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咖是北京餐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产业媒体社交平台,以餐饮垂直媒体和社交作为流量入口,逐步提供更多服务,全面覆盖餐饮企业发展全过程,线上线下相结合,将餐饮上下游各个环节打通并进行资源对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系统。
Q:你所创业的领域,目前现状是什么样?存在哪些问题?
餐饮市场去年全年实现餐饮收入3.23万亿元,看似庞大的一盘蛋糕,却对于那些有志在餐饮行业掘金的上下游企业来说意义甚微。餐饮行业C端服务竞争激烈,但B端服务却隐藏着很多机会。
目前餐饮媒体相关服务虽多,但大多数还是以内容、培训为主,没有创新的切入点。
整个行业缺乏一个平台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让餐饮企业、上下游企业、从业人员等获取资源、满足各自需求。
Q:该领域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
机会:
市场规模:每年准备在餐饮行业创业的人有上千万,最后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将店开起来,也就是每年新开100万家店,按照平均每家店投入50万来算,这便是一个5000亿的市场规模。
人群规模:3000万餐饮人,以及来自餐饮上下游产业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
挑战:
如何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平台,让餐饮行业各种资源高效运转。
餐饮行业人才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认知及使用有待引导。
Q:你的产品/服务定位是什么?
Q:你的产品/服务如何解决行业痛点?
痛点:
经营问题解决难。餐厅经营不善,缺乏行家专业指导,而餐饮老板求助无门。
企业招人难。餐饮行业人员流动性高,企业人员流失率在30%以上,对高管、运营人员、厨师等的需求强烈,目前没有专业、高效的招聘渠道。
获取有效信息难。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良莠不齐,用户要花费大量时间甄别有用内容,需要专业平台个性化推荐有价值的信息。
解决方案:
推出行家服务,聚集餐饮行业专业人才,共享知识与技能,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
职业社交招聘,首创餐饮行业职业社交招聘,高效对接餐饮企业与求职人员,招聘求职一步到位,解决餐饮企业招人难的问题。
个性化推荐资讯,抓取行业全网数据,根据用户的单位、职务、浏览习惯等个性化推荐最感兴趣的内容。
Q:你的产品/服务最大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媒体+社交+服务。以餐饮媒体和社交作为流量入口,逐步发开行家、招聘、媒体广告等多项服务,一站式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Q:未来的产品规划是什么?
产品即将上线行家功能。前期将布局全国50个大中城市,每个城市首批将认证10个左右行家,为餐饮企业提供经营诊断、创业、培训、营销、品牌、装饰设计等咨询服务。
未来,将完善资讯功能,并开发招聘、项目推广等多项服务。做餐饮企业的链接器,整合餐饮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为餐饮企业提供选址、装修、招聘、品牌、培训、管理、营销等一站式服务。
Q:未来的融资规划怎样?
目前,餐饮咖已经获得了300W的天使投资,正在寻找A轮融资,目标1000W。
Q:餐饮咖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抽佣:将餐饮专业人才认证为“行家”,共享知识和技能,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付费服务,平台抽取一定佣金。
付费招聘:首创餐饮业职业社交招聘,高效对接企业与求职人员,平台收取招聘服务费。
媒体广告:发挥产品的媒体属性,为商业项目的推广提供广告服务。
申明:如上项目信息及介绍内容涉及产品信息、融资金额、产品运营等数据信息,均由创业团队自主提交。如上展示旨在传播更多项目信息,创业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点此提交你的报道
11月财经新势力#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陆正耀重新出发走上了咖啡的老路,但想要再造一个瑞幸,谈何容易?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里希。
兜兜转转两年多后,陆正耀回到了咖啡赛道。
此前,有媒体曝出其正筹备咖啡品牌的消息,一个月后,项目便正式落地了。近日,他与前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朋友圈共同宣布,库迪咖啡(COTTI COFFEE)在福州IFC开出了首店。
