原料种植,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直接或间接带动近5万农民增收。

在凯里市舟溪镇新中村,记者看到60亩酸汤原料基地里种植有52个西红柿品种和5个辣椒品种。

凯里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张卫书说,黔东南州政府2024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酸汤产业发展,其中675万元用于支持酸汤原料产业示范点建设,新中村的种植基地便是获得资金支持的基地之一。

新中村发展起来的酸汤原料种植产业,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记者在基地看到,10多个当地村民正在基地忙碌。村民蒙金华说,在这个基地务工,一天工资100元,一个月就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

凯里市建设工程消防服务中心主任叶鹏表示,住建部门今年将为巴拉河沿岸几个苗族传统村落提供项目资金,建设乡村民宿,吸引更多游客,帮助村民增收,为更好发展乡村旅游和酸汤产业添砖加瓦。

从餐桌上的一碗酸汤到一条贯通一二三产的产业链,凯里以酸汤产业发展回馈群众、反哺乡村,并不断创新力求赋予酸汤崭新内涵。

贵州玉梦集团的酸汤粉包装车间(2024年6月19日摄) 刘智强摄/本刊

从味道的自信到文化的自信

酸汤,其苗话音译过来的名字十分雅致,叫“禾儿秀”。

凯里的苗族群众说起“禾儿秀”总是抬高八度音,并加重“秀”字的语气,言语间满满是对“禾儿秀”的自信。

黄志思说,在季刀苗寨,吃酸汤最早仅仅是一种习惯,后来成为当地习俗,如今更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酸汤的文化符号里,有浓郁的情。吴笃琴说,凯里百姓把“禾儿秀”称为“父母菜”,因为“白酸汤味道淡淡的,就像母亲的爱;红酸汤酸辣味浓浓,如同父亲的爱”。

在吴笃琴眼中,凯里人无论走多远,脑海中酸汤的味道总是那样熟悉。“故乡沉淀了一个人的爱与情感,也沉淀了舌尖上挥之不去的口味。酸汤是凯里人的乡愁之酸。”

酸汤的文化符号里,有立身之本。和很多凯里人一样,吴笃琴把酸汤视作“依靠”。“从20世纪80年代摆摊卖酸汤,到现在做大酸汤产业,酸汤贯穿我的人生,也成就我的人生,酸汤让我挺直了腰板、收获了自信。”吴笃琴说。

“不做将就的酸汤,只做讲究的酸汤”,是吴笃琴的信条。在她看来,无论是自家酿制酸汤,还是工厂批量生产酸汤,都要秉持“匠人精神”,呈现原汁原味,完成酸汤的基本传承。

吴笃琴的酸汤信条与长辈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出生在苗族村寨的她从小看着祖母制作酸汤,最深刻的儿时记忆也是酸汤。她记得祖母对酸汤非常重视,即使家里房屋失火,祖母也会独独抱起灶台上的酸汤坛子再往外跑。

龙秀芬也说,酸汤是用心呵护出来的。酸汤一不小心就容易坏掉,需要勤观察,并及时把酸汤表面漂浮的杂质撇掉,还要经常加入新的米汤,所谓“养酸汤”。

作为文化符号的凯里酸汤,正走出苗寨、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季刀苗寨是苗族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传统村落,每年都会迎来不少国内游客,也经常会有外国客人,大多数游人最钟爱的美食就是酸汤。有的不光吃,还要打包回家。”黄志思说。

从味道的自信到文化的自信,凯里用酸汤与世界对话,在时光流转中书写美味的传奇、传承饮食的根脉。■

月28日,2020德国文化周暨第十届德国商品青岛展销会开幕式在市场一路、馆陶路路口举行。本届活动以“相约2020,寻梦老城记忆”为主题,高品质的德国商品和特色美食,精彩的文化展演和艺术交流,持续5天的展会,不仅是一场“美食+购物的狂欢”,更是一场“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盛宴”。 9月26日至10月2日,馆陶路(陵县路至堂邑路段)全天封闭,请市民提前规划出行路线,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会场。

德国餐车青岛“首秀”

德国烤香肠、德国烤猪肘、碱水面包结、德国黑皮……昨日,馆陶路上弥漫着浓浓的德国风情,让人仿佛置身德国。柏斯图餐厅是德国周上的常客,今年德国周期间,柏斯图餐吧不仅展出了当家的德国烤猪肘、烤香肠等,更带来了最新研发的茴香、独蒜风味香肠。汉柏麦香是一家主打德式风味的面包店,店主带来了近20种德国风味面包。

开幕式现场,一辆特殊的餐车吸引到了记者的注意。经了解得知,这是为了庆祝“德国文化周活动十周年”,德国驻华大使馆给岛城市民带来的一个惊喜——“餐车中国行”。为了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德国驻华大使馆将一辆特色餐车在2—3周内开到几个中国城市,而馆陶路将成为本次活动的第一站。

现场的特色餐饮区,香肠、汉姆特面包等极具德国风味的美食,定会让你的味蕾来一次遥远的旅行。吴淞路到上海路路段,共30个展位上,德国巧克力、牛奶、红酒、啤酒、饼干、糖果产品一应俱全。而来自德国的老物件、大家喜欢的德国啤酒、调料等,会带给你一次过瘾的异域味蕾之旅。

“德国造”集中亮相馆陶路

5天的商品展销会,商品全部来自德国供货商及国内代理商,徕卡相机、舒尔茨漆、施巴和哈罗闪洗护用品、双立人厨具、海福乐五金、WMF锅具等德国商品,让市民在家门口体验正宗德国商品购物大派对。

在上海路和宁波路段,记者看到4个特装展位,西门子电器、意大利不粘锅、意大利石器维瓦锅具、黑森林布谷鸟展等国际知名品牌,都拿出最优质的产品。广东路至陵县路56个展位,主要展出的是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的特产,加纳手鼓、伊朗工艺品呢、土耳其特色商品、泰国芒果木工艺品等,可供大家挑选。

“潮玩节”带你重回朴素年代

活动现场,身着民俗服装的德国艺人、背着吉他的偶像歌手、现代打击乐艺术表演,来自德国的艺人现场进行“街头歌曲演唱、民俗舞蹈巡演、杂技艺术、现场作画”等演出和才艺展示,为市民呈现原汁原味的德国街头文化。每天都有一个德国州主题活动精彩亮相,巴州慕尼黑酒娘大赛、柏林寻宝主题活动等,使得中德文化充分交流融合。

“潮玩节”,打造以文创展示为主,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创意市集,在广东路至宁波路区域,整个街区将融合多种流行元素,既有时尚人群喜欢的炫酷潮玩、黑科技体验,也有源远流长的老技艺、老味道,让市民重回那些朴素的年代。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李沛 通讯员 王程程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