陆正耀在朋友圈里写到:“咖啡梦想家团队再启征程!集结号吹响!”并配上了三个“拳头”和三个“喇叭”的表情鼓舞人心,这似乎很符合他“元气满满”的个人形象。
同时,库迪咖啡试营业期间所有产品9.9元,并成为阿根廷国家足球队中国区赞助商,高举高打高补贴的策略,看上去也很“陆正耀”,与他过去在瑞幸、趣小面、舌尖英雄上的操作如出一辙。
但显然,陆正耀“后瑞幸”时期的几次尝试性出手都算不上成功,且在其徘徊的两年多时间里,市场风云变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资本层面上,当下新消费投融遇冷,鲜有人愿意拿真金白银来换取规模。另一面,咖啡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里头除了一些老对手,也挤满了跨界玩家。
如今,这位53岁,从业近三十年的企业家重新成为众多竞争者中的一员,若想再造一个瑞幸难度并不小,毕竟没有人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class="pgc-img">>陆正耀与瑞幸往事
咖啡领域里谁都想成为下一个瑞幸,人们也很难不把库迪与瑞幸进行比较。9.9元一杯的咖啡,让人不自觉地回忆起2018年夏天。当时,瑞幸也以相近的价格出道。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瑞幸咖啡官微
库迪咖啡本身就与瑞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品牌故事第一句就写到:“库迪咖啡由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女士携瑞幸咖啡原核心团队创立,注册资金2亿美元。”
据报道,钱治亚是陆正耀的得力助手,自2004年便跟着陆正耀一路打拼。在瑞幸成立和发展初期,其身居台前,担任着明面上的话事人,陆正耀则扮演着幕后主使的角色。彼时,陆正耀不仅为瑞幸提供了办公场地,也携上亿资金主导了天使轮投资。
瑞幸可谓是二者的天作之合。
在那时,投资人和从业者们会为了本地生活服务、共享经济与出行方式而疯狂,但很少人相信一杯咖啡能拿这么多钱,达到超乎想象的估值。同年没有其它咖啡品牌收获亿元融资,往后看三年,对比近似品类,“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C轮融资也不过1亿美元。
陆正耀之于瑞幸,可谓既出钱又出力。除了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他更将从事网约车的战斗经验刻入瑞幸基因中,使得瑞幸的战略与打法都带有出行大战的烙印,首杯免费的策略让人记忆犹新。
凭借铺天盖地的营销、各式拉新和补贴政策,瑞幸以一己之力将咖啡从三十多元的价格带上打了下来,换来了月活跃用户数与市场份额高速增长。
待2018年7月瑞幸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陆正耀正式受邀出任瑞幸非执行董事长,彼时瑞幸估值已达10亿美元。作为最年轻的独角兽,瑞幸却并未停下脚步。次年五月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后,它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从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一幕如果放在今天,人们会觉得如此似曾相识。因为瑞幸的规模化历程与新消费品牌们用融资或信贷砸出一个未来的叙事完全相同,甚至能够简单总结为一套模版——“输血-烧钱-上市”。
当然,人们仍会感叹“瑞幸速度”无人出其右。只可惜上市并非终局,也不是万能解药。
瑞幸咖啡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显示,其二季度总营收9.09亿,其中产品净收入8.7亿,同比增长689.4%,平均月活用户620万,同比增长410.6%,门店数达2963家,同比增长374.8%。瑞幸增速恐怖如斯。同时,却有人计算过一笔账,瑞幸每卖一杯咖啡就会亏损9元。
伴随着高增长,唯一且一直潜伏在其身后的盈利问题被直观暴露出来。2019年二季度,瑞幸亏损为6.813亿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同期扩大了83.4%。且根据招股书,瑞幸仅在2018年就亏损超过16亿元。对此,在财报电话会上钱治亚曾乐观地表示,会在2018年三季度达到门店层面的盈亏平衡,盈利需要等待。
陆正耀最终没有等到这一天。瑞幸真正实现门店收支平衡是在次年的三季度,比计划晚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陆正耀被踢出了瑞幸“群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已为人所熟知:美国浑水公司发布的一篇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公开指出瑞幸财务造假,随后,瑞幸暴跌、停牌、退市,陆正耀被董事会投出了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瑞幸咖啡官微
有消息称,尽管陆正耀曾一度通过其派系对瑞幸实施幕后操控,但最终,瑞幸仍不可避免地被“去陆正耀化”。
如此不体面的分手结局,为他日后的投资和创业生涯埋下了伏笔。
< class="pgc-img">>互联网有记忆——趣小面与舌尖英雄
有人说,闽商自古以来具有冒险精神。与潮商的“不熟不做”相反,他们敢于在了解不够深、情况不明朗时下注,“没有福建人不敢做的生意”。
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陆正耀承袭了这种精神。从通讯到出行,再到咖啡、粉面与预制菜,他一直在众多赛道中切换。
或许也因为对行业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入,回顾其创业履历,他在不同领域都用着一套固定打法——广积粮、高筑墙、快称王。换句话说,就是彪悍融资,加速品牌抢占市场,令其成为龙头,进而上市催熟估值。
正如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CGO杨飞在2019年9月一次分享会上说道,“我们团队改造传统行业的经验可以得到复制,先用补贴‘破坏’一个行业,再用互联网的手段去重造。”
从武侠的角度上看,这招叫“一力降十会”。小说里,带有主角光环的角色总是天生神力,无往不克。可资本的角逐中无人拥有光环,且要考虑“力”从何来。
离开瑞幸后,陆正耀一直都在寻找“力”的来源。
他首先关注了粉面赛道,并推出了趣小面。2021年8月,趣小面北京和重庆的两家门店同时开业,主打各式小面、现制卤货、甜品饮料、特色凉菜等八大系列,在全国多地扩张。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趣小面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粉面与咖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粉面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与咖啡一样同属刚需品类。随着餐饮供应链不断革新,品牌的扩张能力不断提高,粉面也是中餐品类中少有的带有“万店基因”的赛道之一。
也因此,粉面品类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红杉、IDG、腾讯等投资机构纷纷加码。资本加持下,赛道中诞生了一系列如和府捞面、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这样的明星品牌。根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粉面赛道共产生了27笔融资,多笔融资金额过亿。
其中,却难觅趣小面的身影。
并非陆正耀不想拿钱。2021年10月,就有媒体曝出趣小面正在寻求1亿元融资的消息,品牌估值10亿元。
美团数据显示,趣小面当时的门店数量总计只有106家,其中81家还在待开业。如果以实际开店数25家计算,趣小面给出的单店估值已接近5000万元。这一数据看似惊人,对比同时期其他粉面品牌的估值,它又仍在可控区间。当时面馆估值纷纷飙升,市面上已经没有了便宜的项目。
趣小面最终并未受到资本的青睐,有投资人表示,原因或许在于瑞幸事件仍让人心有余悸。
没有资本助力,趣小面只是一家普通的面馆,单店模型并不出众。直到粉面的风口已过,该项目依旧没有公开的融资记录。2个月后,趣小面更名为“趣巴渝”,试图从粉面赛道扩增至川渝菜品,却仍无法突围、形成更大的连锁规模。红餐大数据显示,现在趣巴渝在全国的门店数只有30家左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趣巴渝官博
眼看粉面赛道已行不通,陆正耀转而将目光望向大热的预制菜领域,“舌尖英雄”就此诞生。
今年五月,红餐网曾深度剖析过舌尖英雄,并发文《拿了二十几亿融资的舌尖英雄,能否再造“瑞幸神话”?》表达了对其模式的担忧,引发了广泛关注。文中提到,去年12月陆正耀推出了名为“舌尖工坊”的新项目(后更名为“舌尖英雄”),主营预制食材和速烹菜,并宣布采用“只加盟、不直营”的模式迅速扩张。
舌尖英雄在今年初一度风头迭起。有媒体称,自面市以来,该品牌3个月就签约了6000家门店,获得16亿元融资。据悉,品牌方还计划再落地3000家门店。
但很快,舌尖英雄也触到了瓶颈。8月10日,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关闭。这家位于北京常营丽景园的门店在今年1月才刚刚开张,短短7个月的时间就走向了关店的结局。红餐网还注意到,在舌尖英雄小程序上,北京、郑州、广州等多个城市的自提门店都显示“休息中”,没有正常营业。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舌尖英雄官网
究其原因,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不是舌尖英雄出了问题,而是赛道出了问题。著名投资合伙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曾说:“好的需求,完全是靠自发,靠口碑产生出病毒式的传播,靠钱烧出来的,基本都是伪需求。”C端预制菜到底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对比陆正耀近年从业的其他领域,预制菜的受众实在少得可怜,C端预制菜是否为伪需求被行业普遍讨论,市场对预制菜的总体需求仍充满着不确定性。
一种普遍的声音是,预制菜未来一定会有机会,但具体哪一天尚不确定。能够确定的却是,舌尖英雄很难撑到消费者需求澎湃的那一天。
< class="pgc-img">>咖啡梦想家,能否编织创富美梦?
与许多企业家一样,陆正耀喜欢长跑,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就表达了这一点。
那一年,他每见到一位新客人,都会津津乐道地向对方介绍自己从以前只能气喘吁吁地跑上一两公里到可以一次跑15公里,通过跑步三个月内减掉20斤的故事。他还认为跑步同创业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事实上,如果从后视镜中看,陆正耀所切入的赛道确实都不像能赚快钱的样子,反而需要进行长期的市场教育,他得说服消费者接受一杯苦咖啡、进入一家连锁面馆以及加热料理包。这些都要长跑所需的耐心与体力。
戏剧性的是,喜欢长跑的陆正耀总会中途退赛,从未坚持跑完全程。
因此有人说,如果陆正耀去做VC/PE的合伙人会比自己亲力亲为要好得多。他可以凭借自己毒辣的眼光,同样玩着那一套打法,催熟估值后便功成身退。
也有人认为,相比于企业家,陆正耀更像一个投机者,他不在意商业模型是否可以跑通,也不为企业的营收能力而操心。
网络上关于陆正耀的评论还有很多,总体来看褒贬不一。对于陆正耀其人,人们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论。你说他不懂经营,他先人一步切入赛道、并以一己之力做大了咖啡市场;你觉得他懂市场,他手里的企业又没有一个是赚钱的。
眼下,无论外界如何看待他,陆正耀还是重新出发了,走上了咖啡的老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
伴随着库迪咖啡首店落地,品牌的公众号与小程序已在微信上线。红餐网从官方公众号了解到,尽管品牌名中带有咖啡,且“致力于成为中国客户首选的咖啡品牌”,但库迪咖啡又自认为自己不只是一家咖啡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库迪咖啡小程序
小程序中显示,库迪咖啡的产品已经包括了咖啡、茶饮以及圣代等。未来,品牌旗下还将会涵盖烘焙、简餐和酒吧,“打造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泛咖啡化生活方式”是其品牌定位。
但其实,关于库迪的产品、单店模型、盈利模式人们大多并不关心,大家热议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库迪咖啡会走“全联营模式”。库迪咖啡在公众号里称其“投资门槛&风险低”。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库迪咖啡微信公众号截图
对此,社交平台上一则获得高赞的评论写道: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餐饮业过去对于加盟模式一直多有诟病,在有关加盟的圈钱论、倒闭论、割韭菜论之下,不少创业者以及餐饮品牌都认为,加盟连锁就是深坑。但事实上,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优质的加盟品牌,它们依靠连锁加盟的模式一步步成长,也让加盟商赚到了钱,例如不久前准备上市的蜜雪冰城。
巧合的是,蜜雪冰城的存在同样依赖一个创富美梦。来到蜜雪总部参观的意向加盟商们都会得到一本小册子,封面上书——起点从不嫌小,梦想从不嫌大。这似乎与“咖啡梦想家”异曲同工。
不同之处在于,蜜雪冰城已经有了庞大、成熟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且仍在一步步加速向全产业链延伸,每天都有超过2000辆卡车将糖浆、水果与冰淇淋粉从河南运往全国18个分仓,然后送至全国各地的门店。
不同之处也在于,在许多人心中,对比起张红超与张红甫这两兄弟,陆正耀似乎没那么靠谱。
中国商界里,总有人能起死回生。与陆正耀同年出生的黄光裕绝对不会反对这一点——即使曾身陷囹圄,也有东山再起之时。
但信誉破产的商业明星可能除外。资本不会再为其个人魅力买单,“韭菜”们也有雪亮的眼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主席说:广袤天地,大有可为。
这句话放在麻辣烫赛道,似乎并不成立。
接地气、受众广、门槛低是A面,事实上,连锁难、品牌难是B面。
总第 2831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王盼、孙露露 | 文
现实:“贫富差距过大”
有人万店连锁,有人踽踽独行
今年6月,小蛮椒麻辣烫放出消息,完成A轮融资。这是麻辣烫品类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3轮融资的品牌。
这一消息让麻辣烫这条赛道掀起了些许波澜。
用“些许”这个词来形容,并非凭空而来。因为麻辣烫赛道一直以来都较为“沉静”。
有同行戏称,麻辣烫品类有两大“阵营”——以杨国福、张亮为代表的两大“巨头”稳坐江山,实现全国连锁;以福客、小蛮椒、觅姐、亲爱的麻辣烫等为代表的创新型品牌,走一条新型路子,其中福客、小蛮椒分别获得融资。
从数据可见,杨、张两家的门店数量呈现压倒性优势,门店数较多的觅姐、刁四,加起来的门店总数也不及杨、张的一半。
除此以外,能够广泛被业内认知并引起关注的品牌,少之又少。据悉,目前麻辣烫门店大约有20万家,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但连锁化率极低,大部分都“散落”在全国各地,以夫妻店、小型创业店存在。
接地气、受众广、高性价比、门槛低是A面,但与此同时,这条赛道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少)品牌”的状态。
连锁难、品牌难,是麻辣烫的B面。
同时,麻辣烫品类特性开放,很多类似业态都可从中“汲取”精华。比如很多成熟品牌会在火锅、串串的基础上“衍生”出类似产品,比较典型如呷哺呷哺的“呷煮呷涮”、新辣道推出的“梭边鱼套餐”,把鱼火锅“大菜改小”做外卖;小龙坎甚至直接开了个“MINI小龙坎”……种种压力下,麻辣烫被同类产品“围剿”,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
困局:“高不成低不就”
深扒麻辣烫的“软肋”
“麻辣烫这个品类,其实挺尴尬的。看起来门槛挺低,谁都能做,其实,负担比较重,对供应链的要求和挑战不少。”连锁运营体系建设专家林鲁敏告诉内参君,他曾任职7-11、争鲜寿司,并帮助过正大集团制定餐饮板块发展规划,也曾操盘过一个数百家连锁的麻辣烫区域品牌。
在他看来,麻辣烫品牌分层非常清晰,杨国福、张亮加起来约1.2万家店,是绝对的头部品牌。但放到快餐这个大品类来看,尤其是对标粉面等,麻辣烫这条赛道的规模,远远没能达到天花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制约了品类的发展。
数据来源:窄门
>麻辣烫最大的痛点在于三方面:
1、缺乏供应链的延伸力。目前,供应链能够解决的主要是汤料、底料、酱料,但是冻货类产品,以有限的客单价,很难支撑高额的物流成本(尤其当品牌规模较小时)。导致这个环节品质不可控,这一点在加盟类品牌中格外明显;而干货、新鲜蔬菜类,又因各地的饮食习惯、季节性差异,影响整个SKU的规划和标准,门店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问题。
“麻辣烫的供应链依托于火锅,但是为什么难以发展?因为SKU太多了,平均下来多达120种,很难形成品质化的连锁。”小蛮椒创始人郭博楠告诉内参君。
受到种种限制,麻辣烫真正做到全国连锁的品牌少之又少。杨国福为了做到全国“统一”,投资4亿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工厂。但这样的“大手笔”,是基于其已经有了数千家店、达到了相应的规模。对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来说,供应链板块往往成为最大的难点。
餐饮老板内参·72餐访营深入杨国福工厂 所有节点可在“工艺控制室”实现智能化监控
>2、全国品牌很少,大多都是区域性“闪耀”。在下沉市场,许多城市有原生的麻辣烫品牌,在封闭的区域内,10-15家店就形成了品牌势能。“一些特色品牌,拓店的速度赶不上品牌势能的扩散。比如说小蛮椒获得了融资、受到关注,但目前只有200多家门店;福客麻辣烫几十家门店也主要集中在广东。这些品牌虽有势能,但是三四线城市的顾客也没有机会吃到;相比来说,他们更青睐当地的夫妻小店。”林鲁敏说。
亲爱的麻辣烫约有300家门店,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省,品牌负责人李纳认为,区域品牌可以深耕更垂直的需求,更了解地方口味特色。比如亲爱的麻辣烫诞生于厦门,当地人对麻辣烫的味型认知,不是传统的川味,因此,亲爱的麻辣烫改良了口味,油性减弱,骨汤打底,体现食材本身的鲜度。
3、品类形象低端,客单价上不去,且各方成本都高。在消费认知中,麻辣烫是实惠、好吃的代名词。“被标签化”的麻辣烫,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一方面,从街边“脏摊”发家,难以走高端路线,客单价很难真正突破;另一方面,麻辣烫的SKU比较多,备货压力大,同时,对商圈、人流要求高,导致房租和人力成本都不低,这就形成了强烈对比。
突围:“不服气”的“麻辣烫们”
如何寻求高端化升级?
小蛮椒创始人郭博楠认为,麻辣烫的升级是必要的,也是对的路子。但是每个品牌选择升级的方向不一样。
内参君盘点了数十家麻辣烫品牌,发现升级和突围,大致有3个路子。
在食材、味型上做花样
近几年增加番茄、咖喱、冬阴功等多种锅底,更有不少品牌尝试添加海鲜、饺子等“配菜”,丰富产品。比如北京一家金烫烫麻辣烫推出了一款卡通饺子麻辣烫,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往打卡。
在这其中,“海鲜”的加入刮起一阵风。
今年年初,张亮麻辣烫的哈尔滨旗舰店开业,占地1500平米,号称“全球最大的麻辣烫店”。在食材方面做出组合创新,鲍鱼、龙虾、虎虾、红虾、清虾、螃蟹、八爪鱼、乌鱼、扇贝等一些不多见食材都被列入菜品名单。这家店被网友称为“麻辣烫高配版”,根据大众点评显示,客单价哈尔滨其它张亮麻辣烫店高出1.5倍左右。
张亮麻辣烫旗舰店
>张亮麻辣烫旗舰店
>其实海鲜麻辣烫由来已久,在沿海地区早已有尝试。内参君采访到的一家位于广州的西丽丰味麻辣烫,老板从五六年前就开始加入海鲜食材,反响一直很好。而近来,亲爱的麻辣烫上线蟹蟹你沙茶套餐、食三姨麻辣烫也推出海鲜麻辣烫,海鲜麻辣烫似乎成为新升级方向。
此外,越来越多创新突破争相涌现麻辣烫市场,或小或大,都在努力求创求新。比如亲爱的麻辣烫推出“亚洲精选系列”,研发出厦门港沙茶口味、泰式冬阴功、韩式泡菜口味等味型。北京的一家苏皮儿烫特别加了咖喱和叻沙口味,超级泰麻辣烫则是打出了北京首家泰式麻辣烫的名头。这些特殊口味,虽然小众,却也都各自拥有了一批受众。
亲爱的麻辣烫推出多款创新口味
>做“麻辣烫+”
比如福客麻辣烫,进驻北京的首家店定位“麻辣烫+烧烤”主题,客单价在53元。评价多是围绕环境颜值高、服务好、菜品新鲜且种类丰富这几点。同时,不满足于线下的麻辣烫门店,有意识地延伸麻辣烫品类相关副产品,探索餐饮零售新模式;小蛮椒在产品组合上也做出创新,围绕品类定位和辣椒属性,打造半成品肉等核心蛋白矩阵,同时部分门店推出辣卤、锅盔等经典地方小吃,拓宽品类流量。
从模式上创新、效率上突围
采访中多位麻辣烫经营者表示,传统的“大锅式、地摊围炉式”麻辣烫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回归和升级。“这个不难理解,麻辣烫原本就是这样起家的,顾客心里有记忆认知。但是放到当下,需要换一种方式重现。”一位品牌策划机构负责人告诉内参君。
比如,“椒太后”麻辣烫,将老式的“大锅围炉”麻辣烫搬进商场,目前已经连锁21家门店,在老板王志会看来,麻辣烫的定位就是快餐,进驻商场这种环境,如果不能给顾客一些新奇体验,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于是,他将传统的路边摊模式搬到商场:大锅提前烫煮,顾客可直接去挑选成品,快速取餐和结账。一方面实现“随时取菜”的灵活,另一方面,效率极高。
“只做30-40平米的小店,人均达到37元左右。进驻商场,意味着更高的房租成本,需要更好的盈利模式。椒太后是自取成品模式可实现高坪效、高翻台。一个店3名员工,一个月流水20万。”王志会说。
亲爱的麻辣烫,则通过复合店型做效率优化。品牌负责人李纳告诉内参君,新店型会通过“套餐”等方式提高效率,并在收银台区域增加水果茶、小零食等产品,增加坪效的同时,带给客户更丰富的体验感。“麻辣烫未来会走一个更‘轻’的模式,但这个模式的背后,效率和体验感一定是并行的。”李纳说。
质疑:怎样的“突围”是正确操作?
对于不同的突围和创新,业内人士持不同的态度。
在采访中,一部分人认为,食材的升级,可以作为一个创新,获得更多流量。但,如果过分依赖食材的丰富,从某个角度来说会进一步增加备货、耗损的压力。毕竟,麻辣烫作为“快餐”属性的品类,标签化很重,食材的升级未必能被大众认可。
“食材的升级可以从品质上,而不一定是数量上。”小蛮椒郭博楠说。目前,小蛮椒SKU保持在60道左右,减少SKU的同时,增加食材的精选程度。并在门店设计上,将常见的4层风冷柜减少至1-2层展示柜,凸显视觉上种类丰富。
小蛮椒店内的双层展示柜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麻辣烫不应该一味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在客单价相对浮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优化售卖形式,简化SKU,同样的面积做更高坪效。“杨国福和张亮,他们的模式相对传统,自选、现烫,顾客从进店到离开起码要半小时,但是传统的地摊大锅式,则通过持续烫煮的方式,将后厨工作提前,同时具备‘走食’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麻辣烫品类的困局。”一位麻辣烫店主说。
林鲁敏认为,当品类感知有一个惯性之后,应该多做一些衍生品(比如零售等),从这方面入手或许更有效果。比如杨国福在线上售卖自热麻辣烫、火锅底料。在一些线下门店内,也设有专门的货架,陈列着这些零售商品。而福客也曾推出了一款可以冲泡的麻辣烫。它们的对手已经不只是麻辣烫品牌,是已经一片红海的自热食品、方便食品。
一位供应链专家告诉内参君,高端化,不仅仅是把价格提上去就了事,任何餐饮品类的高端化一定是个系统工成。比如门店的高端化、食材的高端化、氛围的高端化以及服务的高端化。也需要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比如杨国福的工厂吧,最大的亮点是生产的规模化和设备的智能化,已经达到了行业其它竞争品牌甚至品类很难到达的地步,未来可以支撑2万家门店的供应,非常具有前瞻性。”
餐饮老板内参·72餐访营深入杨国福工厂 全自动包装生产机
>小结
至于未来,大家普遍认为,麻辣烫赛道,以杨国福和张亮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会持续扩张,甚至突破万店。同时,不排除其它“黑马”也会杀出一条规模化的道路。这些品牌,将会经历不同的升级迭代过程。
当然,市场也会继续分化,会有更多的创新品牌、特色品牌、“区域王者”出现。
总的来说,规模化or创新化,将会是麻辣烫未来的两条路径。